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吉两国四地争李白故里 博弈升至官方层面

[复制链接]
31#
发表于 2010-9-7 12:44:40 | 只看该作者
安陆倾力塑造“李白故里”

发布时间:2010-04-

来源: 长江日报


安陆的南大门316国道上竖立的宣传牌:李白故里,银杏之乡。记者 张宁 摄
依山傍水的李白纪念馆规划图。记者 张宁 摄
李白塑像远望青山。 记者 张宁 摄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千古流传。诗中“故乡”所指何处?众说纷纭。
  去年9月,四川江油与我省安陆市的“李白故里”之争沸沸扬扬,后来因国家工商总局的一纸批复暂告一段落。
  本月初,甘肃天水秦安县又加入战团,“李白故里”之争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争论漩涡里的安陆市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些争议?记者昨日到安陆探访。
  争论初始——
  5秒钟形象宣传片上央视
  从去年8月,安陆市为宣传城市形象,在中央电视台4套国际频道播出内容为“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的宣传片,该宣传片长度仅5秒,计划从8月到12月连播5个月,每天播出3次。
  去年8月21日,四川江油市致函中央电视台和安陆市,称江油已于2003年将“李白故里”注册城市旅游商标,要求安陆停播宣传片。
  安陆市向国家工商总局紧急请示,9月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批复,安陆使用“李白故里”不侵权。批复称“安陆市作为李白曾经长期居住地,被称作‘李白故里’具有合理之处。根据工商总局批复,安陆宣传片10月上旬又在央视恢复播出。
  复播再次引起江油方面强烈反应,江油多次向安陆发出律师函,称如果不能得到满意答复,将状告湖北安陆和国家工商总局。
  争议升级——
  甘肃天水加入论战
  本月初,甘肃天水的加入,令争端进一步升级。4月初,文学评论家雷达撰文称“李白故里在甘肃秦安”,甘肃天水秦安县委宣传部及当地居民、网友也卷入“李白故里”的论战。
  对于媒体和网上铺天盖地的争议,安陆市明确态度:不停留于争议,只做好实事。要以实际动作,建纪念馆、开研讨会、拍电视剧,回应网上纷乱的争论和质疑。
  在安陆市的时间表上,今年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是年底的李白国际学术研讨会,还有白兆山李白文化主题旅游区的开园、李白纪念馆新馆落成等。
  昨日记者现场看到,白兆山旅游景区仍在紧张建设中。该景区投资2.5亿元,从2007年开始建设。今年10月建成后,白兆山海拔380米的主峰上将矗立起一尊40米高的李白花岗岩立像,据说天气好的时候,在10公里外的高速公路上都可以看到。
  景区主体建筑李白纪念馆是幢三层仿唐小楼,展示与李白有关的文物书籍、艺术作品和研究资料。李白文化长廊将汇集碑刻299块,都是历代文人墨客关于李白的诗文画作真迹所拓。李白遗留的祖师殿、绀珠泉、桃花岩等遗迹,也都整修或复建。据估计,景区建成后每年可接待游人25万人。
  今年初,北京某影视公司与安陆市达成协议,共同拍摄39集电视连续剧《太白醉剑》。该剧由河南作家程韬光同名小说改编,其中10集在安陆拍摄。
  今年5-6月,安陆市还将举办“李白论坛”。
  历史追溯——
  李白文化在安陆源远流长
  “有人说安陆是为了经济利益,才想起来争‘李白故里’,其实大谬不然,安陆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搞‘李白文化’”,昨日,安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彬说。
  张彬介绍:李白曾在安陆生活十年,留下了桃花岩、绀珠泉等遗迹。安陆白兆山附近雷公、烟店等乡镇,也流传着大量关于李白的传说。安陆境内自唐代开始就有大量纪念李白的建筑,历代文人墨客追寻李白足迹,在此留下题咏。
  安陆市区中心广场被命名为“太白广场”,城区以与李白有关的道路、商店、学校、企业名称以及商标、品牌多达90多个。
  安陆1982年正式启动李白研究,1987年成立安陆李白研究学会,并兴建李白纪念馆;还修复绀珠泉、祖师殿、洗笔池等遗址,先后接待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国际友人前来探访,2001年曾举办李白诞辰1300周年纪念活动。
  ■动态
  《李白在安陆的传说》
  申报非遗评审
  6月揭晓
  本报讯(记者佘晖 通讯员王清)记者昨日从安陆市李白纪念馆获悉,《李白在安陆的传说》已列入我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名录,并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接受评审。
  李白纪念馆馆长王清介绍: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寓家安陆十年,留下百余首名篇,“仙子伴读”、“月岭写经”、“双桂劝学”、“梦笔生花”等传说故事,在安陆广为流传。
  安陆市去年3月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报,去年6月《李白在安陆的传说》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目前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审结果将于今年6月揭晓。
32#
发表于 2010-9-7 12:47:04 | 只看该作者
33#
发表于 2010-9-7 12:48:25 | 只看该作者
李白名高天下何辩安陆江油
郭松民
  市场经济时代,利益要独揽,但文化要共享,尤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义务

  “湖北安陆自称李白故里,四川江油要求停止侵权”(8月26日《成都商报》)。据报道,事件起因是安陆的一则宣传广告中有“李白故里”字样,引起了“有充分的史料佐证李白出生于江油”的江油市的不满,且已经“对其侵权提出交涉,并不排除最终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城市名誉权的可能性”。
  这一事件,表面上看起来煞有介事,但细想起来,却只能让人摇头叹息。因为江油的态度表明,地方政府公司化以及官员用经济人理性看待包括文化遗产在内的一切事务,已经成了一种习惯,大家只知道靠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赚钱发财,但对如何继承并发扬光大老祖宗的文化遗产,却不甚了了。况且,尽管江油信心满满,但人们似乎也不难拿出“充分的史料佐证”李白并非出生于江油,而是出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倘若吉国有关方面决定跟江油打一场国际官司,江油又情何以堪?
  市场经济时代,利益要独揽,这可以理解,但文化要共享,尤其是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继承并将其发扬光大的义务。如果两者发生矛盾怎么办?则利益要让位,文化要优先。这其中的道理非常简单——经济是一时的,文化则是永恒的,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清人赵翼云:“李杜诗篇万古传”,今天我们都记得李白,并且为我们的民族能够有这样伟大的诗人而骄傲,但谁还记得当年江油、安陆的GDP是多少来着?
