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义乌经验——辩课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7:18 | 只看该作者
团队式辩课的组织形式:

相同观点的老师组成一个小团队,先统一团队的认识,然后以团队的形式参与集体辩课。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47:46 | 只看该作者
网络式辩课的组织形式:

很多时候,现场的辩课还不够深入,很多老师都没有发言的机会,我们可以通过论坛、博客等网络形式延续辩课。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51:44 | 只看该作者
稠城一校语文辩课活动实录

时间:2009年3月18日下午3点50分

地点:稠城一校会议室

参与人员:稠城一校全校语文教师

内容:人教版第二册《荷叶圆圆》

主持人:季巧玲

稿件整理:吴旭青

辨课实录:


一、
季巧玲主任明确辨课流程:

各位老师,早上我们听了吴旭青老师的《荷叶圆圆》,想必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现在我们就利用辨课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何谓辨课?教研室主任叶老师是这样定义的:“辩课就是教师在上课或者说课的基础上,由专家或听课老师提出问题,展开辩论,以加深对教学重点、难点或者热点问题的理解,真正促进上课教师与听课教师的共同提高。”

辩课是市教研室今年教研活动的一种形式,希望能有效促进老师共同提高。今天教研活动的流程是:先由上课教师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设计,时间不超过3分钟;再由听课老师就产生的困惑、发现的问题可以向上课老师提出质疑,上课老师“辩”;如果在“问”与“辩”的过程中产生分歧,双方可以据理力争。

二、 执教老师谈教学思路。


三、 辨课开始


(刚开始,大家比较安静。)

吴玲玲:吴老师的课在朗读、说话、句式训练上都非常扎实,特别是朗读,指导得也很到位,学生也读得很有感情,就是我在想,整篇课文体验后能不能让学生把动作表演出来?也许学生会更有兴趣?

吴旭青:(有点不好意思,笑了一会儿)这动作要不要做?备课时我是这样考虑的,“躺”字好像不太好做,“立”当时理解为与“站”不太一样,怕学生做不好反而惹麻烦,而且为了理解这个“立”也设计了几个环节,“蹲、游”觉得挺简单,没有做的必要了。

王小坚:呵呵,不能这么理解的,体会这词的恰到好处,这“立”就是“站”的意思,只不过更能凸显了蜻蜓的轻盈、空灵,当然这一点没必要说,与“蹲”不一样的是,“蹲”是整个姿势的。配上动作不是为了表演动作而动作的。可以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出示文字朗读,第二层面,边读边做一做,对四个不同的动作就会有感触,第三层面,背诵的时候,要求再提高,体会用词的不同,不同的事物,用上不同的词语。

童兰菊:吴老师学习课文时先是配着音乐,闭上眼睛感受小水珠的自由自在的悠闲的感觉,而后指导感情朗读,培养学生想像表达的能力。以及后面的字词理解与古诗训练相结合等都做得非常到位。就是在训练想象说话的时候可以放开一些(______说,荷叶是______________。),让学生大胆地说,在这个说的度的把握上再放手再具体一些,当然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很好的。



吴旭青:是这样的,在学生写话时,我发现前面8个学生中有两个只写了把 当成荷叶什么,在荷叶上具体怎么玩耍没有写出来,这与写之前的说话有很大关系。的确是当时没引导细致,不过当时也没准备说话,而是想直接写话的,不知怎么就冒出来了,课前没有考虑完善。



蔡玉乔:环节是设计的挺好的,就是提供的词语太多了。

蒋旭英:那她自己也是事先说过的,认为自己是想象力丰富的、能干的孩子可以不借用这些词语的,也是给学生分层次了。

王小坚:那是官话,可以采用激励语言:能用上这些词语的,好。不照这里的,更好。还有,学生熟悉的不要出示了,较生僻的提供给他们。当然,这个环节非常好。



刘海燕:课堂上,语文能力训练非常到位。“猜字谜”的环节,我觉得太快了一点。还有,你问学生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水珠?一个学生说这小水珠很奇怪,怎么会到荷叶上?你就说这是童话,不用去管它。这里好像不太合适?



王小坚:三个字谜只猜出了一个,你是怎么想的?

