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0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12年度:感动我们的十大童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13 10:46: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12年度:感动我们的十大童书  

http://xnjyw.5d6d.net/viewthread.php?tid=57350&extra=&page=1

作者:王珺 却咏梅   

  
  2012,感动我们的那些童书
  童书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教育工作者也应该读。因为优秀的儿童读物也是优秀的教育图书,童书作家对童心的探访、对儿童世界的探秘,有时比教育理论来得更直观、更有冲击力。希望教师们能多读些优秀童书,并且推荐给学生,以童书沟通童心,在成人与孩子之间架起一座心灵沟通的桥。
  关键词:成长蜕变
  让我们一起见证孩子的成长
  “少年励志小说馆”系列(第一、二辑,各6册),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这套从法国巴亚出版社引进的成长小说十分温暖贴心,故事也很特别,涉及到少年在成长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难题、挫折和困惑,例如生活的突然变故、亲人的过世、父母的离异、身体的残障等。这些都属于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敏感话题,也是很多家长想让孩子正确理解和对待的问题,但又不知从何谈起。
  作为一个已经“长大”了的孩子,我十分佩服法国作家笔触的细致入微,他们对孩子的心理非常了解,精彩之处常常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在《请为我骄傲》中的主人公大卫的身上,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个老师眼中的差生渴望被认可、期望父亲能以自己为骄傲的强烈愿望;而在《早安,莉娜!》中,我看到了莉娜的坚强,有时孩子的力量远远超乎成年人的想象,面对家庭的困境,莉娜始终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着……一个个温暖的故事,为一颗颗需要帮助的心打开了一道缝隙,透进了最温暖的光亮,让孩子能够获得成长的信心、快乐和勇气。
  这套书像为孩子和成年人之间搭起的一座桥梁,让大人们去聆听孩子的成长故事,去了解孩子的心声;而孩子也能在别人的成长故事中,感受到成长的蜕变。让我们一起参与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中来,去关爱和呵护他们,给他们鼓励和微笑,我们成年人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文佳 本书责任编辑)




2#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48:30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自由想象   发现生活中的好玩事
  《不一样的卡梅拉动漫绘本》(共6册),郑迪蔚编译,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2006年,一只法国的小鸡卡梅拉来到中国,有关它的故事在孩子中掀起了一个阅读热潮,狂销1200万册,成为当当网首部“终身五星级童书”。“生活中肯定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没错!这次,根据法国同名动画片改编制作的《不一样的卡梅拉动漫绘本》,带来了全新的故事。
  何为“动漫绘本”?就是将手绘与3D技术相结合,与简单的屏幕抓帧版拉开距离,将动画片的视觉冲击力与手绘图书的细致和美感融为一体。人物更立体,场景更逼真,内容更丰富,给孩子们带来看过动画片后双重的阅读新体验。另外,书中的每个故事都巧妙地纳入了某个历史人物、事件或者文学经典著作,书后还附有相关的知识链接,在润物细无声中,拓展了孩子的人文视野。其实,卡梅拉和它的孩子们不仅是一群小鸡,更是帮助孩子进行心灵探索的朋友,正如作者克利斯提昂·约里波瓦所说:“我们用简单的文字和画面给孩子更多空间,带给他们自由想象的快乐。我们希望为孩子们打开一扇发现自由的窗口,跳开成人的束缚,自己去发现新奇的世界。”
  歌德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一次合谋。在我看来,阅读是读者、作者与编辑之间的一次多边合谋。那么让我们选择性地主动进入这场合谋,和孩子一起感悟生活中的好玩事,体验3D效果和手绘趣味的双重愉悦吧。(陈静瑶 本书责任编辑)
3#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49:10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经典回放  儿童阅读经典的新尝试

