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6-13 10:33: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思考余其芳

  笔者听了许多语文课,发现观摩课、展示课很少有人执教第一课时。我们也很难找到教学研究人员、专家学者从理论的高度和实际的操作上给一线教师明确的指点。教师们怎样上第一课时?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听了26节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课。
  阅读课第一课时教学的任务是什么?我认为不可缺少的应有“识字学词、读通课文、整体感知”这三个重点。但回顾我所听的课中,把握住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这三大方面重点的为数不多,相反的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出现了诸多不良现象。
  现象之一:小题大作——缺位
  传统的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就是扫清阅读障碍,把生字教熟。因此,即便是三、四年级学生,教师在导入新课后便开始教生字,一整节课,围绕着几个生字不停地认读、练写、造句,忙得不亦乐乎。而阅读教学的其他两项任务——读通课文、整体感知也因前面花时过多不能涉及,或刚刚开始便下课。这种脱离文本孤立识字的教学,既枯燥乏味又无多大实效。
  现象之二:走马观花——越位
  与上述单一的识字写字为主的教学相反,教师在一节课中完成了揭题导入→识字学词→学习课文→回归整体(这一序列包括第二课时教学任务在内)的教学,让人分不清究竟上的是第一课时还是第二课时。由于教学涉及的内容多,安排的环节杂,因此落实在每一个环节上的时间就不足。这样,教学目标定得虽多,因走马观花,真正得以落实的却不多。
  现象之三:轻描淡写——低位
  此种教学与第二种方式有相似之处,只是对字词教学极不重视,只是简单地认读就完事。倘若真的如此教学生字,学生能够把字词记牢吗?学生接触生字的第一印象相当重要,如此简单地一读带过造成的后果是什么?记不住,写不对。
  现象之四:断章取义式——错位
  这里的“断章取义”指的是有的教师在导入新课后直奔重点句段进行研读、品味。学生没有充分读书,甚至连最基本的字词障碍也没扫除,就直奔文本主题,去理解感悟文本,去品味语言文字,去学习遣词造句。结果呢,学生字音还没读准,书也没读流畅,学生的“悟”就只停留在文字的表面,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个性的解读。这样的第一课时教学其实也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面对上述问题,我们的阅读教学该怎样做才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怎样的教学才真正使第一课时的阅读教学“到位”?我们先来看一位老师执教的《米佳的愿望》(鄂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第一课时。
  1. 导入课题,诱发情感期待读。
  师:同学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愿望,能说说你们的愿望吗?
  (学生畅所欲言)
  师:你们的愿望真美!一个叫米佳的小孩,他和大家一样,也有自己的愿望,你们想听听他的愿望吗?
  2. 明确要求,逐字逐句尝试读。
  师: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19页,听老师朗读课文,边听边注意生字的读音,画出难读的词语,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生读)
  师:你觉得这个故事怎么样?想自己读这个故事吗?
  (学生自读课文,以读准读通课文为目的)
  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要读准字音,读通语句,有不懂的词语要联系生活或上下文想想意思,读完后思考一下这个故事主要讲什么。
  (教师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帮助时表扬好的读书习惯和方法)
  3. 巧妙反馈,整合字词检查读。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有信心接受检查吗?老师这儿有几组生字想请同学们读一读。
  (出示
  第一组:佳  脸  油  夏  香   苹  梨  逗)
  师:谁会读?(学生开火车读,分男女生读,全班齐读)
  (出示
  第二组:累  澄  缤  纷)
  师:哪位小老师能带着大家一起齐读!(小老师带读)
  (出示
  第三组:
  绿油油  五彩缤纷  黄澄澄  兴高采烈  果实累累)
  师:谁来读?(学生读)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学生描述)能把这画面读出来吗?(学生试读,齐读)
  师:能用上组词语中的一些词语来说一段话吗?(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概括文章内容,总结概括方法)
  师:看来同学们刚才确实读得很认真,所以收获不小,读书就要这样投入地读。可是光读准了生字、读懂了词语、了解了主要内容并不够,还要把课文读好,读出情味来,愿意试一试吗?(学生按要求抓住四季的特点,读出韵味)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米佳的哪些愿望?
