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志农

[复制链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07:30 | 只看该作者
华商报专访—韩靖谈中日剪纸

                             韩靖现代剪纸—夏荷
“中日剪纸切绘艺术展”目前亮相西安博物院。这是日本已故著名艺术大师宫田雅之的日本“刀势画”,在剪纸的故乡陕西首次亮相。业内人士称,此次展览,起到了交流切磋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给中国剪纸一点“刺激”。
  在日本,一幅剪纸作品卖上万人民币
  日本“刀势画”与中国剪纸是什么关系?记者了解到,“刀势画”是对日本艺术大师宫田雅之切绘艺术的专称,而日本切绘作品翻译成中文,就是剪纸画的意思。
  “中国北方习惯用剪刀来剪纸,南方习惯用刀,还有撕纸画等,这些统称为剪纸。”西安剪纸学会会长韩靖告诉记者。“剪纸在唐代传到日本后,有了充足的发展,后来日本艺术家借鉴传统技艺,发展了新的现代剪纸作品,就是切绘艺术。”韩靖透露,这类切绘作品在日本非常受欢迎,比剪纸在中国还要受重视,已经形成日本一个新的艺术门类。
  “在日本,一般的切绘作品艺术家,一幅作品可以卖到1万元人民币。我们去过很多次日本,发现切绘作品就好像我们的国画一样受欢迎和重视。”
  作为切绘画作者,宫田雅之是首位被联合国公认的日本艺术大师,其代表作“红富士”被联合国收藏。他的知名度,相当于我国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从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切绘作品在日本艺术界的地位之高。
  中国剪纸艺术家要把品位做上去
  记者看到的宫田雅之作品,色彩艳丽,视觉感强,艺术感十足,很像油画,非常唯美,与中国传统的剪纸差距很大。韩靖表示,之所以要举行这次为期四天的中日剪纸作品展,其实也是希望给中国剪纸一点“刺激”。
  “日本的剪纸登上了大雅之堂,我们中国的剪纸也不能总在民间生存,要把品位做上去,否则学剪纸的人越来越少,自然就面临失传。”
  据悉,此次西安剪纸学会举办中日剪纸作品展,一是想借鉴日本剪纸发展成现代艺术的“秘诀”,取长补短;二是想令中国现代派的剪纸艺术家们获得启示。
  “现代的剪纸艺术家需要视觉上的刺激,不能太局限和保守,无数次重复一个主题的简单剪纸,一叠才卖几块钱,这样剪有什么意义?现代的剪纸艺术家绝对和民间不一样,受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作品,既要能反映艺术家本身的价值,也要能反映民俗艺术本身的价值。”
  剪纸应该走入收藏市场
  韩靖本人是中国已故民间剪纸大师库淑兰的弟子,他认为:“库淑兰的作品已经开始突破中国传统剪纸的习惯,比如用彩色的纸来剪贴,比如,她老人家不再多剪象征吉祥的‘喜’、‘福’,而是剪表达自己主观感受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很大的突破,因为剪纸是一件艺术作品,表达的是对时代、生活的理解,它本身是有创造性的。我们需要知道,剪纸不仅仅是民俗,同样可以成为现代艺术,可以像绘画一样,抒发个人的激情,剪纸是纯艺术的东西。”
  “我认为剪纸应该走入收藏市场,走高雅路线,不要在表现形式、材料上总是没有大的突破,永远剪一张红纸。日本的剪纸作品手法是传统的,但艺术效果给我们的震撼很大。”
  目前市场上,有许多成批量生产的剪纸,其实不仅是剪纸,还有户县农民画等多种类型的艺术形式,如今都陷入“工艺礼品”的漩涡。韩靖也说:“我们称其为工艺性剪纸,纯出售用的,一般制作方法就是利用年画的图案,或者历史图案。这类作品没有原创,不能说没有艺术性,至少是艺术性不高。但我认为这些不会对我们所说的高端剪纸艺术有影响,因为针对的人群不同。他们是为了取悦大众,为了生存。”
  中国剪纸有优厚的基础
  事实上,中国剪纸无论从历史,还是人才方面都有丰富的基础。比如现代剪纸艺术作品中,有作家就采用传统形式表现人文历史,比如将武则天的生平,完全用剪纸的形式表达,非常有特色,这是我们的特长,漫长的历史给了我们丰富的灵感。
  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西安博物院副院长孔正一告诉记者:“其实中国民间的剪纸人数非常庞大,差不多有上百万人。中国剪纸作品好一点的也可以卖到上千块,当然这与日本的一幅几万块钱有差距,但中国剪纸依然是有发展潜能的。”
  据悉,此次展览中的10幅宫田雅之的作品是从上海图书馆借出的。宫田雅之生前将多幅作品捐给上海图书馆。宫田雅之夫人昨晚已到西安,并将出席此次展览。
西安华商报记者 刘慧

6#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06:55 | 只看该作者
