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雷锋是当年成功人士:长相清秀嘴甜受女人欢迎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27:07 | 只看该作者
雷锋日记摘登
青春啊!永远是美好的。可是真正的青春,只属于这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
——1959年10月25日
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各人自己的历史。至于各人自己的历史画面上所涂的颜色是白的、灰的、粉红的或者鲜红的,虽然客观因素起一定作用,但主观因素起决定性的作用。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都应该好好地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时时刻刻都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来作自己思想行动的指导,真正做到言行一致。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
——1959年12月20日
雷锋诗歌摘登
可爱的工厂
汽笛,对着初升的朝阳,
情不自禁地高声歌唱,
迎接英姿焕发的工人走进工厂。
啊,钢铁的心脏——鞍钢,
为了祖国的工业化,
你永远不知疲倦地繁忙。
你那高大的厂房,
建筑在数十里的土地上。
红彤彤的铁流,
像滚滚的长江水一样,
昼夜不停地奔忙。
如果谁要是在远处瞭望,
就能看到鞍钢全部的景象:
从森林般的大烟囱里,
吐出一股股黑黑的浓烟;
夜晚像无数条火龙在闪闪发亮,
把浓烟映得像五彩缤纷的彩云一样。
在这浓烟下面,
就是我们工作的厂房。
呀!真仿如神话般的天堂,
这里的工厂主人,
都在日以继夜地繁忙,
热情地歌唱。
歌唱我们的新生力量,
歌唱我们的厂房——鞍钢焦化厂。
——1959年于鞍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27:50 | 只看该作者
雷锋小说摘登
小说《茵茵》片段
(1958年)
严寒的冬天,地上落了深雪,河里结了厚冰,刺骨的冷风阵阵吹来,似乎不许人再工作似的。
但那勤劳勇敢的18000多名钢铁战士,不怕千辛万苦地和冰雪战斗。人山人海,挑土筑堤。那挑战的喊声,加油的口号声,打夯的号子声,还有小学生们来慰问时的鼓声,混合一起,响彻云霄。人们为了根治沩水,修筑长堤,忘记了寒冷和疲劳,甚至忘记了自己的生命。
茵茵就是这样的。提起这位年轻的女同志,人们都要感动得流下热泪。她是一个共产党员。她那结实的身体,勤劳的双手,还有那晒黑的脸儿,清秀的头发,活泼的眼睛,真使人敬慕。她穿着一件黄棉衣,脚上是草鞋。据说,黄棉衣是她哥哥从部队复员后送给她的,草鞋是她自己打的,打得很漂亮。……
(本版照片由抚顺市雷锋纪念馆提供)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28:54 | 只看该作者
雷锋生前亲密战友乔安山:雷锋大哥影响我一生2012年02月22日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高逸平



2012年2月20日,乔安山在擦拭雷锋墓碑。 据新华社
“我不会因为闲言碎语而放弃做好事”
雷锋精神是什么?
相信,对此,乔安山感知得更为真切。“大爱,爱所有的人,无私奉献,不计个人利益。”与雷锋相处4年,经历雷锋之死的意外、个人遭遇的起伏,乔安山用“大爱”来形容。
在本报记者和他的交谈中,可以从他的声音里,感觉到一位充满激情,却又硬气的东北汉子,尽管他已年过七旬。
虽然,在雷锋去世的50年里,作为雷锋生前最亲密的战友,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原型的乔安山也避讳提及雷锋,但他始终都在践行,将爱给周围的人。在他看来,雷锋精神,是可学的,是贴近生活的。
“雷锋大哥影响了我的一生”
“大哥”,乔安山一直这样称呼雷锋。
其实,在入伍前,他们就同在鞍钢工作,同住一个宿舍。1960年,在雷锋的鼓动下,乔安山与之一起入伍,进了同一班。他们的关系,很铁。
但1962年的那场意外,改变了原初的单纯。退伍后,乔安山要求调离熟悉的环境,前往辽宁省铁岭市。从此,他尘封了这段岁月,不对外提及与雷锋间的关系。
有人说,他的“隐居”是因为背负着压力;也有人说,他做好事,是因为怀着内疚。但对这一切的说法,50年后已步入古稀的乔安山却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很多人都问过我”,再没有其他。
在一次采访中,乔安山曾这样回忆,“当时他的牺牲对我的打击是最大的,因为好朋友走了。我干什么,就像没了靠山。这种益友,这种像亲兄弟的感觉,没有了。他走了对我的影响太大,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不会因为闲言碎语而放弃做好事”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乔安山下岗过、捡过破烂、打过更,但无论日子如何清贫,他都将自己视作雷锋生命的延续。
在乔安山家里,始终放了一张雷锋的照片。“把雷锋的照片挂在我的墙上,我把这个照片当作我的一面镜子,像雷锋那样做。我出门前看一看,我应该怎么去做,回来后,我再看,我不管受到多大委屈,我看到照片,就心安理得了。”
但其实,乔安山这样的坚持,却总不被人理解。“憨傻”、“二百五”、“缺根弦”,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他甚至因为做好事,还“吃了大亏”。老人摔倒事件,就曾发生在他身上。一夜间,救人者的身份反成了“肇事者”。
但无论怎样的“委屈”,50年来,乔安山从未放弃过做自己,“我心态很好,不管别人怎么说我。”他始终觉得,“别人慢慢就能理解,只要锲而不舍地去做好事。”
“自己要有主意,自己认对了就去做,为什么总要在意别人的说法呢?”乔安山反问道。倘若,因为他人的“闲言碎语”而放弃做对的事,那么,“做好事还单纯吗?那是不是在为别人做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2-25 16:29:21 | 只看该作者
“对个别质疑雷锋的说法,我特别气愤”
