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颖的构思 鲜美的语言 ——《舌尖上的陕北》作文评点 曹公奇 品味美食,特别是品味独具特色的地方美食,是件非常诱人的事。人们每到一地,都一定会首先通过舌尖来体味一下当地的特色。从西安到延安,虽然不算很远,都属陕西省内,但是自然风光、风土人情以及美食特产却大相径庭。人们一路颠簸来到陕北,疲劳困乏,饥肠辘辘,当然首先是大快朵颐了。小作者很聪明,他从旅行者初到陕北就餐的视角开笔,将陕北的美食娓娓道来,那宛如山水画一般的羊杂汤,那经典朴实的洋芋檫檫,那缠绵、悠远地回荡在唇齿之间的抿节,还有那美味的油馍馍、钱钱饭、八宝南瓜、陕北米酒、猪肉翘板粉、甘泉豆腐丝等等,无不令人垂涎欲滴。我们从作者的描述中,真实地感受了陕北美食的美味,真正体验到了陕北美食留给我们的无穷回味。文章最后,作者又回到旅行者的角度,与老板娘“聊一聊往事,笑一笑红尘,然后背上行囊,重新启程”。照应了开头初到延安找一家小店品味美食的叙述,使得文章首尾呼应,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完整。这样的构思,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以这种新颖的构思,将读者自然而然地带进对陕北美食的品味之中,陶醉之中,向往之中…… 陕北的美食很诱人,但没有作者生动鲜美的语言,读者还是感受不到陕北美食是如何的诱人。而这生动鲜美的语言一方面来自于作者丰富的想象,面对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汤,作者把它想象成一幅浩浩汤汤的山水画,白雾蒸腾,湖面上点缀着小舟,架着虹桥,作者还想象到了“独钓寒江雪”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一碗普普通通的羊杂汤,在作者的丰富想象中,竟给了我们这么多美好的享受。另一方面,文章生动鲜美的语言还得益于作者通过独具匠心的遣词造句,将自己对陕北美食的真实感受呈现于读者面前。比如,喝羊杂汤,“一股暖流就会从胃部传遍全身,亦温暖了心灵”,然后心满意足的“哈出满身的寒冷与疲惫”;吃抿节,“辣酱伴着臊子的香味衬出杂粮的底蕴,使之更加缠绵地、悠远地回荡在旅行者的唇齿之间”。凡此种种,可以看出,作者的语言脱离了那种简单模仿好词好句的学生腔,而是把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精心遣词造句,很好地给我们表现了出来,也体现了作者较高的语言素养。 如果,文章在写洋芋檫檫等美食时,也能像写羊杂汤一样,写一写品味这些陕北美食的独特感受,而不是只交代这些美食的制作方法,那就似乎与“舌尖上”会扣得更紧一些、更诱人一些。 附: 舌尖上的陕北 杜昊浡 从西安到延安,沿途有多重微妙的渐变,从淫雨霏霏到万里无云,从郁郁葱葱到稀薄的一点绿色覆盖下的重重黄土,从八百里秦川上望不到边际的平房到飞扬在黄尘里的口口窑洞。 经过这番颠簸,旅行者的腹内开始饥肠辘辘起来。不必寻觅高档的大酒店,那些巧手厨子们就隐匿在街头巷尾。于是,旅行者随便找一家小店坐下,挥挥疲倦的手,对穿着花花绿绿服装的老板娘说:“特色的、招牌的都上来吧!”敦厚的陕北人民一定会给你奉上一餐盛宴。 白雾蒸腾之下,是一幅浩浩汤汤的山水画,小舟错落有致地缀在湖面,也许它们之间还架着一道骨质的虹桥,几点辣椒漂流在水面,若是添上个蓑笠翁,那便可独钓寒江雪了,这便是山人的馈赠——羊杂汤。当幼滑的汤顺着喉管慢慢地流动渗透,一股暖流就会从胃部传遍全身,亦温暖了心灵。旅行者便心满意足地哈出一口气,带着羊杂汤浑厚而又浓烈的味道,哈出满身的寒冷与疲惫。 而后,最符合这氤氲氛围的洋芋擦擦上场了,这是陕北美食最经典的代表。将土豆用擦子擦成一寸长的细丝,拌入花椒、葱丝、姜粉、盐等,同面粉搅匀,上笼蒸熟。蒸好后,盛入大碗,调入蒜泥、辣椒面、酱油、醋、香油,即可食用。这道朴实的菜端上桌,在灯光下如金鱼的鳞片,这便是劳动人民在无意间创造的奇迹。 抿节是陕北面食中的佼佼者,它是由豌豆和小麦以恰如其分的比例磨成的杂面做的。心灵手巧的陕北妇女们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抿节床上,手掌抿压而下,面团从筛孔中漏下,变成了一寸来长的小节,直接落入沸水锅中。抿节的浇头是臊子汤和辣酱。辣酱伴着臊子的香味衬出杂粮的底蕴,使之更加缠绵地、悠远地回荡在旅行者的唇齿之间。 油馍馍、钱钱饭,夹一筷子猪肉翘板粉配甘泉豆腐丝,咬一口八宝南瓜,再抿一口陕北米酒,与笑盈盈的老板娘在这日薄西山的时候,聊一聊往事,笑一笑红尘,然后背上行囊,重新启程。
(作者系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学校学生,指导教师/谭敏) ——发表于《语文报·初中版》(初一<七年级>版)2015年第14期(总第2678期),2015年4月13日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