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成语与人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2-19 16:4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成语与人名
谭汝为

从汉语成语中择取意义深婉的两个字起名字,是传统取名法之一。四字格的一个成语,有时能产生两个人名,请看:
居安思危———韦居安/成思危,

任重致远———王任重/马致远,
腾蛟起凤———何腾蛟/朱起凤,

鹏程万里———杜鹏程/杨万里,
冰心玉壶———谢冰心/范玉壶,

龟年鹤寿———李龟年/王鹤寿,
玉树琼枝———王玉树/沈琼枝,

玉成其美———陈玉成/陈其美,
安邦定国———戴安邦/于定国,

敬业乐群———许敬业/刘乐群,
怀真抱素———陶怀真/韦抱素,

祖舜宗尧———王祖舜/李宗尧,
玉昆金友———黄玉昆/席金友等。


第一字与第三字相同,且寓意深长的四字格成语,往往成了为兄弟或姐妹二人取名的好素材,例如:
克勤克俭——李克勤︱李克俭,

乃文乃武——杨乃文︱杨乃武,
允文允武——虞允文︱虞允武,

佩韦佩弦——朱佩韦︱朱佩弦,
立人达人——谭立人︱谭达人,

至善至美——叶至善︱叶至美,
美仑美奂——程美仑︱程美奂,

乐山乐水——冯乐山︱冯乐水等




从四字成语中选取两个字命名的例证,简直多不可数,例如:
陈人杰(人杰地灵)、 于立群(鹤立鸡群)、 龚自珍(敝帚自珍)、
程思源(饮水思源)、 刘海粟(沧海一粟)、 陶成章(顺理成章)、
陈残云(风卷残云)、 石安石(安如磐石)、 谢天香(国色天香)、
张致祥(和气致祥)、 毛致用(学以致用)、 刘叶秋(叶落知秋)、
韦拔群(出类拔群)、 魏建功(建功立业)、 胡慧中(秀外慧中)、
徐特立(特立独行)、 张大千(大千世界)、 张含英(含英咀华)、
杜鹏程(鹏程万里)、 尹连城(连城之珍)、 张映雪(映雪囊萤)、
耿其昌(五世其昌)、 熊自牧(卑以自牧)、 黄火青(炉火纯青)、
梁灵光(鲁殿灵光)、 林一鸣(一鸣惊人)、 程泰来(否极泰来)、
陈中绳(木直中绳)、 叶琳琅(琳琅满目)、 郑颐寿(期颐之寿)、
卢卓群(卓然不群)、 董树人(百年树人)、 梁超然(超然物外)等。


更为巧妙的是:从四字成语中择取三个字,以姓连名成意。这类姓名格外引人注目,例如:
石成金(点石成金)、 平步青(平步青云)、 高明远(高明远识)、
兰桂芳(兰桂齐芳)、 马识途(老马识途)、 叶知秋(一叶知秋)、
周而复(周而复始)、 万籁鸣(万籁齐鸣)、 安若素(安之若素)、
钟毓秀(钟灵毓秀)、 高仰之(高山仰之)、 高步云(高步云衢)、
远千里(不远千里)、 金碧辉(金碧辉煌)、 温尔雅(温文尔雅)等。
  