吴旭青:我也没有想到,怎么会这样呢,这个环节好像没有处理好。当有学生猜不出字谜时,我有点慌乱,一个劲地想让此环节快点过。

朱露明:她一开始是说猜谜语,不是字谜,学生可能就被误导了,虽然后来改口说是字谜,但往往补充的话没有力量。

王小坚:猜不出也没关系,经过这次至少学生记忆的会更牢。其实这个环节的设计很好,过程也非常令人满意。学生回答不出来,无非是这些原因:第一节课生字认读没有过关;学生的注意力没有集中;一年级的学生对谜语的这种表述形式一下子理解不了;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原因:切分成的部件不是熟字(用生字合成要认读的字,这样的分解学生自然懵懵懂懂);语文课本对认读的生字的安排没有按照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像“膀”字,放在这个阶段作为认读的字太难。我说虽然我没听过第一堂课,但是隐隐约约感觉是教材和教师关注课程的缺失造成的,而不是课堂上教学出现了问题。猜字谜是以记忆为目的,而不是以猜出来为目的的。

虞蔚英:接刘老师的话题我说两句。学生提出“奇怪的小水珠”,这里是不是与问题的设计有关?前面有两个学生回答了“这是一颗亮晶晶的小水珠。”“这是一颗眨着眼睛的小水珠。”,或许是文中的词已被同学抢先用了,这个学生就开始绞尽脑汁出怪招了,而且从句式上来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小水珠?”“这是一个很奇怪的小水珠。”他也完全符合,但理解却是偏离了老师设计问题的原意,说明这个问题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引向之外的东西。所以,我觉得,在预设这个问题时,还可以再进行斟酌,如“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见了一颗怎样的小水珠?”或“小水珠躺在荷叶上感觉是怎样的?”

吴旭青:在备课时,对文章中结构相似的四段话以什么为抓手进行教学,我的确想了很久,对小水珠这段话,我思来想去决定用“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水珠”来启发学生想象说话。我也没想到学生怎么就冒出了这么个问题,现在想想用你的提问方式会更合理。

骆如萍:想象说话是启发的很好的,学生很能说的,大部分也说得很好的。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整篇文章包括你拓展的,都是说明荷叶给他人带来的快乐,那荷叶快乐吗?可不可以顺着这个思路也让学生体会一下快乐的相互?

吴旭青:备课时还真的一点都没有考虑到。

虞晓丹:阅读的广度,教师本身的文学功底都是很不错的。就是本课出现了两个ABB形式的词语,是不是应该拿出来读一读,强化一下?

吴旭青:我觉得也不一定要在课堂上强化,何况以前已经出现过了,再说每一个内容都进行强化这也区分不出重难点了。

方小娟:在学习2-5段,你虽然放开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但是,很多地方还是由老师牵的,尽管使用了各种手段创设了情境,抓住了重点的语句朗读、体会、感悟,但“磨”得还不够,还有些操之过急,对于后进生来说可能快了点。

何亚琴: 接这个话题我说点看法。我觉得你的节奏挺快的,对于后进生来说,课堂容量是否太大,拓展的是否多了点?

吴旭青: 我的节奏学生是适应的,习惯成自然。节奏稍快,反而使学生没有时间开小差。就拓展而言,课文结构相似,浅显易懂,何况学生已经体悟出了语言的优美,还能创造性的仿写,此时拓展课外的儿歌应该可以消化吧。

王小坚: 就这节课,语文教师对教学内容所做的创造性开发,或者说,是语文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显现,可谓费了一番功夫的。“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词的筛选,句子的铺展,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都费了一番功夫。引进杨万里的《小池》,嵌入《江南可采莲》的诗句,还有学生创设的句子的呈现,一并以教学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都是一个语文教师功力在现实的教学中的具体显现。在当前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严重落后甚至空缺的情况下,应当鼓励语文教师的创造性开发;即使在课程与教学内容研制相当齐备的情况下,也应该大力张扬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即课程”,无论是导向还是现实,我们都应该把这作为基点。

王小坚:你那个“一朵
一朵朵”“很美
很美很美”不能就词语拿出来品的,应该放到句子当中,不能脱离语言环境的。

吴旭青:哦!

……

四.季主任对此次活动做总结。



老师们,刚才大家的辩课很精彩,分别从文本的角度、上课的环节、教师的语言等细节进行了辩论,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绽放的过程。我也从头到尾参与了这次活动,谈3点看法:

1、“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今年市教研室教研的主题,也是我校教研的主题,何为有效?我的理解是分为三个维度:效率、效益、效果。

(1)先谈效率,本节课效率是高的,首先训练很扎实,如句式的训练、朗读的训练、拓展训练;其次研读课文时抓住重点的几个词教学,四两拨千斤,省时高效;再次,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十分积极的,从学生的积极发言中可以感受到,最后课堂容量很大,该练的许多内容都已在课内完成,可以想象学生的课外作业负担一定是轻的。