乔晓光:世界的剪纸与剪纸的艺术世界
—韩靖《世界剪纸精品集》序言
乔晓光: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保护中心主任
          世界上许多民族都曾有过民俗剪纸的文化传统,纸是人类承载信仰情感的重要载体。在美洲的墨西哥,亚洲的日本、韩国、缅甸、斯里兰卡、泰国等国家,都还能看到民俗剪纸传统的遗存。而在欧洲的瑞士、德国、丹麦、挪威、芬兰以及美洲的美国等国家,剪纸已不是主流的艺术方式,但剪纸作为一种独特质朴的艺术形式,仍然深受人们的喜爱。当世界进入工业化时代的生活,许多现代艺术的门类开始在主流社会确立起自己形式语言的主导地位,民俗剪纸在许多工业化国家消失遗弃在新生活方式的背后。而在亚洲地区,尤其在中国,剪纸仍然以活态文化的方式在不同民族的乡村习俗中绵延存活着。
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对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围绕着纸所形成的文明形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纸文明形态中不仅包含以文字为核心的书写传统,也包含着以图形纹饰为核心的艺术传统。剪纸作为一种民俗生活的文化表现形式,和人类生存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中国的剪纸传统从新疆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出土实物追溯,至今已有了1500年的历史。剪纸代表了中华民族古老本源的图形叙事传统,也是最具普遍性和文化多样性的民族艺术体系。民间剪纸是以中国农村劳动妇女为传承主体的文化传统。剪纸以纹饰叙事为情感象征,在人与节日(祭日)、人与神、人与祖先之灵的沟通敬祭中,发挥了重要的情感媒介作用,剪纸鲜明的体现了纸通灵的古文化本质。
剪纸承载信息与情感的潜力是巨大的,这正源于剪纸简约和局限性特性本身。相对于西方视觉造型传统,民间剪纸不属于视觉至上的造型艺术传统,民间剪纸是以心象真实为主导的剪纸语言体系,手比眼睛离心更近,手传就是心传,这也正是民间美术质朴感人的秘密所在。无数代乡村劳动妇女,在这种简约限制的语言方式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剪纸艺术传统。20099月,中国剪纸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揭开了中国剪纸历史发展中崭新的一页。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古老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型期的剪纸传统,迎来了自身新的发展机遇。剪纸正在成为当代社会与艺术教育形态中,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剪纸开始从地域风格中解放出来向个体化语言风格发展。剪纸开始从乡村走向城市,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剪纸已成为中国文化代表性的象征,成为世界不同国家民众喜爱的艺术形式。
剪纸的艺术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世界不同民族的剪纸艺术都有自己相应的文化背景以及视觉审美基础。欧洲的剪纸是“剪影”式的,它的视觉文化基础和西方的造型艺术传统及纹饰装饰传统一脉相承。所以欧洲剪纸在表现自然与人和动物形象时更追求视觉的真实感,追求现实生活中的细节及情趣的表达。西方“剪影”式剪纸在处理画面空间时也常常运用焦点透视的手法,以突出真实空间中的物象秩序,德国、丹麦、瑞士、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剪纸都是如此。波兰的剪纸更具民族特色,波兰剪纸的文化背景继承的还是农业时代的手工艺术传统,因而波兰剪纸更具民族特色和装饰性,纹样也充满了民间艺术的情趣,上海世博会的波兰馆,即是以波兰剪纸的风格设计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剪纸是一个独特的个案,安徒生是一个天才的剪纸艺术家。他的剪纸不仅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彩的童话故事情节,而实际“剪纸是诗文创作的开始”(安徒生),安徒生用剪纸与口头故事相结合的方式引发童话创作的灵感,安徒生是用民间的艺术方式创作童话。法国现代艺术家马蒂斯晚年选择了剪纸的创作方式,剪纸为马蒂斯带来了一片新的天地。在这种简约、限制的方式中,马蒂斯的艺术获得了更大的自由,他用剪纸为世界创造了一个绚丽的奇迹。