成语命名,典雅工丽,寓意深远;言约义丰,意味隽永;且不易与别人重名。汉语成语精美丰富,在运意命名方面足以令人取精用弘;但应避免胶柱鼓瑟、弄巧成拙,或蹈故袭常、了无生气。
一、寄望与纪念     为孩子取什么名、字,自然寄托着长辈的期望。     东汉马援子幼而岐嶷,外若讷而内沈敏,援甚奇之,以为将相器,故以客卿名之。     东汉虞诩,祖父经为郡县狱吏,尝曰子孙何必不为九卿邪?故字诩曰升卿。      魏文德皇后,气如兰桂,素有谋略。其父郭永尝曰:“吾女乃女中之王也。”故小字为“女王”。     同上述望子女做官显贵不同,三国魏王昶为子侄取名字,突出谦逊:兄子默,字处静;沈,字处道;其子浑,字玄冲;深,字道冲。并教诲子侄: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     王猛,前秦将相。其孙生于五月五日,为俗忌“恶日”,王猛谓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之为镇恶。     宋武帝生之夜,神光照室,其夕甘露降于墓树。生有奇异,父为其取名奇奴。母殁,寄养于舅家,改名寄奴。     隋开皇十八年李渊次子生。有善相者谓“此儿有龙凤之姿、天日之貌,必能济世安民”云云,李渊取“济世安民”意,以“世民”名之。     宋代周起生而丰下(下颔丰满,面呈方形),父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     宋刘温叟,性重厚方正,七岁能属文。父刘岳退居洛中,曰:“吾儿风骨秀异,所未知者寿耳。今世难未息,得与老夫皆为温洛之叟,足矣。”期盼儿子逢乱世而长寿,故名温叟。     宋耆儒林仲平,二子希旦、卲颜已成家立业。仲平没,有二幼子尚未名,既长,两兄乃析其名,示不忘父训,曰希、曰旦、曰卲、曰颜,堪称取名佳话。     自己改名取字,则寄托着个人的抱负志趣。     司马相如乳名犬子,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如。     东汉张霸字伯饶。年幼而知孝让,乡人号为“张曾子”。七岁通《春秋》,复欲进余经,父母曰,汝小未能也。霸对曰:“我饶为之!”故字伯饶。     傅燮,东汉名士,本字幼起,因仰慕古人南容“三复白圭”,遂改字南容。     邓艾,出身寒微,取“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意,遂自名范,字士则。后宗族有与同者,故改名艾,字士载。     晋朝韩延之,为表示不臣于刘裕,以裕父名翘,字显宗,于是己字显宗,名子为翘。     励志成语“铁砚磨穿”和后晋名臣桑维翰的姓氏遭遇有关。桑维翰初举进士,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有人劝其不必举进士,可以从它途求仕。维翰慨然,乃著赋以见志,又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佗仕。”卒以进士及第。     宋代柳开,字仲涂。慕韩愈、柳宗元为文,因名肩愈,字绍元;既而改名字,以为能开圣道之涂也。     明末直隶雄县人马之驯,字君习。有志行,“慕鲁仲连之义改名鲁”。入清为遗民,节操最坚确。     清王锡振,进士及第,因敬佩包拯,故改名王拯。     寄望之外,取名多寓纪念,或兆梦,或寓瑞,或生地,或记事……     晋成公生时,其母梦神规其臀以墨,故名黑臀。     