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重要观点梳理及可讨论的问题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4-28 14:00: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重要观点梳理及可讨论的问题作者:玉林居士
《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重要观点梳理及可讨论的问题
教材的问题
1.人文性上,缺乏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较少考虑到儿童文化的人文性,因此与小学生的心灵常常隔膜。
2.轻视小学儿童的语文学习能力。(短小:篇幅短,对文学、儿童文学名篇的删节,思想轻薄)
3.儿童文学经典、优秀作品的缺失。
4.持着自下而上的文章观。教材编写者依据生字生词编写文章。
5. 课后的练习、思考题存在着教学目的不明,甚至逻辑混乱的情形。
1.教材为什么让小学儿童的语文学习变得难学了,变得无趣了?
2.一是选文本身没有儿童语言的学习的价值,没有儿童的人文情怀的熏陶感染的价值。另一方面,我们在教材里面严重缺失的,就是对于学生丰富多样的、多种学习方式的指引。
3.因为内容的误区,所以教师只好“假装有趣”。 当然,教师对于教材的处理也是一个问题。
4.教师也不喜欢教材,因为不知道教什么。
5.可能我们的教材没有契合儿童的语文发展的规律,没有很好地提供儿童的语文发展需要的条件。(比如妈妈语,童谣、儿歌)
6.小学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儿童掌握了简单口语后,发展它的复杂的高级的口语的部分,帮助他学习初步的书面语,并且对他进行初步的文学的教育,文化的启蒙,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任务。(也就是起点低了)
7.教材文本谋篇格式化的问题,教材的扁平化现象。
8.教材中的文学分量不足。
9.教材中的成人意志、混编、西化的问题
10.审定的人根据自己的观念、流行的观念在做决策;编教材的人主观上为了迎合审定的人而执行。
11.教材体可能出现的问题:语言不规范,文义不规范,伪经典,情感虚幻的真实
12.教材的一些其它问题:教材的暴力、性别的定位、审美缺失,伪儿童文学、非真实、非自然
13.教材的隐性问题:旧有的习俗:课时问题、字频问题;
14.教材的规范问题:选文的学术规范问题。经典被删改:支持正版,反对山寨。
15.关于成人的问题:成人本位。成人用不好的智慧,去引导和教育孩子。为了成年人。用成人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16.教材的呈现问题。忽略细节、形象、情趣,比如伟人的作品如何呈现?(还有篇幅问题、自下而上的文章观)
17.助学系统的程式化,模式化。影响了孩子语文学习方式。
18.教学内容不能张扬孩子的天性。


理想的教材
1.一种感觉:希望有一套小学语文教材是能够有人打着手电在被窝里面读的,或者是小学毕业以后能够放在书架上伴着一生的。
2.两个起点:教材要有儿童情感的起点,要有童心,要符合儿童的生活,教材要从他们的生活中来,并且契合他们的成长规律。逻辑起点就是要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尤其要注意口语与书面语的关系。
3.三种期待:关于教材,我们希望有一套口语化的、文学的、接近人心的、很感性的、很柔软的教材。要能启迪孩子原发性的创造力。这套教材要摒弃僵硬的成人意志的强行灌输。
语文教育就是要致力于使用有学习效率的好文章把儿童的语文潜能激活。
4.朱自强: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文学最和谐地解决了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矛盾冲突。
5.强化文学教育观念,尤其是强化儿童文学教育理念。小学语文教材需要儿童文学化。就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核心应该是儿童文学,选文应该是自然的、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并且采用与儿童文学相契合的文学教学方法。
1.小学语文教材的建构者、构造者应该懂得儿童心理,应该懂得语言学习的规律。
2.不能把对儿童的尊重作为片面追求知识结构化的一个包装。
3.对于教师:是通过教材的改变,来改变教师对课程、对教材、对教学、对学生的理解。
4.朱自强:小学语文教育目标:就是用优质、良好的语文资源,最大可能地激活每个孩子的语言灵性,充分发展每个孩子的语言能力。