青年剪纸艺术家韩靖自2001年起任咸阳和西安剪纸学会会长,10年来多次组织国际间的剪纸艺术交流展览,积极投入现代剪纸艺术创作,同时他也自觉的向民间剪纸艺术和剪花娘子们学习。韩靖主编的《世界剪纸精品集》就要付梓出版了,这应当是剪纸艺术界很有意义的事情,它使我们看到了世界剪纸艺术发展的现状和多样性。中国有教科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民族剪纸传统,这是一笔文化积淀深厚艺术自成体系的艺术遗产,也是我们传承创造中国当代剪纸艺术的精神源泉,中国应当为世界现代剪纸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韩靖的努力正是体现了年青一代剪纸艺术家正在不断拓宽的文化视野和艺术胸怀。我们祝愿中国多民族剪纸文化传统传承久远、生生不息,也祝愿中国当代剪纸艺术在本土文化的土壤上成长、繁茂。
                                      2011111
                                                                                                                                        于中央美术学院非遗中心
5#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06:28 | 只看该作者
有感而发:当代剪纸界的现状与未来
当今的剪纸界,好一派热闹景象,绝似一出好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艺术的繁荣原本是一件好事,繁荣意味着大发展,大创新。但是当今的剪纸界表面看似热闹繁荣,但其核心与大发展,大创新却背道而驰。
当今剪纸界,派别林立,割据一方,大有“占山为王,落草为寇”之势。南方的一位大佬,占据一方,拉虎皮做大旗,藐视一切,谁不媚我,就骂谁,俨然剪纸界的一个活阎罗。北方的数位大佬,同样占据重要地理位置,对南方大佬不屑一顾,群起围攻。学术的对立与观点的不同,自古就是客观存在,也毋容置言。但当今之剪纸界充满了江湖气,山寨气。我常常看到南北大佬们在网上相互指责,谩骂,想来实在可笑,这又何苦呢!
国父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艺术的发展自有其规律,是以时代发展,社会结构变化而不断推陈出新的。有志于当今剪纸发展的大佬们,应关注于剪纸界人才的发现与培养,应关注于剪纸艺术的发展创新,而不是仅仅是为了个人的私利而相互大动干戈相互指责谩骂,破坏大好形势。以至于搞的当今剪纸界混乱不堪,使一部分不学无术之徒钻空子,自愿充当打手,搞的是乌烟瘴气,整个剪纸界如一盘散沙,鱼龙混杂,泥沙俱下。那些真正有识之士,或有抱负的剪纸艺术家反而远远避而远之,宁愿自己走独木桥,也不愿同流合污。
从剪纸艺术本身来说,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剪纸和现代剪纸是当今客观存在的。因社会结构和社会人的身份的不同,民间剪纸与现代剪纸是必然的一种话语象征,每个人有权自由发挥。无论民间剪纸的大繁荣,或者是现代剪纸的大发展都是中国剪纸的幸事。本来民间剪纸艺人和现代剪纸文人井水不犯河水,却偏偏有人要跳出来从中作梗,挑起两者的争端,以致亲如兄弟的两人到如今却是反目为仇,水火不容。悲哉!悲哉!
如此下去,中国剪纸的发展还将要徘徊相当长一段时间。虽然面临如此窘境,但我们依然充满信心,中国剪纸的未来大可以有以下预测:
一:中国民间剪纸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必然走向式微,传统剪纸大师的代表作只有以“民俗博物馆”的方式保存和流传,并启迪后代。
二:从民间剪纸走向现代剪纸是大势所趋,是社会结构和人的身份的转变所决定,当然这条路随着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发展,还需要相当长时间的探索。
三:中国剪纸未来的发展寄托在年轻人身上,甚至青少年下一代的身上。当今剪纸界占山为王的大佬们,只是一条绊脚石,只有踏着他们的尸体前行,中国剪纸的未来才是光明的。
四:民间集体传承方式将走向消亡,中国现代剪纸将面临和国外剪纸姊妹艺术的广泛交流和联姻结婚。开阔视野,拓展技巧和题材,他需要有理想有知识的艺术工作者身先士卒。
五:现代剪纸的发展创新之路绝对是个体(或少数人)独自要完成的生命历程。这个历程绝不是民俗活动看似的热闹非凡,或者是所谓剪纸大赛的群众活动,它是独坐书斋式的对生命和社会与人生的思考。
六:民间集体传承方式的解散,反而促进了剪纸作为一种现代手工技艺在现代社区和校园的广泛流行,参与的社会公民会越来越多。是以一种现代社会的大众手工技艺,为丰富大众的业余生活增加了乐趣。它不是真正的现代剪纸艺术行为。
