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材中的童话世界: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17 22:08: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材中的童话世界: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以大陆四套小学语文课本中“童话童谣”为对象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课程社会学研究》  

编者按:

文章饶有兴味地讨论了几十年来语文教材中童话故事的变与不变.教科书中的童话,讲述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同时也是“现在的故事”;不仅是静态的文本呈现,也揭示着不断生成的阅读和理解。这一篇从一种较为宽泛的视角进入时空观、人我观的分析。在言意式的解读之外,还有更深的文化层面的解读。相信读来会给我们不少启发。

正文:

在教科书所呈现的法定文化中,童话童谣不是“正餐大菜”。童话是人类最初的故事,“祖母”的叙述为孩子建构了“想象的真实”:金鱼在池塘里跳来蹦去,纺织娘在树梢上唱歌,太阳跑到山那边时,萤火虫就急得到处找妈妈了……童谣是记忆中最早的歌谣,它们是孩子最早对世界的体验与描述:变变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教科书中的童话童谣正是“祖母”的声音,也是“童年”的声音,而与童话相连的“祖母”与“童年”都栖居在制度之外,因而,这也是一种“民间”的声音。当背着书包的孩子走入学校,走入学校所代表的成人、现实与制度的世界时,童话与童谣在努力唤起儿童的记忆,试图沟通外铄的书本知识与亲在性的生活体验,让他们在熟悉的语境中渐渐进入法定文化与制度化思维之中。

并非“祖母”所有的故事都能“登堂入室”,教科书所呈现的童话童谣经历了制度文化对民间知识的遴选,在高权威的制度文化的颔首恩准下,穿上“合法”的外衣,与制度文化比肩忝列于法定文化之中。费孝通说: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的社会共同经验。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过去”的投影。较之制度文化,民间知识更多包含着“过去”的投影、日常生活的投影;民间知识更多地承载着文化的“密码”,隐藏着千百代想过的事,说过的话,创造过的生活,并镶嵌进今天的记忆与叙述里,解释并建构着现在的生活。

本研究所分析的教科书为1949年后中国大陆广泛采用的四套教科书,以时间为序将其编号:第一套为人民教育出版社1956年版的初级小学课本与高级小学课本,第二套为南京市革命委员会文教局1971年发行的南京市小学课本,第三套为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年版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课本,第四套为1992年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其中第二套教科书即1971年版的南京市小学课本没有童话童谣,此外的三套教产书中,第三套教科书的童话与第一套教科书重复率为26.3%,为14篇,与第四套教产书重复率为26.3%,为14篇,与第四套教科书重复率为68.4%。第一套、第三套、第四套教科收皆有的课文为10篇,占26.3%。

这10篇课文为:

1、《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四套一册)《小小的船》:变变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两头尖。我坐在船上往下看,一处处大庆的油讲大寨的田。

2、《小公鸡和小鸭子》:小公鸡在草堆里,捉到虫子就给小鸭子吃。在小河边,小鸭子要捉鱼给小鸡吃。小公鸡也要下水,小鸭飞快游到小公鸡身边,让小公鸡爬到自己的背上。“鸭子哥哥,都怪我不听你的话。”

3、《羊妈妈收菜》:羊妈妈带着小羊去菜园收菜。萝卜根、白菜叶子和西红柿的果实。

4、《小猫钓鱼》:你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么能钓着鱼呢?

5、《骆驼和羊》:骆驼长得高,羊长得敌,你们俩都只看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这是不对的。

6、《狐狸和乌鸦》:乌鸦听了狐狸的话,得意极了,就唱起歌来。哇……她刚一张嘴,肉就掉下来了。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

7、《捞月亮》:小猴子、大猴子、老猴子说“糟了,糟了,月亮掉到井里去了。”老猴子倒挂在树上,拉住大猴子的脚。大猴子也倒挂着,拉住另一只猴子的脚。猴子们就这样一只接着一只,一直挂到井里头,小猴子挂在最下边。

8、《黄鹂和山雀》:黄鹂与山雀都在捉害虫。

9、《会摇尾巴的狼》:老山羊不被狼所骗。

10、《猎人海力布》:海力布舍己为大家,变成石头。
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09:03 | 只看该作者
笔者认为在所分析的三套教科书中,童话童谣叙述的是农耕文化中的乡土社会的民间知识,与农耕文化相对应的是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个重传统的社会,传统即个人所感到到的记忆,当人有机会闭上眼睛置身于“昔日”的情境时,人的“当前”就包含着从“过去”拔擢出来的投影。教科书中的童话童谣正是“过去的故事”在今天的投影。

