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1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品味吆喝声 感悟人物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0 15: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品味吆喝声 感悟人物情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街中心小学   徐荣华 2011年4月26日至27日,我有幸观摩了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活动。在荆门群艺馆参赛的11位教师闪烁着智慧的火花,迸发着炽热的情感,铸造着精湛的教艺,我们听着如沐春风,感受着语文文字的魅力,感动着课堂的流光溢彩,享受着教学的艺术!

特别是武汉小学王帧老师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她课品如人品,课不是做秀,也没卖弄,是一节高品味的语文课。她所执教《吆喝》是鄂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本单元以民间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文笔生动,妙趣横生。《吆喝》写的是现实中业已渐行渐远的“生活交响曲”质朴简单,但趣味良多。往昔生活片断,人生的种种印象都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本文以平易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引人体味蕴含的浓郁的生活情。整个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有品词析句、潜心会文的过程、有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是语文课。同时,课堂上教师的语言如春风化雨,点点滋润着学生的心田,有巧妙的点拨,由衷的赞美,热情的鼓励,颇有大家风范,课堂意境的渲染更是独具匠心,当学生情感达到高潮的时候,王老师戛然而止,恰到好处,学生意犹未尽。

语文新课标注重了读中理解、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王老师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用文中的词谈谈对吆喝的印象,理解“吆喝”,接着让学生在文中2-4自然段中找出直接写吆喝的句子,很快学生找到1.树熟的秋海棠。2.喝了蜜的大柿子。3.葫芦儿——刚蘸得 4.烤白薯哇真热乎  5.冰棍儿—— 三分嘞6. 硬面——饽饽7.馄饨——开锅!王老师让学生自由品读这些吆喝声,感受吆喝的特点:大声叫卖。特别是“硬面——饽饽馄饨——开锅!”这两个引导学生读得妙:

生读:硬面饽饽

师:你看看,这个”硬面”后面有个什么号?

生:破折号

师: 破折号在这里是表示什么呢?

生:破折号在这里表示声音的延长

师:那你放在句中再读读

生:有滋有味地吆喝着:硬面——饽饽

又一学生读:馄饨——开锅!(很有感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

生:这句吆喝中感叹号,是表示强烈情感!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像他这样读!

生:深情并茂地吆喝起来

当学生能大声有感情地读出这些吆喝声时,王老师并没有戛然而止,而是顺势引导学生,把吆喝声放在课文中琢磨一下,你又体会到了什么呢?

到学生交流“烤白薯哇真热乎”,王老师巧妙运用课件渲染北风呼呼的刮,引导学生想象北京冬天冷,抓住一“冷”“热”来体会小贩们的聪明,感受吆喝的艺术。

在指导学生感悟人物时,王老师更是下了功夫,抓住关键词 “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来体会吆喝人的勤劳与辛苦。 王老师没有孤立地让学生说词语的意思,而是先让学生联系课文,然后透过这两个词语来想象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样就将文字的话变成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画面,学生就不仅仅是理解的词语,更重要的是这种想象,能让学生更深层次的走进吆喝人的生活,体会吆喝人的勤劳与辛苦。这既是加深对关键词语的理解、感受,又丰富了学生内心的情感,激讲起了学生朗读的兴趣,真正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目的。

王老师很巧用了“读”的艺术,无论从读的形式还是读的次数,该什么时候读该怎样读都把握得当,行云流水,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参与到读中,实现读和思考的有机结合,使学生亲近文本,走入文本,进而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感悟,自然地达到“一个文本,多种声音”的个性化朗读的境界。
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5:20:52 | 只看该作者
荆门鏖战 精彩纷呈 经久弥香
                                                 咸宁市实验小学 付步雄
四月的荆门,以春天的笑靥,迎接湖北省小学语文的教学精英;

初夏的荆门,以热情的阳光,温暖每个小学语文教研人的心房。

4月25-27日,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在荆门隆重举行,23位青年才俊激情飞扬,驰骋课堂,展示自我,给每个观摩者留下深深的印象。

按照惯例,依然分两个会场进行比赛,因为我们学校有选手参加竞赛,所以我们选择了群艺馆会场听课.会场神圣而庄严,巨大的横幅—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悬挂在舞台上方,炫目的灯光照耀下,让每个与会者感到气氛激烈,剑拔弩张。我认真聆听了11节课,感慨良多,获益匪浅。

