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楚王后裔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网友楚王后裔原创文章专集

[复制链接]
21#
发表于 2008-7-9 22:42:10 | 只看该作者
楚王后裔槐荫诗选-14



梅  雨  吟
      文/楚王后裔


这是为朋友写的一首歌词底稿, 权当作一首古词吧.


江南有梅雨,梅雨五月飞。
飞越烟波三千里,三千里路彩云归,
归途相思泪。

相思在南国,南国红豆魅。
红豆魅处梅雨飞,梅雨飞尽明年回,
回望雨中梅。
22#
发表于 2008-7-9 22:43:03 | 只看该作者
去陌生的地方徒步远行

     文/ 楚王后裔


我出发了。
我在路上,在远方。
我背着我的行囊,徒步,徒步。
我用脚丈量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这片河山。
越山,涉水,走过平原。
回望家乡,很远,很近。

很困惑地活着,
但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很快乐。
所以,我去陌生的地方徒步远行。
被高朋簇拥着,
但少部分时候,我还是很孤独。
所以,我去陌生的地方徒步远行。

出发的时候,
我的目光在路上。
在路上的时候,
我的心在家乡。
在家的时候,
我的思维在远方。

某年,某月,某日,
我用脚, 目光,
和我的思维,
在先王御驾亲巡的路上,
刻下一行无字天书:
王的后裔,到此一游。

(2008年6月,路上)
23#
发表于 2008-7-9 22:43:35 | 只看该作者
完!

《路上的王》----- 楚王后裔槐荫“诗”选,
暂且收录完毕,共收录20余首。
谢谢朋友们、老师们、师长们一路看到底!

我不是诗人,
我甚至连半个诗人都算不上。
我只是一个在自己人生路上的记录者,
仅此而已。
24#
发表于 2008-7-9 22:44:05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在槐荫写的所谓“诗”的一部分。

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这里写了这么多的“诗”,
收录时,才明白:自己曾经为这些文字付出了什么。

王的后裔,在路上。
王的后裔,在路上附庸风雅,
装着在写一种叫“诗”的文字。

一些文字,许多心情;一个大杂烩,许多的感悟。
愿意与大家分享我的文字。
当然,也愿意分享大家抛来的“砖头”。
让砖头来得更加猛烈一些吧!
25#
发表于 2008-7-9 22:46:05 | 只看该作者
对考分不高的孩子升学问题的几点看法
文/楚王

       多次看到有一些朋友提到同样一个问题:
孩子升学考试成绩不理想,估计中考只能考取普通高中。不知花钱读重点高中好,还是进普高好?
我的个人看法如下:

(一)我选择学校的标准有何看法?
1、学校校风和办学理念是基础,孩子自身的学习能动性关键,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积极的鼓励是点火器!
一个都不能少。

2、相对而言,高中阶段的孩子学习,家长除了精神鼓励和心理关怀,真正可以在学习上帮得上忙的家长,
估计很少。
--------好家长,在小学和初中就应该把孩子该培养的好习惯、好方法、好品行等基本上影响到位。

(二)对于每个具体的孩子,我觉得应该具体分析!
对于以上很多朋友提出的问题,我建议:
1、如果孩子失分比较多,而且平时一贯基础不扎实,那最好还是选择一个普通高中的比较好的班级,
“宁为鸡雄胸赳赳,不为凤尾踉跄跄”。

2、如果孩子虽然失分比较多,但孩子平时基础很好,属于典型的考试发挥失常,那就花钱读重点高中。

3、如果孩子失分较少,属于跳一跳、够得着的那种,那就毫不犹豫,选择花钱读重点高中。

(三)以后我们家孩子读书升学的原则是:
1、考到哪,就去读哪。考了普通学校也坚决不花额外的钱去读重点学校。
2、正常考上好学校,绝对不因学费问题拖他的后腿。
此原则已经向儿子从小输灌。我们明确告诉他:他的读书之路,全由他自己决定!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9 22:4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6#
发表于 2008-7-9 22:47:00 | 只看该作者
从烈士陵园的冷清,看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的缺失

文/楚王后裔


(一)

    我一直对革命先烈们心存敬意。
  这种敬意,是由衷的,是天生的,是源与我内心的一种朴素的真挚情感。这不仅仅是因为八十高龄的老父亲曾经是抗日战争中的儿童团长、解放战争中的地方民兵、抗美援朝战争中的杀敌英雄,也不仅仅是因为同胞大哥是70年代的老兵,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我把这种敬意作为自己的一种信仰。
  尽管现在是一个普遍缺乏信仰的物欲化时代,但我想人总需要一种内在的、精神化的东西来让自己活得丰富一些、坚韧一些,因为我很怕自己在这个时代迷失了自己。同样地,我也希望把这种精神化的东西传承给自己的孩子――当然,我希望这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式的,而不是单纯说教式的强迫。
  是的,我们的确需要一种信仰。而我,还有我寄予希望的孩子,选择了对历史的不忘却,选择了对革命先烈们心存敬意。


