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论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0 12:44: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论稿 2011年10月27日  作者:杨九俊   来源:中国教育报
草根原创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走近李庾南和她的教学法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教学主张和模式来自田野,是通过蹲守课堂,通过观察、调查、测量、试验、总结得来的,来自学生学习过程的现实情境。更深地挖掘学生潜能、更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这个教学主张和模式的中心内容。

  李庾南在数学讲坛上一站就是53年。她创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曾获得“苏步青数学奖”等许多重要奖项,形成了具有广泛影响的教学流派。李庾南是名副其实的实践型教育专家。

  一位不懈的登山者

  深入研究,不断实验,突出学习主体研究与学生能力培养。

  李庾南老师“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提出命题,通过教法改革推动学法的确立;第二阶段,明确研究方向,主题是关注学程与教程的内在关系;第三阶段,深入研究,突出学习主体研究与学生能力培养;第四阶段,创新数学教学模式,重点研究课堂教学创新和团队建设,形成鲜明的教学流派。72岁的李庾南老师至今还活跃在讲台上,她创造了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吉尼斯记录,现在还在做着班主任。李庾南老师17岁走上从教之路,用她自己的话说:“好生辛苦”。这是因为她一直在走上坡路。不断向上、向前,就是李庾南最为宝贵的精神。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核心是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

  实践型的教学流派总是与一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法联系在一起的,李庾南教学流派就是基于她创建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

  思想性 在我看来,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思想性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第一,核心是为了改进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自主学习、创造性地学习、享受学习;第二,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指向促进学生整体发展,包括李庾南强调的要着力激发学生的生命活力,培养学生通透的灵魂;第三,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要聚焦到学生能力的研究和培养上,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培养;第四,促进学生学会学习,要调适好教与学的关系,坚持以学定教,坚持教与学的统一,坚持教为学服务。把李庾南的探索研究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看,我们认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草根原创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

  操作性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简明具体,操作性很强,比如仅仅“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12个字,基本上就把操作要义说明白了。以“独立自学”为例,活动形式有阅读、倾听、演绎、操作、笔记等,具体实用。面对不同的教学情境,李庾南通过探索实验,又提出了3种水平的自学活动。第一种是“接受性”的,即自学演绎性材料,如教材、教辅资料等,习得知识;第二种是“生成性”的,即在新知识的背景中,或在凸显知识本质特点的情境中,自主建构新知识;第三种是“创造性”的,即由思维的拓展延伸、知识的迁移形成新知识。可见,“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上手快,适应面宽阔。

  立体性 听李庾南的课、琢磨“自学·议论·引导”,总觉得她的教学法是立体的。“自学·议论·引导”是3个环节,“自学”是基础,“讨论”是枢纽,“引导”是关键,是一个有机的组成;3个环节又可以理解为3个维度,“独立自学”、“群体讨论”、“相机引导”是围绕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可以突破时间线索的,3个方面相辅相成。这个教学法自身又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可以自我调节,可以再度生成,可以不断开放。所以,我们才会感觉在李庾南老师那里是开放的课堂。



2#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2:45:17 | 只看该作者
上乘的教学是艺术
  李庾南在教学艺术的追求上,具有自觉的意识,在探索实践中,她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进入到教学的艺术境界。

  有专家把李庾南的教学喻为梅派风格。据说,梅兰芳先生在莫斯科演《洛神赋》时,有一位酷爱中国京剧艺术的苏联老太太连看了9场,她发现梅先生的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却又不受程式的束缚,每次都有新的变化,就请梅先生解释其中缘由,梅先生尚未开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一旁代为作答,说梅先生的表演是“有规则的自由”。我以为教学艺术也应追求“有规则的自由”,李庾南已经达到“有规则的自由”的境界,实现了规律性与创造性的统一。

  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自学·议论·引导”既有教法,又有学法,根本上还是学法,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服务。李庾南特别强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这种教与学的统一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价值基石。另一方面,李庾南教法与学法的统一还体现在老师的教闪烁着创造性的火花,这本身会对学生创造性的学带来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示范,创造性数学学习方式的示范,创造精神的示范,对学生学法形成的影响是经常的、深刻的。