选手素质很高。且不说教师简介里的各项头衔与光环令人眼花缭乱,单凭各位选手在台上的举手投足、仪态举止、言行谈吐、课堂机智,就不得不肃然起敬。各位选手在课前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都显示了各自的实力,在课堂上的随机应变也彰显了教师的素质,并且对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经验老道。江汉油田的杨艳萍老师的简笔画,自然流畅,一气呵成,令人刮目相看。黄石的李峥老师朗诵《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展示了自己很高的朗诵水平。

深刻体悟精神。会场两侧的显示屏上滚动播出的 “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几个字,至今铭刻在我的心上。这次比赛,组委会以全国参赛的模式严格要求选手,希望各位选手读懂课标,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读懂课标,应该是弄清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既要弄清年段目标,又要弄清课文目标,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偏离方向;读懂教材,其实就是要求选手正确、多元地解读文本;读懂学生,我认为是把握学生成长规律、认知规律,了解学情,开展有实效的课堂教学;读懂课堂,即每个教师要明白在课堂这个舞台上,以什么角色演绎怎样的精彩,我认为课堂应该是教师以课本为蓝本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舞台,而不是以文教文,纯粹传授知识的空间。令人欣喜的是,这次的11位选手大多能深刻体悟大赛精神,并且在解读文本,吃透目标,交给方法,创新手段等方面都做了有益的尝试。咸宁市李霞老师的《扁鹊治病》中自始至终地渗透学法,通过提炼寓言的特点,概括寓言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根据人物言行,体会个性品质的方法,学生学以致用,效果不错。襄阳的张静老师在《伯牙绝弦》中注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渗透,并且在指导学生朗读古文花了很大的功夫。

课堂设计精巧。一篇课文,在正确解读的前提下,如果在设计上能推陈出新,一定会令人耳目一新。这次的赛课上有些课例可圈可点,华科附小的何先成老师在《匆匆》一课中有很多的亮点,在师生配合朗读“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绿的时候…”这一部分,教师顺势引出“月亮缺了—”学生马上接“有再圆的时候”;教师又说“潮水退了—”学生马上接“有再涨的时候”。这个细节,凸显了教学设计的巧妙,通过师生的默契朗读,读出了作者以及课堂中所有人对时光飞逝的遗憾。武汉小学的王桢老师把《吆喝》这样一篇京味儿十足的文章,用南方的孩子上得如此精彩,着实难能可贵。王老师首先把课文中的儿化音找出来让学生练习读,然后又找出吆喝的语言,通过夸张的腔调读出来,让人身临其境。特别是在比较“硬面—饽饽”与“硬面饽饽”的区别时,让人拍掌叫好。最后从文章中的字里行间挖掘这些小贩的人生命运,细细品读“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这个句子,通过补充小贩的资料,让所有听课者沉浸其中,催人泪下。《丑小鸭》中小鸭给妈妈留的信,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信的内容,这个细节既新颖,又有实效。学生联系上下文,补充信的内容,并且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呈现,赢得了台下如雷的掌声;《扁鹊治病》中呈现病历,根据病历中病情的发展来提炼寓意取得很好的效果。《清平乐·村居》中,教师开始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乡下风景的美丽,品味翁媪的怡然自乐,品读仨儿地天真活泼,最后来出示作者的生平简介、时代背景,通过对比,深化主旨。倘若上课伊始就出示作者写词的时代背景,学生是无法深入体会乡下村居的恬静,以及作者对乡下生活的追求和报效祖国的忠心。

教师点拨到位。有人说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是“抓”、“点”、“放”, “抓”,就是统领全文,提纲挈领,抓住主要问题;“点”,就是适时点拨,拨动学生的心弦,在欲说不能说,欲写不会写的时候拨动学生的思维;“放”,就是给学生以方法,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次赛课中,很多选手在点拨学生方面做得相当好。在《匆匆》中,老师对学生的引导、点拨是十分精彩的。特别是学生感悟“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这一部分的时候,有一学生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中联想起赵本山的小品中的台词“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赢得了全场教师的喝彩与掌声。何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头涔涔”、“泪潸潸”的时候,让学生根据字形来理解,也是十分成功的。水果湖二小的刘瑾老师在课堂中引导学习“结”这个多音字,也是独辟蹊径,取得实效。