中国剪纸的未来之路是一条现代化之路,其代表人物将是历史大浪淘沙,自然孕育而出。绝不是所谓当今剪纸界大佬们所认可和指定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丑陋心态所决定。
现代剪纸的精神所在,即是一个风格各异,手法各异,思想各异,题材各异的开放创作环境所决定的。所以我奉劝那些剪纸界的精英们,中国剪纸的未来是由你们少数精英创造出来的,绝不是那几个能呼风唤雨的大佬们所决定的,走自己的路,不要被狂风乱雨吓倒而迷失了方向,消失了自己。
                          韩靖 2011-09-18写于古都西安
4#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06:01 | 只看该作者
韩靖《生命图腾》剪纸画集前言
生命图腾:韩靖剪纸艺术中的性感味道
大田富山:日本文艺评论家、日中文化友好协会理事            (翻译:欧亚)
2007年初秋时节,韩靖先生在日本横滨市举办了自己的现代剪纸画展,其中有一组彩色剪纸表现的是日本古典文学“竹取物语”,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我随同翻译代表《日中友好新闻》采访了韩靖先生,他谈了中国剪纸的起源与历史、还有自己多年来进行中日剪纸文化交流的心得,文章随后发表在当年的《日中友好新闻》报上。
我知道韩靖先生年富力强,创作欲望丰盛,近年先后有一系列“生命图腾”剪纸作品问世。“生命图腾”剪纸系列据说是受邀中国广州性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委托而创作的。这些以红色和黑色创作的单色剪纸,在2011年广东东莞的性文化博览会和广州的国际性文化艺术节上展出后,引起了中国剪纸界和中国网络的一时热议,被标题为“西安春宫剪纸展,民间剪纸有性趣”的新闻而加以报道传播。中国网络媒体把这些惊人之作誉为“春宫剪纸”,实在令人啼笑皆非。韩靖先生的创作初衷既不是为了成名,也不是为了哗众取宠。他只是一个艺术家在受人委托之后,而忘乎所以的想要找回人的本性和纯真,而在创作的过程中,他却又无法抑制而颇为狂热。其实,媒体的炒作与热捧都是为了新闻卖点而已,中国、日本都是一样的,我们似乎不必太在意。但作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创新力作,韩靖先生的这套“生命图腾”系列剪纸的确是引起了我们的兴趣。
这套作品中有表现男与女、阴与阳的生命娃娃、有表现生殖繁衍的莲花娃娃、有表现生生不息的扣碗和葫芦、有表现女人体的春夏秋冬和表现男欢女爱的“性”趣图景。纵观这数十幅作品,我们可以看到韩靖先生是在深厚的中国民间剪纸语言中运用夸张与写实的手法,重新思索,开发先辈们丰富的艺术矿产。中国民间剪纸中的“莲生子”、“鱼戏莲”等生殖符号是普遍存在在中国民俗中的一种文化信仰,这信仰源于生理和现实的需求,和谐充盈于含蓄而宁静的民间艺术中。韩靖先生研究和学习民间剪纸数十年,深谙其中的“性感”味道,故能厚积薄发,以自己的创造力和气魄,将这种源于血脉中的文化信仰进行大胆、直白的刻画,呈现出一个真实性感的艺术世界。马蒂斯的简约纯真、莫迪里阿尼的伸张自如、马约尔的体量丰满、浮世绘的酣畅直白,似乎都能在韩靖先生的“生命图腾”系列剪纸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有自己心中的美神,这美神是女性、也是男性。如库淑兰剪刀下的雍容华贵而典雅、高凤莲的人兽相溶而神秘、白凤兰的似邻家娃娃而平凡、祁秀梅的古老神秘而庄严。中国民间剪纸中的生命图腾符号,以各人自己心中的美神来承载古老的神话与寓言,千年不灭。韩靖先生心中的生命图腾与民间剪纸的造型视点既有共通却又不同,呈现出其审美观念的超前性。确实,韩靖先生运用他手中剪刀的权力,任意裁剪女性的体态,他把女性变成一种可以变化的图形,把她简化、拉长、任意她在胖与瘦、夸张与写实之间徘徊。在借鉴民间剪纸相关的象征观照下,他把女性的肢体幻化为花草鱼虫或一片云彩,这种现象实质上是现代人的一种直白,与民间一样。现代人在剪纸上可资借鉴的“性”趣图式,实在不多,常常令人束手无策。韩靖先生总是运用他手中剪刀的权力直面一般人的惶恐与不安,大胆创作属于自己的图式兴趣,因为他把过去民间程式化的一切都打破了。
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毫无疑问是这样的,韩靖先生以他独到的眼光和魄力,用剪刀塑造着男人与女性的感性本能,表现了“无可救药的冲突”(马罗克斯语),这种冲突是毕加索曾经经历过的人与自然的冲突。民间的“鱼戏莲”是自然的和谐象征,是农耕文化的自然性存在,是约定俗成的寓意符号,无法扭转,鱼和莲不发生任何冲突。韩靖先生用剪刀来阐释自己“生命图腾”系列剪纸中他和她们的和谐与冲突,是发现了美的存在?还是再现了现实的存在?
