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6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文质:由衷地望我们江苏的语文老师都成为“文学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7-22 13:2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文质:由衷地望我们江苏的语文老师都成为“文学派”

2009-10-31



哎呀,坐在黄老师边上真是很享受,其实我更喜欢坐在下面看他,哎,下面看他更生动。这个,这个先生啊,真的很好玩,他这个长得其貌不扬,看上去不说话的时候是一个非常呆板的人,但是一说话你会发现非常可爱。真的,我相信女生们的感受会比我更强烈一点(笑声)。所以我马上会想到钱(理群)先生说,教师首先是好玩的人,语文教师嘛,首先因该是一个好玩的人。

这个好玩很有意义,这个好玩既是情趣,又是个性,又是独特的对语文学科的那种把握能力。那么好玩背后啊,实际上是有思想在的,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好玩的。他有对人生的敬意,他才可能成为一个好玩的人。一个没有思想的人是不好比拟的,他有对人生的见识他才可能成为好玩的人。其实好玩的人是自成一课的人,这样一个人是最难的。台湾的香港的学子陈之藩先生,就曾经问过胡适先生什么最难,胡适先生想了一想说:味道最难。味道没办法学呀,所以才难。

你看那个黄老师,这个人非常有味道。那你学不来,甚至他有时候个性都跟他那个, 他可能是哪里的腔调——我不太熟悉——苏北?苏北啊,那个腔调,非常有个性。所以我喜欢看凤凰卫视的节目,不喜欢看央视的节目。凤凰卫视那就是你男人的口音,他这个当语文老师是肯定不行的,就是过不了语文考试那个关。但是他读得非常有味道哎!味道就是有个性,味道就是个人的风貌,味道就是个人的迹象,味道背后是生命的迹象。所以,一个语文老师首先是一个好玩的人。

同时语文老师还是一个爱美的人。我昨天跟今天听王老师的课,他背后的是真正的挖掘文本的美、展现生命的美、探究课堂的美。包括教学方式的美,语言的美,语言背后的对文学的美。看到这些我的感触尤深啊!

另外一点呢,语文老师还是一个杂家,天文地理,天上地下无所不包。他这种杂家呢就是因其一种“凝度”,正是这种“凝度”,才能窥见生命的真谛。他一定要有语文老师他的“本分”。刚才杨老师也提到当老师有困难的地方,当然他也开出一个“秘方”,但恰恰就是这个地方值得我考虑的:是不是真的有效呢?你从小就开始认真地读,结果中考、高考行么?我这一点有点怀疑。因为就考试而言——这样蛮麻烦的,也许是最麻烦的——考试它是单向的评价,它是否符合历史的评价这是一个问题。就是说高考状元最后成不了文学家,这是其一。

    其二呢,是考试的本领有时候跟人的个性不是一致的。我举一个我们贴近的例子,我女儿,她小学就出了一本书;六年级,出了一本诗集,获得全球华文诗集写作最具潜质奖,由江苏文艺出版社给她出版了。但中学学习过程,语文最差,中考语文成绩没有达到平均分……老师说,整天读读读,你怎么连高中也考不上;写写写,可能连你父母都不够,当然,他不知道父母是干什么的。最近呢,可能又要出一部长篇小说,按照出版界的一个说法可能她算90后的一个代表性作家。

所以我感觉现实和我们理想中的状态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像孙绍振这样的老师去教中学能不能教得好?非常值得怀疑,比如说孙老师的孩子就是一个高考的失败者,考得非常差,最后上了一个专科学校。差到什么程度?差到老师都不让他去开家长会。因为一开家长会,本来批评他一回到家就变成表扬他了(笑声)。最后班主任就让他妈妈去,他妈妈开完家长会后非常生气,就跟孙老师说:你大学教授连自己的女儿都教不好,你还当什么大学教授?于是,他跟女儿商量说一定要为他这个职业来证明一下。结果一次他的女儿考了99分,他跟他女儿都非常得意。但是他太太回来第一句话就是:你就不能再努力一点,考100分吗?我说的这个意思是,有时候社会对教育评价的期许,可能跟我们的教育意向有着非常大的落差。这种落差呢就使得——我坐在那边上我就在想——有时候人生是蛮无聊的事情。你看二甲这么一个地方,虽然我们黄老师给了它两个“甲”,但是毕竟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学校。