(二)

  4月4日清明节那天,我带着犬子去了本地唯一的烈士陵园,奠祭那些长眠地下的革命先烈。
  该落雨成丝的时节,雨未纷纷,艳阳却当春高照。陵园里很幽静,没有我想象中的悼者如织。我们在里面安静地呆了近一个小时,总共遇到的大约不到十个人。纪念碑下散落着一些鲜花,但是不多;而各个石碑前,除了偶尔有一束鲜花,大多是空的。平日里我也偶尔来过,人虽然少,但我想清明前后总是来此悼念的人会多一些的,却不曾想,这一天也是人影稀疏。
仰视着那高耸的烈士纪念碑,注目着那些林立的大理石碑,忆想着那些长眠地下的忠魂,我轻轻燃起三支烟,放在无名烈士墓前。凝视着袅袅燃起的轻烟,我心里除了怀有一种虔诚、一腔敬意、一份思忆,还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失落。
  为什么呢,为什么?作为本地唯一的烈士陵园,为什么清明前后来此奠祭的人这么少?!难道那些慷慨悲壮的往事,真的随着岁月的流逝已经被深埋地下了吗?难道那些英烈忠魂已经距离我们很远了么?
  站在庄严肃穆的陵园,犬子在一脸虔诚地默读着那些碑文,而我则无语。


(三)

  从烈士陵园的冷清,我看到了当前国人尤其是孩子们爱国主义教育普遍缺失的一个侧影。
  很多往事,可以慢慢销蚀,而有些东西,却应该永远被我们、我们的后辈铭记。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会珍惜和平、珍爱幸福,才会珍惜生命、珍爱生活。
  我们生活的时代,总是在大步向前。现代社会,人的价值观、生活观日益多元化,孩子们的价值取向也更多地与全球同步。我们没有办法苛求他们和我们保持一致,也没有权利苛责他们的精神家园是否迷失。但我们成人还是有能力、有条件去教他们,记住一些该记住的历史,保留一些永远也不应该忘记的记忆。这样,不是让孩子们沉浸在悲壮甚至痛苦的岁月痕迹中,而是让他们知道:
  原来,我们的生活是这样换来的;原来,我们的生命和幸福是应该这样用来珍惜的;原来,有时候我们的自作聪明显得多么渺小;原来,我们可以更好地在阳光下生活、奋斗。
  我想,我们的相关部门完全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比如把烈士陵园以及更多的地方列为爱国主义和精神文化的教育基地,并用切实的行动和措施落到实处,让它们起到实际的作用。我们的学校和老师,完全可以组织更多的孩子在合适的时机更多地来实地了解我们的历史。我们的家长,完全可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孩子,传承给他(她)一些正面的积极的历史观、是非观、生命观、幸福观。
  因为,为了更幸福、更快乐地生活,我们的确需要一段不被忘却的历史,需要一种不被侵蚀的信仰。


                                              (200846日)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9 22:5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发表于 2008-7-9 22:56:23 | 只看该作者
楚王,管教授给你拨了一块自留地,让你把它经营成心灵的家园!

你可不要让它长满草,荒芜掉啊!

工作忙碌的时候,我们几个版主会来帮你打扫家园,你请他们喝酒就成!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9:42:3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寒梅老师!辛苦辛苦!感谢感谢!今天偶有闲暇,我来打点一下你为我开辟的自留地。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9:47:1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第一!第一!我们在“第一时间”赢得了第一!


文/ 楚王后裔

  5月12日四川汶川的地震灾害,不仅给灾区民众造成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生命的伤逝,也给众多地区带来了强弱不一的震波影响。
  在灾难突然发生时,处于地震危机下的普通民众、政府和公共部门、媒体和社会各界,都出于本能或者按照既定程序有了众多的“第一时间”下的反应。这些“第一时间”,除了让我们感到欣慰,也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了当前社会应急能力的极大提高!


  请看——
  5月12日14时28分,灾难突然发生!
  几乎在同时,全国诸多地区包括我们孝感,都感受到了强烈的震感。
  在孝感,在第一时间,我们作出了反应!
  在第一时间,在20多层的写字楼里办公的我以及我的同事突然意识到:有地震!我们迅速而有序地从安全楼梯跑步下楼,直奔空旷地带。
  在第一时间,我拨打家人的电话,通报情况,互问平安。
  在第一时间,我拨打孩子学校和有关老师的电话告知紧急情况,以便于他们紧急疏散孩子。虽然当时电话不通,但事后得知:孩子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也是在第一时间迅速作出了最正确的反应:组织孩子们迅速而有序地撤离到操场空旷地带。
  在第一时间,广大的市民及时反应、开展自保和自救,绝大部分市民都及时转移到相对安全的地带,并自动保持着社会、生活秩序的稳定。
  在第一时间,我们本地的媒体——槐荫论坛的管理层及时向权威部门了解情况,并在外埠地震发生后一个小时内,迅速在论坛显要位置发布权威消息,稳定公众情绪,引导正确舆论导向。
  在第一时间……