  李白生活在盛唐,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博爱情怀,毕生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他的大量诗篇,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繁荣气象,也表现出了蔑视权贵,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理想的积极精神。面对这样一位先辈,如果我们只知道靠他的名气赚点旅游收入,则他的在天之灵有知,会不会又要感叹“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呢?
  据说,河南南阳、湖北襄阳两地曾对谁是诸葛亮的隐居地多有争议,清代咸丰年间,身为襄阳人,又任南阳知府的顾嘉衡便写了这样一副对联:“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有何辩襄阳南阳”,从而化解了纠纷。今天的市长们,不能连古代知府的胸襟都不如吧?

34#
发表于 2010-9-7 12:51:24 | 只看该作者
幸运的安陆,悲情的李白 --祭诗仙李白
来源:红袖添香 作者:邬显敏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人尊称为“诗仙”。他的诗风格雄奇豪放,想象瑰丽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韵和谐多变。但他一生抑郁不得志,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四海漂泊之中,壮志难酬,抱负难展,穷困潦倒,所以李白的一生既是豪壮的,又是悲情的……

  在荆楚大地的腹地,有一个历史名城,城西13公里处有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峰——白兆山,1200余年前,山脚下住着一户人家,户主姓李名白,字太白,山里一带遍布银杏,至今1000余年的银杏有48棵,500年以上的有180棵,100年以上的古银杏树4000余棵,100年以下的不计其数,这个优美的地方就是有着“李白故里,银杏之乡”之称的湖北安陆市。
  时间倒回1270多年,公元737年,青年时代的李白27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取道峨嵋,在“峨嵋山月半轮秋”的夜晚,乘一叶小舟,“夜发清溪向三峡”,顺江而下,一路饱揽壮丽河山之秀色,以诗言志,写景抒怀。当来到荆楚大地,走到安陆州之碧山,即今天的白兆山,见其山青水秀,怦然心动,涢酒飘香,为之倾倒,遂决定定居于此。于是,安陆获得了历史的青睐,获得了上苍天的眷顾,迎来了她的幸运——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璀璨、最浪漫的诗人之一的诗仙李白,在此落户,一住就是十年。
  十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能只是一瞬,但对安陆这个地方却是永恒。从此,李白的命运就与安陆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安陆的人文、酒、菜、地名、乃至学习和写诗的氛围也都与诗人有了不解之缘。
  一、诗人落户,心系芳影
  究其时也,安陆迎来李白落户,确实也有幸运的成分。当时李白的名气,客观的说,是一颗还没有冉冉升起的璀璨明星,并没有后来的那种夺目的光环。李白离开四川江油时,曾携金30万,但诗人不谙理财之道,游历山水之余,还一路仗义疏财,亮剑行侠,到达安陆时已是身无分文,安陆人民以热情和宽广的胸怀接纳了这位才华横溢、初出茅庐的诗人。
  一生悲情的李白,壮志难酬,抱负难展,穷困潦倒,四海漂泊,但是在安陆的十年,则是诗人出川后最稳定、最安宁的十年,也是诗人功底积累、诗风逐渐走向成熟的十年。
  李白定居安陆,且住在碧山,不仅仅是以上的原因,还有碧山风景秀丽的原因,群山逶迤,一峰独高,如众星捧月状主峰,山上林泉幽洞,鸟语花香,其泉清、洞奇、茂林、修竹,还有当地百岁老人很多,有寿山之称。
  但这些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却是由于爱情!
  想李白眼光何其高也,岂会轻易动情?他家本是皇室后裔,在江油也是名门望族,出川随身携带30万金,其家境殷富可见一斑。其人生得****倜傥,才气纵横,娶一个美貌如花的媳妇是太简单的了,难道没有美女耶?四川可是盛产美女的地方,可谓“三步一个林青霞,五步一个张曼玉”,一首歌里有这样一句歌词“江西人说爱吃辣,湖南人就笑了,湖南人说他们美女多,四川人就笑了”。但李白硬是到27岁却还未成亲,这在当时早已是“剩男王”了,何也?
  不是绝代风华、才气出众的的佳人怎会打的动他的雄心。
  李白之所以定居安陆,就是因为他在这里偶遇了一位心仪的姑娘,魂牵梦绕,后来抱得美人归,成了安陆的女婿。
  这件事说起来还有一段佳话。
  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早晨,诗人偶然从西南前往碧山游览踏青,说不尽一路的草长鸢飞,当来到碧山的桃花岩下的桃花溪旁,却听到前面传出姑娘的娇笑声,待转过坡来,眼睛一亮,一个一身红衣的美女带着侍女出现在李白的面前,但见:人映桃花红,花衬蛾眉春,人如花容娇嫩,花如人面含情,春天的浪漫,山泉的空灵,海棠的灿烂,梨花的清纯,人间怎得此美人,九天仙女托香魂!竟把个李白看的是如痴如醉,目瞪口呆,不知所以!直到人影远去,好久他才回过神来,长叹一声:“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李白一见倾心,食不甘味,寝不安席,几天下来,瘦了一圈,经多方打听,才打听出是许相国的孙女,便央人说媒玉成此事。
  这许相国何许人也?其人名叫许圉师,住在山下,非同一般世家,乃世代簪缨,曾祖许绍与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系同窗好友,封郡公,他本人在唐高宗时任宰相,人称许相国。家里有一位孙女,其美若天仙,才华过人,芳名播于远近,还待字闺中,被祖父视为掌上明珠,其眼界甚高,没有轻易许人!
