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国姓氏文化漫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8-23 11:15: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姓氏文化漫谈 

 作者:孙志远   



         姓氏起源
  姓与氏的词义演变
  日常用语中,我们往往姓、氏并称,姓氏就是姓。如一个人姓王,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王氏。但就姓与氏的本义而言,两者的意义与作用有着严格的区别。
  姓是天生的,母系的,有血缘关系的。
  姓的产生基于母系血统,是人生来就有的。在母系氏族时期,夫妻关系不是一对一的专偶婚制,因此一个人生下来之后就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这就决定了只有母亲一系的世系是可以确定的。而姓作为氏族的标志,也就等于是母系或女性血缘关系的象征,从而成为血缘群体的标志。同一血缘氏族的成员不论高低贵贱嫡庶都有相同的姓,因此姓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区分血缘,避免血亲婚配。
  氏是后天的,男性的,有政治性质的。
  氏的产生基于权力。随着氏族人口的自然繁衍,其原有领地的资源已不能满足众多人口的生存需要,因此就有将氏族“分家”的需要。一个领导者率领一部分氏族到一个新的地方安营扎寨,这个领导者就成了新氏族的酋长,他保留着其原来氏族的姓,但为了将这个新氏族与原来的其他同姓氏族区分开来,并确认新酋长的权力,就需为这一氏族重新命名。这一象征对领地与族众的经济和政治权力的名号就是氏。同一氏族内的不同支系,由于其与大宗的亲疏不同,地位也就不同。因此,氏的主要社会功能是区分嫡庶,确定地位贵贱。
  我国夏、商、周三代的宗法制度是直接由原始氏族制度蜕变而来的,因此,姓、氏的区别在其中被清晰地保存了下来。到了战国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氏逐渐丧失了作为地位和权力象征的作用,而成为单纯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即氏演变成了姓,于是出现了以氏为姓、姓氏合一的现象。从秦汉,姓、氏混用,直至今日。 (冯 新/辑)
  姓氏新谈
  我国姓氏暗藏的玄机
  玄机一:姓氏暗藏遗传密码
  姓氏是连接文化遗传和生物遗传的一个桥梁。我国长期以来姓氏随男,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说,只有男性具有Y染色体。因此,Y染色体就同姓氏一起遗传给了男性后代。这样,具有同样姓氏的人群就具有了同样类型的Y染色体以及它所携带的遗传基因,而很多遗传疾病也只在同样姓氏的人群中传播。因此,统计好姓名的数量和分布,对于研究人类遗传学就有了很大的帮助。
  玄机二:同姓不一定同源
  中国人见面,总要互问姓名,如果发现跟自己是同一个姓就会倍感亲切,认为两人“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上这并不可信,因为调查发现,一个大姓可能会有上百个来源。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李”姓,有些来自“嬴”姓,有些来自“赵”姓;唐朝时,“李”姓还被统治者赐予了开国元勋;甚至在后魏时期,鲜卑的复姓也有改成“李”姓的。
  玄机三:我国姓氏最有内涵
  在世界上,姓氏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承符号,但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姓氏传承得像我国这样完整而且有内涵。
  如日本,虽然也有姓的存在,但文化内涵极少。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只有少数的几个姓。明治天皇为了改革,要求全国人民都要有姓,于是短短几年时间里,出现了八万多个姓,而且没有源头及意义,多数是以位置名来代表,如松下、井上、田中等。因此,日本学者很难把日本的姓氏与人类遗传联系起来。
  在美国,虽然有固定的姓氏,但200多年的历史还不能形成文化的传承,因此,美国学者对本国人的考证主要从肤色、毛发颜色和眼球颜色来确定。
  (邱志强/辑)
  追根溯源
  我国姓氏的由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那么,这些姓氏是如何产生的呢?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
  1.以姓为姓。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系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姚等。
  2.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的常见姓。
  3.以邑名为姓。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赐予同姓或异姓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有近200个。如尹、魏、韩等。
  4.以乡、亭之名为姓。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