  实用与美感的统一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简洁、实用,李庾南的学生们都感到上手快、很管用。“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是李庾南教学思想生成的一棵大树,是融铸她人格的一首诗。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她形成了庄重大气与温婉细腻相互渗透、相互统一的教学风格,这也使得她的教学法有了实用与美感相和谐的特征。

  教学法逐步走向成熟

  流派最重要的特征是风格的相似性、结构的群体性和影响的广泛性。“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从无到有,从隐到显,得到很多教师的响应,已自成一派。

  从自发到自觉 李庾南的教学流派是逐步形成的,开始还是个体模仿的多,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随着现代传媒工具的广泛应用,再加上李庾南自己的身体力行,逐步从自发状态转入行政推广为主的阶段,流派的成员也更多从自发走向自觉。南通市专门成立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改实验领导小组,有领导、有计划地推广实验。2005年又专门成立了“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分批培训全市初中教师,对李庾南教学流派的形成起到了推动作用。

  从模仿走向创造 流派的形成是与领军人物的教学法、教学风格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教学风格(包括教学法)是教学实践成熟的标志,教学流派则是教学教研活动趋向繁荣的标志。风格是因,流派是果。一个流派的成员,都是借助学习、模仿领军人物的教学法、教学风格起步的,但流派的生命不在于模仿,而在于发展、创造。我们非常欣喜地看到,李庾南自己也在创造新的自我,引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发展。李庾南团队的老师们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做到从形似走向神似,从模仿走向创造。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年逾七旬的李庾南老师还在前行,还在登攀,这个流派也在不断前行、攀登。

  (本文是作者杨九俊在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发展报告会上的发言,本刊有删节。作者系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论稿》,杨九俊主编,江苏科技出版社2011年5月出版
3#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2:48:05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三年教改不辍 教学流派独树一帜

特级教师李庾南扎根教坛半个世纪硕果累累




  有一位中学教师,自1957年起连续54年担任班主任,1978年起连续33年进行教改实验,2010年底荣获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她就是南通市启秀中学73岁的李庾南老师。5月19日,以她的名字命名的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发展研究报告会在南通隆重举行。渊源:一场长达33年的教改实验

  1978年,已从事教学工作21年的李庾南开始反思,为何自己尽心尽责,教学效果却不尽理想?针对这一现象,李庾南花了6年时间来思考、酝酿,并进行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的课题研究。这一步便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实验探索历程的发端。从1978年开始,李庾南的研究和实验经历了4个阶段,研究了8个课题,逐渐走向深入。

  “从关注学生的自学能力,到关注学程与教程的内在关系,再到学习主体与学生学力的研究,最后到创新数学教学的模式。”回顾这四个阶段,李庾南感慨良多,“每一个阶段我们都要花费10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实践的摸索来一步步前行。”

  在李庾南的课堂上,师生合作、生生互动,“个人自学”“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相结合。33年来,她不仅完成了初中数学全程11个循环的实验研究,送走了11届初中毕业生,并且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初中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等9部专著。在长期的实验中,李庾南不断与时俱进,在不同的阶段都创造了弥足珍贵的研究成果,应和着教育改革的浪潮,2010年其课改成果获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生动展示了南通教育的深厚底蕴。

  精髓:实践与理论的交相辉映

  回顾33年的教学实验历程,李庾南及其研究团队将“以人为本”贯穿于实践探索全过程,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统一,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坚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培养他们的学习发展能力,在优化课堂结构上形成了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的基本模式。

  “这是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实质与精髓的三个方面。”李庾南剖析说,“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其中优化课堂结构是切入点与载体,使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改价值取向转化为教学实践,并得以真正实现。”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33年来李庾南始终坚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把教与学统一起来,既关注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心理品质;既研究教师“教”的技艺,更探究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学”“议论”的策略和效果。
  省教育厅副厅长胡金波评价说:“在李老师的课堂里,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真正成为引导者。该项成果既有扎实的实践根基,又有深刻的理论基础。”

  影响:孕育了一批专家型教师

  5月19日下午,在南通市启秀中学的课堂上,青年数学教师张晓兵给学生们讲解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张晓兵是如东实验中学运用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进行教学而迅速成长起来的优秀青年教师,面对第一次教授的学生,他侃侃而谈,细心引导,学生也丝毫没有感到陌生,主动举例,主动发表学习心得。