  想那许相国何等眼界,一般的富家子弟、****才俊哪里入的了他的法眼,这时李白正好在安陆出现了,恰似云开雾散。李白的诗名,相国也是早有所闻,诗人天纵英才、豪放拓落,且生得****倜傥、丰神飘逸,一下子就吸引了这位老人的注意,心有所动。为了进一步考验诗人,相国办宴,名为请酒,实则巧设安排,暗地考察,于是一场别开生面的相亲出现了。
  能来赴宴的自是当地名流,包括了安陆州的最高行政长官李长史李京之。酒至半酣,有宾客敬酒时提议要看李白的墨宝,还要求只写一个字,众人皆帮腔,齐声附和。李白本为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一手好字,心想这有何难?加之乘着酒兴,便慨然答应。
  众人拥簇着相国出得厅来,只见两位后生牵着一条长两丈、宽仅一尺的白布立在场上,另一位双手平展,托着一根斗笔,还有一位则端着一只盛满墨汁的脸盆。李白吓了一跳,酒醒了一半,回头一看,相国手捋长须,面带微笑;众客人有的交头私语,有的极力窜掇,顿时明白了几分。
  想李白何等聪明,略一思索,便有了对策。吩咐牵过自己的白马,翻身上马,退后二十余丈,手提斗笔,饱蘸浓墨,突地纵马狂奔,直奔白布而来。飞临白布时,只见他一手抓鞍,斜身腾空,一招哪吒探海,笔锋着布一画而过。过白布后猛勒缰绳,奔马受阻,后腿立地,前踢扬起,一声长嘶,马身竖起,说时那时快,诗人身子横探,一式回头望月,弯弓射箭,反手投笔如戟,直落白布中间,一个苍劲古朴、飞彩留虹的“卜”字跃然而出。即完成了写字,也借“卜”的卜问之意,可谓一字双关。宾主都呆住了,好半晌才会过神来,不禁掌声雷动,齐声叫好。
  于是,李白的才思敏捷,加之一身的好武艺(李白是剑道高手),帮助他顺利地通过了这一奇特的相亲考试。再由孟少府做媒,诗仙配女仙,天生仙缘,真是千里姻缘天注定,转过山柳暗花明。后择定吉日,终于抱得美人归。正是“洞房花烛夜,池塘落圆月,春风吹细雨,桃红映李白!”恩恩爱爱,自不必说。
  据史料记载,许夫人名门闺秀,娴静而有才情,和李白才貌相当。新婚燕尔,伉俪甚笃,婚后夫妇生活充满着乐趣。一天,李白作《长相思》乐府一首:“日****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忆君迢迢隔青天。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不信妾肠断,归来看取明镜前。”许夫人看后,觉得后两句似有剽窃之嫌,便立即把武则天皇后的《如意娘》念了出来:“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听到这里,李白不禁脸上一热,他深深为自己有这样一个聪明贤淑的伴侣而感到欣慰。
  后有人问李白为何落户碧山,诗人望了一言娇妻,脸一红,想起逃花溪边的巧遇,在当时的感叹语句前加了两句,合成了一首名诗《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这也是成语“别有天地”的由来。《唐诗鉴赏辞典》第316页对此诗的解析,乃望文生义也。
  李白成亲后,按当的习惯,夫妻双双,在山顶亲手栽下了一棵银杏树,以示百年之好。此树在山顶生长了1270余年,树围需四五个成人才能合抱,雨后天晴时,百里外都能清楚地看见,成白兆山的一大景观。
  二、寻师访友,诗词酬吟
  李白定居安陆,娇妻幼子,过着稳定的生活,但诗人的天性是飞动的,特别是浪漫主义的诗人,思想常常飞于寰宇之间。李白在安州期间,与附近的一些地方贤俊过从甚密,如廖侯、薛乂、独孤有邻、蔡十等人。他们时常在一起举杯豪饮,吟诗作赋,“穷朝晚以作宴,驱烟霞以辅赏。朗笑明月,时眠落花。”通过这些贤俊之士的接触,使李白名播海内,因而象戴十五这样“兼以五材,统以四美”的人,也都不远千里,闻信而来,“访予以道”。
期间,李白还北上襄阳长安,南下武昌,结识了孟浩然、王昌龄、贺知章、崔宗之等著名诗人。在武昌期间,李白登黄鹤楼欲题诗,哪知崔灏已先行了一步,题《黄鹤楼》诗于楼上,写尽了黄鹤楼的美景。李白一腔诗情,无以表达,抱憾而退。当时诗人的功底还在磨砺和上升之中,遂成就了崔灏之名。然李白对此事一直耿耿于怀,暗地里总想与崔灏一交高下。当第二次从安陆下武昌游黄鹤楼时,作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景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终成为黄鹤楼诗中的精品,也成为送别诗的名篇。后再接再励,在黄鹤楼作诗《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又为黄鹤楼诗再添不朽名篇,也成为唐诗之精品。而且据考证,这是最早将武汉称为江城的出处,梅花因此被定为武汉市的市花,也与此有关。
  从这些诗篇里可看出,通过这一段时间的交游,使李白的诗风渐趋成熟,为日后赢得“诗仙”的崇高地位打下了基础。
  李白写诗,信手拈来而雄奇奔放,郡督马正会曾言:“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应是对李白之诗文最中肯的评价。
 
35#
发表于 2010-9-7 12:52:26 | 只看该作者
三、酒隐安陆,涢酒扬名
  但凡谈到李白,没有不谈到酒的。他既是诗仙,也是著名的酒仙,李白好酒,斗酒诗百篇,这是天下人人尽知的趣事。酒助诗兴,诗添酒趣,千古亦然。能使诗人发出“酒隐安陆,蹉跎十年”感叹的酒,其味道如何,诸位可想而知。
  什么酒?“涢酒”!
  安陆自古就以造酒闻名,所酿之酒曰“涢酒”。为何取名“涢酒”?观湖北地图,有一条发源于大洪山的大河,名涢水,先西南流向东北,在山上拐弯后由北垂直向下,经枣阳、随州、安陆、云梦、孝感等地,与汉江回合后注入长江。安陆扼守涢水中游,依水而建,地势险要,城高廓厚,兵家必争,古称为“涢都”,其酒因之得名“涢酒”。此酒之香美,我略举几例为佐证,诸位便知。
  其一,名动京华,伟人瞩目。1982年5月,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湖北视察,在宜昌召见孝感地委及安陆县委(当时为县)主要领导人,询问李白在安陆时的情况,说:“安陆,是李白住过十年的地方,有名啊!还有遗迹吧?要保护好啊!”这对后来李白文物和遗迹的保护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然而,胡书记不是诗人,对李白在安陆的情况却如此关心,何以?涢酒也!然总书记并不爱酒,又怎知涢酒?盖因涢酒关联到周总理处理的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件大事也!而其起因则更是奇特,何以?诗也!