我前天来的时候我跟凌校长说,我今天第一次感觉到去二甲的路还挺远的,包括从上海到二甲这里是挺远的。在短短的这个时间里面,半年多吧,我来了四次了,连这次。这次是意外的惊喜,前面三次是凌校长有预谋的安排,来了四次。我坐在那边想,实际上每次来二甲都很辛苦,睡的不好,哦,吃的饭估计也有个问题,加上二甲这个地方的地气有很旺,它这个地气也是“甲天下”的(大笑),我来的前面两次,第一次发高烧,第二次出门从来不牙痛的牙痛了,没睡好(欢笑),哪怕他安排的时间非常紧凑,这个一环接一环,连晚上都不能落下。我就在想:人生有时候很无聊(哄堂大笑),啧啧,干嘛呢?你说,你要证明什么呢?我今天在这边就在想我编的文章。上次选的那篇布罗斯基的那个文章,他是站在对这个无聊生活的某种反省,布罗斯基说要能够战胜无聊生活,需要有激情需要有创新,有诗意,你才可能战胜无聊,而不是那些财富、荣誉、成功能够战胜无聊。只有激情、创新、诗意才能战胜无聊,所以我就在想其实我们这样的一个研讨活动,他跟那种官方的或者是带有官方色彩的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的生命之源。

我们这个江苏几乎各中学优秀的语文学科老师今天聚集在这里,跟大家一起来分享我们课堂的某种感悟,某种探索,展现着某种课堂的可能性,也知道课堂对我们构成巨大的——一方面是诱惑,另一方面是挑战。上完课以后,就像刘老师昨天晚上还发了条信息说,上完一节课结果发现有了很多的反思的空间,这就是我们收获的。我们收获的可能就是体验,可能就是敬意,可能就是对自我的理解,以及课堂进一步对我们的诱惑。所以在我看来,我总是那种对课堂的不可置信啊,那种相遇性背后的无限的可能充满了期待啊。

我昨天跟凌校长说,我听他的课真想去上上半节。虽然我上的可能不是太好,但是我对老舍这个文本,我可能会有自己的解释。我不会那么一本正经,我可能会跟同学们研究一下老舍的标点符号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逗号,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短句,为什么要用大量的那种排比的,那种非常短促的那些句式,写短句时候是和那些长句情绪上有什么不同,比如说要写忧郁,一定要用非常繁杂的长句,那让人闷死了!那,那就是忧郁,而明快的、激烈的,那种包括某种非常压抑的、激愤的那种状态,为什么都用短句?比如说是文章中的那一个色彩又是怎么回事?明暗又是怎么回事?哎,我就想,嘶,真的我就想尝试尝试。但是这样的尝试我自己也没有非常清楚。这对考试来说麻烦非常大的,学生上过的等于没上,为什么没上呢?因为上过的内容考试一点用处都没有!我这一点我就很佩服我们黄厚江老师,他能够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所以呀,他可以在江苏省最好的中学,不但当了特级教师,还当了教授级教师,你看,非常厉害!我就在就在那边琢磨怎样的语文老师才是好老师呢?

    语文老师首先要有思想,语文老师要有自己的学科的非常精到的见解,当然,在今天这样的背景底下,语文老师还要有黄厚江老师的生存能力。哈哈,就更好了,更好了!