老师们,最近我们教导处在深入课堂听课,查备课笔记、作业批改等情况,其实目的就是引导老师们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提高我们的课堂有效性,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我们回过头去分析一下,这节课为什么能达到如此高的效率,我觉得主要有三点,其一是课前准备充分、备课十分到位;其二是学生的习惯很好,如听的习惯,拿笔、放笔的习惯,读的习惯等,这都是吴老师平时重视培养的成果;其三是老师的基本功扎实,语言节奏明快,要求明确清晰,环节条块井然。就连布置背书任务的语言都优雅别致,充满诗意,如:让我们敞开记忆的心扉,把这些美的文字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我们知道了这节课之所以有效的关键,我们也就有了努力的方向,那就是:认真备课,突出实效性,为上课做好课前准备;平时加强学生的习惯培养;注重自身素养的提高。

(2)效益。那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问题,这节课投入的精力无疑是多的,但产出也是丰厚的,不仅学生得到发展,更为我们老师的学习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具体不多说了。

(3)效果。刚才有老师担心课堂容量那么大,差生跟不上,掌握不了。我想这只是猜测,所以,请吴老师明天做一项工作,对所有学生进行一次测查,看看效果究竟怎么样,对照你的教学目标,能达到几成?这种研究很简单易行,但很有针对性,而且是有价值的科研,对以后的教学设计是一种参考。

2、取舍。老师们谈到这堂课的内容要取舍,我想说说我们的教研活动,刚才老师们的发言很多是真知灼见,如果放进课堂将是一个个的亮点,但我们要学会取舍,上课老师要有自己的主见,不是亮点越多越好,而要注意“度”的把握。

3、学习。这学期我一共听了3位语文老师的课,真是一种享受。我争取这学期听到每位语文老师的课,向你们学习。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52:26 | 只看该作者
附录一:

我与“辩课”撞了一次腰

吴旭青

可以说,我们当老师的经历了无数次的上课、评课,大家对听课者的滔滔不绝、执教者的沉默应允也早已适应与习惯。而昨天的辩课如一缕春风,吹醒了已沉睡的旧习惯,唤起了教师们思想上的新一轮萌动。

昨天,我执教了《荷叶圆圆》。在辩课时,我被推到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显眼位置,可以说是“风光无限”,又是如履薄冰。

由于是第一次举行,老师们的态度格外认真,所以气氛相当热烈,大家在提问与答辩的切磋中形成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共识,大到环节的设计,小到教师语言的精确度。就提问而言,听了众位老师的评述与发问,我心里直惊叹:原来教师的提问里面蕴含着如此丰富的玄机,感谢这些老师,他们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在教师发问后学生思维的动向,这种深层次的思考让我云开雾淡。但是也由于是第一次,态度较羞涩,准备也不充分,思想未接受新的洗礼,受传统影响较深(即执教者应该谦虚教授听课者的意见),在某些问题上不敢放开畅谈自己的想法,怕引起不良或是抵触情绪。当然,这从中最关键的还是自己。这“辩”需要思维,需要论据,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如果自己拥有充足的论据和丰富的言语,也就能使对方接受你的教学设计。这就向执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教师不仅要会教,还要有对流程设计的初衷了然于胸,当然也要有雄辩的口才。

昨天我之所以没有尴尬,很大原因是开课教师的我与听课教师没有分成两大阵营。在我遇到窘迫时,听课教师之间也能就此观点进行论辩。我想如果分成两大阵营的话,一是开课老师绝对兜不起;二是失去辩论的意义。关键是听课老师之间要展开讨论。有人说:这样不就是小组讨论吗?是的,我觉得这个形式很好啊,不但老师上课要用它,辩课也可以用它啊。激烈的讨论,你亮观点,我亮想法;我质疑,你反驳,不是辩论是什么!当然我觉得,在辩的最后领导(专家)的总结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有的观点还需你去扶正一下,领导(专家)总结有利于统一思想,对今后的教学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意见。在教材的挖掘上——“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词的筛选,句子的铺展,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引进杨万里的《小池》,嵌入《江南可采莲》的诗句,还有学生创设的句子的呈现。备课时我是思想坚定的,后来辩课时听了几位反方老师的意见,心里开始动摇了,但听了领导(专家)的指导性意见,今后的思路方向还是清晰的。

当然,一个新事物的萌芽期,人们总是很新奇的,或许会是雄赳赳、气昂昂的,也许会将信将疑,也许会是一头雾水。就这一场辩课而言,我们还只停留在了就课论课的基础上,未能以此课来圈带更广的面,如联系过去,针对现实,指向未来等。