  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会战以后,侵华日军占领了湖北地区,日军一位队长主动请缨,愿意镇守安陆。原来这位日军军官酷爱中国唐诗,爱到几乎着迷的程度,尤其对李白崇拜得不得了,是李白的铁杆粉丝,对李白的生平、经历、诗词、嗜好都很有研究,镇守安陆正好可以圆他的梦想。凡李白喜欢的他都喜欢,他因爱诗而爱李白,因爱李白而爱涢酒、以及安陆特产名菜——白花菜(当年日军不知怎么吃法,中了毒,闹了个大笑话,提起这事,安陆人至今津津乐道,称赞白花菜的高风亮节,后文再表),尤其喜爱饮涢酒。他本人也因崇拜李白的缘故,虽过对抗日根据地进行过扫荡,但对部下管束很严,没有搞过大规模的烧杀抢掠,他的手下在安陆也没有搞过“三光”政策,也算是难得的了。据老人们讲,也没有听说有****妇女,打杀小孩的事件发生,这也算是诗仙的在天之灵对安陆子孙的荫护。
  但这位队长的心愿却始终未了,他想到白兆山去探寻李白的足迹却不能,因为有人在那儿建立了白兆山抗日根据地。县城在东,山在西,白兆山之东一马平川,站在李白栽下的银杏树下,鬼子一出动,一眼便知,日军每次进剿时都遭到早有准备的新四军的顽强抗击,数度交手,互有伤亡,难分胜负。
  这位队长非同等闲,他便是日后力排众议,在1972年为恢复中日建交作出了重大贡献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而那位创建白兆山抗日根据地的抗日名将,也是非同小可,便是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席——李先念。
  中日正式恢复建交的签字仪式举行后,周恩来总理在国宾馆宴请田相,按惯例欲用国酒茅台招待,不料田中角荣却点名要用涢酒。博学多才的总理一时愕然,不知涢酒是什么酒,幸时任副总理的李先念恰好在场,耳语提醒总理。总理顿悟,急令紧急调涢酒进京。真是天机巧合,追根求源,因为酒仙李白之故,涢酒见证了共和国外交史上的大事,一时名动京华,伟人瞩目,成为涢酒历史上最辉煌的篇章。
  李先念同志曾率新四军第五师在白兆山建立过抗日根据地,对涢酒知之甚详,加之与田中角荣多年交手,是一对老对手,所以当日在陪。昔日的对手,今日的朋友,之前并未谋面,此番国宴之上,伟人共饮涢酒,怕是感慨历史沧桑,别有一番滋味!
  其二,平头百姓,如痴如醉。吾生为安陆人,亦崇拜李白,因爱李白而爱诗,因诗而爱酒,犹喜家乡所酿之涢酒,凡饮之,微醉之时,必手舞足蹈,若有人此时出题索诗,也能应声提笔,立马可待,然醒后往往不知所云。
  可惜酒厂因资金不足,管理不善,已于十多年前停产,吾得到消息急赶回老家,搜寻得几箱涢酒,有涢酒老窖、封缸涢酒、太白银杏、银杏王等品种,惜之如佳人,十余年珍藏柜中,轻易不示人。每遇好友拿出共品之,无不称奇。我一大学同窗去年乔迁之喜,校友们联系共贺之,吾不知送何礼才能表达心意。后携2瓶“银杏王”酒前往,席间同窗开名酒水井坊招待,吾开银杏王对之,学友们品尝后,皆置水井坊不顾,争饮银杏王,吾引为平生快事。吾另一老友出差来武汉,不相见已二十年矣,吾出涢酒老窖待之,回去后念念不忘,电话与我要酒,余曰:“绝版也,不可得!如再来汉,若席间作诗,当以太白银杏酒共饮之!”皆大笑。
  四、一碟小菜,挤身贡品
  安陆市巡店镇有夹河洲,为涢水冲积形成,夹河洲一带生长着一种小菜,因开白花而名白花菜,但做菜却非花却是茎和叶,经腌制后,香气扑鼻,美味可口。几千年来,安陆人人喜欢,家家制作,可以说没有安陆人不喜欢吃白花菜的,没有安陆人不会腌制白花菜的。此菜也很特别,离开夹河洲的沙土,味道就打折扣,而离开安陆的土地,种出的菜就变味了。该菜的美味,曾作为唐宋两朝的贡菜而大放异彩,为中华地方之名菜。
  该菜能作为贡菜,相传与李白也有渊源。
  李白在京城长安为待诏翰林期间,家乡有学子上京赶考,许夫人思念丈夫,央托乡人带去亲手腌制的白花菜捎给李白,正直“饮中八仙”在一起聚会饮酒,李白开此菜与众人下酒,香味扑鼻,回味无穷,一时满座皆惊,名动京城。后有人拍马屁进献皇上,龙颜大悦,御批为贡品,从此寻常百姓家的一碟小菜荣登大雅之堂。
  因该菜为腌制品,不好保鲜,许多人欲品之而不得,因而外地人尝到的很少。直到近年来利用真空包装技术才解决了保鲜的难题,该菜才得以走入大江南北。
  该菜有毒,生吃和熟吃都不行,只能腌制而吃才无毒。前面所说鬼子兵不谙此理,只慕其名气,用猪血煮白花菜,结果中毒。安陆民间则赞美说,这是我们的白花菜有灵气,如安陆人一样,有民族气节,是以不肯屈服于鬼子。
  五、蹉跎十年,壮志难伸
  诗人在安陆的十年,虽是他走向成熟的十年,也是他壮志难酬的十年。尽管安陆人民接纳了这个辞亲远游的游子,得以在白兆山成家,娶妻生子。然而李白虽成家而未立业,他的志向是匡扶社稷,兼济天下。但是一晃十年过去,李白的上书干谒、数度交游虽使他获得了文学上的巨大声望,但政治上却一无所获,特别是外地调来安陆州任最高行政长官的两任州官,李长史和裴长史,与李白结交只不过是充门面装斯文,在他们内心却非常嫉妒诗人的才能,不仅不为他推荐,反而对他进行无情的打压,如目睹他相亲时飞马写字的李长史李京之,还差点使李白过了牢狱之灾,要不是李白主动写了检讨《上安州李长史书》,恐怕难脱此难。想诗人一生“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杨国忠磨墨、高力士脱鞋、“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几时怕过谁来?几时弯过腰来?这一次可能是诗人一生中唯一低头的一次。可以想象,当时李白受到这两个心地狭窄的外来官员的迫害有多深,这也给诗人留下了永远的心灵创伤。
  诗人常说“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这蹉跎的时间,应该不是醉酒,而是受到打压和排挤,抑郁而不得志的难言之隐的十年。
  六、离家赴京,诗人悲情
  尽管在安陆的生活是稳定的,家庭是温馨的,但没有融化诗人的雄心壮志;尽管走上书干谒的道路没有走通,却并没有磨灭诗人坚韧的意志。诗人是寂寞的,但诗人抱定的抱负永不会沉寂,诗人的信念永不会泯灭。
  在安陆隐居十年后,诗人开始了第二次的辞亲远游。不同的是,第一次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腰缠万贯,辞别父母,顺江而下;这一次则是人到中年,饱经风霜,囊中羞涩,离妻别子,步行北上。
  然而,现实是无情的,浪漫诗人的思想超越了时代,黑暗的封建王朝怎能见容于旷世的奇才。李白在长安过了三年多的翰林生活,虽结交了许多文学上的朋友,并成为“饮中八仙”,而且在天宝年间还受到“皇祖下诏,征就金马,降辇步迎,如见绮、皓”的特殊待遇,这期间也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快乐时光,但最终发现自己仅仅只是皇权的装饰品,实际上只是一个文学弄臣,甚至后来还遭到了奸臣们的围攻,“丑正同列,害能成谤,格言不入,帝用疏之。”李白心中匡君济世的理想只能是一张画饼,诗人愤怒了,最后毅然离开了这个曾经寄托了无限希望的官场,走上了云游四方的漂泊道路。
  自此以后,诗人再也没有回过湖北安陆,也再也没有回过四川江油。
  很多人指责李白没有家庭的观念,没有家庭的责任感,这在某一方面是有一定的道理。然而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能与屈原比肩的最具才华横溢、最具浪漫色彩的伟大诗人来说,怎可以常人的观点来做标准衡量?