    当然,今天我们刚才说的既然这是一场生命之旅,但毕竟是课堂的一种展示,又是一个借班上课,又是在一个时间很短促的情况下的对学生非常不熟悉的情况下的一个公开教学。任何一个课堂它都有一些特征,比如说课堂的及时性,课堂的那种动态性,课堂的快速的那种的变化,课堂需要你在第一时间里面作出一种,一种反应能力。课堂还由于它形成的那种历史,这种历史,无论哪个老师进入这样的课堂的时候,课堂原来的历史都会与对应的教学构成影响等等等等这些要素。

实际上,有时候我们去上公开课的时候,我们低估了课堂的特征,低估了课堂的复杂,低估了课堂的艰难,我们总是带着我们既有的那一套对课堂的理解,用我们的方式走进课堂。所以我昨天跟梁老师、刘老师聊天的时候,我说,这个现在在小学就有一种特殊的情况,有些老师上课上得厉害的不得了,厉害得让你听课的老师听得佩服得五体投地。而我的看法是这些老师已经不是教师了,这些老师已经蜕变为教学艺人,他是一个艺人,他相当于赵本山,他相当于小沈阳,就是他完全可以不顾对象,不顾教学的内容,不顾场景,而且需要在大舞台上来表演。所以,他的语言是一种戏剧性的语言。每一句话都充满了一种活力,你不可学,你只能仰视着他所创造出来的那种奇妙不已的课堂。然后,自惭形秽:人家怎么这样上课,我怎么学不来。你怎么学得来呢?你要学得来你就成了赵本山了。不可能学来的。因为他有特殊的技术。所以,这些人都是精心的磨课,磨一两节,好,就去上课去了,非常厉害!所以对那些学生他们而言,那些学生都成了道具了,道具化了!

这其实就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仿效,就是在你对学生非常不了解的情况下,你进入课堂,你的课堂的所运用的技术都可能让你无法教育。甚至你课堂上的那个叫轻舟,像轻舟滑行在湖面上那么那么顺畅,那么优美,那么让你感到精彩,它可能都充满了某种危险,这个危险就是教师运用了某种巧妙的课堂控制术使得你完全跟着他走,你完全处于那种生命激动的被动状态。所以我就在想,比如说我们来这样的一堂课,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来上课,我们怎么上呢。我首先就想我们可能首先要尽可能地尽最大努力地使这个课堂还原到更自然的某种状态,更自然,更真实,更是像黄厚江说的所有的关系都是一种谈话关系,都是一种对话关系,建立在这种对话和对话的可能性上面,课堂才是一种生命的真实的相遇。

   这是我的一个思考。

第二个思考跟黄老师的观点有一致的地方,我们的课堂始终需要把学生的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个体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学生的个人的读解能力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最后把学生的生命力发展放在最高思考上,也就是教师到课堂上里面应该想方设法,尽最大的可能性让学生想强烈的参与到学习之中,承担学习者的责任。展现出个人的、个体性的这种语文素养的欲望。

那么从这点上来看,一个学生如果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对学生来说又是造成巨大压力的的学习场所,又加上是一个陌生的老师,在这种这种生命的对话,跟生命这种这种相互碰撞的状态,这些都是这节课堂明显的不足。所以我们感觉到,不是老师在教,而是学生主动在学,不是学生主动的、自主的,同时又是生动的一种语文表现。那么老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时候带有,有时候是诱导,有时候是疑惑,有时候是老师的某种恐惧转变成学生的恐惧。这个教育的恐惧是美国的一个教育学者庞克帕多,他的一本书叫做《教育及评论》中探讨的主要的依据。我们都是会感到恐惧。我不知道到梁老师你对那群学生有没有产生恐惧,对人产生的恐惧,在自己所设计的教育空间是否有个落脚点,是否能激发出你所期待的那种课堂主观的某种恐惧,其实当你所谓链式工具的时候,更重要的确实是调整学生,确实是要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什么了,教学必学建立在我们了解学生知道学生以及知道什么的基础上,这样的教学才有真实感!要不然都不是真实的教学,可能是虚假的,或者叫虚幻的一个教学,这样的教学它那是,它那是非常难的,非常难的。

这是我的一个思考,我的第二个思考。我听课的时候,尤其是昨天听到几位老师的课,上得也很精彩。比如说梁老师的课,刘老师的课。上得都很精彩。昨天晚上我跟刘老师打电话,我说我经常对课堂我有两个想法,一个呢,是这一节课不过是学生生命生命过程中学习过程中的一节课,这节课只是他的一节课,这是我的一个思考。第二个思考,这个文本的解读不过是他在这个学习阶段对这个文本的面对。