  张晓兵告诉记者,他现在已经习惯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学生自己举例说明。不仅可以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而且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多种手段,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中获益。”

  早在1986年,南通市就有领导、有计划地推广中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改实验,包括市属6县在内,全市170多个班开展同步实验。众多的实验教师不仅得到锻炼,也带动了所在学校和本县教师的教育科研和专业成长。从中诞生一大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自2005年南通市成立了李庾南数学教学研究所以来,该市又分批培训全市初中数学教师,现已培训了五批共1000多人,为南通市培育了一大批教科研骨干人才。

  33年来,李庾南还先后应邀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讲学200多场次,上示范课近200节,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班,通过由数学学科到所有学科、由市到省乃至全国的推广,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力。由此,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盛赞她“扎根教育教学一线50余年,根深叶茂,教书育人成果丰硕”并且“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流派”。
陈瑞昌 缪志聪

4#
 楼主| 发表于 2012-6-20 12:48:58 | 只看该作者
李庾南: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2012年02月17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邢晔





73岁的李庾南依然充满活力
李庾南其人

年过七旬,却依然活跃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不仅顶班上课,而且担任班主任,这样的教师不多,南通市启秀中学的李庾南便是一位。
从1957年8月28日走上讲台开始,李庾南从教已经整整55年。她长期执教初中数学,同时一年不落地担任班主任。“我一直坚信,不只是专家教授,每一个教师都可以凭自己的努力留下自己的印迹。”她一直这样说,“能够将职业做成一辈子的事业,并享受事业追求中的艺术感受,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李庾南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自觉探求,从上个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30多年来,她连续主持开展了8轮数学教改实验,进行了初中数学全程11个循环的实验研究,先后在自己班级对外执教公开课、示范课500节,应邀赴全国26个省(市、区)讲学200多场次,总结、提炼出“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教学统一,在教学价值取向上坚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在课堂结构上形成了独立自学、群体议论、相机引导的基本模式。
去年初夏,南通市政府专门举行李庾南“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流派发展研究报告会,她一袭红衣、神采飞扬出现在会场,又是报告、又是上课,一点也不见老态。出席会议的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盛赞她“扎根教育教学一线50余年,根深叶茂,教书育人成果丰硕”,并且“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教学流派”。
李庾南一直舍不下她的班主任工作。她说,教育首先是关怀,是呵护,做班主任更能够体验到一点,也更能够承担这样一种职责。
2010年教师节前夕,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总部认证她为“连续任职时间最长的班主任”。经南通市政府特批,李庾南至今还坚守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一进教室、一上讲台,她便仿佛忘记了岁月……
■本报记者 陈瑞昌 通讯员 邢晔
初春时节,73岁的李庾南随着人流,匆匆走进南通市启秀中学的校园。
这位年过古稀的老太太,从1957年开始担任中学数学教师和班主任,连续55年耕耘教坛。
她是功勋卓著的特级教师,捧回过全国中学数学教育的最高荣誉“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创立的“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先后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教育改革金钥匙奖”和全国基础教育改革优秀成果一等奖。
反思课堂