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这“辩课”也需要一点点探索与积累!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19:53:53 | 只看该作者
同课异构 辩课案例



3月19日,绣湖共同体语文教研活动在江湾小学举行。绣湖小学、前洪小学、湖门小学、江湾小学的语文老师汇集一堂,听取了四所学校的四节展示课。下午,与会教师在叶老师的组织下,进行了辩课。辩课围绕“有效教学”的主题展开。叶老师认为《他*的账单》这两堂课很精彩,很有对比性,大家对两堂《他*的账单》一课的“同课异构”,进行了充分的讨论。
一、揭题方式的选择

首先,叶老师提出第一个辩课问题:关于揭题方式的选择。授课老师丁老师是直接出示“账单”这个词,询问学生是否见过,再出示课题“他*的账单”,再打出课文前的“学习提示”,让学生明确课文的要求。而授课老师周老师是板书“账单”,再出示彼得的账单,让学生模仿彼得的账单,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份自己的账单。这两个环节有何区别,如果是你来上,会选择哪一种?
选择丁老师方案的老师认为:《他*的账单》是略读课文,略读课文的侧重点是让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丁老师开门见山,直接了当的方式较好。
选择周老师方案的老师认为:周老师设计很巧妙,注重情感教育,让学生根据自己在家里的生活经验写下款项与金额,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埋下伏笔,让他们由被动到主动意识到母爱的无私无价。而且对于“账”的书写进行了指导,避免了与形近字“帐”的混淆。对于“彼得”与“芬尼”这两个生词又进行了了解。
另有一郑老师认为:“账单”光靠老师解释的几句话,学生理解并不深刻,她会采取直接把两份帐单出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比感知。
二、“整体感知”的设计
两位授课老师是这样安排教学的:
丁老师是先出示3个要求:(1)课文讲了什么事;(2)他*的帐单上为什么写0芬尼;(3)小彼得是怎么想的?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再指名回答,最后教师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周老师是让学生自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接着问学生生活中你有什么“如愿以偿”的事,什么时候又曾“羞愧万分”?再问学生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谈一谈。
多数老师赞同周老师的方案,他们认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从两个重点词“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入手,联系生活理解透了词,再师生合作说主要内容,最后让一生完整地说课文主要内容,体现了从扶到放的过程。叶老师认为:抓住重点词理解主要内容,这方法很好,但后面延伸到生活中,课堂效率不够高。叶老师指出,喻老师上的《再见了,亲人》一课,感知内容部分处理得简洁明了,首先问学生,文中的亲人有哪些;再让学生自己去初读课文,说一说,填一填,为了志愿军,大娘、小金花、大嫂各做了什么。通过这两个有层次的题目,很好地完成了整体感知的过程,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今后,在整体感知课文的时候,不要简单地问,这篇课文讲了什么。
三、账单的解读

叶老师又把两堂课区别最大的地方——“账单的解读”放在桌面上与大家商榷:丁老师是两个账单一起出示,让学生对比着读,读出彼得的勤快,读出他*的无私,想象妈妈还为彼得做过什么事情。周老师是抓住一个账单“他*的账单”来展开教学。对于对比读与抓重点读,大家谈自己的看法。
部分老师认为,周老师的方法好,她先不出示账单金额,先让学生估计,更能体会他*的爱是无价的;周老师其实也采用了对比的方法,一是层次的对比,先是没有价格的账单,再是价格是“0”的账单;二是前后的对比,课始自己联系家庭生活写的那份帐单与现在读完“妈妈账单”后再重填的账单。
叶老师认为,我们老师备课要考虑一个前提,学生是肯定去看过这篇课文的,课始让学生填账单,学生根本不需要思考,就会填出价格是“0”。所以这个环节看上去很巧妙,从理论上来讲,也有很多可取之处,但对于先前去读过文章的学生来讲,意义并不大。
四、账单的补充

叶老师还提出一个问题:对于“他*的账单”的补充,是否必要?
认为必要的老师的观点:语文的课堂是回味生活的课堂,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他*的爱是无处不在的,通过补充,理解妈妈为孩子做了更多的事,能更深刻地体会母爱的无私。
叶老师认为,文中的4个款项已经包含了生活的一切了。其实我们老师只要让学生明白,妈妈为孩子做的事很多就够了,没必要补充,以免浪费时间。他告诉大家,讲“有效教学”,一定要搞清楚,在有限的时间里,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
叶老师在总结这两堂《他*的账单》展示课时还说,两位老师对于课文最后一段的教学(小彼得怎么想,怎么做)处理得差不多。丁老师是让学生标出动作和神态的词;周老师则是问学生,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小彼得的羞愧。两位老师都紧紧抓住了“羞愧”这个词语。周老师的课很精致,遗憾的是品德方面渗透较多,丁老师的课很清晰,能够让大家模仿。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9-19 23:17:39 | 只看该作者
让辩课成为常态
文/陈金铭