我想的,我想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有时候我感觉到那种课堂的某种饱满,某种过度阐释,某种任务的过于丰富。它背后都有一个对学习特征的一个误解,您比如说,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可能读某一首诗,昨天我跟刘老师举的是杜甫的绝句“两只黄鹂鸣翠柳”,你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背了,你到晚年的时候还在读它。这里面人生的经验、人生的智慧、人生境遇的变化。同样是那么一个简单的诗句,在你的眼中,在你的世界中,它是,它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问题,可能到晚年读的时候会潸然泪水,实际上杜甫是不叫你流眼泪的,但是你用你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这首诗的时候,那你是会流泪的。

所以我就这样想,有时候可能课堂它不需要我们研究这么精细。不需要老师研究得那么的精细,而是老师更多的想方设法地去听出孩子的声音,孩子的心灵的感悟 ,孩子对文本的某种非常个人化的记录方式,可能的重点它是转化的,一种转化。另外一个,我说的不过是他生命中的一节课,也就意味着(咳嗽声),他有时教育是很慢的,他的生命成长是非常慢的,并不是在这节课你的人生很多的理解力和循进力,能有很多的理想通过你这样的一个课完成的,不是这样的。所以,如果有你有一种整体性的思考,我就觉得语文课堂我们可能主动点,我们语文课堂也可以整体,就像黄老师刚才说的也可能可以是“片面”的,我这个片面是加引号的,就是非面面俱到的,非精雕细琢的,非精心架构的那样的本色语文。

那样的本色语文,我们在课堂上跟学生相遇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因为学生,因为情境,因为某一个特殊的可能偶发性的事件,而整个改变了我们对课堂的预设,改变了我们对课堂的原先的设计,甚至改变了我们课堂原先所设想的目的,课堂就回到真实的生命的课堂,我觉得这一点是极其重要的。因为我们很多学生是抽象的学生,就是当我们备课设想这么一个教学的时候,学生是抽象的学生,当我们一旦进入的一种场景的时候,学生就是真实的学生,而真的真实的学生才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所以我就在想什么叫本色呢?

我,因为黄老师的文章我没有读过噢,特别黄老师是在《语文学习》上的系列文章我没有读过噢,我相信黄老师在这一方面有很多的阐述,我就在想本色是跟教师的生命本色,跟学生的生命本色,在学生跟老师的生命相遇过程中,学生跟文本的相遇的过程中,教师跟学生共同的与文本相遇过程中有某一种生命的,不同于任何一节课堂的那种本色,这个可能是需要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前提性的一种理念的,理念的一种思考。那么这样的理念思考有时候是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改变的,有勇气去面对这种挑战的,那这里面我就在想了,其实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来说,为什么黄厚江老师强调,他应该是一个杂家,应该是一个好玩的人,应该对,应该是一个对真善美有信仰的人,他背后有一个学科的本分,我刚才听黄老师在谈这个读的重要的时候,我就在想,因为我前几天就跟凌校长就说,我说作为一个语文教师,最核心的本分是在读和写的能力上面,没想到今天黄老师说的非常生动,没有读,不读书的老师领学生读书,不会写作的老师教学生写作,最后能够教出什么样的状况来呢?昨天我还跟凌校长说,一个没有写作的老师,没有养成写作习惯的老师,他绝对不会理解句号跟感叹号的区别,这个有点夸大其词,

但是,你,今天学生也提到,今天,我们的这个,这个杨老师,那节课里边也有这个句号跟感叹号的区别,其实你去看一下鲁迅的文章,很少用感叹号,感叹号是情感的宣泄,句号是情感的控制,就像遇到沟壑的时候,你骑着一匹快马,感叹号就是从沟上跃过去,而句号在悬崖上勒马,那种力量感哪,悬崖上那种烈马的力量感哪,如果你要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它是更有力,更有张力,这种张力,其实你作为一个写作的人特别好,特别能体会出来,特别能体会。

我那天跟凌校长说,我说我这次就带着一个非常大的愿望,我很想看看我们江苏的老师,在课堂里面所透露出来的他阅读的那种素养,他读了哪些书,他的写作体验出哪些是自己的独到的那种感悟,带着这么一个非常强烈的愿望,因为我在我们福建省听的很多的课,就很感慨,我有时是这样感慨的:听这个老师的一堂课,听不到一个新鲜的词汇,听不到一个美妙的句子,看不到任何语言的变化,甚至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的控制力一点感受不到,抑扬顿挫吗?从容舒缓吗?