汉武帝未生,景帝梦一赤彘从云中下入宫,占者以为吉祥,因名彘。以读书圣彻过人,景帝令改名彻。     宋范祖禹生时,母梦见汉将军邓禹,遂以为名。     元张孔孙,字梦符。父之纯夜梦谒孔子庙得赐嘉果,及子生,因丐名于衍圣公,遂名孔孙。     石崇生于青州,故小字齐奴。     司马光父守光州而子生,遂名光。     王旦,因其生于凌晨,故取名旦,字子明。     孔丘子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荣君之贶,故名曰鲤,字伯鱼。     汉济阳令刘钦小儿子出生,赤光照室。是岁县界有嘉禾生,一茎九穗,刘钦乃为子取名秀。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     《后汉书》著者范晔,母如厕所生,额被砖伤,故以砖为小字。     王安石生时,有獾入其室,故小字獾郎。     李釜,字元量,宋元符三年状元。母晨起厨房釜鸣可畏,声绝而后生子,其父遂以釜命名。     明代林瀚,年七十三初受参赞机务之命,生子,取名庭机,以纪念此次升迁。     三国吴顾雍字元叹,曾求学于蔡邕,伯喈非常器重这个学生,赞叹其学必有成,愿“以吾名与卿”,故雍与伯喈同名;字元叹,则是纪念恩师之叹。     后汉贾彪,为新息县令。小民因困贫,多不养子,彪严加制止,以为“母子相残,逆天违道”。之后,民生男名为“贾子”,生女名为“贾女”,以纪念贾彪活命之恩。     明代袁葵知洪洞县,饥年收养数百弃儿。灾荒后让百姓各自把孩子领回。袁葵离任时,百姓抱着曾被县令养育的孩子,恳求袁葵答应这些孩子姓袁,请他一一为之赐名。     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欣欣夹道迎。
    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皆以陆为名。     陆游《山村经行因施药》诗记述他到农村向穷苦百姓送药治病,村民为纪念陆游的活命之恩,多用“陆”字给孩子命名。     茶圣”的陆羽,为弃儿,幸被僧收养。其姓名来源,据《新唐书》载:以《易》占得“渐”卦,卦辞曰:“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于是按卦词由智积禅师定姓“陆”,取名“羽”,字“鸿渐”。 二、改名换姓故事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任何情况下都不隐瞒自己真实姓名,表示为人光明磊落,勇于担当。先说三则拒改姓、名故事: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
    世路尽嫌良马瘦,惟君不弃卧龙贫。
    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
    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唐京兆尹想把女儿嫁给诗人戎昱,嫌其姓氏不好,让改姓,戎乃写此诗作答。宁可不去夤缘合亲,也不改姓。     靖康间伪楚僣号,名同皇帝张邦昌的纷纷改名。或劝欧阳昌邦改名,曰:“吾惟知避国讳而已,他何暇计!”遂辞去。     倪嵩,嘉靖八年进士,任监察官,以直言开罪权奸严嵩,有人建议倪嵩改名,倪嵩曰:命名自父,何可易?后廷推吏部尚书,严嵩厉声曰:庙堂可使有两嵩耶?