1957年,刚刚高中毕业的李庾南初出茅庐,走上了南通市启秀中学的讲台。
17岁的她觉得,教师是个不错的职业,一定要捧牢这个饭碗,站稳这个讲台。于是她给自己定下了“安分、认真、勤勉”的准则。虽然家离学校不远,步行只要十多分钟,可为了迅速胜任教学工作,李庾南住在了学校里,早上和学生一起跑步、做操、打球,晚上走进办公室备课,向老教师请教。
当时,李庾南一周要上21节课,可为了提高上课质量,她常常是先听老教师的课,再依样画葫芦,工作量几乎多了一倍。虽然年纪轻,底子薄,没经验,但她坚信天道酬勤,勤能补拙,铆足了劲儿向书本学,向老教师学,向学生学,向实践学。这种珍惜与投入,很快就得到了老教师的认可与帮助,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与欢迎。她融入了学生中间,像一个“大姐姐”,和他们打成一片,尽可能多地接触他们,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处处站在学生的位置上观察、发现、思考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李庾南的教学逐渐成熟,她班上的数学成绩经常名列前茅。
1978年,李庾南年近不惑。和改革开放的时代同步,她开始审视自己的工作。“那一年,已经是我教书的第22年,过去的21年里,我也很认真、很勤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分数很高,按学校里当时的标准觉得很优秀,走上社会却不一定很拔尖,而有的学生学习不一定拔尖,但是思维活跃,能力很强,善于交往,这些孩子后来到社会上却成为佼佼者。这种反差使我想到我的教育理念、教育价值观、教育评价观是不是有些问题。”李庾南说。
当时,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正大行其道,李庾南却感觉到了它的弊端。可是,舍此该如何教,路在何方呢?她泡在教学实践中,抓住一切机会去试、去摸索、去闯新路子。她逐渐体会到,学生不是老师讲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指导、帮助下学会的。于是,她开始在引导学生学会上下功夫。先是让学生多读多练多做题,结果任务多,负担重,效果不太好。由此,她进一步认识到,学生要学会,还得讲究方法,于是,着手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
李庾南开始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关注“学”的行为,实现了由单纯研究教师“教”到研究学生“学”的转变。她的研究探索先后经历了“学生自学数学能力及其培养”、“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的创建”、“优化学习过程,改善教学结构”、“学程导进技艺研究”、“主体性教育研究”、“学生学力的形成及其发展”、“初中学生学力发展与评价研究”、“学生学力发展与课堂教学创新——‘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新探究”八个阶段的探索实践,成功创造了“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这一教学法将教法和学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主导性有机结合在一起,强调学生自主、自信、自为,强调自主学习基础上的交流、合作、竞争,强调点拨、促进、升华。
在多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李庾南出版了《中学数学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等9部专著,应邀为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电视师范学院等拍摄理论讲座、教学录像200多讲,先后3次出席国际数学教育会议,培训教学骨干、教研人员达两万多人次,培养了一大批教改骨干,造就了一支优秀团队,形成了李庾南教学流派。她的科研成果先后获江苏省普通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奖、全国中小学改革“金钥匙奖”、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应该说,李庾南解决的,其实不仅是数学教学中的学会问题,更是学生学习的动能问题。在她的课堂中,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其终极目的是,促使学生自我开发,在学习活动中自主、自动、自由地发展,成长为善于学习的“世界人”。
关怀学生