其实,只有当一个人越来越自由时,才考虑别人无法或不敢考虑的现实。也就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达到真正自由的时候,才不顾一切世俗禁忌而敢于用自己的眼与手去创造一个生命乐园的感性世界。就像凤凰涅槃一般,从火中获得永生后,反观世间万物都是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201266日写于日本东京西神田
3#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04:43 | 只看该作者
上海东方早报专访韩靖谈民间剪纸
(上海东方早报 2013年2月4日 记者:韩少华)剪纸不仅是中国乡村传统的装饰手段,更重要的是春节开始的象征。在木制的窗格子上贴上花草动物纹样的剪纸,象征着新的一年开始,也是避邪求吉的象征。当下,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现状如何?在蛇年新春即将到来之际,《东方早报·艺术评论》特约请部分作者就此撰文,并派出记者,深入乡村,走访民间剪纸艺术家,探寻中国剪纸的前世今生及生存发展之路
 八百里秦川,每家每户都有擅剪纸制窗花的巧媳妇。
  想象中,那些年轻的媳妇姑娘们由年长的妇人带领着,挤在一张炕上,仅凭人手一把铰布裁衣的剪刀和数打红纸,就能把简朴的窑洞点缀得喜气洋洋。她们或许会一边剪一边吟唱着陕北或关中的歌谣,尽管唱词里还隐藏着关于黄土地上先民的起源及原始风俗的蛛丝马迹,然而把它口耳相传至今的妇女们则迟至最近两三代才认识字。
  
从剪窗花到旅游产业
  “这幅场景,是大约20年前的样子。”西安剪纸学会会长韩靖对《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说:“户县是离西安市区比较近的剪纸之乡。”
  户县离西安城约3小时路程,原称鄠县,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终南山,北临渭水,在古史传说中为有扈氏的方国所在地,“扈”、“鄠”同音,或为其地名由来,也是周秦汉唐等十二朝皇家之上林苑。关中户县剪纸的名气不下于陕北的安塞。
  户县的剪纸在甘亭镇东韩村。《东方早报·艺术评论》记者走进户县东韩村时,却全然嗅不到一丝乡村味。整村全是楼房,布局规整,风格似花园式别墅,三户人家里就有一家办农家乐的。不仅其中的厨房、卫生间或客房都配着中英文双语标识,接待的主妇甚至都能说几句简单的英文。在这里,织布、刺绣、麦秆画和农民画都是免费教习的游乐项目,剪纸当然也在此列。村民刘亚凤家即以剪纸工作室为其特色。表演起剪纸来,刘亚凤会变得很专注,三两下就剪出了个喜字来,复杂一点的如十二生肖,也用不了几分钟。作品一完成,观看的外国游客就掏钱包付钱买下了。《艺术评论》记者了解到,作品按照尺幅大小与复杂程度价格不一,也可议价。既可以买早已完成的作品,也可以现场定制特殊的纹样。
  “其题材不外乎流行的抓髻娃娃、鱼戏莲、十二生肖或陕西十大怪等。”韩靖说,“经历了产业化之后,原先各个村庄独有的题材也会互相串。”他告诉记者,不仅关中的户县如此,陕北的安塞也是如此。韩靖自学生时代起就对剪纸有兴趣,走村串户,更是跑遍了陕北延川、安塞等剪纸之乡。他说:“上世纪90年代去安塞时,坐车都不方便,在县城也几乎找不到吃饭的地方。然而这几年再去安塞,几乎就不认识了。石油、天然气发现之后,去得人多了,本地也开始搞民俗旅游的产业,剪纸艺术家的收入也多了,就从窑洞搬到社区里住。更有民间家庭艺术组合的,比如父子搭档的腰鼓队或母女搭档的剪纸表演,这些都通过当地的文化馆来表演。这种创作状态下的剪纸,形式上也没什么创新了,就是最流行的几款大批量生产,除了卖给到访的游客,也向全国的旅游景点批发,薄利多销,赚几块钱也好的。在这种创作形式下,他们在旅游旺季向游客做现场表演,在淡季则还是种地,该干嘛就干嘛。” 