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纵观当今语文教育研究,“新语文”“新语文教学”俨然已成为核心词汇,并被广大一线教师所接纳,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有论者将之命名为“新语文运动”。可以说“新语文”“新语文教学”已成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现象,其发展之快,影响之大,在语文教育史上是很少见的。2011年春节刚过,苏州的恩樵老师给我发来了他的《新语文叙论》的书稿,希望我为此书作序。翻阅《新语文叙论》,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刘恩樵老师是一位新语文教学的积极实践者。近年来,我在一直研究新语文教学的源起与概念、特点与模式、问题与对策等。刘恩樵老师关于新语文教育的实践与思考,无疑是给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对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则更是一个可供仿效的样板。任何一个细读《新语文叙论》的读者,都有可能通过刘老师对新语文的“叙”与“论”感受到新语文教学的演变以及特点,汲取新语文教学的精髓,从而经由刘老师开挖的新语文教学小溪,游入当下新语文教学的长河。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受到世人的诟病,早在四五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在多个场合批判过“高耗低效”的语文教学。1997年11月,《北京文学》首先向语文教学界发难,推出了系列批判文章。此后,《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羊城晚报》等国内有影响力的媒体推波助澜,大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抨击性文章相继面世。虽然为数不少的批判文章,流于表面现象揭示,并没有多少深刻性可言,但这种集束式的批判,对语文教学的冲击力是巨大的。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负载着“误尽天下苍生”的谴责,开始了全面深入的反思,在总结传统教育弊端的同时,大胆探索构建新型语文教育体系的各种可能性。
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分别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这两个课程标准不但成为后来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纲领性文件,更是“新语文”“新语文教学”概念成熟与流行的重要平台。语文课程标准无论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教学方法上,无论在教学资源还是在教学评价上,都提出了与以往迥然不同的理念,其中像语感、体验、对话等新概念的介入,为“新语文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其发展搭建了平台。
无论是对语文教学的集束式批判,还是各类新语文读本的诞生,无不展示着民间语文力量的崛起。新世纪以来,民间新语文改革实验不断涌现,这既说明民间对于现行语文教学的极度不满,希望改革现有模式,寻找新的语文资源,实现真正有效的教学,同时,也标志着语文教学自上而下的改革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正是因为民间语文力量的不断崛起,相互声援,才形成了“新语文教学”的大气候,语文教学终于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摆脱某些体制与意识形态方面的束缚,获得较多的独立与自由。
刘恩樵老师的《新语文叙论》基本吻合新语文教学倡导者们的主要思想,同时更深刻地阐发了新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特点:
首先,是具有个人关照的价值取向。在刘老师的语文教学中,他强调的是不断的体验与创新,反对僵化刻板的语文教学,重视个人关照的价值取向,倡导自我个性话语的自然延展。
其次,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协调统一。刘老师的新语文教学实践既重视并倡导 “立人”的主张,将奠定人的精神根底作为语文教育的本体,但同时也并不完全摒弃语文的工具性特征,在突出语文审美价值之时也融入文化基础知识等教育性意义,从而实现两者的完美统一。
再次,是多元开放的操作形态。刘老师的语文教学提倡的是一种开放环境中的体悟式语言学习,强调可操作的生活化学习。试图在一种虚拟的世界中,帮助学生拓展语文学习的视野,接触多维媒介,走出单一教材,走向生活。
通过刘老师的论著,我感觉到他是不但是新语文教学的忠实拥趸者,更是深刻的思考者和努力的实践者。他的系列论文能让每个一线教师眼睛一亮,他比一般的理论研究者多了一份经验与方法,比中小学一线教师多了少了一些浮躁与盲从。他的思考源于实践,他的实践又基于坚实的理论指导。例如,他在《从理念到实践:新课标下的新语文构想》一文中提出了语文学习的“四重”,即:重素养,重实践,重自主,重开放;指出新语文教育的三个“强化”的基本策略,即:强化“反三”,强化体悟,强化习惯。基于对新课标基本理念的认识和新语文教学的基本原理,他还提出了初中语文教学突破的六条基本路径,即:一笔好字,一张铁嘴,一肚名篇,一手美文,一颗诗心和一程心旅。为保证“六个一”落到实处,刘老师还提出了四大基本对策,即:建立亲和民主的师生关系,变激励为语文教学现实法宝,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努力提高教师的语文素养。纵观刘老师的论著与系列论文,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他是从传统与传承的视角来挖掘新语文教学的“根”,因此,其叙论既充满创意,又有着厚重的基础。此外,我们还可从他的叙论中概括出他的新语文教学实践观是“三多三少”,即“多读书,少学教材; 多写随笔,少做练习;学生多讲,教师少说”。总之,刘老师的研究与实践为新语文教学提供了鲜活的血液和充沛的动力,他称得上是新语文教学战线的一员猛将。
刘恩樵老师与我素不相识,他是通过新语文教学尖峰论坛博客和国培计划高中语骨干教师培训QQ群而联系上我。因为有着共同的识见和相似的经验,我们在各网络平台上相谈甚欢。毫无疑问,无论是刘老师的论著还是其系列论文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暇疵,有些观点与做法也值得商榷。但作为一名中学教师能够拿出如此厚重的论著来,该有多么的不易,我更觉得这是对我们专业研究者的一种鞭策。因此,我乐意为他的新书作序,既以此祝恩樵老师在新语文教学研究中更上层楼,又借此鼓励更多的一线教师投身到新语文教学的改革浪潮中。
2011年3月于浙江师范大学丽泽花园
(蔡伟,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首批人选、浙江省特级教师、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浙派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主任、教师教育学院社会服务中心主任、硕士生导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