比如说像今天徐杰老师。我就觉得这样的一个语文老师啊,他的那种课堂的声音的清晰,那种语言的从容,那种不温不火的那样的生命状态,这种儒雅的那种的教师的形象,也许比所教的内容还要重要,因为你就直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好的语文老师的范本,就像我昨天听刘老师的,我就觉得他的声音非常好,我觉得那个声音那个好听,可能有时侯比你教给学生的知识还重要,因为你化成一个非常优雅的,非常优雅的一个语文老师。我把语文老师这个素养是看得非常重的,就是读跟写,你读了哪些书,你写了哪些东西,你体会出语言之美,语言之妙吗?我很重视这个,如果要说语文老师的这个职业本分,它可能是其他学科根本没办法办到的。

然后这个上面是语文老师和其他老师所共有的一种素养,就是你的课堂的,课堂的表现力,你的教学的经验,你的教育的智慧,这些东西可能不同的学科的老师都可以具备的,都需要具备的,当然语文老师有语文老师的一些更为具体的一种要求,这个是专业的素养,都需要具备。当然,语文老师有语文老师的一些的更为具体的一种要求。这个是专业的素养。就是教师职业的这个素养。然后再上去,它就是一种人文,人文这方面的素养。

首先我谈到,我跟杨老师谈到,即是一个公民素养的问题。即是最基本的价值观,最基本的人生态度,最基本的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对自然,对万物这些的情感问题。它不是只属于你作为一个语文老师的,应该是所有公民的,也是我们学校培养的一个核心的一个目标点。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昨天跟丁老师只说了一句,我说,也许我们需要站在当代人文背景下来思考语文教育,需要站在生命的高度来思考语文教育,需要站在课程论的高度来思考语文教育。我们把它看成是今天这样一个时代的我们的最基本的一个出发点,我们的一种前提性的思考。有了这样的一个前提思考,可能,哎,我们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你,你会感觉到在这个人生上的一种时代的气息。你又可以感觉到语文教师的一种学科素养转化成了生命的气质,学科的素养转化成了一种独特的生命的气质。同时呢,这个语文教师就可能成为有魅力的人,这是我对语文老师的期许。那么另外一点呢,我也有一个感触,这次听到我们这个六节课,尤其是听到各位老师,特别是黄老师的评点。那么我也想,比如说听了这几节课,我对课堂的有些问题有些思考。

这个思考呢,我就发现,有这几个元素引起了我的思考。一个呐,刚刚已经提到就是课型意识,有时候跟现场气氛是有冲突的,就跟这个在场意识是有冲突的,因为课形意识你有一个比较强烈的主观的愿望,一个探索与追求的目标,但是这种目标,这种愿望,这种意识有时候跟这种现场气氛有冲突,这是一个冲突。第二个那文本的解读课堂上的这种文本解读,跟言语生成有时候是有矛盾的。这个矛盾那我我在我的那本这个教育书籍里面,我谈到过这个问题,我们这几节课里面有一些老师已经重视到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领学生来回答问题,很多老师关注着只是回答的是否正确,有一些更有智慧的老师可能会关注到你的思维是否独特,更厉害的一点老师会关注到你在回答问题你在参与过程中的你的整体你的生命状态。

    上一次我到二甲的时候谈到一个话题叫做“作为讲述者的教师”。在一本具有全球性影响的书籍里面,叫《世界是平的》,它里面谈到全球化、民族化、广陌化,这样的一个时代,我们培养的人,在核心的观念上应该有哪些变化?其中他就谈到一个“讲述者”这么一个概念,原来“讲述者”是一个职业特征,而现在他把“讲述者”看成是所有公民的素养,所有人都需要有的一种能力。需要把复杂的问题讲简单,枯燥的问题讲通俗,深奥的问题讲的浅易。就需要有这样的,这种言语上的他个人独特的这种表达能力,表达素养,包括表达魅力。