其实,在乔安山看来,像这样摔倒的“讹人”事件,只是个案。很多人偏激地看待这些道德丑闻,但我们不能以个例去否定全部,毕竟绝大多数人都是向善的。
对于网上发出雷锋事迹“虚伪”的质疑声,让乔安山特别气愤。上周,在央视录制节目的现场,他特别为雷锋“昭雪”。
比如,针对雷锋背老大娘的照片,是事后部队记者为了宣传,找来老大娘“摆拍”的说法。乔安山说,这件事本身,雷锋确实是做过的。只是因为当时宣传需要,记者事后进行的补拍。
至于“做了好事要记下来给人看”的雷锋日记,乔安山说,“他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不管出车多累多晚,回宿舍就记。”好多次,雷锋为不影响乔安山睡觉,用报纸遮住灯光。这个习惯,怎么能说成“为了宣传自己而记下来呢?”
“雷锋做的事,是你我都可以做的平凡事”
在乔安山看来,雷锋是可学的。“他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做的都是小事,你我都能做的平凡事。”而他的这种贴近,也正是我们都愿意去学雷锋的原因。只要为他人着想,诸如在公交车上让座,都可以叫雷锋精神。
乔安山用“大爱”来形容雷锋精神,“把爱给大家,爱所有人”。雷锋因为感恩,所以懂得爱。如果,我们都能怀着感恩的心去生活,与人相处;那么,爱也会播撒得更多。
但雷锋之所以又伟大,区别与常人,就在于“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雷锋难学,就难在锲而不舍地坚持。
15#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2:23:05 | 只看该作者
北大学子与四位"雷锋班"班长座谈共话雷锋精神  2012年02月25日  作者:王玉山  来源:新华网
青春雷锋,青春北大——北大学子与4位“雷锋班”班长对话侧记
  新华网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王玉山)2月25日,北京大学团委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举办“‘雷锋班’班长与北大青年面对面”座谈会,4位“雷锋班”班长应邀与北大学子共话雷锋精神。
  面对百余位北大青年师生,4位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雷锋班”班长,就“广大青年学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传承弘扬雷锋精神,进一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话题,畅谈感悟和体会。
  “雷锋班”第21任班长李桂臣介绍了自己几年前在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中,弘扬雷锋精神,出色完成修路架桥、运送物资等工作的经历;第22任班长吴锡有向同学们展示了雷锋事迹的相关历史资料和收藏,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北大学子“时时学雷锋、人人做雷锋、处处有雷锋”;第23任班长薛步瑞现场背诵了大段雷锋日记,一段段精辟的格言警句,体现着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第24任班长、也是现任班长黄帮维回顾了自己从一名青年学生到合格士兵的转变,以及“雷锋班”一茬茬战士成长进步的事例,阐述了在新时期继承和弘扬雷锋精神的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雷锋从形式到内容有哪些变化?”“学雷锋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什么意义?”“信息时代,青年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培养雷锋精神?”……座谈中,学生们积极提问,从理论学习到生活实践,从点滴小事到世情国情,与“雷锋班”班长们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
  “学雷锋,不仅要从小事做起,更要从内心做起。”北京大学元培学院2010级本科生伍叶露表示,在西方文化冲击的当下中国,怎样坚守住自己的信仰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问题。雷锋精神作为一种本土文化,其涵盖的现实意义是跨越时代、超越国界的。通过和“雷锋班”班长们的交流,自己看到了他们的质朴纯真与坚毅执着。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2009级本科生梁千里说:“雷锋精神与心系天下的北大精神是相契合的。对于我们学生而言,只有在学习、生活中不断探索、追求真知、积极实践,才能成为有能力、有担当的时代青年,才能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贡献力量。”
  “学雷锋活动,让每个人更文明;拥有雷锋精神,整个社会更健康。”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张彦说:“在毛泽东同志‘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49周年前夕,4位‘雷锋班’班长与北大青年面对面座谈交流,对于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在北京大学全面营造‘学雷锋,树新风’的校园文化氛围,具有积极的引领和促进作用。”



16#
 楼主| 发表于 2012-2-27 14:49:28 | 只看该作者
雷锋罕见骑摩托照片曝光 评:学雷锋不可暴力化(图)2012年02月27日 来源:羊城晚报 作者:李晓亮


(罕见的年轻时候雷锋在天安门前骑摩托的照片)
3月的“雷锋日”即将到来,日前,湖南省会长沙千所学校、百万学生举行了“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活动启动式,重温《雷锋日记》,续写《雷锋日记》,践行雷锋精神……。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雷锋精神吗?应该如何学习和践行雷锋精神?