1、 绵延的时间观

在乡土社会中,日常情境周而复始,不断再现,人对时间也有了一种绵延的体验方式。燕子飞走了,还有再来的时候;桃花谢了,还有再红的时候;杨柳枯了,还有再青的时候……四季的变更是一个轮回。

年公公(1956)

年公公出来了。他摆摆袖子,就有鸟飞出来。每只鸟都有一个名字。

年公公第一次摆袖子,飞出三只鸟来,雪就完全化了。田野里开满了花朵。

年公公第二次摆袖子,又飞出三只鸟来,天气就热了,农民在地里更忙了。

年公公第三次摆袖子,又飞出三只鸟来,凉风吹起来了,不久,树叶落了。不久,房顶上有了霜了,农民都在收割了。

年公公第四次摆袖子,飞出最后的三只鸟,跟着来了寒冷和冰雪。

这些鸟都不是平常的鸟。每只鸟有四个翅膀。每个翅膀有七根羽毛。每根羽毛都是一半白的,一半黑的。……



农耕文化对时间的感知是以季节的变更、自然景观的变化以及农田里的播种和收获为参照的。以“光阴”、以“滴水记时”来度量时间,时间抗议地量单位不够精确,较为粗糙。

古时候没有时钟,不知道时间的早晚。有人就把竹竿立在地上,当太阳移动的时候,竿子的阴影,也随着伸长或缩短,就知道时间的早晚了。从此人们就管时间叫光阴。

……

在反复重演的生活中,农人习惯于“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节奏,时间变得多作了。在熟稔的平静生活中乐而忘返,生命似乎就可以这样流淌下去。费孝通甚至说:“在每一代的生活等同开映同一影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是传奇。”传奇是什么?是那些轶出生活常规的事。但这样的事,在乡土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仅凭记忆与经验就足够应付新的生活情境了。

2、 成效观

夸父(见台湾教科书)与小猴子(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第二册,1993年)

着重功效导致以功绩论成败,以成败论英雄。行为所设定的目标必须有可实现性,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限制住了。英雄的悲剧感在教科书中被东张西望、游移不定最终一无所获的“小猴子”的滑稽感取代了。在《小猴子下山》中,小猴子因一无所获而面带尴尬,手搔脑勺,小猴子下山的意义就建立在“有所获”之上。农耕文化具有囤积取向的特征,小猴子是囤积型文化中的适应不良者,故事充满对他的奚落。弗洛姆指出囤积取向的人格有以下积极特征:重实践、节俭、小心、含蓄、有耐心、谨慎、坚定顽强、沉着、临危不慌、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忠实;相应的囤积取向还有以下消极特征:无想象力、吝啬、多疑、冷淡、无生气、焦虚、顽固、懒惰、迟钝、迂腐、固执、占有。扪心自问,这些特征在农耕文化下的乡土社会中并不鲜见。而夸父追日所体现的是不断追求的主体性精神,与囤积型人格形成强烈的对比。基于此思考,我们在研究中将追太阳的夸父与小猴子做了一番大胆的比较。

追日的夸父是英雄,英雄就不是常人,是真实生活、真实人生中的例外;英雄的夸父走到真实民间生活中就变成了小猴子,民间知识既教导“小猴子”也劝戒夸父:守住所拥有的,选择是一次性的也是终极性的;个人甚至不存在选择,碰到什么就握住什么。小猴子最初碰到的是玉米,至于为什么碰到的是玉米而不是兔子,就用命运或者更神秘的“缘分”来解释。这样,即使执守初衷有所遗憾,也能得到心安的解释。小猴子应该守住所得之物,夸父在不停地奔跑,在追求,这个野心很大的巨人知道太阳追不上,但学是“不顾死活地猛不防追下去”,直到“倒在地上就死了”。夸父的身上或许具有知识份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执着。但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民间常人的生存智慧有很大的差异教科书所选的不同文章呈现着制度文化与民间文化不同的差异。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7 22:10:03 | 只看该作者
3、 人我观

教科书中的童话世界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谈动物之间的关系,动物之间的关系正隐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第四套教科书中关于动物关系的童话有8篇,在第一套教产书中有15篇。随着时代的变迁,教科书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其他方面,而较少锁定于人人我我、是是非非之间。尤其是对立僵硬的关系减少了,在第四套教科书,只有三篇:

①、《狼和小羊》:狼:故意找碴儿,气冲冲地说:你在背后说我的坏话,龇着牙,逼近小羊,扑去。

②、《狐狸和乌鸦》

③、《会摇尾巴的狼》:老山羊不被狼所骗。

而在20世纪50年代颁布的第一套教科书中,这样类型的文章有9篇,而其论及人际关系总共有15篇。

①、《狐狸》:看外表,狐狸太太真不错。可是,它实在是个强盗:它咬死鸡,咬死鸭子。

②、《狐狸和白鹤》:狡滑的狐狸这下可碰到了对手。

③、《狐狸和乌鸦》(同上)

④、《会摇尾巴的狼》

⑤、《狗、公鸡、狐狸》:公鸡不听狗的话,狐狸把公鸡吃了。

⑥、《猫和狼》:你净做坏事,有谁来保护你呢

⑦、《东郭先生和狼》:狼要吃救命恩人东郭先生

⑧、《农人和蛇》:伊索寓言

⑨、《会摇尾巴的狼》

在教科书的童话中,敌人主要是狼与狐狸,孩子心中的坏蛋也就是狼与狐狸。狼是男性化的敌人,他承载着男性化的坏处。“狐狸”是女性化的,她集中着女性的阴毒与欺骗性。

狐狸(1956年版初级小学课本第三册)

狐狸太太,嘴尖尖的,牙很快。耳朵长在头顶上,尾巴拖在身子后边。

它打扮得很漂亮。它穿着一件皮大衣,上面有软和的毛。肚子上围着白肚兜,脖子上围着白围巾。它走路悄悄的,一边走,一边哈腰。

它的样子很和气,脸上总是笑嘻嘻的,露着一口白牙。

看外表,狐狸太太真是不错。可是,它实在是个强盗:它咬死鸡,咬死鸭子,咬断鹅的脖子。

从对狐狸太太的外表描述中,不难看出这是与当时劳动人民相对的剥削阶级或者是今天的有闲阶层的妇女形象。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所认为的女性美正与此相悖。在同套教科书中女性的插图形象:妈妈正在做饭,妈妈的腰很健壮,梳着老式的及肩短发,耳朵上别着卡子……这是当时劳动妇女的形象。近40年后,同样的妈妈形象却有了变化:妈妈的形象已经卡通化。在家的背景下,家里的窗帘很厚,铺着地毯,妈妈穿着蓝色的拖鞋,带着绿色大耳环和项链,穿着黄色的连衣裳裙,系着漂亮的小围裙……四十年来,教科书所根植的民间社会的审美趣味变了,教科书的审美趣味也在变化。

教科书中对狐狸明显的贬损叙述打着清晰的男权文化下女性观的烙印。

再来看男性化的“坏蛋”——狼。教科书中的狼远没有狐狸生动丰富。狐狸形式上还在尊重民间社会的交往之道,而狼连包装都不要了。

在《狼和小羊》(1993年《语文》第三册)中,狼先是故意找碴儿,再是生编烂造,最后是蛮不讲理,一副霸道无赖的样子。

《会摇尾巴的狼》中的狼又软弱得不像“狼”了:

狼装出一副又老实又可怜的模样,说:“我,你不认识了吗?我是又忠诚又驯良的狗啊!……唉!可怜可怜惜这善良的狗吧!”……“我是狼狗,所以有点像狼我的性格很温和,跟羊特别亲。你只要伸下一条腿来,我就得救了。我一定好好签谢你,给你舔毛,帮你咬虱子。……

这是一个现代版的故事,作者是严文井。放在1949年后的中国社会背景中,不难理解狼的原型是什么,群居的、集群中的狼失去了存在的环境,变成了单个的、掉在陷阱中的、摇尾乞怜的狼,装成狗,愿意“好好地答谢”恩人老山羊。在倡导忠诚、驯良与温和的氛转中,狼的命运只能是“你不会活多久了。猎人会来收拾你的。”

狼的隐喻在《打倒地主狗豺狼》中表述得更清楚:

是谁吸我身上血?/是谁夺我口中粮?/是谁使我穷和苦?/万恶的地方狗豺狼!千年恨,万世仇,/地主是贫下中农的死对头。

伟大领袖毛主席,/领导人民闹革命,/打倒地主狗豺狼,/人民翻身得解放。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童话中的狼与狐狸已经失去其生物意义上的特征,作为文化符号的狼与狐狸图解着民间社会对“罪恶”的认识。……在这个凶狠的狼、狡滑的狐狸游串的世界中,孩子,小心!研究者想提醒的倒是另一种小心:在这个处处都有偏见、都有局限的知识体系中,对任保一种说法,孩子,小心!相信你自己的眼睛和脑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1:55 , Processed in 0.10397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