  (学生很快找出了写米佳在春、夏、秋、冬四季中许下的愿望)
  师:这四种愿望里,你最喜欢哪一种?在小组内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学生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4. 精读感悟,体验米佳的愿望。
  师:那米佳眼里的春天是怎样的呢?谁来读一读?(学生读后回答)
  师:是呀!春天真是个多彩的季节呀!难怪,他会快乐地对父亲说——(学生齐读)
  师:谁能让我们看到你快乐的表情?(教师指名试读)谁能让大家听到你快乐的心情?(教师再指名读)谁能让我们带着这快乐的心情,和着这美妙的音乐,再次走进春天,感受它的绚丽与多彩。(配乐齐读)
  师:在其它季节里,米佳又干了什么,许了些什么愿望呢?下节课我们再接着学。
  这是一节比较符合第一课时教学要求的课,从这节课中我们可以得到这些启示:
  一、第一课时教学的重点在“读”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也说过,书不熟读不开讲。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点应在“读通课文”上。要把课文“读通”,字词必须读准。特别是中低段年级,教师更应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学字学词,舍得给机会让学生反复读文,达到了“读通课文”的要求后,再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感悟精华。
  二、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离不开“有层次的读”
  从上则案例可以看出,第一课时阅读教学明显在读上体现渐进的过程:激发情感、有兴趣读——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检查反馈、读通课文——精读品味、读出情趣。前三个环节可归纳为阅读教学的第一层次——读通课文。没有这个“读熟读通”为基础,第二层次的品读课文也就成为空中楼阁了。
  第四个环节应根据年段、课文内容特点来设计,如果是低年段,只需引导学生反复读通后说一说整体印象即可。而中高年段必须引导学生读议部分内容,至于如何取舍安排,可考虑遵循同一内容不割裂的原则安排好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
  三、第一课时的教学也能出彩
  不少教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只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学,检查到位就行了,也有不少老师认为第一课时教学大同小异,没有什么可创新的,也难出彩。
  其实,第一课时也有可探究之处,拿字词反馈这一环节来说吧,就很有研究的空间。对字词的教学不应孤立进行,应该改变单纯识字的作法,将字词教学与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以及理清文章脉络等能力结合起来,使生字词语的教学“活”起来。上则案例在反馈这一环节中,有如下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1. 借助认读词语想象,训练思维能力
  在指名认读“绿油油、黄澄澄、五彩缤纷、兴高采烈、果实累累”这些词语的时候,老师不应该孤立地、枯燥地让学生一次又一次认读,而应该让学生先读词语,再让学生说说: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能把画面读出来吗?由词想象画面再用语言表达出来,词语的理解就不空洞、单调。学生不一定能用极其准确的语言将这些词语在字典、词典中的解释说出来,但能借助自己所见、所想来描述其画面,这比单一地用文字解释词语不是更添情趣?更易训练学生的思维?融入了学生思考、想象的朗读,词语就不再仅仅是词语了,而是化成了有声有色、有情有味的意境。
  2. 借助认读词语,概括主要内容
  更妙的是,在学生想象画面读词之后,教师让学生用这几个词语说话,从说一个词开始到逐步将几个词语都说进去,使词语“活”起来。这样抓关键词语训练说话,轻而易举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无形中就教给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另一种方法:抓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教学不会枯燥,功能也不会单一。
  3. 借助读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在学生认读生字后,不少老师特别是低段的老师应给学生通读课文的时间。这时,教师应巧妙连缀,在学生朗读时将文章的思路自然引出。可以让学生概括,教师小结,也可教师提示串连,学生朗读。这则案例中教师就巧妙地用“四季”串连课文,让不同学生读不同季节的“愿望”,自然就将文章的思路读出来了。
  4. 借助认读词语,引发深入理解
  有思想的教师会在引导学生认读、理解关键的字词或者句子时,巧妙找出其联系点、核心点,以此作为第二层次阅读的切入点,自然引入品读课文的环节。《米佳的愿望》课文线索明显,教师很容易找出来。有的课文就需要教师精心捕捉,如一位教师在执教《田忌赛马》时,出示这样的一组成语:垂头丧气、得意洋洋、胸有成竹、疑惑不解、目瞪口呆。首先让学生认读这些词语,然后让学生说:看到其中的哪一个成语,你的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在学生畅所欲言、对词语的意思有了初步的理解之后,教师就及时提问:“为什么同一个人物,他的神态有这么大的变化呢?”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带着疑问深入课文,去细细品味。
  一曲终了,余音绕梁。好的教学也会引起无限的遐想。语文第一课时在结课时,教师或简要阐述或引导概括文本主要内容,突出重点,设置疑问,在矛盾处戛然而止,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达到课虽下、味还在、趣仍浓、思无限的艺术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7:22 , Processed in 0.12067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