  李白就是李白,是独一无二的李白,李白文学成就的颠峰,恰恰是离开长安后漂泊天下的时候达到的。假如李白只知回乡与妻子一起过温馨的小日子,或带着妻儿回江油围绕在父母膝下过平静的生活,中国的文学史将会失去一段多么灿烂的光辉!
  其实李白也是柔情的,举两首诗为证:
  (1)《静夜思》。李白在白兆山中教着哑哑学语的孩子识字,突地想起,父母在当年不正是这样照看自己的吗?于是思念老家江油,触动心怀,提笔写下了这首名篇,并一字一句地教孩子背诵。这首“床前明月光”一经问世,便成为了父母启蒙孩子学唐诗的首选诗篇,几乎所有的中国孩子都背过这首诗。恰当的比喻,流淌的语言,优美的旋律,千百年来,激起了多少孩子的梦想!
  (2)《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李白创作的这首词,作为整个唐宋词的鼻祖和开山之作,被放在《唐宋词鉴赏辞典》的首篇,字里行间无不透出他对妻儿的思念,其中“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之句,谁又能说不是登高望远而盼望回家与妻儿团聚的急切心情?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合格的父亲何其多也,但伟大的诗人却何其少也。作为儿子、丈夫、父亲,李白虽然是不合格的,然而作为一个划时代的世界级的伟大诗人,李白无疑是当之无愧的。
  七、李白遗风,激励后人
  诗仙李白在安陆住了十年,这是安陆的幸运,更是安陆的骄傲,诗人一生在文学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后世的安陆学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安陆人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治学精神,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我儿时听祖上说,仅在宋朝安陆士子就连中了5个状元,为示纪念,安陆人把他们学校门前的街道命名为“儒学街”,近千年不变,至今儒学街的名称仍在使用。
  吾才疏学浅,没有办法考证在宋朝是否连中了5个状元,但因爱诗,却知道安陆在宋朝有4个进士是诗人,其中状元2人:(1)公元1024年的状元宋庠,曾官拜宰相,在《包青天》电视剧中与包拯联手斗庞太师的宰相,就是宋庠,著有《宋元宪集》诗集和《国语补音》。(2)公元1053年的状元郑獬,曾拜翰林学士,为官清廉,著有诗集《涢溪集》。进士二人为:(1)宋祁,与兄长宋庠同时进士及第,曾官拜尚书,因一首词中有“红杏枝头春意闹”之句,而获得“红杏尚书”的雅号,为文坛上的佳话;他是著名史学家、文学家,与欧阳修合著《新唐书》,诗集有《宋景文集》等3部。另一进士为仲殊,与文豪苏东坡友善,常相唱酬,后出家,有诗集《宝月集》传世。
  史料记载,关于宋庠、宋祁金榜题名还有一段趣闻。本来是御笔钦点宋祁为状元,宋庠中进士。仁宗皇帝晚上向太后请安时透漏了信息,太后说弟中状元不合纲常,邃下懿旨,点兄长宋庠为状元,宋祁降为第十名。总算还好,肥水没流外人田。次日金榜公布,兄弟同时进士及第,且兄为状元,弟为二甲,一时名动京城,人称“大小宋”,其风头在科举史上无人能及,只有后来人称“大小苏”的苏家兄弟同时金榜题名可与媲美,然苏轼为榜眼,苏辙为二甲还是三甲无从得知(前三名为一甲进士及第,接着若干名为二甲,再后若干名为三甲,统称进士)。
  因安陆成为李白故里,故太白遗风尚在,诗风盛行。吾生长在安陆,初二时语文老师就开始给我们布置写诗的作业,思之记忆犹新。因爱李白而爱诗、而爱酒,虽愚钝但却自小立志要出版一本自己的诗集,以慰诗仙的在天之灵,今幸于三年前完成夙愿,吾心足矣。
  八、凭吊遗迹,泪湿衣襟
  李白在安陆碧山生活了十年,留下了众多的遗迹,今天我们怀念诗人,仍可到白兆山风景区去游历,怀古,凭吊。
  1、白兆山和太白峰。白兆山本名碧山,因李白住在山中,后人为纪念诗仙,将之改名白兆山,寓李白给此山带来好运之意,并将山顶取名太白峰。
  2、古银杏。李白夫妻亲手栽下的银杏树,在白兆山顶的太白峰,历经1280余年的风霜,却在文革时曾被当作“臭老九”对待,遭到造反派的伤害,主干被斧劈了半个腰身,当地山民誓死保护才得以幸免,然树受此重伤,伤心而死。文革结束后,此树竟似有灵性,又萌发新芽,我当时年约十余岁,亦大为惊奇,瞒着大人与同学一起,赶了三十里路,也不知登山之路,也不知害怕,从东面的坡上、悬崖上爬上山去观看。记得当时每人还摘了一片叶子回来,夹在书里作为纪念。
  20余年后,当我再次登上白兆山时,却悲哀的发现,这棵千年的古树又再次枯死。我询问得知,由于旅游的发展,到白兆山凭吊李白的人逐年增多,更有崇拜者在树前焚香烧纸。树不堪其扰,如诗人一般忧愤地死去,在另一个世界追随他的主人去了。
  以后我几乎每年回乡,都到此树下去凭吊。此树虽死,但其残枝如戟,遒劲有力,仍在山顶傲立于风雨之中,依然有如李白的仙风傲骨。
  如今,白兆山重新栽了银杏,太白峰四周青松翠柏,一片葱茏,山风吹过,松涛阵阵,山谷回响,犹如诗吟,也算是对诗仙的些许安慰。
  3、桃花岩和桃花洞。李白诗“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之处偶遇许小姐的桃花岩和桃花洞,遗迹犹存,位于白兆山西麓。桃花岩地势险峻,风貌奇特,而一自然山洞,“有一窍从峭壁百仞中腾出”便是桃花洞。其地理位置极好,上有银杏树,下有绀珠泉,左为读书台,右为笔架山,桃花岩居于其中,成为众星拱月,相映成趣,为安陆诸景中一绝。
  我十五岁和三十五岁时曾两次进出桃花洞,进出该洞还真颇费了一番功夫。只是千年沧桑,桃林已逝,桃花流水的风景难以再现,但水流的痕迹依然。
  4、白云泉。位于白兆山太白峰西的斗笠岩上,因岩下有一泉孔,一泓清泉,从岩石缝隙间涓涓流出,常流不涸,故名。相传李白常游于此,于是历代游人争相游览、题刻,而闻名于世。石边有一小坑,游人口渴时常饮此水。
  5、石刻。山上现存较完整的摩崖题刻有三处,分属宋,明,清时所刻。其中宋熙宁戊申(公元1068年)一处为最早,字为“郑獬,张侵、僧文莹同游。熙宁戊申九月六日。”字迹清晰,笔力遒劲,游览者常以此为背景摄影留念。题刻中落款的郑獬就是公元1053年的状元郑獬,我推断同游的张侵、僧文莹应该是安陆的进士。另一处石刻“白云泉”三宇不知何人所书。


6、洗笔池。为李白写诗练字后洗毛笔的地方,在桃花岩南约200米处,是一自然形成的长、宽各4米、深2米的石池。泉水常年不凋,澄可见底,视之如墨,碧绿可爱,为李白洗笔处,诗人成为著名的书法家,此池也有一份功劳。唐末,僧妙亦写经于此。今池壁炸毁,遗迹尚存。
  7、洗脚石。在白兆寺西约500米处,池长15米,宽8米,呈椭圆形.池水清冽,今为叶家凹水库溢洪道。旧传李白从山中出来后,即在此洗脚上马而登驿道,故名。