  《经典少年游》(共100种,已出版15种),海豚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经典少年游》是一个大的出版计划,包括诗词曲、思想与哲学、小说与故事、人物传记、历史、探险与地理、生活素养、科技等8个主题系列。从2012年开始,台湾大块文化与海豚出版社同时推出简、繁体字版本,在全世界发行,将在两年内推出约100种,现在已出版15种。
  以往为孩子编经典图书大多为两个走向:一是蒙学重印,二是将名家作品中适合孩子阅读的内容筛选出来。本书编写则跳出俗称的框架,带领孩子直接步入成人的领地,给他们讲作家的故事,讲作品的故事,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为此,我们特别邀请王安忆、李欧梵、郝誉翔、陈平原、叶嘉莹等专家亲自指导、亲自动手,保证了知识、选材和讲解的准确性。同时,还以另一套有名的普及读物《经典3.0》为脚本,在知识的选取中,实现了一桶水与一碗水的教育关系,极大地丰富了本套书的内容建设。
  另外,每本书都由绘本与读本两部分构成,绘本讲故事,欣赏中国古代的人文风情;读本讲知识,讲学习方法,讲文化脉络,可供孩子深度阅读,也为有能力扩展阅读的孩子指出有效的路径。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有汉语拼音注释、普通话朗读与可视光盘,还有叶嘉莹先生按照古音对古诗词曲进行的朗读。我们还为此书专门开设了网站,便于读者的深层阅读。(俞晓群 海豚出版社社长)
4#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49:42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特殊儿童   充满力量与韧性的温暖之作
  《听见颜色的女孩》,[美]莎朗·德蕾珀著,接力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每个人都不完美,但美乐笛的不完美有点特别:她能听见所有五颜六色的话,能像摄像机一样把它们全部记下来,但她无法把它们转述出来。她是学校里最聪明的孩子,但没人知道。要是她能告诉大家这一切,该有多好!而当她终于如愿以偿,等待她的却是更大的挑战。
  看上去这似乎是一个普通残障儿童的故事,但在《听见颜色的女孩》中,作者莎朗·德蕾珀并没有像某些同类型书籍一样,给美乐笛的故事镶上浓厚的悲情、不切实际的励志或故作老成的说教,而是冷静而有节制地保有了小说的故事性和阅读乐趣。“所有的好故事都来自我们心底最深刻的经验。”每当有人问起莎朗·德蕾珀是什么启发了她的创作,她都会这么回答。的确,如果没有养育发展障碍儿童的经验,莎朗不会将美乐笛的故事写得如此刻骨、笑泪纠结,不会每一个情节都设计得如此切中情理,又极其细腻。“但美乐笛不是我的女儿,她来自纯粹的想象。我希望她被大家接受,作为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而不是作为残障者的代表。”
  于是,经过了千锤百炼、百转千回的美乐笛作为对“所有正在努力挣扎的、家有残障儿童的父母、对所有不被理解的孩子、对所有曾真心帮助过他们的人的礼赞”,才显得更有力量、更有韧性,更余味悠长和发人深省。那些转过头去,假装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那些面对有困难的人士不知道该说什么的人,如果读了这本书,可能会了解:“其实只需要微笑,说一声你好!”(胡金环 本书责任编辑)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50:16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诗意哲学   真正大师的图画书
  《世界插画大师英诺森提作品:房子》,[意]罗伯特·英诺森提/绘
[美]J·帕特里克·路易斯/文,明天出版社2012年12月出版
  《房子》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J·帕特里克·路易斯和意大利著名插画家罗伯特·英诺森提,译者则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诗人屠岸和他的女儿章燕。多年前,我就收藏和阅读过屠岸的译著,也读过章燕教授的学术文章,她师从“九叶派”诗人、著名诗歌理论家郑敏,也是一位有名的翻译家。
  这本图画书不是按照文字来展开故事的,而是以画面来构成线性叙述空间,把一栋房子所经历和见证的百年沧桑表现出来,文字在这本图画书里,似乎是一个戏剧里的旁白者,而插画家笔下的老房子和其中的人物变成了戏中角色。故事是从1900年讲起,孩子们发现了老房子,它成了一家人的家园。从此男人在附近开荒种地,女人在房子里从事家务,照看孩子……一直讲述到1999年,这里,建起了新房子,迎来了新的世纪。
  值得注意的是,《房子》不像大多数图画书那样,其形象要么是动物,要么是孩子,它是以“房子”为主人公,“房子”是人的活动的见证者,是时代生活的见证者。画家以房子及其周围作为故事的主体,而其中人的生活和命运是镶嵌其中的。这是一种独特的叙述视角,是图画书新颖的创造,把图画书从传统的童话幻想中解脱出来,赋予了图画书别样历史的现实内涵,这是《房子》的深刻之处。因此,传统图画书的阅读方式也应该革新,讲述者光有文字素养还不行,还要有对历史、生活和现实的洞察力和理解力,以及诗歌和哲学的思维。(谭旭东 儿童文学作家)
6#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50:58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理解童心   伟大的童话也是伟大的教育作品
  《林格伦儿童文学全集》(共14册),[瑞典]阿斯特丽德·林格伦著,李之义译,
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2012年8月出版
  林格伦是安徒生之后最伟大的童话作家,如果说安徒生是把童话由民间转为创作的第一人的话,林格伦则是把创作童话带到成熟阶段的人。
  长袜子皮皮已经成为童话中的经典形象。全世界儿童无不喜欢这个小姑娘,她长着一头火红的头发,翘着两条硬梆梆的小辫子,脸上有很多雀斑,袜子一只棕色、一只黑色。她脑子里充满幻想,力大无比,口头禅是:“这难道不是个自由的国度吗?”在这个逻辑下,吹牛不是撒谎,警察不能强迫孩子进学校,爸爸妈妈嘛,也可有可无——这样在孩子玩得正起劲的时候,就不会有人叫她去上床睡觉,在她想吃薄荷糖的时候,也不会有人硬要她吃鱼肝油了。
  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品会带动教育观念的变革。林格伦在创作《长袜子皮皮》时,正是瑞典儿童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新思潮时期,林格伦参与了其中的激烈争论,并以支持者的身份呼吁关注孩子的想法和感情。现在,争论声已经过去了。“尊重儿童”、“理解童心”成为最基本的教育原理,那些担心孩子读林格伦童话变坏的大人,显得多么无知。研究专家勃拉乌苔的话,一语道破了林格伦作品受孩子喜欢的原因:“林格伦的童话世界充溢着冒险、游戏和幽默,这样的世界对孩子来说是最相宜的所在。”可是,即使是今天,儿童文学界和教育界的鸿沟依然很深,习惯并喜欢阅读童书的教师寥寥无几,这是阅读观念问题。事实上,一位教师从儿童文学经典中获得的“营养”,绝不比阅读一本教育学专著少只能更多。(王林 儿童文学工作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51:35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奇幻历险  少年Pi的奇幻漂流
  《少年Pi的奇幻漂流》,[加拿大]扬·马特尔著,译林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
  你是否相信上帝的存在?你是否相信一个小伙子能单独和一只老虎在海上漂流227天?当事实与梦境交错时,你选择相信哪一种结局?加拿大作家杨·马特尔的小说《少年Pi的奇幻漂流》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却处处合情合理的故事。
  生活就如同主人公巧妙的名字Pi一样,是个无限循环的无理数,也是一个不会重复、不会停顿的旅途,这一旅途充满了未知,宗教解答不了所有未知,只有上帝可以解答。生活从未恰当地结束,每个人心中也许都居住着一只强大的老虎,伺机而动。惊恐、难过、强大,这一个过程只存在于面临巨大的灾难时,当一切困难过去,这些伴随我们多日的痛苦就会径自走开,甚至不会跟我们道别。故事结尾,老虎理查德·帕克头也不回地走入森林,可以说是主人公在到达陆地后内心强大的消失标志。总有一天,当灾难再次来临的时候,心中那只老虎还会再回过头来。
  或许Pi所讲述的第一个故事过于完美,第二个故事又太过残忍,但我却相信仍旧有第三个故事甚至第四个故事存在。可能你读完这本书后的心中也许会有一个不同于Pi所讲述的故事,究竟哪一种是真实的,哪一种是虚构的,只有上帝才会知道。也许真正叫做“口渴”的那一个不是老虎,而是Pi自己。这不是一本海上自救手册,也不是一本印度小伙海上历险记,而是一本让我们相信上帝的书。(张璐璐)
8#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52:12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学会沟通  为什么和孩子沟通那么难

