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学败坏孩子们的心灵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9-11 14:44: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败坏孩子们的心灵

金生鈜

  
我曾经写过文章说,我们的语文教育有一种过于煽情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孩子们的情感被误导,被扭曲。语文课不再是真诚自然的优秀的语言环境,而是学会写假话、学会伪装,学会虚饰情绪的机会。语文课的说话方式,老师与孩子的朗读方式,拿腔捏调,装腔作势,完全把人们真实的语言运用变成了一种虚饰的臃肿、华贵但不美丽的语言外衣,这种煽情的语言使得儿童人性遭受扭曲,人格变得空洞而虚伪起来,情感变得轻浮而虚假起来。

我们对于语文课的课文也有一种简单的过度阐释的方式,这种过度阐释实际上是把儿童的理解简单化、定型化,把孩子们的丰富的对于文本的想象、对于意义的理解平面化或片面化,用一种模式解释文本。这实际上是败坏了孩子们对于文学文本的理解的品味。我所强调的其实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把理解、欣赏的主动权交给孩子。我们可以用交流、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把不同的观点表达出来,而不是设定一种更准确或者更标准或者更正确的解读。我们的语文教学的方式还是接受性的,即接受教师所给定或者教师通过诱导而导出的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同一的语文知识或者文本意义的答案。这是对于心灵的强制和规定。这也是最为可怕的和可恶的,因为限制了孩子们的思想自由。孩子们也许在行动上是理性不成熟者,因而可能具有的是不完全自由,也就是说儿童的自由可能有些必须受到限制。但是,就儿童通过童话、故事的文本认识世界、人生、社会和自我的理解自由和思想自由而言,这是无限制的。今天看到张鸣的文章《是谁毁灭了年轻人的欣赏口味》,他说道,我们的教育有识字,有考试,却没有欣赏。课文的选择、解释摆脱不了意识形态的框架,课堂讲授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句子解析等等都是为了考试的知识点,是为了给学生的理解加上一个条条框框,根本不是为了让孩子们自己去理解文本的意义。教育一开始就是驯化的教育,这是大家都认识到的,为什么就不能改变,这个制度就这样下去一味地败坏我们的共同生活以及国家?不是被驯化,就是被淘汰。不是去迎合,就是被剥夺。我们教出来的孩子,以及歪着头看世界了,不会正着看了,什么叫美,什么叫思想,已经不知道了。

张鸣跟着鲁迅的话继续说,救救孩子。我说,救救孩子,救救教育、救救语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5 04:37 , Processed in 0.07287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