在不断探究数学教学的同时,李庾南一刻也没有离开她的班主任工作岗位,50多年坚持不辍。
其实,最初李庾南担任的是“副班主任”,跟着一位40多岁的王老师当助手。当时,最大的学生只比她小两三岁,个头几乎和她差不多高,李庾南一点也找不到感觉。王老师看出了她的顾虑,笑着说:“小李老师,你有你的优势,你年轻,和同学们几乎是同辈人,他们在你面前,就多了几分亲近,少了一点拘束,你容易和他们打成一片。班主任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啊!”
当学生的朋友,成了李庾南几十年班主任工作最有效的法宝之一。比如对待孩子们的早恋问题,她一直给予“同情之理解”。读了初中,开始进入青春期,少男少女之间彼此爱慕是人之常情,教师、家长如果武断干涉,学生往往会破罐破摔。李庾南总是耐心地和学生谈话,问情况,举例子,摆观点,讲初中时代的任务和目标,谈高中、大学乃至工作后会面临怎样广阔的世界。她和学生谈同学相处之道、说生活困惑之解,鼓励他们以健康向上的精神,争做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她特别喜欢对有早恋苗头的学生打一个比方:青苹果很好吃,但要是没有成熟就摘下来,吃在嘴里可是又酸又涩的。这样的比喻,加上身边的事例,总是让学生们很信服。
从学生眼里的“大姐姐”,到“妈妈”,再到现在的“奶奶”,李庾南回望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历程时很有感慨。她说:“开始做班主任时,我自己管理比较多,渐渐地,和数学教学的‘自学·议论·引导’同步,我的班主任工作也走向学生自我管理。以前,学生进来,临时的班长是我指定的,后来是自荐,谁自荐了,我就给谁平台。现在我班上有5个值日班长,周一到周五轮,给孩子们锻炼的平台。过去,班上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我去处理,做法官,判谁对谁错,现在让他们自己去处理。这就体现了教育的主体是受教育者这样一个思想。我最后归结为四个‘自’:自学、自治、自律、自理。一个能自治、自律、自理的人,他一定能自学,能自学,就能促进自理。”
李庾南做班主任工作的第二个法宝是活动。不管升学压力有多大,她总是坚持寻找生活中的德育源泉,带领学生们走出校园,感受生活。雨花台烈士纪念碑前的入团宣誓,复旦大学图书馆里的学术体验,军营里学生们席地而眠、长途拉练,拓展训练基地上学生们的挑战自我、突破自我,还有军山上观日出,黄泥山下的野炊,游轮上看长江……让学生回到生活本身,真正成为活动、实践的主体,其间的阳光雨露、风霜尘埃、山水花木,都在学生心里留下了难忘的印记,让他们丰富认知、碰撞思维、砥砺品德。
作为班主任,李庾南面对的,不仅是一个个求知若渴的学生,还有不会学习、不爱学习甚至不想学习的孩子,但她从来不放弃“最后一个”。她说:“每一个学生和我的孩子一样重要,我也是他们的母亲。”
有一个叫小理的孩子,是爸爸在路上捡来的。这位爸爸是个普通的职员,收入不高,没有结婚,所以收留下“野孩子”做儿子。小学阶段,小理成绩不好,有的同学欺负他,有的老师也不喜欢他,因为他经常不做作业。邻居也把他当成病菌,不许孩子跟他玩,怕被带坏,所以,他只好跟比自己小得多的小朋友玩。光是在小学里,他就留了两级。
当时,李庾南教的是实验班,小理分在另一个班。他爸爸听说过李老师是如何关爱学生的,就通过关系找到李庾南,希望能把孩子转到她的班上去。
李庾南一听小理的情况,实在不情愿他来增加压力,影响教改实验的成绩,可心里又可怜这个被生身父母遗弃、现在又没有养母的孩子,虽然拒绝了这一要求,态度却不很坚决。
小理眼泪汪汪地请求,并表态一定会努力学习,几个同学也帮着说情,表示今后大家一起帮助他,他会进步。
李庾南出于女教师的仁慈之心,也由于母亲疼爱子女的天性,收下了这个一直被遗弃、歧视的“野孩子”。
小理的知识基础确实差,也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李庾南感到,首要的是帮助他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内心,促使他明确目标,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此基础上,查漏补缺,指导学法,才能真正起到作用。于是,每周六晚上她都约小理到家,帮他消化、理解、巩固一周所学,再借课外参考书给他,指导自学。
渐渐地,小理不仅学会了老师教的数学题,而且会自己学习、做题了。心灵得到温暖,学习有了进步,更进一步激发了他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在初一一学年中,不论严寒酷暑、刮风下雨,周末晚上他都准时到李老师家学习。
进入初二,小理已经不再需要李庾南的个别辅导,还第一批加入了共青团。
李庾南班上还有一位小马同学,他家境贫寒,父母没有文化,兄弟姐妹四人,一家的生活就靠父亲做工来维持。初一第一学期开学不久,李老师走访了他家,看到小马父母亲都老实巴交,家里没什么像样的家具。她很同情这家人,决定多关心、帮助这个孩子。后来,李庾南帮助小马向学校申请,减免了全部学杂费。
小马小学学习基础差,思维速度慢,语言表达和交往能力不强,进中学后难以跟上。这使本来就衣着寒酸、拙于言辞的小马更加没有地位和尊严。甚至在课堂上,小马回答不出问题时,有些同学会哈哈大笑。小马作业错误多,考试成绩一般都是最差的,订正练习或作业时,有些不懂事的调皮男生竟抢过小马的练习本或试卷在教室里“示众”,还嘲笑说:“红灯!红灯!”体育活动课上,也没有同学和他一起活动。