5.教材的编写要具有明确的指引。要有一些基本的实用文体,要给孩子基本的文学精神,要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
6.希望能有一套语文教材,语文老师拿到以后,即便专业素养一般的教师也能基本把握重点训练项目,落实有效的语文训练。
7.朱自强:作为语文教育的儿童本位,就是语文教育的一切都要围绕儿童来旋转,把儿童看做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和原动力,这是语文教育的目的。
8.教材的作用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把儿童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
9.儿童本位、基于儿童、为了儿童,我们还必须面对当代儿童的现状。
10.儿童立场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成人站在自己的立场,二是分出来站在儿童的位置上。
11.教材要以情趣为本,儿童喜欢什么?他要阅读的是什么?要学的是什么?倾听这个声音了吗?但内容上也不仅仅是儿童文学。


教材的建构
1.要以课程的形态建构教材。
2.王荣生关于教材的观点:定篇 、知识、经历。
3.教材定篇的标准:语言要有母语的特质,有语言的光泽,有个性。
4.王荣生:教材:要把低段、中段、高段分开讨论。
5.王荣生:语言与文学分不分?不但文学需要分、实用文要分,篇章、文章、我们过去的讲的衍生词也要分。读和写也要分。
6.教材编写的内在逻辑:文本层阶、精神阶段,导语与单元的关系,儿童的心理发展、语言发展规律,在语言发展中,阅读是一个核心活动。
7.形式:主题结构蕴含文体结构,以主题带体裁,也可以体裁带主题。文本的主体部分。实用文部分。
8.选文的底线:教育价值(儿童的、人文的、修养的、思想的)、语言的底线、真实的底线。(思想性、艺术性、趣味性。)
9.教材呈现方式首先要看到人:谁用?教谁?谁在学?
10.指向工具性掌握的教材体可以选。
11.张学青:对于成人文学经典,要为孩子了解成人文学原著打开一个窗口。
12.民间文学就是口语文学,口头语言恰恰给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从口头语言到书面语言搭建了一个非常好的桥梁。
13.可以搞一个选文库。
1.教材要把核心的教学环节,它的流程、资源、活动体现出来,要把优秀教师的案例变成教材。
2.要用经典,选文要有典型性(就是在语文教学目的方面要有指向性)。
3.教材的编写还要设计主要的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参与教材,从内容到版式可以让学生填、画等。
4.教材的构成:课文的助读系统,语言实践系统,文学教育系统。三个部分:文本内容的元素,提示部分,作业部分。

可以讨论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学要儿童文学化还是儿童化?
2.教材编写的逻辑起点,到底是从教材的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构建出发,还是从儿童的母语学习的规律出发,从儿童文化的特点出发?
3.教材与课程化建设的关系?
4.儿童阅读与小语教材,自然阅读与学校教学,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5.如何认识母语?母语是一种情境性的语言,而不是那种很工具化、规则化的,用非谓语的东西把他建立起来的非常结构化的话语系统。教材中如何体现母语教育?
6.对儿童阅读的探索、对儿童母语的探索、对语文课程的探索怎样以教材的形式来物化?
7.如何看待儿童本位?
8.如何理解教材中的成人意志?应该体现吗?如何体现?
9.教材的意义:教会口语(学会说话)、书面语?还有呢?
1.可不可以以学生写作的活动、口语交际的活动来构建语文教材?要不要考虑一线学校、一线教师的实践?能否将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系?
2.如何理解混编现象?
3.汉语和文学是分好还是合好?
4.小学语文教学构成是否要分开?功能是否要分开?
5.如何理解李庆明的文学教育(品味的)和语言教育(日常表达的语言系统)?能否编两套教材,一套是语言教材,一套是文学教材?
6.文学分量应占多大的比例?文学作品进入教材后要不要改编?(含成人文学)
7.文学教育起什么作用?精英教育?素质教育?
8.儿童文学如何进入教材?
9.儿童的文学教育能不能变成儿童文学的教育?(周益民:《红楼梦》今天不读,明天可以读,而《木偶奇遇记》今天不读,明天就不会读了。)
10.如何理解文学教学和实用文教学的关系?
11.文学教学要不要教文学艺术形式?
12.整本书可以成为教材吗?