倪嵩即日请求退职。     改名姓的比拒改的要多。其中有主动与被动之分。     改姓名:     汉代梁鸿过京师,作抨击时弊的《五噫之歌》。官家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梁鸿乃改复姓运期,名耀、字侯光,避难异乡。     杨庆是隋皇族,袭王爵。隋末大乱,杨庆投降瓦岗军,并改姓郭,以示与隋王朝恩断义绝。及李密败,杨庆又归顺洛阳杨侗,复姓杨氏。王世充称帝,杨庆带头劝进,“复为郭氏”。王世充败,杨庆降唐,“复姓杨氏”。杨庆为了活命,四改姓氏,真是拿了姓氏赌明天!     唐德宗派团出使吐蕃,御史苟曾为随员。后知悉吐蕃讳狗,以苟(谐音‘狗’)姓出使,不利求好,德宗即下令“苟”字“口”中加一笔成“荀”。于是苟曾就姓荀了。     朱友谦,初名简,附梁,梁太祖录以为子,更名友谦,为节度使。后附晋,唐庄宗赐友谦姓名曰李继麟。     耶律倍,辽皇太子,弃国投奔后唐。后唐皇帝李嗣源为其赐皇姓李,名赞华。     范用吉,本姓孛朮鲁(女真族),名久住。初归宋,谒制置使赵范,为讨其欢心,故更姓名范用吉。赵始怒其触讳斥之,良久方悟其名用心,遂擢置左右,易其姓曰花,予以重用。     元朝有“廉孟子”之称的廉希宪,本畏兀儿族,出生之日,适其父布鲁海牙廉访使命下,父喜曰:“是儿必大吾门,吾闻古者以官受氏,天将以廉氏吾宗乎!吾其从之。”举族以此皆姓廉氏。    复姓:     南朝刘宋后废帝刘昱是李道儿所生,所以民间都称呼刘昱为李氏子。刘昱后来也自称李将军或李统,看似荒诞,实为复姓。     南唐烈祖李昪,初冒姓徐,名知诰,即位称帝后,复姓李,更名昪。     范仲淹少孤,母带他改嫁朱氏,乃更名朱说。中进士后,他要求重归范氏家族,竟遭拒绝。范仲淹作出“只求复姓,别无他寄”的承诺,方恢复范姓,改名仲淹,字希文。     改名:     程昱少时梦登泰山,两手捧日,昱私异之以语荀彧。后荀彧把昱梦报告给曹操,昱本名立,曹操为其添一“日”,更名昱。     魏令狐浚,以处置校尉田豫违规案,惹得文帝曹丕大怒,反将令狐浚治罪。诏书有“令狐浚何其愚蠢”句,遂改名为愚。     谢石字石奴,以将军假节征讨大都督破苻坚。先是童谣云:谁谓尔坚石打碎。故桓豁匆匆给儿子名皆改添“石”字——石虔、石秀、石民、石生、石绥、石康,以应此谣。桓豁忘记了一个常识:立功在战场,不在改名。     南齐有人叫皇太子,这姓名让齐武帝萧赜大不快:“皇太子非可命名!”草民怎么能叫“皇太子”呢?于是移点于外,名曰“皇犬子”。     韩蛮子,出身微贱,容貌艳丽如美女。陈蒨以为娈童,嫌其名太俗,让改名子高。并对韩说:我若为帝,便册封你为皇后。及登大位,除右军将军,封文招县子。     唐朝员余庆,拜王义方为师,义方常道:“五百岁一贤者生,子宜当之。”因改名半千。     李恪为唐太宗三子,因参与谋反被诛,子仁等并流放。李仁投武后所好,频献祥瑞,以求保身。武后赞为“吾家千里驹”,乃更名千里。时宗室贤者多株剪,唯千里得免。     宋太宗问樊若水名出何书?对曰:“唐尚书右丞倪若水亮直,臣窃慕之。”上笑曰:“可改名‘知古’。”若水顿首奉诏,改名知古。倪若水实名“若冰”,樊若水学浅,妄引以对,人皆笑之。     刘几为国学第一人,好为怪诞之语,欧阳修深恶之。会修主考,有一文论怪异,公断定为刘几所作,乃以大朱笔横抹之,谓之“红勒帛”,经查验,果为刘几卷。刘几落第,更名煇,又试。有文卷大得欧阳修称赏,及唱名,乃知这位殿试第一刘煇,正是当年的刘几。欧阳修吃惊之余,大度地赞许了刘煇文章,尴尬中仍不失人文情怀。     