植根于淳朴的农耕文化、用意在于“祈福”或“吉祥”的剪纸手艺,何以越来越“功利化”?旬邑县文化馆副馆长文为群对于“剪花娘子”库淑兰晚年的一段评价或可令人一窥其中关节,他说:“她也从另外一些人的行径中,深深地感到上当受骗。一些颇具身份的人利用关系,不厌其烦地多次讨要她的剪纸,并不负责任地表态、许愿;更有一些社会上的混混,颠三倒四地诓骗老太婆,使她防不胜防,以致对谁都不放心,对任何人的来访都不分对象、不讲形式地大肆哭穷,张口要房子、要钱。她学会了讨价还价,甚至有些狡黠。” 当乡村变得越来越城市化,原本植根于农耕文化的民俗艺术创作也面临着危机。剪纸艺术,在今日被称为“活化石”,或许不仅指其古老的渊源,更指其在社会经济巨变下变得脆弱的生命力。中央美院实验艺术系教师吕胜中谈及女性与剪纸的关系时表示:“从女性的童年开始,老年人就把剪纸织绣作为训育女子全面教养的必修课之一。一开始先是临摹较为简单的传统花样。把剪纸用水贴到一张纸上,用油灯的烟薰出样来,就可以付上几张红纸,描红式地剪出来。接着就不用薰样,大相用笔或指甲划一划,便可剪得和范本大差不离。这样的锻炼掌握了一些传统的手法,应付一般的民事风气,已不成问题。但有些不满足于照本宣科的能人,便试图扔掉范本,自己出新花样来。先是剪一些单独的形象,逐渐练习组织大规模复杂的画面,终而达到得心应手的程度……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理想世界。” 陕西黄土高原之民自古以来都是居住在窑洞里的。剪纸则是这些居住在窑洞里的劳动妇女的群众性的传统民间活动,在当年这一不识字的群体中,呈一种集体无意识的传承状态。她们从小就开始跟妈妈奶奶和农村的巧手学着铰窗花,学着用灯薰窗花底样,后来成为铰花巧手,一把剪刀铰到老,生命终止时才是艺术活动的终结。传统的剪纸技艺和古老的民俗就是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而其中关于古代仪式与原始宗教信仰的线索则越来越躲进隐秘的阴影。在陕西,逢年过节,家家户户用五彩缤纷的剪纸美化窑洞,窑里窑外贴满剪纸,贴在窑窗上的叫窗花,贴在门上的叫门花,贴在窑里炕窑的叫炕窑花、炕围花,贴在窑顶上的叫窑顶花,还有箱柜花、粮囤花、纸缸花、灯笼花。遇到结婚喜日,新房里贴喜花,门楣上贴吊帘花,馈送的礼品上贴礼花,祝寿时寿礼上要贴寿花。陕西的妇女既是铰花的能手,又是绣花的巧手,绣花时先用纸剪出花样贴在布上,再依样刺绣。兜肚上绣兜肚花,枕头两头绣枕顶花,还有针扎花、鞋花、鞋垫花等等。正因为陕北剪纸的风格继承的是古老的原始艺术传统,论者咸以其古拙质朴、粗犷奔放、单纯明快,大胆的夸张和自由的装饰为美。
  当下的中国剪纸,除了遭遇产业化而慢慢走向工艺品(或旅游纪念品)市场的民间剪纸,另有专业剪纸艺人和当代艺术家所共同参与的当代剪纸。事实上,从剪纸艺术本身来说,剪纸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民间剪纸和现代剪纸是当今客观存在的。因社会结构和社会人的身份的变化,民间剪纸与现代剪纸是其发展中必然呈现的一种话语象征。无论民间剪纸无可奈何地走向失传,而成为“活化石”,还是现代剪纸的发展崛起,都是中国剪纸从民间民俗走向现代文明生活的一种必然趋势。对此,不少民俗研究者都认为,传统艺术一定是传统民俗的产物,而随着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说贴门神的习惯,过去的门神有能驱邪避鬼的力量,而今相信它的人很少了,贴门神也只不过是一个形式罢了。现在市场上的剪纸,已经丢失了传统的寓意而是变为旅游产品,而那些幸而保留下来的民间传统艺术经典在人们的收藏簿中得到永恒的凝神,所以,现在艺术家对这些传统艺术的采纳不应是对原型的仿制,而是寻求它们在当代文化中的新的可能性,再现传统文化是如何在传统艺术魅力的感染中去做现代思想的表达。
详情参看我的博客:http://blog.163.com/hanjing_734/