  8、绀珠泉。一名曰万珠泉,沸澄泊,可鉴毛发。盖因泉水呈青绿色,泉底常翻出串串水珠而得名。此泉位于桃花岩西近百米处,泉口长3米、宽2米、深2米、四壁用青砖平砌,陡直,天早不涸,俗称龙王井。历代文人为绀珠泉争相吟咏。明高题绀珠泉》诗云:“移席寻佳胜,珠泉寒且清。玉波翻蟹眼,银海照蝉缨。”比较形象。
  至于当年李白住过的祖居,年代久远,吾非史学家,已无从考证矣。
  九、尾声
  悲情的李白,成年后,除在安陆成家并定居的期间,过了十年相对宁静而稳定的生活外,一生抑郁不得志,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四海漂泊之中,犹如他所栽的银杏树般,历经风雨和磨难,最后凋谢在无情的岁月里。但是,他的伟大作品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不仅没有凋谢,而且在岁月的长河,愈加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新世纪的第十年,在又一个清明节的前夕,吾作此文,遥祭诗仙。
  参考文献:
  1、《李白在安陆》,华中师范学院出版社出版,1986年12月。
  2、《李白在安陆十年论略》,原载《华中师范学院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第3期,1985年5月。
36#
发表于 2010-9-7 12:53:59 | 只看该作者
37#
发表于 2010-9-7 13:01:05 | 只看该作者
“李白故里”之争 谁是赢家[zt]
       两个与李白均有着亲密渊源的城市用如此激烈的方式上演了一场看来似乎要旷日持久的争夺战。
      一边是李白生活了25年之久的四川江油,一边是说李白生活了10年之久的湖北安陆,昔日的友好城市“反目成仇”。一场关于“李白故里”的城市争执,虽在上月经过国家工商总局的“裁决”,却远未如人们所想像的那样就此尘埃落定。   江油也准备打“李白故里”广告
  “十一”国庆长假期间,湖北安陆在CCTV-4的广告原封不动的悄然恢复。确知此消息的江油非常愤怒,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蒲永见近日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江油准备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
  蒲永见透露说,“江油目前已经确定要采取如下动作:第一,再给安陆市发出律师函,要求其修改广告词或停播在央视的广告;第二,同时给国家工商总局发出异议函,要求他们给江油一个说法;第三,江油正在积极联系CCTV-4广告部,如果安陆不肯修改其广告词或者停播广告,江油就同样在CCTV-4的同一个时段做一个‘李白故里,江油欢迎您’的广告,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国有两个‘李白故里’。目前江油正在与代理公司商议办理相关事宜”。
  “我们不得不这样做。大地震后,安陆作为我们的友好城市最早响应我们的捐助号召捐款50万元,我们永远心怀感激。但是,保护‘李白故里’这个文化品牌是我们江油人的责任。”蒲永见恳切地说。
  当事另一方的安陆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仰正林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态度也很坚决。他说:“连国家工商总局都已经批复了,认为我们没有侵权。既然不涉及到侵权,我们当然要恢复广告。如果江油还是表示不服,那这就是他们的事情,与我们没有多大关系。我们就继续搞好我们自己的宣传,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其实从一开始,我们就没想去跟江油争。”
  “李白故里”之争来源
  四川江油与湖北安陆的这场“李白故里”争夺大战肇始于今年8月中旬CCTV-4《中国新闻》之后的一则旅游形象宣传片。该片中打出这样的字样: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这让一位江油网友看出了问题。8月19日中午,这名叫伏地魔的网友率先在百度江油吧发帖——《江油遭受“李白故里”危机,央视4套是帮凶》
  8月21日下午,江油市委宣传部作出反应,分别致函中央电视台、湖北安陆市委宣传部,要求停止播出有问题的“安陆城市形象广告”。由于江油是“李白故里”注册商标的拥有者,CCTV-4收函后随即停播了这则有争议的广告,安陆市遂通过湖北省工商局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了《关于“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是否侵犯“李白故里”商标专用权问题的请示》。
  9月15日工商总局批复指出,“安陆市作为李白曾长期居住地,被称作‘李白故里’具有合理之处。‘李白故里、银杏之乡,湖北安陆欢迎您’宣传片,是对客观事实的正常叙述和说明,属于《商标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的正当使用行为”。对此,江油方面表示不服,并向媒体透露,不排除状告国家工商总局的可能;安陆方面也回应:如果江油坚持打官司,安陆不排除反诉。
  法律焦点
  按说“李白故里”到底在哪儿本身是个历史学问题,四川江油与湖北安陆的这场争夺大战之所以扯到了国家工商总局就是因为这个事件并不单纯是城市之间的历史名人争夺战,而是涉及到了一个非常专业的法律问题——商标。
  据江油方面称,2003年经江油市政府组织申请,成功将江油城市旅游形象图标及城市旅游理念系统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商标。其中,城市旅游理念系统为“李白故里、九寨门户、蜀道咽喉、华夏诗城”。“李白故里”为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寓意深刻,便于识别,是江油旅游形象专用名。《中国CIS年鉴》称,“李白故里”是中国第一个城市旅游商标。
  与此同时,安陆方面坚决否认侵权,并辩称,注册“李白故里”商标的单位系“江油市文化旅游咨询服务中心”,该商标服务于商业活动,就说明该单位应该是一家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而非政府部门。然而,江油市两次发函的落款都是“江油市市委宣传部”,函内均未提及“李白故里”这一商标的注册主体单位;其二,安陆方面辩称“这条宣传片是政府的行政行为,而非商业获利行为;其三,“江油来函中称,安陆市‘侵犯了我方的城市商标’,但在《商标法》中,根本无‘城市商标’一说。此说明安陆并未侵权”。