宋赵大亨,曾为赵伯驹、赵伯骕家仆,侍候赵氏兄弟作画,常年濡染,遂亦能画,以画得名,人称“赵大汉”。他自耻其俗便易名“大亨”。     南宋梁成大,附史弥远,诬陷忠良。被太学生称为“梁成犬”。     元末韩娥,四川阆中人,幼丧父亡母,由叔父韩立抚养。女扮男装,改名韩关保,从军十二年。     中书舍人蹇瑢,奏对称旨,明太祖龙颜大悦,书“义”字颁赐,蹇瑢遂改名为义。     永乐皇帝挥师北征。鞑靼王子也先土干率部来降,朱棣封其为忠勇王,赐名金忠。     李马,殿试第一,明成祖改其名曰骐。唱名凡三无敢应者,上曰即李马也。骐乃受诏,赐状元及第。     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金氏为人狂放不羁,岁试作文怪诞而被黜革,后改称金人瑞,科考中第一,但绝意仕进,以读书著述为乐。     改字:     晋许迈,字叔玄,不慕仕进,志在遍游名山,乃改名玄,字远游。     南唐汪台符贻书讥诮宰相宋齐丘之名字:“闻足下齐大圣以为名,超亚圣以称字。”齐丘大惭,改字子嵩。但这一名字纠纷却给汪台符惹来杀身之祸!     赵翼《廿二史札记》论列了恶其人而改其姓名为恶姓恶名之源流:王莽以单于囊知牙斯不顺,命改为降奴单于,开其端。汉桓帝诛梁冀,恶梁姓,时邓后犹冒梁姓,乃改后姓为薄,是改其姓。孙皓杀何定,以其恶似张布,乃改定名为布,是改其名。梁武帝弟子正德奔魏,寻又亡归,帝改其姓为背氏;武陵王纪起兵被诛,元帝改其姓为饕餮氏。隋杨玄感反,伏诛,炀帝改其姓为枭氏。唐琅琊王冲、越王贞谋反被杀,皆改姓虺氏。契丹首领李尽忠及孙万荣反,武后改李尽忠为李尽灭,孙万荣为孙万斩。清世宗雍正罪其八弟允禩、九弟允禟,易名为阿其那、塞斯黑,满语为猪、狗之意。     改名换姓成了皇帝对臣民实施奖惩的重要手段。 三、“避讳”百态     避讳之烦人,上篇有所论列。此目专举例证。     为讳改名字:     毛穆之字宪祖,小字虎生,名犯晋哀帝皇后王穆之讳,故行字;后又以桓温母名宪,乃更称小字;小字虎生在《晋书》里因讳“虎”亦改作“武生”。     理学家周惇颐本名惇实,与宋英宗的旧名相同,遂改名惇颐。到南宋,其名犯宋光宗赵惇讳,又将他改名敦颐,时距其死已百余年。     方岳,因上司父名方,乃改姓为万;既而又遇新上司姓丘名岳,于是复改名为方山。     出言怕犯讳:     萧衍,小名“练儿”,梁武帝的子孙把“练”叫做“绢”。     北齐熊安生,将通名见徐之才、和士开。以之才讳雄,士开讳安,乃自称“触生”,群公哂之。     宰相晏殊父名固,固始籍某官谒晏殊,问其乡里,其人想着讳“固”,一紧张却答“本贯固县”。惹得宰相怒叱曰:岂有人而讳始字乎?     门下侍郎薛昂媚蔡京,戒家人避其名。与宾客会饮,有犯京字者必罚,平日家人误犯,必加叱詈,自犯则自批其颊。     直碍仕途运:     五代石昂为临淄令,以避上司监军杨彦朗家讳,被更其姓曰“右”。石昂抗争无效,乃愤然辞官。     刘攽、王介同为开封府试官,举人有用畜字者,介谓音犯主上(神宗)嫌名,攽谓礼部先未尝定此名为讳,不可用以黜落。因纷争不已,刘攽竟被劾免职。     读书致搞笑:     “临文不讳”的古训,可解读书犯讳之难。然钱良臣自讳其名,其幼子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改云“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避讳之可笑,于此可见一斑。     