遗憾依然存在。我曾经在一次评课中说到语文教学应该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并且它的完美就在于有遗憾的地方。本次赛课中依然存在着某些缺憾,有的事关教师心理素质,有的表现在教师机智上,有的体现在课堂教学中。略举几例,不是揭短,而是为了共同进步。大多老师依然淡化学法指导,而是就内容进行挖掘品味,学法渗透不够。另外,有些细节也不容忽视。《普罗米修斯》中,授课老师说道:“我们的肝脏被吃掉了,能长出来吗?”这个问题,既没有实际意义又犯了教学大忌。本文是一篇神话故事,我想教者心中一定要有体裁定位,要把课文当做神话故事来教,要让学生以神话的思维来理解课文,而不是将神话和现实进行对比,弱化文本文体,并且让文本意蕴淡化。《伯牙绝弦》中,教者在课堂中时刻彰显自我人文底蕴,在引导学生朗读的时候,不时出现古诗文,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这些诗句的出现看似凸显教师深厚的底蕴,但恰恰表现了教师的强势,而让学生处在被动的状态之中。《普罗米修斯》中,教师最后出现的让学生补充诗句中,出现了“声声不息”这样的错误;《匆匆》的授课老师将“沧海一粟”读成了“沧海一shù”。在和学生交流谜语中,有学生说“两个太阳立起来”的谜底是“冒”字时,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未置可否。

为期两天的听课,十一节精彩的赛课,一定会长久的留在我们的心中,并且必将历久弥香。湖北省教研室副主任方晓波同志在开幕式中说,语文教学走向何方,教师的角色如何定位。这应该是留给我们每个语文老师终身思考的问题,并且应该为这两个问题探索一生,孜孜以求。

颁奖的时候,十一位选手齐刷刷地站在舞台中间,个个美丽大方,窈窕青春。看着看着,感觉有种心悸袭上脑门,因为自己年龄日趋增大,离这个舞台渐行渐远。虽然舞台远了,可讲台却永远是那么近,还得驻守三尺讲台,探寻语文奥秘,带领孩子在语文的海洋里自由遨游。

——任重而道远也!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5:22:32 | 只看该作者
回归本位的语文课堂
                                                  荆州市沙市区大赛巷小学吴玮

方晓波先生在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的开幕式上谈到:“小学语文课堂应回归本位”“语文永远是语文”……

【收获】

更真的课堂

从市级竞赛课到此次省级竞赛课,一路学习下来,给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们的语文课堂更真啦!我们早已了解,现在参加竞赛课的教师在临上课前,才抽取上课的顺序,与学生的接触也只是在上课前留出的十分钟。由于这一系列的举措,让我们看课者觉得这课不再是“曲高和寡”“高不可攀”,而是真正可借鉴,供学习,能实践的。师真、生真、课更真!

更实的课堂

“语文永远是语文”。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老师曾说过: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轻轻松松,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在此次学习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小学语文教学更实了。

内容实。课文教学脉胳清晰、取舍得当。如《吆喝》一课就紧扣“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来学习课文;生字词的认读、比较、书写几乎每节课上都有。就写字而言,有教师和学生同时书写,有学生与教师比赛书写,有学生找难写的字,教师范写指导……一切均以学生的获得为最终的落脚点。在课堂上,教师们更是想办法让学生一课一得,甚至一课多得。如《扁鹊治病》一课中,老师就教给了学生概括主要内容的方法:把课文的起因、经过、结果弄明白,再连在一起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并推而广之——类似的文章均可使用此方法。这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而且有效的。

方法实。“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在整个听课的过程中,从授课教师嘴里听到最多的是“抓重点词语理解句子”,看到最多的是“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大的受益人。针对不同的课文,授课老师教给的方法不一。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老师在引导学生感受“别样的风景”中小艇的样子时,让学生找哪些句子特别形象生动,体会后,比喻的句子用红字显示,并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今天学到的写法;在学“船夫的驾驶技术”时,告诉学生抓重点词语来理解。又如:《扁鹊治病》,教师紧扣语言,让学生从人物语言体会人物内心的想法,从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自以为是、固执己见;同时,老师还告诉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是高明的写作手法”。再如《普罗米修斯》一文中,教师抓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品味对话等。

难认的字多念几遍,难写的字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解释,该辨析的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反复品味, 该归纳的主要内容归纳,就连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小到标点符号知识都不再一溜而过。我们的语文课堂不再是浮光掠影式的虚幻的空中楼阁。

更新的课堂

细节的出新,犹如相声中的抖包袱,让人耳目一新。

《丑小鸭》一课中,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丑给丑小鸭带来的不幸,在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谈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后,出示一封需填全的丑小鸭给妈妈的信,让学生通过填写更清楚丑小鸭的不幸及它出走的目的,很特别。

《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波三折,在极力渲染严监生有钱又吝啬后,师给出《儒林外史》中一段对严监生“大方”的描写,一下子让我们所了解的严监生这个人物变得丰满而立体了。

《普罗米修斯》最后一首诗的出现,帮助学生总结他所受到的惩罚及他的品质。

……



【思考】

一、竞争是残酷的,因此是否更应珍惜这课前谈话的十分钟呢?如《匆匆》所示不是白白溜走呢?