13.选文是不是一定要经典?
14.教材该不该要有定篇?
15.如何看待教材体?
16.字词更重要,还是好文章更重要?
17.如何看待没有考据的文章?能不能编?
18.外国的选文如何选?
19.后现代主义的一些文学作品要选吗?
12.如何对待古典文言文?(王荣生:只要知道古代有这么些好作品就很好了。)
13.如何理解苏教版中的读读背背?
14.如何理解文包诗?
15.教材选文海选好,还是人选好?
1.教材如何体现课程内容或教学内容?教什么?怎么教?
2.教材每一个单元要设置导语。如何设置?从哪些方面设置?
3.教材是否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内容到版式让小孩子可以填、画等等。
4.可不可以在文本的关键处设置对话框,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对话,掌握阅读策略,形成阅读能力?
5.教材需要什么样的问题或话题?
6.你理想的教材形式应该是什么?(如选文的组合:互文的方法来建构教材)
7.教师可不可以改编教材?自己能创编教材吗?
8.作文可以不可以有教材?
2#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4:07:20 | 只看该作者
散文的教学和立人的教育
徐冬梅
   
在《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中,我们曾对“教材体”的课文进行过分析和批判。这些所谓的“教材体”课文,基本上都是一些为了生字教学需要和内容表达需要创编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从表现方法角度对文章所作的分类。但对于小学语文教学和文学教育而言,从文体角度分类显然更科学更利于教学。小学语文教材包含的文体其实很丰富,不仅有文学文本,也有不少的实用文体。文学的四大文体,也就是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不能很好的帮助老师教学。我建议小学的文体分类,分为故事类、诗歌类、散文类和实用文体类。诗歌类有童谣、童诗,现当代的成人诗歌,古典诗歌等,故事类则包括寓言、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儿童故事、童话、儿童小说、儿童戏剧等,实用文体类在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多,但却值得重视。各国的母语教材非常重视儿童对实用文体这种和生活、应用息息相关的文体的阅读和写作。散文类包括那些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的记叙文。
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对两套发行最广的各册教材进行了统计,并重点取样各个年级段进行分析。苏教版:一下为11篇散文,占课文总数的42.3%,三下为15篇,占57.7%,五下为18篇,占66.7%。人教版略低一些,分别是:一下为11篇,占32.4%,三下为13篇,占40.6%,五下为12篇,占42.9%。我也翻阅了其他版本教材,散文在其中也都是主角。
再来看看入选散文的品质。各版本教材的品质不齐,但有些版本入选散文的整体品质特别令人担忧。例如某版本五下散文比例将近70%,大多精神空洞,情感虚伪,语言贫乏之作。第一单元,共选三篇散文,《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和《早》。且不论《暖流》。《只拣儿童多处行》为冰心之作,写冰心跟着儿童的涌流游颐和园的过程和感受,完全是一个老人的视角和情感,跟儿童的精神世界和审美趣味相差甚远。如果一定要选冰心女士的作品进小学语文教材,个人以为选十篇也选不到这一篇。《早》为吴伯萧的作品。我曾在《人民教育》撰文表达自己的认识,这篇作品没有表现出一点点鲁迅先生的精神特质和语言风格,作为这套教材中唯一的一篇跟鲁迅相关的文章,实在是不够格。选这么一篇平庸之作,远远不如选鲁迅先生自己的作品,哪怕是一个片段更有意义。
儿童应不应该读这么多散文?为什么散文成为教材的“主流文体”?为什么入选散文的品质普遍不高?