作文添麻烦:     王羲之父讳正,书正月为初月或一月;李翱祖父名楚今,为文以今为兹;杜甫父名闲,杜诗无“闲”字;苏子瞻祖名序,以序为叙或引;欧阳修父名观,逢观则代之以“宫”。    官衔遭乱改:     唐末杨行密称王,父名怤,与夫同音,乃改文散诸大夫为大卿,御史大夫为御史大卿;还有诸如“金紫光禄大”、“兼御史大”及“银青光禄大”的头衔,径直去“夫”字尤为可怪!     秀讳无义理:     桓玄闻家讳而哭;刘温叟父名乐,终身不听丝竹,不游岱嵩;宋徐积,以父名石,终身不用石器,行遇有石辄跃以过,偶误践必呜咽流涕。如此避讳不近情理,类若作秀。而徐申自讳其名招致受辱,读之殊觉解颐。徐知常州,一邑宰白事言已三状申府未施行。徐怒责之曰:“君为县宰,岂不知长吏名,乃作意相侮?”宰亦好犯上者,即大声曰:“今此事申府不报,便当申监司,否则申户部,申台申省,申来申去,直待身死即休!”语罢长揖而退。徐虽怒然无以罪之。     也有对讳持开明态度的。北宋名臣杜衍认为:父母之名,所讳在我而已,他人何预焉。下属询问“家讳”,杜说:下官无所讳,惟讳取枉法赃!廉洁宣言,掷地有声。韩世忠连自己的名也不让家人避讳:吾名世忠,汝曹毋讳忠字,讳而不言是忘忠也。 四、姓名:问答与戏谑     东晋孙潜、孙放,小哥俩拜访名士庾亮。庾亮问孙潜:“何字?”答:“字齐由。”“欲何齐邪?”“齐许由。”(问)孙放何字?曰:“字齐庄。”“欲何齐?”“齐庄周。”“何不慕仲尼而慕庄周?”“圣人生知,故难企慕。”——圣人生而知之,所以我很难企及。庾公对齐庄的回答非常喜欢。     梁武帝贵嫔丁令光又生一子,帝为岳丈丁道迁报喜:“贤女复育一男。”答曰:“莫道猪狗子。”这位国丈回答粗俗,让人嗤笑,但却无意间道出一个严酷的事实:皇帝所生,未必是龙种,兴许还是“猪狗”呢!     《太平广记》:“后魏高祖名子曰恂、愉、悦、怿。崔光名子励、勖、勉。高祖谓光曰:‘我儿名傍皆有心,卿儿名傍皆有力。’答曰:‘所谓君子劳心,小人劳力。’上大嗟悦。”崔光回答可谓最佳,马屁拍得雅,孝文帝大为叹服喜悦。     景祐中审案件,案卷有何次公名,仁宗问此人名次公何意,主判官不能对。随行的审刑院详议官庞籍答道:“臣曾读前汉书,黄霸字次公,寓意霸道在王道之后。此人一定是仰慕黄霸为人,故以其字为名。所答得到皇上首肯,从而改变了庞籍的仕途:由外放改调京官,继而入相。     《世说新语》记载诸葛令、王丞相争姓氏先后趣闻,王曰:“何不言葛、王,而云王、葛?”令曰:“譬言驴马,不言马驴,驴宁胜马邪?”     或见欧阳修家有孩童小名僧哥,戏曰:“公不重佛,安得此名?”公笑曰:“人家小儿要易长育,往往以贱名为小名,如狗羊犬马之类是也。”闻者莫不服其捷对。     宋孝宗问王过:“李融字若川谓何?”答曰:“天地之气融而为川,结而为山,李融之字若川,如元结之字次山也。”上大喜,遂诏改官密院编修。     黄石斋被拘禁中,洪承畴往视之,先生闭目不视。洪既出,先生举笔疾书一联:     史笔流芳,虽未成名终可法;
    洪恩浩荡,不得报国反成仇。     巧妙嵌入史可法、洪承畴(成仇)名,褒贬分明,对比强烈。     以姓名相互调侃,相戏成对,也算雅谑。北周卢思道谓封孝骞曰:“卿既姓封,是封豕之后。”骞曰:“卿既姓卢,是卢令之裔。”卢、封互拿对方姓氏取笑——封豕是大猪;卢是黑犬。     后周国子主簿郭忠恕戏咏国子博士聂崇义之姓云:“近贵全为聩,攀龙即似聋。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崇义立即回敬:“勿笑有三耳,全胜蓄二心。”     