课前的十分钟,有的教师努力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为自己所授的课埋下伏笔;有的教师用了但不够充分,如《普罗米修斯》课前谈话时,老师已经让学生谈到了自己最喜欢看的书,有学生提到了古希腊神话的相关内容,老师也归纳出生说的是《古希腊神话》,可然后又谈到别的书、别的故事去了,接下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啦,老师就让学生唱歌,说是“老师还想欣赏你们的歌声,能展示一下吗?”一下子感觉老师本来在把学生往课文的方向在引导,可一下子又转了方向——唱歌去了,那前面老师与学生的谈话目的何在?仅仅只是学生认识老师,老师接近学生?应该说,我们不否认课前谈话本就是为了让陌生的老师与陌生的学生互相接触了解的时间,这位老师如此使用似乎无可厚非,但我认为完全可以延续学生已提到的话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谈出对古希腊神话的了解,紧扣古希腊神话中所创造的英雄形象及他们相对应的英雄壮举,体会他们为什么是“英雄”。英雄必有其相通之处,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希腊神话,了解其中的英雄人物,使下面开课学习顺理成章,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前谈话是否更有效,更有深度呢?课堂教学谈高效,课前谈话是否也应高效呢?

课前谈话的十分钟已然是精彩的开始。

二、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更好地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此次活动的授课教案后都附有老师的简介,让我们更明白此次活动的水平之高,不少授课教师都有过参加省级、甚至全国的竞赛课的经历,他们在授课的舞台上谱写着一曲曲动听的乐章——挥洒自如。如:《伯牙绝弦》一课的教师灵活使用古诗,用写水的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引导学生品读“洋洋兮若江河”。古诗与古文相映衬,更有一种韵律的美。授课老师那动听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对学习情境的营造都能更好地引领学生亲近文体,走入文字,领会文字背后的意蕴。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只有个人素质高才能让教学更出色。



【遗憾】

一、一节课的容量有限,教师又是一接触学生就上课,因此多选择第一课时进行教学,对文章的分析就只能进行一部分,让我们听者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被吊足了味口。有点像看电视剧,总想着要看下一集,只不过这课没有“下一集”。

二、此次共上二十三节课,共分两个会场同时进行,我们听课者便注定只能听一半,要么十二节,要么十一节(十一节这边有一个开幕式)。本就有些遗憾只能听一半,当自己听到有老师说同一时间另一会场里有一节课上得如何如何精彩时,便愈发遗憾了。

树立开放的教学观,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细细咀嚼、认真体悟,这些授课教师们不正向我们诠释着“小学语文课堂本位的回归”“语文永远是语文”,在向我们阐述小学语文教学将向何处去,小学语文教师的角色将如何演绎吗?

一次学习,一次提高,更添一份感激与期盼!只愿小语花开遍地香!
4#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5:23:21 | 只看该作者
春意浓浓不须归——听《渔歌子》教学有感

                                       武汉市新洲区邾城二小邱芬芳  2011年4月26-27日,我有幸来到荆门聆听了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教师教学大赛的老师们精彩的课堂教学。我在荆门市群众文化中心,听取了11节风格迥异的高水平的公开课。我被教师们深厚的文化底蕴、善于钻研的探索精神和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以及荆门市的一群群聪明可爱的孩子们深深地折服了。

此次听课两天受益匪浅,各种风格的课堂教学为我打开了语文教学的窗户,让我跳出井口,看到了一片蓝天:有的课堂温情脉脉,有的课堂激情四溢;有的语言清风拂面,有的讲解环环相扣;有的指导细致入微,有的诠释风趣幽默……真的让我感受到了她们高深的文学修养,高超的教学艺术,高尚的人格魅力,给我如沐春风的感觉。

特别是荆门京山县小学的黄伦梅老师执教的《渔歌子》一课,更是让我感受到一种归隐田园,与世无争,寄情山水的乡村风情,真是春意浓浓不须归啊!

