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归常识:教育改革的新起点
——读吴非《致青年教师》
◇王尚文
教改的起点应当在哪儿?我的答案是四个字:回归常识。最近,有幸读到吴非先生的新著《致青年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我欣喜地发现,对此我们的认知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只是他看得比我更真切、更深刻,并已在这本新著里进行了充分、生动、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论述。
饿了,得吃东西;渴了,得喝水,这就是所谓常识。违背常识,比方饿了,不但不去吃东西,反而去做激烈运动;渴了,还去喝酱油、吃盐卤,效果必定适得其反,这也是常识。
人是目的,不是工具,这应当算是常识吧。教育,就是促进人的成长,而非促进人的异化;为此首先要把学生当人:这该是教育的常识吧。然而,我们的基础教育在实际上(也就是说不是在文件中、报告里、观摩课上)却没有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个性的有血有肉的人,而是看成一个分数的符号,千方百计甚至不择手段地提高这个符号的分值成了教育的唯一目标,分数,成了教育的灵魂、魔咒,成了学生和家长的神灵、梦魇,“以人为本”不折不扣地变成了“以分为本”,甚至不只是“本”而是全部。为了追逐分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学校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们或主动或被动地几乎毫无例外陷入疯狂状态,前几年人们说“愈演愈烈”,现在几乎已经“烈”到了“癌症晚期”的地步。
“尊重常识”虽是吴非《致青年教师》一书第四辑的标题,其实,尊重常识、回归常识、坚守常识是《致青年教师》全书,也是吴非这位著名教育实践家一以贯之的重要指导思想。他始终坚持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以分为本”的危害他比谁都看得清楚。他在书里告诉我们:
高三学生在背诵古诗名句,因为高考试卷中有一项“名句填空”,有6分(江苏省这一题为8分)。为了“拿下这6分”,教师和学生都很来劲。教师的鼓励是这样的:哪一句有可能考到,说不准;为了不丢这一分,尽可能地多背,而且不能写错一个字。学生是这样思考的:万一考到这一句,默不出,就丢了一分;万一只差这一分,“一本”会变“二本”,“二本”变专科,专科变落榜;或者就因为少了这一分,得多交几万元。——于是一时间众人背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然而因为趋利,高考结束,那些诗句也就忘得一干二净。(P90)
“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如果说写的是外部情境,再来看看学生们的内心世界:
有位学生很勤奋,立志要考名校,他经常为考试成绩发愁;不管考得如何,他在宿舍里总是唉声叹气。——如果考了99分,他会为丢的那一分叹气;如果考了满分,他会因为不是唯一的满分者而叹气;如果他是唯一的满分,他又会为第二名的分数和他比较接近而叹气……他永远不满足,一些教师称赞他“进取心很强”。高考期间,同学回宿舍休息,每天中午和晚上,这位学生都在宿舍里大谈自己如何“倒霉”,如何“臭手”,弄得其他同学人心惶惶,无法休息。考试结束,分数公布他得分却很高,录取在名校;而每天无端受他干扰的同学,有些考得不太理想。当年的同学至今很不理解他。有人说,当时以为他真的是判断力不行,后来回想,有可能是为人问题。(P116)
分数,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唯分是求的教育扭曲了他的心灵。
“创新”不是早就提出来了吗?然而我们基础教育的任务却是坚决而全面地把学生任何创新思维的萌芽毫不留情地扼杀在摇篮里。吴非老师告诉我们:
学校本是自由的天地,而我们的绳索太多,密得像网一样。孩子从小接受了过多的规训,他的行走必然会战战兢兢。不久前,我从李希贵校长的书中看到,美国幼儿园的孩子编出的故事千奇百怪。有的说早上是坐飞碟到幼儿园的,有的说今天早上吞下了一个太阳,口渴。教师说其实很可能是坐别人家的形状比较特别的车来的,其实早上不过是吃了一个煎蛋。如果是中国孩子说这样的话,阿姨会说他胡说八道,甚至会让父母带孩子去医院看看。毕飞宇写过一篇《地球上的王家庄》,可以算是中国少年思维教育的袖珍版,那个只有八岁,“带着我的鸭子,一起到世界的边缘走一走,看一看”的放鸭儿童被当做“神经病”,让人发笑,更让人伤感。(P31)