  国家工商总局的批复出来以后,江油方面反应非常激烈,用蒲永见的话来说“我们怎么也想不通。”蒲永见对本报记者说,“我们认为工商总局的批复是不合理的。理由有这么两个:第一,工商总局没有这个资格也没有这个职能去裁判哪个地方是李白的故里;第二,我们的商标明明是在工商总局注册的,现在工商总局又反过来做这样的批复,简直就是自相矛盾”。
  之前有许多评论指责江油想要“独霸李白”,江油方面表示很委屈。蒲永见对记者这样说:“我们现在很困惑。如何才能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文化品牌或者说旅游品牌?商标注册了都不够吗?”
  法律专家:广告并不侵权
  “江油的这个困惑实际带有普遍性。”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知识产权专业委员会商标分会主席马翔对本报记者说:“尽管李白的故里在哪个地方是一个历史问题,但商标局有权对安陆市是否侵犯了‘李白故里’商标专用权作出批复。这一点毫无疑问。”
  马翔说,在四川江油和湖北安陆就“李白故里”商标的争议中,四川江油依据的是注册在第39类旅游服务上的第1953474号商标。第1953474号注册商标核准的是“李白故里”这四个汉字,核定的是“旅行社(不包括预定旅馆),旅行陪伴,旅客陪同,安排游览,安排游艇旅行,观光旅游,旅行预订,旅行座位预订,旅游安排,旅游预订”等服务项目。根据《商标法》第52条第一项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相同或者类似商品上使用与注册商标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标属于商标侵权行为。因此,只有他人在旅游服务项目上使用“李白故里”才能认定侵犯了该商标专用权。否则,没有侵犯该商标专用权。
  马翔进一步解释说,“李白故里”这样的商标属于叙述性商标,显著性较差。叙述性商标专用权与使用第一含义的社会公用权往往容易产生冲突。我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49条规定: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或者直接表示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及其他特点,或者含有地名,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无权禁止他人正当使用。这是我国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商标正当使用制度。也是在保护商标专用权的同时,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保护竞争的一种商标权利限制制度。商标正当使用制度又分为商标叙述性正当使用和商标指示性正当使用。商标叙述性正当使用是指他人为了描述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某种特征,善意、描述性的使用商标专用权人具有第一含义的商标。
  马翔认为:“李白在安陆生活了十年,安陆可以用‘李白故里’对这一事实进行描述,这属于《商标法实施条例》规定的商标叙述性正当使用,不属商标侵权行为。反之,如果他人把‘李白故里’在旅游服务上以商标的形式使用,则构成侵权。”
  马翔同时指出:“另外,从湖北安陆市在CCTV-4播报天气预报所做的‘银杏之乡、李白故里,湖北安陆欢迎你’的广告来看,‘李白故里’是对安陆市特点的宣传,而不是商标意义上的使用。商标使用是指在具体服务或商品上或广告宣传上使用具体商标的行为。安陆的广告是对于该城市的一种形象宣传,不是商业使用行为,也不是商标使用行为,更不是在旅游服务项目上的使用。因此,不能认为侵犯了‘李白故里’商标专用权。”
  “有些媒体根据工商总局的批复得出湖北安陆获准用李白故里商标的结论是错误的,是对该批复在法律上的误解。”马翔最后提醒说,“其实对于名山大川能否注册在第39类旅游服务上,商标主管机关对此本身就存在争议。因此,以注册商标的形式保护旅游地名称并不可取”。
  历史学家:争议实质是利益
  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蒲永见曾经讲了这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就这个问题,我们也找法律专家座谈过,结论是有争议,所以我们也很清楚,一旦诉诸法律,我们并不一定能赢。或许从商标法的角度,工商总局的批复真的就是合法的。但我们认为这个批复的结论绝对是不合理的。最大的不合理就在于它不符合历史事实。对于李白故里,学术上确实曾有争议,一说碎叶,一说江油。但现在已经趋于出生江油,连中学课本里都明确写了。这个事情不应该单纯从法律上来进行判断,应该是历史说了算,法律也应该尊重历史。”
  “‘故里’从文字意义上来说,应该指一个人出生或成长的地方。在我的知识范围内,曾经生活过的地方,一般不能称作‘故里’。比如我们都说周总理的故里是淮安,但实际周总理在北京生活的时间更长,我们总不能说北京也是周总理的故里吧?”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历史地理研究所博导葛剑雄教授对本报记者这样说。
  葛剑雄表示,对于某个历史名人的故里所引发的地区之间的争议,应该根据事实和传统的说法来进行确定。如果在学术上尚存有争议,那么一般遵从传统的说法。
  “类似的事情其实以前发生过很多,我从来没有公开评论过。原因是现在众多的‘名人故里’之争实际上与学术根本没有关系,纯粹是利益之争,根本不可能通过学者的权威观点予以澄清就能够解决。”葛剑雄如是说。
  葛剑雄坦言:“我们也不需要过多的担心,其实这样的争论层出不穷,但基本上完全没有影响到学界,历史事实就是历史事实,这是改变不了的。包括这一次的‘李白故里’,历史学界同样没有理会这是很好的。在一个健康的社会里,这种争论即便再热闹也是不会影响到常识的,社会的大多数人还是会保持理性。尤其是从长远来讲,随着公众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使用名人‘搭便车’的做法肯定会越来越难以迷惑人。”
  葛剑雄还指出,“类似这样的‘名人故里’之争在世界各个国家都存在,并不稀奇。比如在英国,也有各种各样打着莎士比亚旗号的旅游景点,政府会告诫游客不要随便相信,只有经过‘莎士比亚中心’认证的名胜古迹才是货真价实的。我们以后也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由权威的学术机构去认证来引导民众。当然还需要政府发挥良性作用,同时也需要民众的监督”。