“续写雷锋日记”是一种反教育
□王军荣
现在的“续写雷锋日记”,无非是学雷锋活动的一个新形式罢了,而且还搞得相当得隆重。如此轰轰烈烈学雷锋,真的能够践行雷锋精神吗?
学雷锋,贵在平时,贵在自觉。其实,没必要一定要选择在三月份学雷锋,现在很多人选择做义工、志愿者的方式学雷锋,在我看来,这也是践行雷锋精神,而“续写雷锋日记”,则很有可能变成一种“虚假日记”。
学雷锋,说到底是对学生的一种教育,教育需要润物细无声,而轰轰烈烈地学,很有可能变成一种运动式的学习,只图表面热闹和光鲜,骨子里却根本就没有学到,反而,会给学生一种好高骛远凌空蹈虚的印象。这是反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说,轰轰烈烈地学雷锋是给学生一种暴力倾向的“示范”。同一天的媒体上还报道了两件令人悲痛的事。其一,2月7日郑州一所名校的高二学生在家中亲手杀死了自己的母亲。凶手供述杀人动机时说:“不后悔。我可以不用学习了,不用压力那么大了。”;其二,2月17日深夜,南京15名年轻人在街上随机殴打路人,连续有4名无辜路人被打受伤。据嫌疑人交代,他们是在玩一款“暴打路人甲”的现实暴力游戏,没有固定的目标、作案地点、作案时间。无论是因学习压力大弑母,还是为寻刺激街头随机殴打路人,都在表明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当教育只追求表面的“成绩”,当教育变得极端功利主义,我们对教育还存有多少爱心和耐心?孩子的虚弱也就被暴露无遗了。
弑母和“暴打路人甲”,虽然只是个别,但却似乎能够在轰轰烈烈的“续写雷锋日记”中找到踪迹。
还原一个真实的可以接受的雷锋
□李晓亮
学习一个东西、一项技能、一种精神,首先你必须能够识别,然后才能够体认,最后才能真的践行。“学雷锋”当然也是如此。长沙千所学校、百万学生“续写雷锋日记,争当雷锋传人”的活动仪式在湖南大学启动。雷锋日记一直是雷锋精神的一个重要的物质的文化的载体,续写日记,仪式性确实很强,而且是号召了百万学子,声势浩大。可是,如果不解决“学生、年轻人眼里的雷锋,到底是个什么形象”这个问题,那么无论日记如何续写,精神传承都会大打折扣。
日前,华文出版社出版《雷锋全集》一书,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文字,很多内容首次面世。透过久远的墨痕,或能接近更真实的雷锋:雷锋也曾是个怀揣作家梦的追梦的文艺青年,这点很像今天的韩寒和小四;他对自己抠门却对别人大方;他也曾像所有情窦初开的少年一样写下“愿你的青春像鲜花一样发散着芬芳!”,“慧眼姐姐”王佩玲或就是其初恋;质朴的雷锋,也有很潮的一面,也有皮夹克,“像其他年轻人一样,同样有热爱生活的爱美之心”;他得到了爱,也传递爱,感恩之心充盈一生。这些都是近日青年学习雷锋时,可以观感比照的可亲近触摸的鲜活的雷锋精神谱系。学雷锋,并非必须做一个六根清净无欲无求的苦行僧。
年轻人学雷锋,必须还原一个可以接受的可以辨识的清晰的雷锋精神谱系。只有认可了这个“雷锋”,才谈得上效仿和学习他。
雷锋精神不应被泛娱乐化
□丁运时
今的社会生活中,娱乐化甚至泛娱乐化倾向日趋严重。所谓“泛娱乐化”,乃是指将非娱乐化层面的社会事件或人物引入娱乐的范畴,有意消解其严肃的社会意义、忽略其深刻性与现实性,却仅仅拈取某些无关痛痒、无足轻重的因素,对其进行娱乐加工和演绎,使之凸显娱乐性元素、改头换面地呈现于社会公众面前。
泛娱乐化的热衷者这次将矛头对准了助人为乐的典范人物雷锋,在有关雷锋精神的热烈讨论之外,赫然出现了雷锋题材的网络化游戏以及有关雷锋“初恋女友”的网络电影,从而将亿万人的偶像了拉入了泛娱乐化的“泥淖”。
随着“雷锋也骑摩托”、“雷锋也喜欢时尚着装”等“新闻”的披露,以往模范人物私生活被人为掩藏的宣传模式被打破,这对消除榜样人物的“神秘感”,还原为一个真实的雷锋无疑具有积极意义,彰显了现代社会人性化的一面。但是,将学习雷锋、助人为乐这种道德品质教育活动“游戏化”,解构了雷锋精神的实质,使得不谙世事的未成年人误以为这仅是一种娱乐性的游戏,而非现实生活中应笃行的品德。况且,“游戏化”的做法本身就是对雷锋的“不敬”。
17#
 楼主| 发表于 2012-2-28 10:24:28 | 只看该作者
当年用过的作业本还记得吗?雷锋图像让人觉亲切  贺文兵 2012-02-27
  “我当年上小学时就用过这种有雷锋图像的练习本。几十年过去了,今天能在这里看到这些当年的练习本和作业本,似乎又回到了自己那个天真无邪的童年……”昨日,在雷锋纪念馆,当45岁的刘福清看到展出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最具代表性的雷锋图像练习本、作业本时感慨不已。
  雷锋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有很多初中、高中、大学生来这里参观学习。“为了更好地让他们了解雷锋、认识雷锋,吸引他们的眼球,雷锋纪念馆在去年的提质改造中,特意设计了一面‘雷锋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展览墙。”雷锋纪念馆馆长陈亮伟告诉记者,展览墙决定选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具代表性、封面上印有雷锋图像的练习本、作业本等进行陈列。
