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教师留住斯文和尊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6-16 15:46: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为教师留住斯文和尊严  2013年06月07日  作者:赖配根   
  近日,有关中小学教师的“丑闻”不断。据报道,自5月8日海南万宁发生“小学校长带女生开房”事件至今,全国至少有9起校园内猥亵性侵幼女案被曝光。接着,“六一”儿童节前后,个别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的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比如上海一所民办幼儿园,员工孙某认为有的幼儿调皮影响教学,竟用文具剪刀将7名幼儿手臂划伤。
  中小学教师的形象问题再度成为舆论的焦点。这些事件中的主角——教师,本应是社会文明的标杆,如今不但丧失了师者的职业道德,而且逾越了做人的底线,甚至沦为罪犯,理所当然引起了公愤。
  愤怒之余,有人提出,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今后要在教师准入上严格把关,坚决不让不合格者混入教师队伍;严厉处罚乃至清除这些害群之马,还教师群体之纯洁;完善儿童保护制度,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坚强保障等等。这些都是中肯的建议。
  对此,笔者卑之无甚高论,只是想到一个问题:教师的“斯文”怎么办。每次类似事件一发生,社会就口诛笔伐,恨不得把每位教师都描绘成魔鬼,引发民众对教师群体形象的“恶感”。这样的“恶感”累积多了,教师还有何斯文与尊严?如果教师斯文扫地,学校教育还能“斯文”吗?
  教师的工作,影响每个孩子的生命成长,引领社会的精神风气,关系民族国家的未来。我们怎么对待教师,就是怎么对待我们的明天。因此,教师职业是否受到应有的尊敬,教师群体是否保有相当的尊严,学校教育是否维系着斯文的风气,往往标示出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
  我们的先人,历来有重教的传统,把教师当成“斯文”的象征。“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国将兴,必贵师重傅”,“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即使到了近代,内忧外患,民生凋敝,但作为培养新型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仍为未来的教师提供了近于“奢侈”的学习条件。比如老舍先生就读的北京师范学校,“师资力量非常强,校长和语文老师都是国学宗师”。学习的课程参考西洋、东洋的教材,“很齐全,也很现代”。学校硬件非常齐备,“有中西结合风格的现代校舍,有理化生物实验室,有大图书馆,有劳作室……”而且学校“管吃管住管穿管学费管分配”,学生每人还发呢子制服、呢大衣和皮靴。从这样的师范毕业,一个人如果从事教育,怎么能不保持一点师者的尊严呢!
  在我们民族的记忆中,教师是神圣的符号。至今在一些农村,有的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常跟老师说的一句话是:孩子要不听话,随便您处置。这是对教师的至高信任与崇敬。但是这样的“师道尊严”,受到了现代教育观念的猛烈批判,教师的权威被彻底抛弃,教师的斯文不值一钱。在大学里,导师摇身变为“老板”,因为“老板”比教师更受尊敬;个别中小学老师“身在曹营心在汉”,某个县城一年内曾经有10多名老师告别学校出外打工,因为工资无法给予他们做人的尊严。一所学校、一个地区,教师的精神萎靡了,斯文不存了,必然成为文明的荒漠。
  教育文化的提升,社会文明的改善,民族精神的重振,都呼唤着一批“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的“斯文教师”的涌现。当然,一个人或一个行业的斯文、尊严主要是靠自己打拼出来的。但是,正像好孩子往往是夸出来的一样,教师“斯文”形象的重塑,仰仗于国家对师范教育的重视、教师队伍建设的大力投入,也依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如果媒体、舆论没有养成尊师重教的习惯,而以让教师群体灰头土脸为乐,那么教育就难以从容沉潜、斯文风雅。
  无论如何,为了更美好的明天,我们都应为教师保留一点斯文,为教育保持一些尊严,为社会涵养一份宽仁的风气。(赖配根 作者系中国教育报刊社新闻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教育报》2013年6月7日第3版



2#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6:59:35 | 只看该作者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探析 2010年08月27日  作者:易连云 冉亚辉  来源:人民日报
  易连云 冉亚辉
  “师道尊严”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具有重要影响。“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是什么?其中有哪些合理成分?如何正确对待这一思想?弄清这些问题,对于丰富我国的教育理论、推动我国教育科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
  “师道尊严”思想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与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有着密切联系。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内涵主要包括师德、师尊、师职等。
  关于师德。我国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只有具备优良的道德品质,才有资格教育他人,才能让他人信服,成为他人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都体现了这个意思。师德之所以重要,是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特殊性决定的。教师是教育的主体,其知识结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等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发展方向。要培育有道德的人,教育者首先必须是有道德的人。从这个认识出发,我国传统教育强调教师既要成为“经师”,更要成为“人师”,要求教师在道德修养、人生境界等方面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关于师尊。所谓师尊,就是强调教师的尊严与权威。我国传统教育十分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孟子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荀子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荀子还提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就把教师提升到了关系国家兴亡的高度。《礼记》也指出:“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而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在这里,教师被看做“道”的重要载体,只有教师的地位得到尊重,“道”的地位才能被尊重,老百姓才能尊重学习。