那么,做为一个我们的课堂,有时候我们到底重点是放在学生的读解能力的发展呢,还是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呢?这其实可能在高明的老师那边是一致的,但实际的课堂可能经常赋予矛盾,这个矛盾就是我们可能更多的把目光放在问题的解决上,而不是放在把老师昨天课前强调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你可以看到学生言语的发展,思维的发展,自身的发展,个人魅力的发展。你比如说在美国的一个教育学者叫罗恩克拉克,给学生的55条建议里面,它其中有一条,我们的课堂几乎从来没有做到过,就是当有一个人发言的时候,所有人的眼睛都应该看着他。我们没有老师去强调过这个,没有学生看他,所以学生发言的时候他也不会看着老师,他也不会看着其他的人,他就看着他的答案,或者想象出来的答案,这样的人怎么会有魅力呢?这样的人怎么会在公众空间里面有自我表达的自信心呢?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从小学开始就培养孩子这样的自信心,我们什么时候能培养呢?人的言语背后实际上包括形象,包括信念,包括素养,它是容为一体的,如果感觉到在我们的课堂里面就是这个教学实际上它还是有矛盾的。

第三,听凌校长的课的时候我特别有感触。凌校长的上课方式也是准大师级的啊,行云流水,一往情深。我说的一往情深,就是单相思的一往情深,就是他想这样上就这样上,一往情深。我希望下一次能够到苏州去看看我们黄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当我听完凌校长的课就感觉到,就是说有时候在课堂上这种随机生成跟整体把握,它是有距离的。就是某些课堂啊,某些课堂这种随机生成到最后学生对整个文本的把握它有矛盾,而且面对今天这样的考试制度的时候有麻烦,可能会有麻烦,凌校长这样教,考得好吗?考不好的,不是一节课能解决问题的。这是我的一个思考,就是这种随机生成它实际上确实是非常适合小班化的,非常适合研究型的一个学习,最后不是获得某个答案,而是形成某个见解,形成某个专题的报告,是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可能随机生成,自然生成,生命的一种跟文本的自然的一种呼应,可能它就有优势。这是我另外一个思考。

第四个思考呢,就是这样的示范教学不管怎么说,我们这样的引导都可以看成某种意义上的示范教学,示范教学跟日常教学真不是一回事。所以昨天我表扬这个,跟杨老师跟刘老师交谈的时候我就表扬他们,我说,你肯定平时的教学会比这个教学更精彩!刘老师一听就有点得意起来了。说,有些老师说我课堂跟同学对话显得很生硬,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对学生是非常亲切的啊!平时跟同学的这个言语状态是非常神秘化的。不,不不是一回事,不是一回事的。有时候,我就会我有时候会这样想,他其实有时候示范教学啊,我们不得不做出某种让步,示范教学,也许可它所能够做的就是展现某种可能性,而不是呈现某种可能性,就展现出某种可能性,某种探测的路径,某种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的一种一种预设,一种去驾御他去探究它的那个心结,那个那个意图。但是,你在课堂上展示的时候,它有巨大的困难,所以教学有时候也是一种某种妥协,其实,某种妥协。

最后一点呢,就是跟我刚才谈到的这个这个教学啊,某一节课总是它生命过程的某一节,它总是有时空上的非常大的限制,所以我听这样的教学,经常会想到,比如说我们老师的设计都太繁复,设计度太丰富,这个设计,这个任务,这个目标,经常占据了我们老师的整个教学的注意中心,占据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的那个方向,经常有这个问题。