  由于馆里没有馆存,于是通过网上向全国征集。短短3个月,全国各地的热心网友给纪念馆寄来了200多本印有雷锋图像的练习本、作业本。“这是我上小学时留下来的3本有雷锋图像的作业本,有收藏爱好者出价1000元要买,我没舍得卖。”一位网友说。
  “这个展览墙让青少年看到感到非常亲切,没有距离感,成年人看到这些物品时能回想起童年趣事,与观众产生共鸣。”雷锋纪念馆讲解员刘晓云说。(记者贺文兵)
转自长沙晚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2:01:05 | 只看该作者
汉川市垌冢镇吹响“学雷锋集结号”
时间:2012-02-29
  来源:汉川市垌冢镇中心初中  作者:王安明  


2月26日,时值周末,汉川市垌冢镇二千多名师生齐聚垌冢中学,举行了“学雷锋、树新风、见行动”誓师大会。随后,师生们走上街头,开展了“共建文明卫生一条街”的清洁大扫除,同学们有的打扫街面,有的清扫庭院,有的捡拾垃圾,有的擦洗护栏,认认真真地干了一个多小时,为垌冢镇居民美化了生活环境。同学们纷纷表示要以雷锋叔叔为榜样,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爱护环境、关爱他人。
为了让雷锋精神常驻校园,杜绝“雷锋没户口,三月来四月走”现象发生,垌冢镇中心初中建立常态学雷锋机制,常年开展了“讲雷锋的故事、办学雷锋专栏、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为社会献一份爱心”的活动,并将学雷锋活动开展情况纳入学校和学生素质综合评价考核体系,对学雷锋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好人好事以及每年评选出来的学雷锋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
19#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24:23 | 只看该作者
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
部署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
  本报讯(记者 焦新)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的总体要求,扎实推进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2月27日,教育部党组发出通知,印发《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实施方案》,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措施,认真贯彻执行。
  通知强调,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顺应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彰显了我们党的先进本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体现。
  通知指出,青少年学生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主体,各级各类学校是学雷锋活动的重要阵地。新形势下在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对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新时期雷锋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践行者;对于凝聚师生员工的意志和力量,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知要求,当前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要紧密结合教育规划纲要的贯彻落实,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手段,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机制化,确保取得实效。
  《中国教育报》2012年2月29日第1版
20#
 楼主| 发表于 2012-2-29 13:26:56 | 只看该作者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2012年02月28日  作者:任仲平   来源:人民日报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20:14 , Processed in 0.11130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