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走近名师——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25 11:08: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tr]
走近名师——读《好课是这样炼成的》有感


出处:宜昌市万寿桥小学  

[/td]
走近名师,体会名师,可以享受思维释放的畅快和欣喜,可以获得理解的启迪和升华,可以探及语文及语文教学的本质。这便是我品读名师经典课堂后所悟得的启示,同时它也为自己今后的语文教学指明了努力的方向,真是受益匪浅。

我暑期阅读的《好课是这样炼成的》一书是品读名师经典课堂语文卷。这本书分为三篇:品味细节的精彩;教法的完美与缺憾;经典课堂反思与升华。书中通过对名师经典课例的听课、思考、品悟,以及名师们自身对课例的教学反思,启发老师们真正领悟什么是通过千锤百炼磨出来的好课。并指出好课的前提是有爱,好课的外衣是有趣,好课的内核是有思。那么怎样才能上出好课呢?

首先是细节。细节是一句无心的话、一个忽略的眼神、一个不经意的行为、一种惯常的态度……细节是彰显教学的智慧。该书在第一篇品味细节的精彩中明确指出:丝毫的细节决定着课堂效率与质量。细节反映着教师的教学水平,折射着教师的教学思想,表达着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一位教师的实力和动力。关注细节,其实就是关注新课程的理念是否落实到位,就是关注教学行为能否根据新课程的要求重新塑造;就是追求教学的高品味,就是追求教学的智慧;把握细节,更是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的必经之路。名师的经典课堂无一不是由一个个经典细节构成,细节犹如山中小径,一旦走进去,就别有洞天。

比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这个词时,对学生说: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人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人才30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有个学生就接着写道:那位拉车人不过30多岁,可看上去足有50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的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充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上,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于老师接着评价:写得多好呀!“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从学生的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他们不仅真正理解了词语,而且可以展开丰富的、形象的、准确的想象,而这样的想象又进一步充实了“饱经风霜”的内涵,让“饱经风霜”在学生的头脑里“活”了起来。这种“咬文嚼字”的效果不正是我们执教者所梦寐以求的吗?

其次是方法。方法是思想的生长点。常言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对于教学方法而言,凡有经验的老师都积累了不少,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效果还是事倍功半,所以我们要像名师们那样,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充分理解挖掘教材,努力寻求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让教学的实效性自然生发出来,从而达到熟生巧,巧生华。的教学理想境界。

比如,名师王菘舟老师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为让学生充分感受邱少云这位英雄的无畏气概和伟大精神,王老师凭借文本语言,引导学生设身处地的去体会,学生们情思涌动。一读,学生思考邱少云和千斤巨石之间有哪些地方是一样的?二读,学生体会邱少云作为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一个人,怎么能够忍受烈火烧身的巨大痛苦,在这时,师巧妙地一问:“同学们,你们有谁曾经被火“烫”着过?当被“烫”着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学生各抒己见,有的说会尖叫一声:“疼死了!”有的说会赶紧从火中抽回手;有的说立刻跑进卫生间用冷水拼命的冲;还有的说感觉火辣辣的疼,实在受不了。这时播放电影片段中邱少云被烈火烧身的镜头。随着画面的呈现,王老师动情地解说:“这就是烈火中的邱少云。这就是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的邱少云!这就是千斤巨石一般的邱少云!这就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的邱少云!面对这样的英雄,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不禁脱口而出:邱少云,你那么痛苦,为什么一动不动?你的身躯是血肉长成的,还是钢铁做成的?你在牺牲前都想了些什么?我不敢想象,你是怎么熬到生命的最后一息的?你那么年轻,怎么会有这么坚强的意志啊?随后,老师综合学生的发言,即:邱少云,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你?是什么力量在鼓舞着你?谁能用书上的语言大声地告诉我们?学生大声朗读“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这段话,谁能将这段话读得更有精神,更有力量?学生大声朗读,谁能将这段话读到邱少云的心中去,读到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去?学生大声朗读。师再次引读,熊熊的烈火。就这么无情地燃烧着,燃烧着邱少云的血肉之躯。五分钟过去了――生齐读,十分钟过去了――生齐读,十五分钟过去了――生齐读,教师激情引语:整整半个钟头过去了――生动情地读。

这种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把“听、说、读、感、悟、思、情”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和心灵体验过程独具匠心地整合在一起感悟语言的做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境、语情特殊性的感受,而且使课文表达中的独特性也清晰地呈现在了学生面前。相比自己的教学,这正是我所忽略和需要着力的地方。

最后是反思。反思是前进的车轮。成长=经验+反思。这是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作为教师,如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在本书的名师反思中,孙双金老师说好课像登山。登山的过程是体力得到锻炼,眼界得到开阔,心情得到陶冶,人格得到升华。上好课的过程是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情感得到熏陶,人格得到提升。好课特别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经历由不知到知的过程,经历由不会到会的过程,经历由不能到能的过程;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经历“山重水复”、“柳暗花明”,体验“豁然开朗”的快乐。学习虽然艰辛,但乐在其中,且其乐无穷。

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似乎没有统一的标准。但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能否上好课,不是听出来、学出来、做出来的,而是钻出来、悟出来、磨出来的。教育专家认为,好课应该是有待完善的课。再好的课也并非是十全十美的。所以,老师们应该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走近名师,看到的是他们的扎实,听到的是他们的真实,触到的是他们的平实,想到的是自己要不断充实。最后借用编者的一句话,和大家一起共勉:让我们智慧地学习着,辩证地思考着,跨越地进步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19:15 , Processed in 0.10111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