“教材体”为什么大量存在?教材编写者针对这些质疑,曾经在一些场合有过一些解释,大致意思是编教材其实有很多“无奈”。有些内容必须进入,有些作家作品必须选进。例如必须传达主流的价值观,例如必须表现祖国的名山大川,各地名胜,例如必须表现一些历史人物、新人新事等,这就使得选文具有相当的难度,只能选一些宣传性的新闻报道的稿子来充当,或者由教材编写者自己来创编,还有必须考虑到生字词出现的顺序等等因素。而这些最终只能选择散文这种文体来承担。这样出发点选出的散文不可能质量很高。
虽然散文成为教材的“主流文体”,只是一个现象,虽然看上去,这似乎只是教材编写者教育理念的体现,但是做深层次的挖掘,我们不难发现,这是整个社会的教育观念的产物。任何一个国度,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母语课程和教材一定会体现国家意志和主流价值观,这可以理解。但问题在于体现什么?如何体现?母语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未来中国所需要的具有较好价值观和母语素养的公民。我们从小应该让儿童阅读的是那些体现人性美、自然美的篇章,以帮助儿童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自我。小学语文教材的建设应该回到人性,回到更基本的价值观。
再从接受来说,儿童天性是喜欢听故事、读故事的,儿童是天生和文学亲近的,所以小学语文教材中故事类作品应占比较大的比重,例如如民间故事、寓言故事、童话、儿童故事、儿童小说等。儿童也是天生的诗人,是“本能的缪斯”,他们对声音、对节奏有天然的爱好,让儿童诵读一定的诗歌,特别是适合他们的童谣、童诗、古诗也是很有必要的。再加上,小学语文教材必须包含一定数量的实用文,以养成实际应用的语文能力,所以我个人的见解,即使考虑到一些不得考虑的因素,散文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比重最多也不应该超过30%。在低年级比例应该更低。
所选散文的品质不够高,很大程度上还是囿于一些版本的教材编写者的视野和学养,即使再有多少的限制,即使现当代以来散文的整体水平确实不够高,只要我们有充分的阅读视野,正确的儿童观,我们还是能够给儿童选出更好的文质兼美的散文来。
儿童需要读散文吗?儿童应该读什么样的散文?
我一直认为,教什么永远比怎样教更重要。教材中的不少散文语言无味,情感虚伪,这些作品难学难教,即使再好的老师来教,也无法收到好的教学效果。让儿童诵读、反复揣摩甚至背诵这些文本,只能使儿童的语感受到伤害。
散文最接近儿童的生活,可以说是儿童文学化的生活,最真实最直接地再现了儿童生活。让儿童阅读一些优秀的散文,有利于儿童更好的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因为散文跟儿童的生活特别贴近,所以好的散文往往特别适合儿童学习表达。
入选教材的散文,无论是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还是本来是为成人创作但适合儿童阅读的,至少应符合两个标准:一、体现真善美,字里行间应闪烁着自然的、人性的光辉。二、语言有味,符合儿童趣味。给儿童阅读的散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是一种特别“危险”,特别困难的写作。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儿童其实不喜欢那些所谓的“美文”。最好的适合儿童阅读的散文往往具有故事和诗歌的特质。
散文大略可以分为叙事写人散文、写景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三大类。最好的散文往往把“重”和“轻”,“大”和“小”结合得特别好。所谓“重',所谓“大”,就是指散文要表达的意蕴,甚至是道理,散文并不是不可以载道,关键是你载的是什么道,是如何载道的?所谓“小”,所谓“轻”,指的是从童心出发,儿童的视角,儿童的语言,符合儿童的表达方式。
阿纳托尔·法朗士所著的《一个孩子的宴会》就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其中不少篇章很适合儿童阅读。《罗歇尔的种马》是第一篇作品,在描述罗歇尔对他心爱的马儿的照料和他的想象中的驰骋后,作者写道:
罗歇尔奔驰出去了。他跑得很远。地毯上织的花是热带树上开的花。小罗歇尔,祝你幸运!祝你心爱的马儿载着你跑遍世界!希望你永远也不要骑上一匹更危险的马儿!伟大也好,渺小也好,只要我们骑着我们自己的马!我们谁没有自己心爱的马儿呢?