2#
 楼主| 发表于 2013-4-23 16:03:40 | 只看该作者
申沛农:在纸上镂刻世界
(作者 : 许涿)
  申沛农的剪纸,单纯、洗练、优美,以一颗袒露、明净的童心惹人喜爱;作风细腻、精巧,剪刻粗中有细,巧中藏拙,有鲜明的“申氏”风格。他的剪纸,陪伴了许多人的成长……
  从1986年开始的春节报眼剪纸,到1998年开始的迎春贺卡,申沛农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结下了不解之缘。这位身残志坚的剪纸艺术家,虽已离开我们10年,但他带来的美让世人铭记。
  
  缘起于报眼设计
  他的迎春剪纸以儿童为主体,充满可爱的童趣,动作是过年期间的民俗喜庆活动,如耍龙、舞狮、提兔灯、打腰鼓、放鞭炮等。线条粗犷简洁,造型秀美,构图布局合理,装饰感强。如此,为海外版设计新年报眼延续了许多个年头,既为春节版面增添了喜庆的气氛,又让海外的读者欣赏到了优秀的民族文化艺术。
  最初认识申沛农还是在1986年初。那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将迎来创刊后的第一个春节。
  配合春节,剪纸作品再适合不过。之前在报刊上就常见申沛农的作品,对他的名字是熟悉的,约稿一下子就想到了他。
  第一次到申沛农家约稿,他很高兴,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说人民日报常用他的剪纸。他住的小屋,终日不见阳光。窗子下一张两头沉的老式办公桌,屋角一张床,床周围是一堆堆的书、纸、报,墙上挂满了画和照片等,墙角立着一副拐,两三把凳子就把空地占满了。
  原来只听说他是残疾人,见了才了解到他是上小学时患了类风湿关节炎,周身关节疼痛难忍,起初双腿弯曲困难不能走路,逐渐影响到全身关节僵硬,站不住、躺不平,离不开家人的照顾。
  我这次见他坐在椅子上,整个身子弓成S形,头和身子要一起转动,两腿因肌肉萎缩裤子里显得空空的。
  我向他介绍了海外版刚创刊半年,发行海外;过第一个年,希望申沛农能为我们创作一幅迎新春的剪纸。他说,逢年过节是剪纸作者最高兴也是最忙的时候,因为这时的报纸杂志都愿意用剪纸,是充分展示剪纸优势的机会。初次见面便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为人谦和、真诚、实在。
  过了些日子,我就收到了他为海外版创作的作品。一看还真好,领导也都赞赏,并决定套红用在大年初一的报眼。自此很多年,每年大年初一的头版报眼都是申沛农专门定做的一幅喜迎新春剪纸,好像这块地方就是给他留着的。不用我提,申沛农每年老早就想着这事儿,特别精心设计,每年都根据当年生肖加上如牛、虎、兔、龙的元素。
  迎春贺卡再续前缘
  贺卡印好后,我给申沛农送去。他见了特别高兴,让我把贺卡摆满了折叠圆桌的桌面,并拿出简易相机,让我给他和这些贺卡照张相,还和我一起照了一张。他说,这些贺卡就像自己的孩子,和这么多孩子在一起当然高兴。
  1997年底,海外版决定根据1998年的生肖设计一款自己的贺年片,自然就想到了申沛农。他对十二生肖的造型有多年研究,有多种样式,每一种都十分可爱,已形成“申氏”风格。
  与他一商量,自然很高兴。做好后我去他家,一见果然是好。申沛农说,小老虎用红色是图喜庆,尾巴上吊一只公鸡寓意虎年大吉,装饰的颜色纸有的是剪、刻,有的还特用手撕。他还特别说,其中蓝、粉两色的粗质彩纸是很多年前买的,现在已买不到了,民间色彩缺不了,就它合适。
  一张剪纸上,多种颜色的纸剪贴装饰,丰富了色彩语言,增强了感染力,这也是申沛农运用得很成功且很突出的剪纸语言。
  1998年,离年底还有几个月,他就开始琢磨“兔”。他把为海外版设计贺卡看得很重,几易其稿,必须达到十分满意才出手。
  那年彩样打出后,没等印出来我就给他寄去,想让他先看看如何改进。很快收到回信,信中他说:“……再看这张剪纸发现不少毛病,任何艺术创作都总是留下遗憾。大红色似有些发暗,玫瑰色最好能印出鲜艳的色度,民间艺术中离了这个玫瑰色就减味儿了。”