  《爸妈太过分》,[英]彼特·约翰森著,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8月出版
  在《爸妈太过分》一书里,我们能看到日常人们谈及最多的一些代沟话题,比如父母难以理解孩子的思维,父母对孩子存在过分的期望,作决定的时候缺乏对孩子的沟通与重视等。
  很明显,爸妈搬家到苦读镇没有和“我”吱过一声,我就这么来到了那个的学校。学校里的每个人眼里只有成绩,除此之外就鼠目寸光:老师永远是严厉、苛刻和不近人情的,脑海里只有古板的老思想;同学呢,早就是乖乖就范的小白鼠,没有丝毫童真乐趣。而“我”是一个天生的乐天派,梦想成为笑星,觉得让周围的人绽放笑容是无比幸福的事情。小说以“我”的各种反抗经历为线索展开:“我”一如既往地成绩中下,把被爸妈抬走的电视机救回房间,瞒着老爸老妈偷偷参加小明星比赛,并一路过关斩将……
  大人们总是想当然地否定孩子的梦想,把世俗的现实与自己未尽的理想强加于小孩身上。作者一再提醒我们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同时也给出了答案,例如快乐地看孩子的表演录像带,那样孩子便会饶有兴致和你攀谈起来。我想,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就尊重他们的理想和意愿,而非隔靴搔痒、拐弯抹角地爱他们。倘若他们误解了,我们还要在一旁愤懑不已、悲天悯人,却完全没意识到自己是不是该去面壁思过一下。(顾嘉楠)
9#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52:49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调整情绪  生活就是一出悲喜剧