整节课,黄老师引导学生对词的意境和词人内心情感世界的品悟非常巧妙,分别读出了词中画,品出了钓中情。

首先,黄伦梅老师把握住了经典诗词教学的根本——引领学生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词中画。黄老师精心设计了诵读指导的几个层次:

1、读准课题,了解词牌。2、初读,读准字音,读出“桃花流水、斜风细雨”的画面。3、默读,找出这首词描写的景物。4、细读,让学生说说自已从词中看到的春天的色彩,听到的春天的声音,闻到的春天的气息。这样,学生对这首词的理解就调动起了自己的各种感官,和词人一起呼吸着,感受着,陶醉着。5、美读,配上抒情的音乐,抒情的导语,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美读整首词,学生就仿佛和词人一起置身于词中所描绘的情境中了。6、教师的范读,与学生的对读更是精彩纷呈。

这样的诵读设计层层深入,环环相扣,不仅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更读出了情,读出了韵。

其次,黄老师在学生读出词中画后,有效的背景拓展与巧妙的问题切入,更是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感悟,引导学生品出了钓中情。

课堂中,老师三度出示课外资料。第一次呈现诗人张志和的一段介绍,让学生了解词人的人生经历和个人志趣,体会词人的悠闲自在,从而理解张志和为什么“不须归”。然后呈现了张志和哥哥送词给他的故事与词的内容,引导学生自由读,在师生角色表演、情境对话中将词人的情感作了比较巧妙的演绎,学生们入情入境,与老师配合默契,更是深究了“不须归”的原因。之后又呈现了“每垂钓,不设饵”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走进了词人的内心。

最后,黄老师在此设计两个问题,点的切入非常到位,及时、巧妙、有效地打开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品出了钓中情。

第一个问题:“钓鱼从不用鱼饵,不用鱼饵就钓不到鱼,可张志和却说钓了很多,那他钓到的又是什么呢?”学生们回答得非常非常精彩,如钓到了自然风光,钓到了春光,钓到了欢乐的心情,钓到了悠闲自在的生活等等,情景交融,悟得词中深意。

第二个问题,黄老师扣住“归”字,讨论张志和到底该不该归,更是充分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归,是情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归,是责任,是“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志向。其实,归于不归,也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而这正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老师问得巧妙,学生答得精彩,充分体现了黄老师的高超的教学艺术。

总之,黄伦梅老师深厚的语文功底,学生们灵动丰富的想象,师生畅游词曲美妙的意境当中,这样的课堂,我只能静静地沉浸其中,任清风拂面,任桃花的芬芳扑鼻而来,我只愿——春意浓浓不须归。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5:24:04 | 只看该作者
拨动情感的弦,放飞思维的线——听杨艳平老师执教的《丑小鸭》有感

                                                       武汉市新洲区阳逻二小陈惠兴
4月26日,我们武汉市新洲区一行11人赶赴荆门观摩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活动,很荣幸地欣赏到11位老师精湛的课堂教学,使我们农村学校的老师如沐春风,真正体会到语文教学的魅力所在。纵观杨艳平老师的《丑小鸭》一课,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是本课的最大亮点。

一、善于激趣,情感共振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杨老师能根据第一学段特点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

本课的情境创设激趣,印象较深的是三处。开课前杨老师用课件播放美丽的天鹅视频,并让学生夸夸这只美丽的天鹅。这美丽的天鹅形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觉冲激。而后,老师用这句 “这只美丽的天鹅小时候却是只丑小鸭” 过渡,板书课题,前后形象的对比,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勾起学生的求知欲。
  第二处是在学习第三自然段丑小鸭的不幸时,杨老师老师用让学生对丑小鸭离家时给妈妈的信进行补白,与文中的丑小鸭产生情感共振。“丑小鸭在这个家里,亲人不疼他,朋友不爱他,主人不关心他。他感到非常孤单,就钻出了篱笆,离开了家。临走时,他给妈妈留下的一封信。”老师用语言带领学生进入丑小鸭的内心世界,体会其不幸。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轻松、踊跃地补白信的内容,“亲爱的妈妈,请原谅我就这样离开家,因为我长得丑,(哥哥、姐姐咬我)公鸡(啄我),连养鸭的小姑娘(也讨厌我),所有人(都欺负我),我是多么(伤心)多么(孤独),所以我要(离开家)(去寻找快乐)请原谅我,你的孩子,丑小鸭。”