每个人心爱的马儿各自疯狂地沿着生活的道路奔驰;有的是为了光荣,有的是为了享受;许多在悬崖上跳过去,折断了他们骑手的脖子。我祝你幸运。小小的罗歇尔。我希望,当你长大成人以后,你能有两匹爱马来骑,好让他们把你带向正路:一匹的性格猛烈,另一匹的性格温和。他们都是高贵的马儿:一匹叫做“勇敢”,另一匹叫做“善良”。
这样的散文儿童读了以后,不仅会喜欢,而且会有对自己原有精神世界的提升。这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为儿童写作的时候,有很深的爱和关怀,语言也是儿童能够接受和欣赏的。英国作家、安徒生奖获得者伊列娜·法吉恩的《万花筒》也是一部优秀的儿童散文作品。  我国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吴然先生等也有一些散文篇章适合儿童阅读。
“真实”是散文的生命,真挚的感情,个性的表现,自然的表达是散文存在的意义。一些作家虽然不是为儿童写作的,但是他们是自然之子,有赤子之心,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而这些情感和语言都能为儿童所接受,这些作品也适合给儿童阅读。例如普里什文、列那尔、鲁迅、汪曾祺、萧红等等,他们的不少篇章是适合儿童诵读和学习的。请看刘亮程的《与虫共眠》中的片段:
对这些小虫来说,我的身体是一片多么辽阔的田野,就像我此刻爬在大地的某个角落,大地却不会因搔痒和难受把我捉起来扔掉。大地是沉睡的,它多么宽容。在大地的怀抱中我比虫子大不了多少。

这样的文字能够唤起儿童对大地、对其他生物的亲近之情,同时引发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这样的语言的境界既清新又博大,真正能够培养儿童对母语的感受能力。
即使是一些很有思辨性的文字,一些哲理散文,只要合乎儿童心理,也很适合儿童阅读。例如:林亚娜写的《为什么我就是我》:
我有时想:我为什么生为人类?为什么我的名字叫林亚娜?为什么我是林语堂的女儿?
我又很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不是狗?或是一只猫?或是一头大象呢?倘若我是一只象,我又应该怎样呢?那时候,我将在树林中过日子呢,还是被关在中央公园的动物园里呢?倘使我生为一匹马的话,我的环境又将是怎样呢?

这样的文字能够让儿童幽默中在换位中思考生命的不同形式,体会生命的偶然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
到了高年级,我们也可以从古代经典中,特别是一些古代神话和寓言中选择一些浅易的,和儿童原有的经验可以对接的古典散文,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少年中国说》等等,为儿童亲近传统文化,学习文言文奠定一点的基础。

散文应该教什么?散文应该怎么教?

传统的散文教学一向把“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聚”奉为“教条”,就是让学生从文章的语言文字中找到那个“神”,让学生找到这篇散文所承载的那个“道”,那个“主题”,那个“中心思想”。似乎就万事大吉了。
语文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完成“教化”和“灌输”。王荣生老师在《中小学散文的问题和对策》一文中认为,“散文阅读教学要建立学生与这一篇课文的连接。要在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感受“这一篇”所传递的作者的认知、情感,感受“这一篇”中与独特的认知、情感融于一体的语句章法、语文知识。”在我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诵读,唤起儿童对“这一篇”独特的生命体验和语言文字的感受,通过对“这一篇”独特的思想内容、作品结构或者语言表达的揣摩和分享,丰富儿童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高他们对母语的感受和理解、表达能力。

散文教学和母语教育的目标一样,是为了“立人”,是在母语学习的过程中“立人”。儿童母语发展的过程,既是他们语言发展的过程,也是他们的精神本体成长的过程。要给儿童读“真”的散文,养育儿童的“真性情”,培育“真的人”,让他们有真爱,真情感,让他们具有丰富而真实的感受力,引导他们进行真实而独立的思考,真实而个性的“真表达”。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期望母语教育的明天,才能拥有一个真实而美好的未来。
2011年10月21日
3#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20:52:43 | 只看该作者
民间把脉小学语文 七专家共诊小语教材 来源:搜狐教育
2009年12月30日