    到山东出差,拜访小语界的前辈、著名特级教 师陈晓梅老师。

    老人拉着我的手,说:“你们杂志倡导的辩课好哇!什么时候评课变成辩课了,教研的春天就算真的到了……”

    老人一辈子痴心语文。虽然退休了,但还时刻关注着小语界的动向。

    能得老人一赞,我倍加感动。

    自从《小学语文教师》在杂志上发起辩课活动,不但得到了前辈们的肯定,广大一线教师更是或通过网络、或通过书面信函、或通过电话,畅谈感受和见解——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第三小学袁瑞霞老师说:“原来我们的评课还可以如此精彩、激烈!仿佛把我带进了一场‘面红耳赤’‘针锋相对’的辩论会现场。”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福永街道塘尾万里小学李赠华老师的话让人深思:“过去的评课,不自觉地成了对课的‘好话说尽’,今天的辩课千万不能沦为对课的‘罪状尽数’。辩课,不是为了‘推翻与打倒’,而是为了改良与提升。”

江苏省金坛市华城实验小学王粉林老师提出了要从“辩课”到“辨课”:辩,只是争论,只是言说;而辨,则是辨别、分辨。“辨课”即在争论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进行辨析、鉴别。去异求同,得出比较理想的结论,所以不能只“辩”不“辨”,而应先“辩”后“辨”。福建省武平县武东电力希望小学林钟明老师则反问:我们是否为辩课需要的氛围、需要的学识做好了准备?

    ……

老师们对辩课的热烈响应和支持,给予我们极大的鼓励和信心。于是,就有了“辩课进校园”这个活动:我们编辑部约请名师,走到学校去,和学校的优秀教师同课异构,然后展开现场辩课。走了二十几所学校,积累了二十几个精彩的课例,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回首走过的辩课之路,我们感触良多,收获良多。

    感触之一,是平等的姿态。

    尊重,是辩课需要的氛围;平等,是辩课者应持的态度。伏尔泰有言:“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在辩课专辑中,我们看到的是,“辩手”们只是就课论课,绝不涉及人格;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会认真对待、尊重你的每一句话。

    另外,我们也欣喜地看到,不论名师还是普通教师,辩课中大家都能以平等的姿态对话。在每一次辩课现场,我们的一线教师勇敢地向名师提出质疑,阐述自己的观点,既没有得理不饶人的骄矜之态,也没有面对名师唯恐讲错话的忸怩之姿,极为难得。

    感触之二,是质疑的精神。

    质疑,是辩课最需要的精神。

    参与辩课的很多老师瞪大了质疑的眼睛,敏锐地发现问题,提出商榷。我们经常发出“一线教师中藏龙卧虎”的感喟,他们不盲从,不盲信,锐利质疑,大胆挑战,充分展示了自己的教学见解。

    感触之三,是变革的风姿。

    和质疑同样珍贵的,是辩课中呈现出来的变革与开放的态势。几乎每一位参加辩课的名师和学校的优秀教师,都是接受编辑部的建议,在短时间内备一节新课,不追求课堂教学的完美无瑕,更强调教学内容是不是合宜,教学方法是不是新颖。辩课现场,大家关注的焦点也是课堂是否给大家新的启示。

    感触之四,是建设的态度。

每一课,从确定课题,到现场上课,现场辩课,我们都特别突出建设这个词。对课文提出批评意见容易,提出建设性的看法难;看出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容易,指出问题应该怎样改进难。而后者,是我们最注重的。每次辩课,我们都会请一位专家,当老师们对一些问题形不成共识时,专家出面给出比较权威的阐释,老师们都感觉这样收获更大。正因为有了这些建设性的意见,让辩课摆脱了嘈杂的争吵而具有了更加切实的价值。

    一本书不可能解决教研活动的全部问题。但我们希望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由此出发,如果辩课最终能够走进每一次教研活动,走进每一个教学现场,成为一种教研常态,我们的目的就算达到了。

    期待着那一天早日到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5 02:11 , Processed in 0.09579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