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1-25 15:06: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系统评述了国内外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研究的资料和状况,揭示出在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研究媒介素养教育的可行性、特色方法以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对教育技术学发展的益处,力求吸收前人对于“媒介素养”研究的精华,全面、系统地展现媒介素养的“真实面貌”,以便进一步准确把握其性质与特征。作者还通过模型的检验及可行性的验证,总结了一些实施策略与建议。书稿内容丰富、系统,全面吸纳了多个学科(新闻学、传播学、教育学、社会学)的内容,是一部跨学科的前沿研究书稿。




作者简介
  王帆,女,1976年生,江苏徐州人。教育技术学博士,现为徐州师范大学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1项,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项,在《电化教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目录
在创新语境中努力引领先锋学术(总序)

前言
第一章 媒介素养是什么: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国内外学者既有定义述略
一 国外学者既有定义分析
二 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学者的诠释
三 大陆学者的认识与看法
第二节 与定义有关的若干问题分析
一 关于"素养"内涵的中外差异
二 关于"媒介"与"媒介素养"
三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对象问题的澄清
四 相似性术语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三节 本书概念的界定与解析
一 概念的性质及概念界定的方法
二 媒介素养是什么:本研究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全球媒介素养教育:历史、模式、理论
第一节 全球媒介素养教育发展的历史回眸
一 电影教育期(1920-1950年)
二 "美学概念"期(1950-1970年)
三 媒介与教育的整合期(1970-1990年)
四 多元化时期(1990年至今)
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基本模式分析
一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基本划分
二 复合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
三 复合Ⅲ型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实践样式
四 践行媒介素养教育模式考核依据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分析
一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大众传播理论密切相关
二 与媒介素养教育相关的主要传播效果论
三 符号学
四 文化研究理论
五 从传播理论到教育理论的转化
第四节 媒介素养教育历史、模式、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一 媒介素养教育历史的启示
二 媒介素养教育模式的启示
三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的启示
第五节 20世纪80年代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动因与特点
一 20世纪80年代后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动因
二 20世纪80年代后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的共同点

第三章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进展与现实
第一节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进展
一 研究文献时间分布
二 研究文献空间分布
三 著作统计
四 学术会议
五 硕博论文撰写情况
六 教育技术学有关媒介素养研究文献分析
第二节 国内研究成果述评
一 国外及中国港台地区媒介素养教育介绍
二 中国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论证
三 媒介素养教育理论研究
四 中国媒介素养调查统计分析
五 中国媒介素养教育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研究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媒介素养教育: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特色
第一节 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围涵盖媒介素养教育
一 "教育技术"的误解对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产生的困惑
二 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在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中的定位
三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区别与联系
一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内涵解析与差异比较
二 "媒介素养"与"信息素养"存在相互融合之趋势
第三节 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研究特色
一 以"教育技术知识"为媒介与教育的桥梁
二 以"信息处理"为线索建构媒介素养本体
三 以"视觉文化"为导向践行媒介素养教育

第五章 媒介素养本体结构:建构的视角
第一节 我们为什么需要媒介素养
一 媒介素养是当代人们参与社会的有效保证
二 媒介素养是适应中国媒介环境变化的利器
第二节 我们是如何处理媒介信息的
一 媒介信息的量变到质变
二 媒介信息自动处理流程
三 自主媒介信息意识薄弱的后果
第三节 媒介素养本体结构概述
一 媒介素养本体建构方法
二 媒介素养本体结构概述
三 媒介素养本体应用原则

第六章 媒介素养本体详解:解构的视角
第一节 媒介素养知识结构
一 认识媒介
二 媒介参与
三 使用媒介
第二节 媒介心理
一 社会认知类型与层次
二 动机与情绪
三 媒介心理作用
第三节 媒介素养的技能
一 文本技能
二 过程技能
第四节 媒介素养中的信息处理任务
一 符号筛选任务
二 符号意义匹配任务
三 符号意义建构任务
四 符号表达任务
第五节 自主媒介信息意识
一 自主媒介信息意识假想模型
二 自主媒介信息意识区域解析
三 自主媒介信息意识功能解析
第六节 本体对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一 正确地认识媒介素养本体
二 辩证地应用媒介素养本体

第七章 以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
第一节 媒介素养教育以视觉文化为导向的合理性
一 视觉文化的内涵:从根源"超越保护主义"
二 视觉文化的历史演变:"看"的历程
三 视觉文化的特点:"超越保护主义"的可能
四 媒介素养教育与视觉文化的渊源
五 视觉文化传播为媒介素养教育建构了发展平台
第二节 媒介素养教育目标:围绕本体的延展
一 什么是媒介素养教育
二 围绕本体的双向性延展:"超越保护主义"的保障
第三节 媒介素养教育内容:视觉文化的整合与建构
一 国外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选择
二 国内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选择
三 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文化"取向
四 视觉文化的整合与建构:"超越保护主义"的源泉
第四节 媒介素养教育实施:视觉文化反哺与内化
一 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演进过程
二 视觉文化反哺:"超越保护主义"的实现
三 视觉文化内化:媒介素养教育实施的灵魂
第五节 媒介素养教育评价:视觉文化反思与协商
一 真实性评价是媒介素养评价的主要方式
二 真实性评价中视觉文化的反思与协商

第八章 实践中的探索:VcTP课程模型
第一节 媒介素养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现有媒介素养课程的状况
二 媒介素养课程面临的问题
第二节 VcTP课程模型设计与应用
一 VcTP课程模型设计
二 VcTP课程模型应用
第三节 我们实践中的策略与建议
一 九个基本策略
二 三点建议
结语:总结与展望
一 核心结论
二 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展望未来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国外媒介素养专家开放式问卷调查
附录二 媒介素养重要网站列表
附录三 ProQuest博硕论文库中与"媒介素养"相关的博士论文题录
附录四 2004-2010年国内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硕博论文题录
附录五 2002-2010年教育技术学核心期刊上媒介素养教育相关文献题录
附录六 媒介教育格伦瓦德宣言
后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4 06:54 , Processed in 0.110816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