  接着写道:“如果十二生肖贺卡继续印下去,就按这个套路走,新年贺词也随之变化,我想了一下,比如继虎年大吉、兔年纳福之后,可以这样排下去:龙年祥瑞、蛇年富贵、马年鸿运、羊年安泰、猴年永寿、鸡年万福、狗年平安、猪年如意、鼠年新禧、牛年兴旺。”
  接下的内容令我特别感动:“今天日夜停电,点了一支小蜡烛写了此信。祝好 申沛农 匆 1998年11月18日晚”
  这封信是与他交往十几年,来往若干信件中我最珍视的一封。多年来一直放在办公桌的抽屉里,常拿出来看看。
  今年又是兔年,时光倒流,我仿佛看到上个兔年的那个晚上,煤火炉旁,忍受着病痛的申沛农伏在折叠圆桌上,一只小蜡烛昏暗的光线下,思索着海外版贺卡的未来。不仅这4个吉祥字,我想大概后面10个生肖的造型构思都有了雏形,这套剪纸已经列入了他的10年创作规划。
  不幸的是,在完成了“龙”和“蛇”的贺卡后,2001年5月8日,申沛农终因疾病长年的折磨辞世而去。我赶到他家时,他大哥告诉我:“沛农走前还特别对我说,遗憾的是海外版的贺卡也做不完了。”
  此后的贺卡怎么办呢?好在过去他陆续送给我一些生肖剪纸,有些有颜色,有些是单色。遇到单色我就改成彩色,主体是红色,其它色彩也尽量参照原来的色彩关系填充。四角也参照申沛农信中设定的吉祥字句。
  印出一张,我就贴一张在办公室墙上。如此,又贴了8年。到2009年,贴上牛年这张贺卡时,我格外欣慰。总算坚持下来了,总算完成了十二生肖的轮回,总算可以告慰申沛农了(12年贺卡见上方)。
  2010年,新一轮生肖贺卡又开始了,依然沿用着申沛农的作品……
  明净童心的永恒阳光
  他不能玩耍,但看着院里叽叽喳喳的快乐儿童,产生了表现他们的强烈愿望。他失去了童年的快乐,但他热爱生活、热爱孩子的心是永远的。他作品中的儿童大大的眼睛,圆圆胖胖的脸,小鼻小嘴,粗中有细,优美洗练,有浓厚的趣味性和装饰性。孩子们伴随着申沛农的剪纸长大。
  申沛农一生坚强,在与病魔的斗争中锤炼自己。他没有成家,却终生眷恋着剪纸艺术。
  他淡泊名利、一生清贫,仅从微薄的稿费中获益。起初,他与外界的来往仅靠本市4分、外地8分的邮票。不管对方是什么人物,他都认真回信。后来电话局为了支持残疾人事业,给他装了一部自费电话。记得他第一次给我打电话时,喜悦地说:“这回咱们不见面也能说话了。”
  他艺德高尚,从不一稿两投。逢年过节要稿的报刊很多,他给每家的剪纸都不一样。除非这家不用了,他才另给别人。
  他勤奋好学,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他对西北、东北、江南等地的民间传统优秀剪纸都认真研究、消化,并将现代审美融入创作中,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为现代剪纸赋予了新的生命。他广泛研究民族文化,在作品中处处见其对民间习俗的见解。
  他自身严重残疾,还不忘其他残疾朋友。在他家,常能看到跟他学剪纸的残疾人。通过有关部门的扶持,申沛农还组织成立了北京病残青年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让更多残疾朋友通过剪纸找到了自信和自尊。
  他对“美”有自己的见解,明白人民喜欢什么,艺术家应该表现什么,怎么表现。他懂装饰,研究构成,有很强的造型能力,所以他的剪纸总能做到雅俗共赏、人见人爱。几十年间,他创作了几千幅作品,用他一生的心血把美带给了几代人。
  申沛农与我因工作认识,交往多了成了我的老师、朋友。今天,让我们重温他与海外版十几年的合作经历,并欣赏他的作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2:29 , Processed in 0.1058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