  《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
[美]朱迪思·维奥斯特著,[美]雷·克鲁兹绘,新星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
  《亚历山大和倒霉、烦人、一点都不好、糟糕透顶的一天》这个书名很长、很特别,像炸弹一样密集地引爆,这样的震撼效果首先会引起孩子们翻开书来一探究竟的兴趣。
  当看到这个叫亚历山大的小男孩一日横遭14难,孩子也许首先会幸灾乐祸地乐一阵子。“用别人的不痛快让自己痛快痛快!”这时候不必告诉孩子不应该消费别人的痛苦,因为这种快意是短暂的,很快他们就会同情和认同亚历山大,并产生怏怏不快的感觉,这和一开始幸灾乐祸的“痛快”大相径庭。孩子的情绪、情感和语言功能都不成熟,他们也许不明白这种隐隐的不快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难道这本书是“没事找抽型的”,就是为了给孩子找不痛快吗?绝非如此。在书的最后,妈妈心平气和地跟不开心的亚历山大说:“生活就是这样,就算在澳大利亚也一样。”父母的安慰和开解是一种直面现实的力量,让苦恼的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绪,并逐渐学会正确处理挫折,并且与真正的、现实的生活和解。
  整本书的语言冷静中透着一股幽默味儿,配上冷冷的黑色线条,描画出一幕幕的生活“悲剧”。亚历山大自白式的叙述方式正是一种自我调侃,它以一种极其独特的方式告诉孩子,生活中的窘迫不会让世界坍塌,它同样可以成为滋生快乐的土壤。(杨雪枫 本书责任编辑)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1:53:27 | 只看该作者
关键词:最美的书  阅读,思维的穿墙术


  《穿墙术》,董小明画,熊亮文,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12年4月出版
  《穿墙术》(“中国原创绘本精品系列丛书”之一)近日被评为2012“中国最美的书”,这是此次评选中唯一入选的少儿类图书。这个故事改编自《聊斋志异》的《崂山道士》,在我童年时就看过《聊斋》、《西游记》等电视剧,对于幻术、魔法,那时的我居然信了。如今的我也在寻找另一种穿墙术,穿越惯常概念和现实的墙,重新发现世界新的一面,这是一种思维魔法。对我来说,图画书就是一种魔法,因为它并非只是图与文的搭配,而是将视觉、文字、节奏、声音、空间结合在一起来思考,通过翻页阅读,引导出读者自己的想象。
  该书绘画作者是国家一级画师、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铜奖得主董小明,他的画非常有表演性和东方艺术的美感。我需要找到一种语言去描述他们,让人物活起来,创造一种在场的感觉。所以我紧紧盯住画中人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直到进入他们的思想、肢体、口舌中,每一句话都要像正从他们口中发出,每一个动作都要描写得正在发生。而设计师江渊将原有的画面重新作了编排,还对画面细节作了调整,一切以突出人物的活动为要点,让读者看书的时候,故事能在头脑中播放。
  创造力只有在思维的游戏中才会发生,就像穿墙术,只有在如童年般的幻想中才有效,一旦王七童心变质,变成个想要市侩的大人,创作力立刻消失,魔法世界顷刻就如墙壁般坚固。(熊亮 著名插画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2:09 , Processed in 0.09394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