  民间发声 把脉小学语文

  《出版人》记者 卢芳
  “要给小学语文排毒”、“小学语文需要一场手术”……2009年9月,《钱江晚报》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文章真实性的聚焦,引发百余媒体对小学语文教材的质疑和关注,为新课标即将展开的新一轮修订下了一剂“猛药”。余波未平,一本旨在揭开小学语文教育中重重迷雾的新书——《小学语文教材7人谈》,也于2010年1月在北京订货会期间与读者见面。
  小学语文教材究竟怎么了?为何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变得困难、无趣?真正儿童本位的小学语文教材又该是怎样的?为推动小学语文教材和课程建设,亲近母语课题主持人徐冬梅、语文课程论专家王荣生、儿童文学评论家朱自强等7位学者及一线教育工作者对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撰理念、结构体系、课程建构等现实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发出了民间语文教育的最强音。


  久负争议的小学语文
  “几乎每过十年,中国社会就会发生一次关于语文教育的大讨论。”对于这次发起小学语文教材7人谈,徐冬梅认为是近10年儿童阅读发展的必然,上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对她而言仍记忆犹新:“‘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论调至今让我们警醒。”
  1997年,《北京文学》第11期刊登了邹静之、王丽、薛毅等人围绕中小学语文教育所写的一组文章,后来发展成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认为现行的中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的桎梏、语文的扭曲、文学的悲哀”,“语文教育误尽苍生”。这次讨论波及面广很广,影响深远,也震撼了一直在师范学校任教小学语文教学法的徐冬梅。随后十年中发生了许多事,对于语文教育来说,国家启动了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语文新课标颁布、先后有12套国标本语文教材通过审定和试用、国家为推动新课程改革启动了国家级、省级等各级教师培训,为教材使用和推广组织的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不计其数……而对小学语文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儿童阅读的风起云涌。以亲近母语、红泥巴读书俱乐部、毛虫与蝴蝶、萤火虫读书会等代表的儿童阅读推广组织,各种身份的阅读推广人的言论、探索和研究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观念改变起到了很大作用。“但在官方认可的体系内,小学语文教育的理论研究、课程框架、教材体系、教师培训体系却变化不大。”徐冬梅说。
  随着民间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热烈展开,丰富的儿童课程形态探索,符合儿童心性和语言发展规律的图画书课程,儿童文学的整本书教学,儿童诗的欣赏和写作,班级读书会的蓬勃发展都让人们对于充满模式化的“教材体”,短小轻薄的教材,以及“单一教材+无聊习题”的小学语文教育体系产生巨大怀疑。在此背景下,一场关于小学语文教育的大讨论一触即发。
  “我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建构。我们站在学理的立场,力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引起关注,引发更深入的探讨。”徐冬梅表示,此次《小学语文教材7人谈》希望能推动小学语文教材建设,促进母语教育改革。
  让儿童亲近母语
  在三年级小学语文教材(北师大版)里有一篇课文题目是《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延安时期孩子们把教科书视同生命般珍贵。“如今语文教材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可能是‘烦人’、‘无聊’,或者是‘讨厌’。”浙江语文教师郭初阳不无感慨地说。是什么使孩子对自己的母语学习如此厌倦,甚至望而却步呢?