第三处是在教学第六段体会丑小鸭的苦难时。为了让学生理解的 “冻僵”一词,杨老师不仅用课件演示冻僵,还组织学生进行律动游戏“动动手指、伸伸脖子、挥挥手臂来游泳”。接着,老师用低沉的语气说“丑小鸭多么想像你们一样动动手指,挥挥手臂来游泳呀,可是它不能……”恰到好处的课件渲染,加上教师的精彩语言,学生被深深地感染了,有了情感的浸润,怎能不使学生的语言生动起来,怎能不使丑小鸭的形象鲜活起来?此处情境创设让学生更加融入丑小鸭的内心世界,体会丑小鸭的可怜,对丑小鸭产生同情之心。

二、图文结合,相得益彰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渲染情境,可以把课文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在运用图画渲染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有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杨老师在教学“丑小鸭的丑”和“丑给他带来的不幸”时,她先出示文中的图片,让学生看丑小鸭与哥哥、姐姐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导学生看哥哥、姐姐的表情,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再根据看图填空引读一、二句。学生通过看画面和朗读,感受到丑小鸭的丑给他带来的种种不幸,理解了丑小鸭为什么要离开家,与丑小鸭的情感产生共鸣。

三、情感渲染与想象齐飞

在教学丑小鸭的苦难时,杨老师突出了两个情感训练点进行想象。

第一层情感:读了第三段,家里人是怎么对丑小鸭的,你看到了什么?有仿佛听到了什么?孩子们就身临其境地去想象当时的情景,去想象丑小鸭当时那种可怜的境遇。有的说“孩子,你怎么这么丑!”有的说“你瞧他怪模怪样的,多难看!”……回答五花八门,生动贴切,精彩纷呈。
  第二层情感:面对在冰湖上冻僵的丑小鸭,此时你想对丑小鸭说什么?你想对欺负他的人说什么?同学们的心显然被深深打动了,他们有的大声鼓励丑小鸭要坚强,有的替丑小鸭表达愤慨和不平,说“你么不能再欺负丑小鸭,他长得丑,并不是他的错”也有的说“美要在内心。”最后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结,要善待他人,热爱生命。

通过想象,通过情感的激发,一个可怜、无助、孤单的丑小鸭跃然纸上。因为丑,它得不到亲人的疼爱;因为丑,它找不到真诚的友谊;因为丑,它得不到大家的帮助。通过想象丑小鸭的遭遇,激起对丑小鸭悲惨遭遇的同情。让孩子们在想象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让情感渲染与学生的想象齐飞,受到善待他人,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

总之,杨老师的这节课告诉我们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情感的课堂,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情感的心弦,才能演奏出一个又一个动人的难忘的乐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5:26:01 | 只看该作者
湖北省小学语文第十一届青年教师教学观摩活动评分参照标准(限阅读教学)

   
教学目标:

明确——教师很清楚教学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学到什么程度

准确——符合课标年段要求及学生身心特点、实际水平

全面——体现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

集中——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不求面面俱到,但要着力解决一两个方面的问题



教学设计:

关注学生实情——从“学”的需要出发设计教学,朴实、简洁,能紧密结合课时教学目标设计教学

有效运用文本——文本解读恰当适度,能结合年段目标合理运用文本,关注文本中最有价值的教学内容

关注语言发展——能在语言内容和语言形式的结合点上展开教学,重视语言的习得



教学过程:

主体性——突出学生在阅读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在阅读实践中学会阅读

主导性——能有效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教学指导适时、得法、有度,充分发挥在学生学会学习、高效学习过程中的引导、点拨、提升作用

科学性——遵循文本阅读的一般规律及学生阅读学习的认知规律,做到既引导学生读懂文本更重视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既有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又有对细节的品味揣摩;教学容量安排合理,教学活动张弛有度



教学方法:

灵活性——能根据学生学习状态灵活调控课堂,恰当、科学地运用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有创意的学习,教学目标达成效果好

现代化——能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使用效果好

创造性——在追求教学实效的基础上,教学方法新颖独到,有特色,富有创新



教师素质:

教学功底——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育理念——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有很强的教改意识
  

湖北省“新课程小学语文有效性教学评价实验研究”课题组研制

      (2011年4月)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10 15:27:31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4 14:52 , Processed in 0.10210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