北宋甄彻,大观新科进士,蒙徽宗召见,时同知枢密院的林掳“唱名”,读“甄”为“坚”,徽宗当即指出应读“真”。林摅则因“不识字”而被降职。     王龙泽,宋朝最后一个状元。同榜榜眼路万里,探花胡幼黄。时国势日危,京城民谣曰:“龙在泽,飞不得;万里路,行不得;幼而黄,医不得。”宋版段子巧用科考前三姓名道出时局艰危。     康熙间,进士出身的县令王綡,居然闹出了读错自家名讳的笑话(应读梁音,他一直以偏旁读如京),且是当着吏部官员出丑,的确把人丢大了。     读错人姓属学浅少知,而写错,则算失礼。然古人亦可由此谐谑一把,反成佳话。清代诗人黄霁青,因同榜某官投书误“黄”为“王”而答诗云:     江夏琅琊未结盟,廿头三画最分明。
    他家自接周吴郑,敝姓曾连顾孟平。
    须向九秋寻菊有,莫从五月问瓜生。
    右军若把涪翁换,辜负笼鹅道士情。     首联说郡望不同,字形有别;颔联用《百家姓》句;颈联引“黄花”(九秋之菊)、“王瓜”(四月之瓜)典;尾联说黄庭坚(涪翁)不能代王羲之(右军)。句句用典,幽默风趣。     清代董诰,累官至东阁大学士、太子太傅,位极人臣,画像两绘于紫光阁,勋名之盛,一时罕有伦比。董诰归乡,族人多呼其名,引得仆从不满。董诰曰:“吾在族,齿最卑,其呼名宜也。”高官乐听百姓直呼其名,堪称美谈。 五、姓名与吉凶     隋李敏一名洪儿,隋炀帝疑“洪”字应了图谶(方士说“李氏当为天子”,杨坚曾梦洪水淹没都城),就当面告诉李敏,希望他能自杀。敏由是大惧,竟被诛。     唐初,民间传言“女主武王取代李氏据有天下”,触动唐太宗那根最敏感的神经,便拿左武卫将军、武连县公、武安人李君羡小名五娘的(官衔封爵籍贯都有一个“武”字小名亦谐音,正应了谶言)开刀,贬谪处斩,籍没全家,进而拟将“疑似者尽杀之”,虽未实施,其发狠维稳之态可见。     宋太宗征北汉,驻澶渊,有人自言献封事,官家一看是临河主簿宋捷,以为佳兆,大喜,当即擢升为将作监。     宋宝祐四年(1256)文天祥殿试列第七名,理宗亲临阅卷,提为第一,并高兴地说:“天祥,天祥,天降吉祥,这是宋朝有瑞气的预兆。”“宋瑞”遂为天祥字。     明洪武十八年(1385),乙丑科状元据说原取花纶,但在唱名前夜,太祖梦见殿前一巨钉,缀白丝数缕,悠扬日下。丁显因其姓名正与太祖之梦相符(丁,谐音钉;显,繁体为顯,正是日下双丝),遂擢为状元。     明孝宗御览,见朱希周,谓此人既同国姓,又名希周,预兆我朝也像周朝一样有八百年天下。于是就点为状元。     乾隆皇帝审阅殿试前列考生试卷,发现一举子叫胡长龄,胡卷本在进呈十本之末,时高宗春秋高,睹胡名,以为吉兆,遂置第一。     江苏王国均,同治戊辰进士,殿试已列入前十本卷,进呈乙览。及胪唱,慈禧太后以王国均与“亡国君”谐音,不怿,乃抑置三甲。     光绪间,其科云贵试差,所简四人,慈禧特圈出李哲明、刘彭年、张星吉、于齐庆,合成“明年吉庆”四字。     无赖于庆,穷极无聊,求教耆儒。老儒叫他改姓丁,名宜禄,建议他投靠副宰相丁谓门下。丁谓听说来人叫“丁宜禄”,果然大喜,安排当差。丁谓旋升宰相,于庆也捞得盆满钵满。老儒不过是掌握了丁谓“尚禨祥”的嗜好,而“宰相苍头字宜禄”正好迎合了丁谓急谋相位的心理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4:35 , Processed in 0.13284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