当然,我们的学生并非全无自由,他们确实有争分数的自由,但这是他们唯一的“自由”,而且为了这唯一的自由,必须牺牲他们其他全部的自由。我敢说吴非老师所接触的学校都还算是比较“文明”的,有更多的学校情况可能要糟糕得多。《法制日报》2009年3月11日报道“为争保送,14岁男孩毒杀两同学”。《南方周末》2009年2月5日刊登了安徽籍一高三学生的文章《我被中国教育逼疯了》;“父亲说:‘考不上一本你就去死,你死了老子不会掉一滴泪……’我想过自杀,但我不甘心被中国教育折磨死。我恨父亲,但没有真正恨过,我更恨中国教育,是中国的教育让所有亲人只用分数衡量人”。2010年7月15日《南方周末》报道:“一场政府‘禁奥令’下明目张胆的‘小升初’比拼奥数战,让一个曾笃信教育局红头文件的公务员父亲,老牛,痛感自己‘太傻太天真’。”“经此一役,忍受了一连串打击和折磨,老牛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教育怀疑主义者’。”刘震云的《一地鸡毛》写了一个幼儿园的孩子因为家长没有给老师送礼,就装肚子疼不愿上学,后来家长也像别的家长一样送了礼,孩子的肚子就不疼了。她肚疼,我心疼!她肚疼是假的、是装的,而我的心却是真的在流血啊!如果我们的下一代都是精于请客送礼之道的“人精”,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仅仅是为了分数,哪还会有什么创新精神、奉献精神?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未来还有什么希望?“短板理论”认为,决定木桶容量的不是组成木桶的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我们的基础教育,许多学校一块块的木板都很长,都很高,都很好,甚至都很豪华,唯独人性这块板太矮了,太短了,甚至缺乏最起码的人文关怀。
吴非老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是教育的常识吧?对不起,分数压倒一切,也碾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是的,吴非老师在这本书里讲的几乎全是教育的常识,他坦承“我半生做教师,愈来愈感到,我们日常工作中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遵守常识。”(P130)而我们所真正缺乏的就是这关于常识的常识。读吴非老师的这本书,我想起了《皇帝的新衣》中那个可爱而又伟大的孩子,吴非老师就是这样的“孩子”!他紧接着写道:“当然,即使是常识,也需要学习,也需要发现,也需要维护。”他说的是他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以他的良知和慧眼所发现的、却常常被我们所遗忘的常识,而且是许许多多教育学论著所没有却是我们教师所必备的常识,在这篇短文里恕我难以一一列举。这本书所给予我的常识的震撼,远远超过了许许多多教育学的高头讲章所传授的真理。
这本书为时而作,吴非老师告诉我们:“我总想,中国的教育缺少一种人道精神,我们教育的旗帜上,没有人性的光辉。”(P223)因为,教育所必须的人道精神和人性的光辉全被“分数”吞没殆尽。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呐喊。如所周知,应试教育不但在祸害小学初中高中,而且正在往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两个方向延伸。应试教育可怕啊!我曾多次说过,应试教育的祸害远过于秦火,秦火烧掉了书,却没能烧掉人们对书的渴求,而现在的应试教育却从根本上掐灭了绝大部分青少年学习的兴趣,对人生、社会、自然的好奇,唯分是求。学习的兴趣是青少年一代对于人类文明、中华文明优秀成果的内在需求。梁启超说,把他这个人烧成灰,最后就只剩下两个字:兴趣!兴趣就是人之为人的生趣,这样的兴趣是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的主要源泉。教育指向人,为了人,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而必须尊重人,首先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兴趣,激发、培育他们对人生、社会、自然探求的热情和能力。我们不是主张不要考试、不要分数,而是主张让考试和分数服务于人的发展;而不是相反,让考试和分数禁锢学生的发展,使他们成为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考试的机器和分数的奴隶不可能真正承担起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这一常识实在太简单明白了。去年传来一个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复旦大学拟录取38岁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蔡先生读博。复旦的古文字学权威学者裘锡圭教授1995年在给他的回信中说:“你对传统‘小学’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真心好之,不计功利,刻苦潜修”这十二个字,就是蔡先生成功的全部奥秘之所在。其中“真心好之”又是基础、前提,我们的学生缺的也就是这一点。我们的基础教育几乎无视学生的兴趣,分数就是一切!由于分数就是一切,为了分数就不惜一切,一些人甚至毫不犹豫地冲破了道德的底线。