  在我们中国,在第一时间,我们作出了反应!
  在第一时间,各大主流门户网站公布了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西部地区汶川县一带发生7.8级强烈地震,电视和广播也及时插播了相关消息和新闻,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也在很大程度上稳定了全国民众的惊慌和狐疑的情绪。
  在第一时间,中央和国务院迅速作出了反应,启动了紧急预案,开始全面协调、领导抗震救灾工作。
  在第一时间,国家最高领导人先后作出紧急批示,总理也在第一时间亲自、直接飞往灾区第一线指挥抢险救灾工作,当晚在灾区的户外冒雨办公。
  在第一时间,中央各部门和地方省市启动了紧急预案,紧急行动起来,开始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援助之旅。
  在第一时间,军令如山,军队和武警迅速奔赴抢险“战场”。
  在第一时间,央视多个频道持续直播灾情真相和抢险救灾实况,央视新闻频道等更是前所未有地彻夜直播。
  在第一时间……


  在第一时间,中国通过媒体和外交途径向全世界通报了刚刚发生在中国的灾难情况,他们也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反应,几十个国家的领导人表示了慰问,很多国家也表示愿意提供帮助。
  在第一时间,我通过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了解灾情真实状况,关注各方面抢险救灾的进展。昨夜,我更是陪伴着央视整晚直播的关注地震灾区节目,彻夜未眠。


  我们一边关注灾区民众的安危、为他们默默祈祷,一边盼望抢险救灾工作尽快开展。
  同时,从这次四川汶川地震灾害突然发生时和发生后,无论是我们孝感这个小地方各方作出的反应,还是在整个国家大范围内各方在危机下所表现出的“第一时间”反应,可以明显感受到当前社会的应急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我们的民众应对重大地震灾害有了基本的自救自保常识,我们的政府和公共部门处理紧急重大灾害有了比较成熟的应急预案和执行能力,我们的媒体保证了普通民众的基本知情权……
  灾难是不幸的,而这么多的“第一时间”反应,又让我们多少感到了一丝安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社会的进步。


  在第一时间,我们关注灾区民众的安危、为他们默默祈祷。
  在第一时间,我们祈盼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
  在第一时间,我急切地写出此文,以此特殊方式祭奠那些在这次灾难中逝去的生命,也为那些还在地震废墟下等待救援的同胞祈福。



 (2008年5月13日12:30,地震灾害后22小时,写于武汉)


[ 本帖最后由 楚王后裔 于 2008-7-18 19:48 编辑 ]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7-18 19:51:06 | 只看该作者
小气和大方(父亲和儿子的对话)


文/ 楚王后裔




子: 老爸,咱们家有很多钱吗?
父: 没有很多钱啊,刚好够用而已。
子: 那你为什么每个月都给爷爷奶奶送钱回去?
父: 因为爷爷奶奶老了啊。
父:那为什么有的人不给自己的爸爸妈妈送钱呢?
子:也许他们自己也很困难吧。还有啊,老爸大方啊!哈哈。


子: 你大方吗?
父: 当然啊,老爸最有钱了,当然大方,哈哈!
子:  那为什么别人都去培优,我没有去啊?
父:  因为我们家宝贝聪明啊,自学能力好啊。
子:  是你小气,舍不得花钱吧?
父:  对对对,老爸很小气。


子: 可你为什么常常偷偷捐款给别人呢?
父: 傻小子,你老爸我有钱用不完,所以大方啊。
子: 哼,大方?那怎么家里不舍得买摩托车啊?
父: 摩托车相对而言比较危险,而且不环保。自行车又方便又环保,步行也很好啊。
子: 是我们家没有银行存款吧?
父:是啊,可是够用就行了。这样不错啊。


子:不觉得,我感觉你还是很有钱的。我常常只有几元钱,你钱包里常常一大叠百元大钞。 
    我要是有一百元就好了,那对于我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父:苕儿子,等你自己学会怎么合理用钱,你就可以保管N多天文数字的钱了。
子:老爸,是你小气,舍不得吧?
父:对对对,男人嘛,有时候也要适当地小气一点。
子: 可是你怎么那么舍得给我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呢?
父: 你是男人,我也是男人,男人之间应该大方一点嘛。
子: 那你怎么总是每天只给我一元钱的零花钱?
父: 我们家穷嘛。


子: 那我以后有钱读书吗?
父: 当然,只要你凭自己的能力考上什么样的学校,家里都会有能力供你去读。
子: 老爸,你真大方啊!
父:  但是你考不上理想的学校,那就考到哪就去哪读了,家里没有钱交借读费的
子: 老爸又变小气了。
父: 哈哈,你牛!老爸争不过你了。
子: 老爸,你放心,以后我赚钱了,一定对你大方一些。
父: 一言为定?
子: 一言为定!
父/子:拉勾!拉勾!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06 , Processed in 0.12223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