贫寒的家庭、卑微的地位、恶劣的环境,让小马越发自卑、自闭。
李庾南发现了这一情况,及时对全班同学进行教育,和那些幼稚无知、逗弄小马的同学个别谈心,教育他们要有爱心、同情心,尊重他人,乐于助人。
她多次和小马促膝谈心,谈自己的成长经历。她告诉小马:自己小时候家境也非常贫苦,却从来没有悲观、失望过,而是更加勤奋地学习,取得更好的成绩。后来,终于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
一次次的交流,让小马打开了心门,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坚守理想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到了教育领域,老师们被压抑了10年的教育热情被释放出来,即将步入不惑之年的李庾南也开始了她的教改之旅,上课,思考,研究,交流,写下了一段辉煌的教学人生。
为了探索初中数学教学真谛,几十年来,李庾南一直站在教学第一线,每一次上课,她都认真钻研教材,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加工。她说:“这是形成个人教学风格的前提,也是产生教育智慧和有效质量的根本。”后来,她的工作越来越忙了,每天的工作日程都排得满满的。上课、批改作业、找学生谈心、和青年教师交流、指导徒弟上课,有时还要接待一些外地访客,或外出讲学,但她一节课都不肯落下。要外出讲学了,她总是掐好了出发的时间,上完上午第一课再走;讲学归来,顾不得舟车劳顿,总是上午到家,下午就出现在课堂上。以前自己的儿女年纪小的时候,有时生病住院,晚上她陪在病房,白天托同病房的病友家属照看一下,自己又精神抖擞地站到讲台上。前两年,李庾南90多岁的母亲生病住院,年近古稀的她,晚上在病房里照看老母亲,一大早再赶到学校出现在学生面前,那段时间,她的办公室常备着一套洗漱用具。从教几十年,她出了九本书,每本书都是自己一笔一画地写,一字一句地修改,以至于右手的手指都磨变了形。
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自身教学理论水平,她每个暑假都要赶赴当时的扬州师范学院,接受专家学者两个星期的个别辅导。1984年,为了撰写论文《初中学生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她多方找老师请教,与朋友磋商,有一次早上6点从扬州出发,赶往镇江,尔后再从镇江赴常州中学,直到后半夜,才到达南京朋友的住所,虽然一天奔波了四座城市,然而,师友们的亲切点拨、殷殷教诲让她异常兴奋。那一夜,李庾南只睡了3个多小时,一大早又急急忙忙赶往江苏省教研室,再向有关专家学者求教。
1987年5月,李庾南应邀去大连讲学,返回时选择了坐海轮。可上船后她才知道,只剩下了散席票,而且整个航程需要29个小时。她丝毫没有犹豫,租了一条草席,铺在船舱走道边,在拥挤而嘈杂的环境中,静下心来,把膝盖当做办公桌,开始了《数学自学能力及其培养实践研究报告》的撰写。累了,就去看看奔涌的大海;饿了,就掏出干粮啃几口。艰辛的旅程结束了,作为江苏省教育科研重点课题的实验研究报告也写完了。就是在海轮过道边的草席上完成的这份报告,获得了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
讲这些故事,李庾南的重点是在说明,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学习、善于反思。
在李庾南身上,最让人佩服的就是那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精神。50多年来,她一直在一所学校,一直在熟悉的课堂,从初一教到初三,再从初一教到初三,一直那么激情洋溢。
一位教师的成功,很难用世俗的标准去衡量。几十年来,李庾南都在教育教学一线,从来没有任何行政职务。尽管获得过苏步青数学教育奖、全国中小学教学改革“金钥匙”奖,她以前给中国教育电视台拍摄教学录像,每节课却只有区区50元的报酬。“我可能是中学教师中留下音像资料最多的。江苏教育电视台就给我拍过120讲,中国教育电视台、人民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分别给我拍了几十小时。人家说的,要是一个歌星拍这么多,早就非常有钱了。”李庾南做出遗憾的样子,其实非常自豪。
这样一位名教师,哪能没有挣钱的机会?有一段时间,好几所外地学校开出了高薪想要聘请她,李庾南一一回绝。找上门来请她做家教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我从来不做。后来大家都知道了我的脾气,找我的人也就少了。要备课,要写文章,还要看新闻,哪有时间去做家教?”不过真有学生求教,李庾南还是一口答应。放学以后留在学校也好,电话交谈也好,登门请教也好,她是那种永远的热心人。
启秀中学校园里有一棵古老的银杏树,师生们走过树前,每每有一种肃然的感觉。73岁的李庾南有点像这棵树,不免苍老,却依然茂盛、挺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3:30 , Processed in 0.1114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