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语文学习回归人文——由几套新编语文读本想到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14 15:22: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让语文学习回归人文——由几套新编语文读本想到的
谢泳

强调阅读,回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母语的情感,是这几套读本的共同追求。 语文教学的技术化趋向导致了母语教学中的异化现象,语文的趣味性、创造性和自由想象空间越来越窄。这几套语文读本则努力让语文学习更具人文色彩。 作者认为:中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相当部分得之于语文教学,技术容易学会,而精神最难养成,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 自下而上的“新语文” 继钱理群教授主持编纂“新语文读本”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以来,由民间编写语文读本的事已屡见不鲜。近年先后有王泽钊的《新语文》(作家出版社),丁东等主编的《中学人文读本》两册(四川教育出版社)和严凌君主编的“青春读书课”人文读本(商务印书馆)出版。 这些读本的集中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看成是近年国人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材编纂的一种挑战。这些年来民间对于语文教学的不满,是一个复杂的文化现象。单从语文教学本身解释不了这种民间编辑教材的冲动。 随着近年来国家文化生活的相对开放,国家完全垄断教材编写工作的格局有所松动,虽然近年出现的这些读本还不是严格的教材,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语文教学的方向。像王泽钊和严凌君是来自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他们有志于改变目前语文教学的努力,说明在新一代语文教师当中有较强的改革冲动。也说明语文教学面临新的危机。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由语文教师王丽引发的关于中学语文教学危机的讨论,只对部分语文教师的教学思想产生了影响,并没有使决定语文教学命运的权力部门深刻意识到语文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后来那些呼吁改革语文教学的人文学者才意识到只有自己进入到操作层面,才能更有意义,这种自觉,使得一些人文学者身体力行,参与到了人文读本的编撰工作中。 卫护母语的丰富和美丽 影响中国语文教学改革最重要的因素是高考语文命题的基本方式,可以说语文教学的方向完全是由高考的命题方式决定的。而这些年来语文教学的主要努力方向是重技术而轻人文。所以这几套语文读本的编选者的一个明确努力是要让偏向技术化的语文教学更具人文色彩。因为他们从大量中学生对母语的轻视中,感觉到目前语文教学的技术化趋向导致了母语教学中的异化现象,语文的趣味性、创造性和自由想象空间越来越窄。完全的应试教学使母语的丰富和美丽受到威胁。这些人文学者的努力虽然在编写教材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不成熟,但他们努力为卫护母语的丰富和美丽而行动,使他们还不成熟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基本认同。语文教学虽然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技术性,但作为中国的学生,他们对自己祖国语言的情感主要来自于语文课堂,而单一枯燥的语文教学正使汉语的魅力有丧失的危险。我们看到几套读本的共同追求是强调阅读,回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加深对母语的情感。 语文试题应趋于简单 我曾留意过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些语文考卷,它的主要特点就是简单。一般说来,无非解释几个成语,把没有标点的一段文言文译成白话,然后就是作文,通常是命题作文。这个传统的真正改变,其实也就是近二十年的事。如果说我们的前辈发现了命题作文大体可以看出一个学生的语文程度,这个传统就不应轻易放弃,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很难再找出一个比这更高明的办法。传统社会里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渠道基本是书本,但在现代社会就不是这样了。几乎所有的传媒(书刊、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都是学生获得语文知识的渠道。但从总体上看,命题作文还是最能考出学生语文程度的形式。 谈到中国的语文教育,这与一个时代总体的文化和政治精神相关。有人担心,以后找会英文的人不难,找国文好的人会成为问题。1946年,北大、清华和南开联合招生时有一个规定,国文成绩在十分以下,其它科目的试卷就不再评阅。也就是说,国文太差,其他再好也免谈。当时西南联大教授余寇英写文章谈国文教学,就认为国文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的读、写能力。他很不赞成把国文试题搞得复杂。他设计的方法一是作文两题:议论和叙述各一,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二是再有一道文言阅读的测试题就可以了。因为这样会使语文教学更趋简单和更富趣味,同时也能让中学生把精力放在欣赏方面,通过欣赏提高自己的语文程度。语文试题向西式标准化命题靠拢是很坏的办法。 现在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 在固定的政治和思想品德课之外,中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相当部分得之于语文教学。所以语文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性教学活动,这一点语文教学的权力部门倒是有非常明确的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规范的语文教材始终有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这几套书的编选者也是比较强烈地意识到了规范语文教材的局限,才努力以更为开阔的思想文化视野来影响中学生的价值选择。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一是要说真话,二是要让思想有驰骋的空间。其他都是技术。技术容易学会,而精神最难养成,我们现在缺的不是技术,而是精神。 语文教学,中国有非常现成的经验。过去的国文教师一般都不尚空谈,总是告诉学生自己怎么想,笔下就怎么说。学习国文有两个目的,第一是培养看书的能力;第二是能自由发表思想情感,作通顺的文章。中国新式语文教学的历史不过近百年时间,它是由传统的国学教学演化过来的。承担这个工作的是那些有完整国学教育背景同时又受西式教育影响的学者。如梁启超、胡适、蒋维乔、朱自清、叶圣陶和夏尊他们。现在没有人敢说,后来的语文教学从业人员要比这些前辈更高明。所以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样式,已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不是不能改变,而是不能轻易放弃。 “新语文”新选本 《中学人文读本》 (四川教育版) 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两册,编选者意在激发起阅读者“怀疑的兴趣”和“独立思考的勇气”,因此对思想性强的短文尤为偏爱。 “文明·我们从哪里来” 专题部分选文 《人与动物的区别》[美]麦加菲 《人是能思想的芦苇》[法]帕斯卡尔 《我就是最大的奇迹》[美]奥格·曼狄诺 《人类搬砖砸脚的几件事》苏扬 《关于北京城墙的存废》梁思成 《青春读书课》 (商务版) 这是几套书中规模最大的一种,包括《成长的岁月:我的学生时代读本》、《心灵的日出:青春心智生活读本》、《世界的影像:文学理想启蒙读本》、《古典的中国:民间人性生活读本》等七卷,编选者旨在提供一套“滋养一生”的人文读本。各卷主要由专题构成,如《成长的岁月》,涵盖一个人成长历程中所涉及的26个相关主题,诸如“成长的故事”、“我的父亲母亲”、“梦幻迷离青春期”、“敬畏青年”、“世界同龄人”等。 “梦幻迷离青春期” 专题选文 《十四岁》 沈花末 《疲于抒情后的抒情方式》夏宇《爱》张爱玲 《受戒》 汪曾祺 《繁星》[法]都德 《系于一发》 [奥地利]卡尔·施普林根施密特 《耐心等待》[德]亨利希·施颇尔 《什么是爱情》[苏]苏霍姆林斯基 《新语文》 (作家版) 共计三卷,以高中学生为主要阅读对象,书中有一些专题如“摇滚歌词”的设计别见机杼,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崔健摇滚歌词三首 《一无所有》 《一块红布》 《红旗下的蛋》 第三卷“散文”专题部分选文 《男人》 梁实秋 《花刺子模信使问题》王小波 《拾麦穗》 张洁
《文汇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9 13:22 , Processed in 0.13776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