平心而论,问题表现在教育,根子却不仅仅在教育本身,也不在部长、厅长、局长、校长、家长身上,责任更不在教师。这有数千年历史传统的因素,当然更有现实的根源。这就是考试和分数能够改变学生的身份,而身份这个东西对我们来说又太重要了,它和人的尊严、人的命运以及人的种种待遇、保障是联系在一起的。多数学生对北大、清华的向往可能并不是由于能在北大、清华学到更多的知识,而是北大、清华的文凭更有利于改变他们的身份。报载,某城市一位环卫工人每月工资约两千余元,由于她身体不好,有时就请农民工代她上班,她每月付给这位农民工两百余元。为什么同工不同酬啊?身份不同嘛!一个有国家编制,一个却没有。把人分成三六九等,这非常不合理,很落后,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是背道而驰的。这一点马克思早就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回想当年我们的农民还是编外的二等公民的时候,农村里有多少孩子为跳出农门变成居民户口而在拼命读书啊;现在呢?由于我们的社会进步了,似乎也没有人再为跳出农门变成居民户口而在拼命读书了。但我们还没有真正解决社会保障的问题、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人的社会地位还存在隐形不平等以及官员权力如何得到有效制约等等问题,仅仅为改变自己的身份而读书的现象就无法根除,因而“以分为本”的问题也就不可能真正得到解决。当然为改变身份而上学读书也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它甚至还可能与出于求知求真的兴趣而去读书做学问有所交集,但为改变身份而读书的动力毕竟难以持久,只有出于求知求真的兴趣而去读书做学问才能真正学有所成,即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当然,一个本来为改变身份而来读书的学生,也可能经由教师的启发、引导而激发出对学问真正的兴趣。但是,至少在目前我们还缺乏这样的教育环境。我觉得,应当充分体谅一线教师的两难处境;不搞应试教育,不拿考试和分数去逼学生,你教的学生个个落榜,对得起学生和学生家长吗?搞应试教育,天天拿考试和分数去逼学生,几乎把学生逼疯,又怎么面对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怎么办?我们的建议是尽可能利用自己所拥有的那点空间,最大限度地尊重常识、坚守常识,在那点虽然不大的空间里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长的快乐,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快乐。
由衷希望吴非老师所批评的负面现象尽快成为历史,我们的教育能够真正回归常识!■
(作者简介:王尚文,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教授。现任浙江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语文教学法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浙江省中语会会长。2003年以来,应邀参加教育部中小学语文教材审定工作。1997年获浙江省教育科研重大成果二等奖、浙江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9年获曾宪梓优秀教师二等奖,2001年获浙江省功勋教师称号。
近20年来主要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学与研究。曾先后在各类报刊杂志发表50余篇论文,出版《语感论》《语文教育学导论》等多本专著。参与主编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的中学教师进修教材《中学语文教学研究》,浙教版《初中语文课本》(实验本),《新语文读本》小学卷、初中卷、高中卷,《现代语文读本》等。
事迹曾被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介绍。)
(刊于《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年第九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