  关于师职。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一文中,明确地将教师的职责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所谓传道,就是向学生传授“仁、义、礼、智、信”等基本的伦理道德规范。所谓授业,就是向学生传授专门的学科知识。比如,孔子就将“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所谓解惑,就是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与点拨。与教师的职责相对应,古人还提出了安贫乐道、诲人不倦等职业道德观。
  需要指出的是,传统“师道尊严”并非仅仅针对教师本身或学生而言的,而是针对全社会而言的;否定教师的尊严,伤害的不仅是教师,更重要的是削弱社会道德规范的权威性。因此,只有把“师道尊严”思想放在我国传统的文化环境和社会结构中,才能深刻把握其内涵。
3#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6:59:53 | 只看该作者
辩证对待传统“师道尊严”思想  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在当代社会受到了较大挑战。特别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来源,课堂听讲也不再是学习知识的唯一途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受到一定的冲击。与此同时,社会的价值取向和道德标准日趋多样化,教师所倡导的理念和价值很难被所有学生认同和接受;教育体制和教育管理模式深刻变革,学生的地位日益提升,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较大变化。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对待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关键是要有辩证眼光。
  应当看到,中西方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存在很大差异。在西方教育理念中,“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占有重要位置。这一思想强调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并不具有道德上的权威性。在西方社会中,宗教团体负责主持大量的典礼和定期的道德教育活动,在道德教化方面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所承担的道德教化职责较少。而在我国传统中,宗教力量和宗教文化没有普遍的道德教化作用。这样一来,学校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殿堂,而且成为道德教化的重镇;学校教育成为学生接受文明熏陶、塑造完善人格的基本方式;教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也负有道德教化的责任。这是我国教育和教师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根本改变。
  正是由于我国教育和教师的这些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对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不能一概否定。在教育活动中,敬畏感对于学生内心价值秩序的建立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可以合理借鉴西方“平等中的首席”思想,倡导和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但这种平等主要应当是人格的平等、权利的平等,而不是指师生之间的完全对等。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生活、成长的领路人和辅导者,必然要保持一定的权威性。基于这种权威性而产生的敬畏感甚至崇拜感,往往能够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强大动力。
  当然,传统的“师道尊严”思想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过于强调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忽视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过于强调教师的权威形象,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过于强调对教师的尊重和敬畏,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的人身依附和绝对服从;等等。对于这些不合理因素,无疑应予以摒弃。 
4#
 楼主| 发表于 2013-6-18 07:00:08 | 只看该作者
弘扬传统“师道尊严”思想的合理成分  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是我们对待祖国传统文化应有的正确态度。对于传统“师道尊严”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积极汲取其中的合理成分,使之为今天的教育事业发展服务。
  加强师德建设。当今社会,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多变,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不断增强,一些腐朽落后观念仍然存在。这对教师和学生都带来挑战。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当切实注意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努力做到慎独自律、“安贫乐道”,爱岗敬业、诲人不倦,以良好形象和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