  “根本问题是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不符合儿童母语学习的规律。”徐冬梅分析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普遍存在的把语言学习等同于工具训练的倾向:“语文学习等同于课上学教材加课外做练习题”。老师把大多数的教学时间用来分析课文,每篇课文要花两三课时。教学方式是追求字字落实,句句弄懂,篇篇搞透。教材编写者没有认识到儿童语言学习是一个整合的学习过程,而将其看作是分项的语言训练。例如现行教材基本上是阅读、习作、言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分别编排教材、分别训练的。
  同时,教材选文中违背儿童本位,成人意志至上也颇受诟病。一线教师张学青以《蜗牛的奖杯》这篇课文为例分析说:“文章讲的是蜗牛在飞行比赛中得了奖杯,就把奖杯背在身上,结果奖杯成了硬壳,它再也飞不动了……得了奖,就算捧着奖杯到处走走又何妨?真正不思进取的是成人而非孩子。这样的教材,既没有给儿童快乐又缺乏儿童视角。”张学青说。
  此外,为了达到学习目标,教材选文中存在大量模式化、单一化的,却非真情实感的“教材体”散文。如《西湖》、《东方明珠》、《九寨沟》等等,很多状物、写人、叙事的散文往往都是一个模式——总分总:先概述,再重点写,最后概括升华。这些“教材体”看上去儿童易于掌握,其实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细节。孩子们在语文学习中,味同嚼蜡,精神萎缩,语言感觉也受损。
  那么,教材中是否能够兼顾语言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呢?“在目前的情况下,还是有解决方案的。”语文教学研究者分析指出,民间很多力量都在做这种努力和补充。据徐冬梅介绍,亲近母语成立之初就致力于弥补教材不足,编选的系列读物如《日有所诵》《全阅读》等读本中择选的作品充满了童真童趣和母语的光泽,受到老师、家长、儿童的喜爱。《新语文读本》这么多年来一直畅销,朱自强主编的《快乐语文读本》也很受欢迎。
  “让儿童亲近母语,享受母语,是我们最大的愿望。”徐冬梅说,要做到这点,“教材的逻辑起点必须回到儿童本位,教材选文、教材体系、导学系统都应该从儿童出发;教材的核心目标应是促进每个儿童的语言发展,培养有根的中国人。教材应该是为儿童设计的一张母语学习地图,引导儿童进入语言的天地,打开母语学习的空间。”
  让语文教育回到儿童
  在对谈的七位专家中,朱自强是一个儿童文学研究专家,儿童理论研究专家,他坚定地认为,小学语文教材主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很好地应对儿童的话语系统,没有契合儿童的语言发展的规律,没有很好地提供儿童的语言发展需要的条件,我们教授这些教材的方法不切合小学生自身的那种语言的天赋能力。不能激活他们这种语言的潜能?
  “儿童其实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是一个独特文化的拥有者。五四时期,周作人先生等提出“发现儿童”,但实际上,不光是小学语文教材,在语文教育领域,在儿童教育领域,儿童其实一直处在一个没有被发现的状态。我觉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儿童在教育当中,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真正被发现,儿童真正成为我们编写教材的基本出发点,儿童学习母语的规律真正成为教材的逻辑起点,小学语文教育才真正具有学科的独立性。“徐冬梅说。
  七位专家在对谈中,共同认为,坚持儿童本位,是真正改变现在小学语文教育的一剂良药。这应该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研究者、教材编写者和我们的老师,最根本、最基础的一个认识。
  “教材实际上是指导、引导教学。” 语文课程论专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王荣生认为,社会公众对语文教材“挑刺”只看到了冰山一角,“到目前为止,语文课堂教学都是以教的活动为基点,实际上就是漠视儿童”。也就是说,现有的小学语文教育普遍缺乏“基于儿童、为了儿童”的理念,让孩子又怎么能够享受到母语学习的乐趣?
  周益民老师说,很多时候,我们老师和家长苦恼于孩子不会写作文,其实是因为我们没有尊重儿童的心性。他举例说,苏教版二年级上语文教材里面有个口语交际练习《我长大了做……》①,教材呈现的方式就是给了一些图,画面显示是教师、医生、战士等职业形象。根据这些图,我们可以想象这节课是一个怎么样的面貌。学生所说的无非就是长大了要当解放军保卫祖国,长大了做医生救死扶伤,解除病人痛苦……他觉得这样的教材实际上已经用模式化的话语限定了儿童的思维,自然从北方到南方,上这个课程都是一样的结果。后来,他用图画书——《长大以后做什么》来上课。那本书非常好玩,问蒲公英说长大以后要做什么,蒲公英说 “我长大以后要做一个大狮子”,问小鱼长大以后要做什么,小鱼说“长大以后要做大鲸鱼”等等。问蜡笔长大以后要做什么,“我长大以后要做一片大森林”。图画书带进课堂后,这节课的面貌就全变了。