  5.以居住地为姓。传说上古时代虞舜出于姚墟,便以姚为姓。春秋时代齐国公族大夫分别住在东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东郭、南郭等为姓。郑大夫住在西门,便以西门为姓。鲁庄公子遂住鲁东门,称东门遂,是以东门为氏。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姓传世。宋戴公之子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其他如高、刁、公、施等。
  7.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
  8.以官职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他们的后代都以这些官职为姓。贵族及其子孙以其官名为氏。晋国的林父为步兵组织三行里中行的军帅,称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称中行偃,以中行为氏;宋国执政卿乐喜(子罕)称司城子罕,其孙乐祁(子梁)称司城氏,是以司城为氏。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单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
  9.以职业或技艺名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10.以谥号为姓。如戴、召等。
  11.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大融合,借用汉字单字为氏。如拓跋氏改为元氏、叱卢氏改为祝、关尔佳氏改为关等。有些姓则是民族语言的译音。如匈奴首领单于的子孙就有不少姓单于。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如李唐王朝赐给立有大功的大臣们以李姓,朱明王朝赐以朱姓。汉文帝名刘恒,凡恒姓因避讳改为常氏;汉明帝讳“庄”字,凡姓庄的都改姓“严”。
  (李 阳/辑)
  典籍探究
  《百家姓》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是世人熟悉的《百家姓》的开篇。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它的成书和普及要早于《三字经》。《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句句押韵,十分严整。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仅仅是姓氏的排列,但读来顺口,易学好记。它是希望儿童通过姓氏这一人们身边的事物,来达到识字开蒙的效果。
  据南宋学者王明清考证,《百家姓》“似是两浙钱氏有国时小民所著”,是吴越境内一个普通人的作品。所谓“有国”,据史书记载,五代十国中的吴越在宋太祖开国后,还存在一段时间,至宋太宗兴国二年才率土归降。可见这本书是北宋初年问世的。该书前几个姓氏的排列也是有讲究的,据王明清考证:赵是指赵宋,既然是国君的姓理应为首;其次是钱姓,钱是吴越国王的姓氏;孙为当时吴越国王的正妃之姓;李为南唐后主李氏之姓。
  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元朝出版的,但是这一版本并不完整。流传已久的《百家姓》直到明朝才算收录完整。它总共记录了438个姓氏,其中单姓408个,复姓30个。最后是“百家姓终”四个字,共有472个字。
  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增广百家姓》,书中记录了444个单姓,60个复姓。这个本子是经过后人增补的,但基本保持了《百家姓》的原貌。
  相关链接1:
  王姓成为我国第一大姓
  新华网北京2007年4月24日电 公安部治安管理局对全国户籍人口的一项统计分析显示:王姓是我国第一大姓,有9288.1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25%。
  据介绍,我国第二大姓是李,有9207.4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7.19%;第三位是张姓,有8750.2万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6.83%。
  姓氏人口总数在2000万人以上的姓有10个,依次为:王、李、张、刘、陈、杨、黄、赵、吴、周;姓氏人口少于2000万人多于1000万人的姓氏有12个,依次是:徐、孙、马、朱、胡、郭、何、高、林、罗、郑、梁。
  位列前100名的姓氏还有:谢、宋、唐、许、韩、冯、邓、曹、彭、曾、肖、田、董、袁、潘、于、蒋、蔡、余、杜、叶、程、苏、魏、吕、丁、任、沈、姚、卢、姜、崔、钟、谭、陆、汪、范、金、石、廖、贾、夏、韦、付、方、白、邹、孟、熊、秦、邱、江、尹、薛、闫、段、雷、侯、龙、史、陶、黎、贺、顾、毛、郝、龚、邵、万、钱、严、覃、武、戴、莫、孔、向、汤。
  前100个姓氏总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4.77%。
  相关链接2:
  中华姓氏知多少
  我国到底有多少姓氏,至今尚未有一个精确的统计。据说有4000~6000个,但是实际应用的只有1000个左右。近年出版的《中国姓氏纪编》共搜集姓氏5730个。《中华姓氏大辞典》收入的姓氏多达11969个。由于姓氏本身还在不断发展变化,据专家估计,我国姓氏大约有18000个。





  
  相关评论  点击数:22     评论数: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2:57 , Processed in 0.10635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