  重塑师生关系。在当今时代条件下,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但不对等的关系。所谓平等,是指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中,教师都应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深入沟通,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而不能居高临下,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威性。所谓不对等,是指无论什么时候,教师都应正确把握自己的位置、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当好学生的引导者,而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甚至放纵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完善教师制度。着眼于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健全和完善相应的制度。当前,应突出抓好两方面的制度:一是教师准入制度,二是教师评价制度。在教师准入制度方面,通过加强培养培训工作,从源头上不断提升教师的素质;在教师评价制度方面,切实改变过于关注科研、学历、职称等而相对忽视师德师风的倾向,进一步加大师德师风等指标在考核中的权重。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21:48:01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的道德与民族的良心
  •   做一位老师是光荣的,特别是那些教学成绩优异的老师,更是受到学生家长的追捧。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光环之下的教师们需要更深层次的监督和自我约束   文/《瞭望》新闻周刊
      近期发生的20余起校园性侵案,肇事者大多是教师乃至校长。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代表,他们所发挥的育苗作用于国于家于每个成长中的孩子都是巨大的。教师的道德水准,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国家的道德水准。教师的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乃至民众的价值取向。难以想象有着优良传统的老师们,会成为道德审判席上的囚犯。我们阅读这样的报道,在愤懑之余,不禁要问:我们的师德怎么了?我们的教师队伍能否担当起教育的责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每个老师在从教之前都会经受一定的师德教育,但真正的修炼来自于教师本身。在中国,教师承担着承前启后的教学任务,他们既是自然科学的指引者,又是社会科学的传播者,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在学校接受文化教育,人格的塑造是渐进性的过程。从幼儿园到小学,从中学到大学,众多的老师构成教育的链条。每个链条的断裂或者缺陷,都会给被培养出来的学生带来终生的遗憾和创伤。正因如此,教师责任重大,教师的水准,往往代表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强盛水平,一个民族的未来希望。
      令人遗憾的是,近年来一些龌龊的校园事件的发生已经令人难以忍受,这从一个侧面显示了我们师德的下降。教师这个链条的完美与精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公众质疑,不由得让人们对未来中国教育有所担忧。尽管那只是一批很少的害群之马,但这些害群之马,坑害的是未来国家发展的有生力量。试想,一个天真烂漫的女孩,对未来充满着憧憬,当她受到一位老师的侵害,她的心灵会受到多么大的创伤?她会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她今后的道路如何去走?面对那些痛心疾首的家长,面对无比愤怒的民众,我们应该怎样反思现在的教育?应该怎样管理我们的老师?这的确是当下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曾几何时,尊师重教被摆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各级各类学校得到了快速发展,软件和硬件建设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强。每年的教师节,一大批优秀老师会获得各种奖励,全社会都形成了自上而下的尊师风气,做一位老师是光荣的,特别是那些教学成绩优异的老师,更是受到学生家长的追捧。
      问题的另一面是,光环之下的教师们缺少了更深层次的监督和自我约束,重教育轻道德的情况在一些学校盛行,在某些大学,直至把道德教育弃之一旁。老师的道德失范事件最多也就是街谈巷议而已,连及时的谈话提醒环节都省略了,致使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所谓教学质量的同时忽视了对教师的深化管理。一些无德老师之所以能在大学、中学和小学屡屡“犯事”,正是从深层次暴露了我们道德教育的缺失。
      衡量一个民族道德水准的是那些事关国计民生的行业。教育不仅利于当下,更利于未来。教师教书育人,靠的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技能传授。一个人如果只具有高超的技术本领,但他的道德素质是低下的,也不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传授知识的水平不能遮蔽他道德低下带来的危害,恰恰相反,这样给学生们带来的后果更可怕。年轻人会通过一个伪君子的表现,错误地感受世界,他们会由此丧失掉对美好品质的继承,也会因此憎恶这个社会,甚至给这个世界传递更多的不满、怨恨和报复的所谓“负能量”。
      教师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不仅要靠言传,更要靠身教。传承需要外在的约束。教育管理部门的及时监督和严格管理,应该成为一种制度。应该破除只看重成绩而忽略道德教育的当下教育误区,让每一位老师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有人说,教师和医生代表着社会的良心,事实也是如此。教书育人的老师倘若教出的学生不合格,祖国和民族这台大联动机上的零件就不合格;医生假如不去全心全意地救死扶伤,而是坑蒙拐骗,危害的是民众的生命。教师、医生等等行业代表着的是民族的良心,假如这些行业的从业者不讲伦理,道德缺失,我们还能祈求国家和民族有良好的发展吗?
      呼吁教育管理的加强,特别是对老师的全面整顿与道德素质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22:08 , Processed in 0.1202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