  如何让母语教育真正回到儿童,是徐冬梅和亲近母语团队一直在追求的核心。“我对儿童的认识就和对儿童文学的理解一样,经历了一个转变的过程。”徐冬梅回忆说,从最初带有成人审美的追求崇高,逐渐到成人对童年世界“乡愁”式的怀念,以至忘却自我的儿童崇拜,“现在,处在一个尊重童年、敬畏童年、热爱童年,同时兼有成年人理性的这样一个阶段,我不知道是否正确,我还在阅读和实践。”徐冬梅认为,母语教育必须基于儿童、为了儿童,还必须面对当代儿童的现状,给予引导和守护。
  语文教育的过程中,怎样切合儿童自身的生命发展和语言发展的需要,激活儿童语言的潜能呢?有专家指出,儿童的语言学习必须以大量阅读为基础。语言中的字音、字形、词汇、句子都是语言的片段和部分,而语言只有在完整的时候,在一个文本中,在儿童的表达中才是整体,才有语言的意义。就像儿童最初学习说话一样,他们靠反复地听,获得语感、积累词汇。儿童学习书面语也一样,他们在反复阅读语言材料中学会书面语,阅读是最重要的语言实践。小学语文教学尽管是有计划的母语教育的起始阶段,但要学好母语,必须为儿童建立更广泛的阅读和母语学习体系。同时,对于儿童来说,在小学教育阶段,虽然语言学习已经不仅仅是“好玩”,但真正的母语学习还是应该尊重儿童的天性,在有趣和快乐中完成阅读。
  正是基于儿童语言学习的这一规律,亲近母语在母语教学中进行了大量探索。首先,他们提倡在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文学启蒙,一直致力于把儿童文学引入小学语文教育体系。把童谣童诗、图画书、文字的儿童文学通过诵读、讲述,大声读、班级读书会等等形式带进课堂,带进教室,带进家庭。让儿童在聆听故事、诵读、充满快乐的阅读和自由表达中发展语言。
  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
  教育理念最终要靠教师完成,在儿童本位主导的课堂上,教师必须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一起成长。郭初阳老师谐谑的说,“小学语文老师要获得一个教师资格证的话,也许首先要经过一个缪斯指数或者童心指数的检测?”
  七人谈中,专家多次谈到小学语文教师的素养问题,他们认为最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是母语的化身,应该具备比较好的语言素养、文学素养和教育素养,懂得孩子的心理,能和儿童对话。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和儿童在教室里一起阅读,一起享受母语学习的乐趣,一起成长。。
  朱自强教授说,他听过一位教师上童诗教学课。他觉得那是非常好的一堂课,尤其是那位老师朗诵的水平非常高,有很强的感染力,但是,他在处理朗诵的环节时,就是你读一段,他读下一段,始终是这样来做,而不是进行整首诗的朗读。他认为,这样的事例表明,如果对儿童文学理论、文体特征等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的话,教师才能确确实实可以成为好的语文教师。周益民老师也认为,我们目前教师的培训,更多注重的是教师的条件性知识,就是教育教学的能力、教学的知识,以及技能方面的东西,有点忽视了本体性的东西。这两年推广儿童阅读,很多老师为什么到了一定的时候无法再往前走了,到了一个瓶颈了?他觉得根本原因是老师自身对儿童文学的了解,对儿童的理解不够。
  “现有的教师培养体系和评价体系,不太强调语文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而是看课堂教学技巧,还有写教学论文的能力。教师培训往往演变为教材培训或者‘赛课’。”徐冬梅介绍说,亲近母语倡导不仅教师带着学生读书,有的还成为儿童诗诗人、书评人,他们在班级和孩子们一起享受阅读和母语学习的乐趣。如今,每年有近5000人次参加中国儿童阅读论坛、种子教师研习营等关于儿童文学素养、儿童教育理念、阅读指导技能、教育艺术的“亲近母语种子教师培训计划”。
  徐冬梅老师在七人谈的总结中强调,亲近母语策划《小学语文教材七人谈》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构建。她说,”很客观地说,在我们现在社会,现行条件下,其实我们编写一套很好的小学语文教材的物质基础是不够的。我们母语的现状,当代文学、儿童文学的现状,我们的理论探索的储备,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我觉得都处在一个逐步构建的阶段。”
  “我们的态度是诚挚的。”徐冬梅说:“如果母语教育真的能够回归儿童,让儿童亲近母语,享受母语,我们讨论的目的就达到了。我们相信小学语文教材会越来越完善,母语教育会拥有光明美好的未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6:30 , Processed in 0.11730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