其实啊,除了这个问题之外,还有另外一个问题也是蛮严峻的。就是你在这样大班教学的情形底下,你要进行一个个体的对话几乎是非常困难的,你观察的中心还是对班级的控制以及目标的完成,并不是对个体的独特的学习的特征的特点的这种注意跟帮助。所以我就在想啊,有时侯交往呢,跟交友,教学跟交往与留有余地其实有不同的价值。那不同的价值就是实际上,教育,我们要有一个非常非常明确的一个意识,就是教学它根本的目的都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形成一种自我建构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最根本的目的,教学的目的不是在于你到底教了他多少,而是他自己形成了对文本、对学、对这个学科的学习,对这个语文学科的探索,他形成的哪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学习的方法,这个可能是更为核心的论点。所以我就在想,按照这样的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这样的一种思考,其实课堂的设计它就不一样,课堂的设计它一定是朝向多元的不是朝向唯一答案的,它是朝向一种激发学生个体的带着一种自己生命理解力的这样进入课堂的一种方式,课堂上也只有这样开放性里面才构成一种真正的挑战,所以我们在这六节课里面,某种意义上说教师遇到的挑战不多,教师遇到的挑战往往来自于学生的沉默,而不是来自于学生自身的问题,这就是我们这几节课普遍的一个不足。

另外一个不足,我感觉到,我的体会,黄老师昨天也点到,那么我的感觉哦,就是我们老师确实还要在自己的读上多下功夫。自己的读如果下功夫不够的话,我们的教学很容易变成一种,一种体验就不够了。解读的多,体验的少,寻找答案的多,对文本的赏析少。你比如说今天这个杨老师要上的这个雨果的,其实雨果的语言之妙啊,你真的就轻易地或者有点谨慎地把它搁置在一边。其实我觉得把雨果的那种思想,情感学生很快就能体会的到。语言之精妙,实在是妙不可言,多好的那个文本!可能在这一方面,还有改善。

但这一次我来江苏,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新奇的发现和期待。就是我觉得江苏真的会真的有可能会形成一个“苏派语文”,“苏派文学”,比如说黄老师我在接触他之前我没体会那么深,在接触完之后我体会就更深,这次上课的老师和黄厚江老师有非常一致的这种精神气质,这个精神气质很像昨天丁老师送给我的那本书,就是教育啊,把人写在,把人写在教育的旗帜上,就这种当代语文的精神在黄老师,在各位老师身上的体现。这是我感触最深的。

另外一个感触比较深的,是在其它地方体会不到的。其它地方的这个很多的教学都被我们啊,教育部底下的一个非常权威的那个出版社那种所倡导的教育的方法`教育的思想所充斥,我这个问题还没思考清楚。但是我可以用一个很简单的方式把这个语言答出来。我觉得语文教学真正的是有两个大的学派:一个学派,就是“文法派”,那个,以那个以那个出版社为代表的那些专家,那些教材,那些教学都是“文法派”,就是分析啊,就是做题,就是反复操练,就是所谓回到的语文教语文,把语文简化成语言文字,把它简化成字词句,把它简化成字词句、段篇,写作特点、中心思想、段落大意这些。所以课堂在所谓的有效性上它具有巨大的优势。你把教参备好你就可以写,你就可以考试。但另外一个学派应该是以钱理群、孙绍振,像这个,像我们的黄厚江老师这一大批老师为代表的我更多的会把它看成一种“文学派”。它强调的是体验,它强调的是积累,是熏陶,是潜移默化,是对美的感知,美的向往,对美的崇拜,它强调的是个人写作、个人体验、个人体悟的重要性。但是说实,在像这个昨天黄老师还问我跟陈日亮老师熟不熟。陈日亮老师啊,也是我们闽派的有名的一个代表性的人物,其实他要将聚焦高考的语文,很沉稳。所以“文学派”它很容易就成为私下里说一句成为反对派,成为不同的声音,成为对人生命价值的坚守与肯定的那些人。“文法派”很容易就成为维护现有利益的人。这个我是随便讲啊,这个我还没有系统的思考,但是我的一个见解,包括教材的一个出发点都不一样。

我由衷地望我们江苏的老师都成为“文学派”,也就是对真善美,对体验,对个人个性,对这种不同的声音边缘化的立场,对这些东西有更多的生命感受。还好还没到十二点,到十二点就太过分太过分了,我就说到这里,谢谢谢谢!




整理:蔡 芹、岑洁萍  邱 磊

校正:凌宗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5 02:47 , Processed in 0.10764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