  “二十年前,我就讲过,一个地区要发展旅游关键不在于有没有一个‘名人’,而在于这个地区能不能满足旅游的基本要素。”葛剑雄特别强调说,“我们的地方政府应该摒弃这种无谓的争论,踏踏实实搞好当地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我从前段时间相关新闻报道中的图片发现,‘安陆欢迎您’的巨幅招牌上竟然少一个字,可能是掉了。我想与其在这里争来争去,是不是首先应该把一些基本的事情做好”。
38#
发表于 2010-9-7 21:57:37 | 只看该作者
李白故里争钱战[zt]
李白作梦也不会想到,他的故里在哪在他死后一千三百年之后竟会引发两国四地的大战。他到底是哪的人,竟然成了问题。
四十年之前,没有人抢李白故里。
但是四十年之前的1973年郭沫若发表了一篇《李白与杜甫》的长篇论文,文中考证说李白出生在大唐的碎叶城。这个名叫“碎叶”的地方就是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马克市的市郊。这个地方现在是一片荒野和废墟。当地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地方曾经诞生过世界上著名的中国古代浪漫派的大诗人李白。李白是随着他的父母在“碎叶”经商和为官而出生在那里的。后来他跟随父母回到了内地。只是由于历史的变迁,他的出生地现在成了外国。然而,在郭沫若的论文发表之前,四川就有李白的老家在江油的说法。这一点连郭沫若也承认,但是他考证来考证去,还是把李白“发配”到了西域。现在,抢李白的不止有四川的江油,还有湖北的安陆、甘肃的天水。吉尔吉斯基坦不抢,它的驻华大使反到十分大度地主动跟安陆套近乎,要“共同开发”李白。这让江油火冒三丈。此时天水便横插一杠子,在网上搞大签名,希望网友们支持李白故里在天水的说法。
这场争夺战怎么看怎么不象是民族文化保卫战。
它是拿李白当招牌的抢钱大战。如今这年月,沾上一个“古”字就赚钱。前不久关于曹操墓土的真伪之争就非常典型。河南方面信誓旦旦,说绝不用曹操墓赚钱,可是我敢说当他们把墓地修好之后不当景点卖钱才怪呢!没有“古”的便人造一个仿古的;有“古”的更得想方设法的复古,沾点边就把它货币化了,连传说中的七仙女都为她找出了下凡的地点,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找出了他们的故乡和他们的坟墓,何况这位活生生的大诗仙李白呢?可是不幸是他被抢的“五马分尸”,成了碎尸野鬼。李白对他们来说其实并不重要,钱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他们早干什么来?为十么建国初期不抢,大跃进时不抢,文革时期不抢,改革初期也不抢,特别是在郭沫若发表了李白的老家在“碎叶”的时候也不抢,偏偏在看到沾古就能赚钱的时候抢?这真是对李白的莫大亵渎。
李白的故里到底在哪,首先是个考古和论证的学术问题。
真的被吉尔吉斯斯坦抢走了,也没什么可惜的,恰恰说明我们的盛唐疆域曾经到达过那个地区,那是丝绸之路的光辉。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0-31 09:37:00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李白研究会
成立时间:1991年6月7日
会 长:郁贤皓
副会长:薜天伟
    葛景春
    阎琦
    詹福瑞
    张成德
    陈大娜
秘书长:李子龙(法人)
地点:安徽省马鞍山市湖北路31号
邮编:243000
电话:0555-24944148
业务主管单位:文化部


4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16 17:26:17 | 只看该作者
两岸专家热议"文化啃老":为利益争抢文化不可取

  
    河南省漯河市27日举办第二届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两岸汉字文化专家在许慎故乡热议“文化啃老”现象,反思“文化搭台,经贸唱戏”背后的文化短视行为与商业逻辑。
  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叶国良指出,近年来的汉学热、国学热,一旦“热”了就不好。就像人一样,身体太热就会生病。
  “一方面表示大家都很重视中华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是单纯重视(文化),还是为了其他目的?”叶国良对中新社记者说,两方面的意义不同。希望这些“热”不是为了利益目的,因为从利益目的出发的“热”很快就会“冷掉”。
  “我们决不能成为文化的‘啃老族’。”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在“许慎与中华文化”名家访谈上表示,“吃文化”不行,我们要对文化负责,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有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和自觉。这样,才能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成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泉。
  中国文字学会会长黄德宽表示,“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可以理解,但更要考虑长远利益。他说,中国古老的传统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精神层面,它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可能性比较小,很多时候经济效益是文化积淀的自然生成。
  近些年,中国有关名人故里的纷争四起,从炎黄故里,到姜尚故里,再到老子庄子故里;从曹操、华佗故里,到诸葛亮、赵云故里,再到四地争抢曹雪芹故里;甚至还有五省七地争二乔,两国四地抢李白,历代名人都引发过一轮轮争抢。
  “这是一种非常短视的行为。”黄德宽说,比如一些地方,为了搞钱把心思都用到了申请非遗上,实在不可取。其实,一个地区人民的文化素养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才是至关重要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一样重要。
  (中新社记者 李志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2:20 , Processed in 0.11964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