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1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发烧30年[z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0 19:45: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发烧30年[zt]
2010-12-23

1980年我还在海淀区的一个工厂开车床。那时候经常和同事在北京的郊区旅游,他用着一台“北照”生产的长城牌135照相机。由于这照相机上有发条,可以实现自动过片,甚是好奇。过了不久我也以80元的代价得到了一台。有了照相机就应该有放大机等其它附属设备和材料。好在我是机修车工,自己动手做个放大机吧。那时候照相器材商店有卖凸透镜和皮腔的,其它就靠自己的小聪明了。灯室用的铝合金,为了散热在上面车了许多散热片。立柱用的不锈钢厚壁管,为了满足我的心理标准,还在外圆磨床上光了一个小时。唯一不太满意就是片夹用了普通玻璃。配了长城牌的50毫米放大镜头。现在回过头来客观地评价,应该是:设计独到,精工细做。可惜以后有了专业的设备(历史博物馆淘汰的英国产品)就把它扔了。有了硬件还应该具备软件能力,今天回忆想想好象上过四个辅导斑。印象最深的就是狄原苍先生的“高级创作”与“作品分析”专题了。他是我国的摄影理论家,老先生的博才多学至今难以忘怀。可惜斯人已去,幸有我等一群为碑也。
以后我的照相机不断更新。理光5、海鸥、宾得超级ME等。到了85年我委托亲戚在香港花了1400元买了尼康FM250/1.4镜头。那时候我已经在技术科工作了,同事玩笑说:你天天背着一台彩电和一个冰箱啊(是说价值)!不是吹牛,我的最强“项目”就是自己制造了一只变焦镜头。那是根据《大众摄影》介绍的简单变焦镜头的制造方法。我用75毫米放大镜头加100度老花镜组成的镜组,自己设计了简单的变焦机构。虽然经过试拍,自己得到了“无实际使用价值”的结论,但是这段经历已足已让我自豪。因为我相信,至少在我们国家能够在自制器材上走的比我更远的人应该不多(后来这镜头筒改成了台灯罩,这是后话)。当然了,PKMDN型接口也没少做,这是为了将苏联1000毫米反射头安装在朋友的照相机上才忙活的。在我60“大寿”时还制造了一台6x6照相机,用的是骑士105毫米镜头。2000年时做“羽绒片材”(本人创意之词,搜索的结果基本都和我有关系)的项目时曾使用此新材料制造了50件摄影背心。央视转播中心的哥们煞是喜欢。批量的产品就放在“金广角”和“箭扣”卖了。如果您发现有人穿着这样的摄影背心肯定是我的产品,因为至今市场上也没有类似产品出现所以不会张冠李戴。
再以后又有了F3HPF90及从20毫米至80-200/2.8ED的镜头。再再以后又添置了ETRS(含7只镜头)、PENTAX6x7、利尔6x9(林哈夫65毫米镜头)照相机。
尤其是有了FM2以后就不需要顾虑虚荣了。虽然只有一个50/1.4镜头(那时我工资46.6元),可“纯影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只使用标准镜头!哈哈!这倒成了我没钱的挡箭牌了!我那时候好象是上足了发条的钟表,马不停蹄地骑着自行车到处转悠(使用的是0.5元的过期保定胶卷)。开始是参加我们区工业局的摄影比赛(一等奖),后来是为单位拍产品广告,再后来就能够接社会上的广告业务了。我附上各个时期的作品,这要比文字生动些,好与不好的您就看主流吧。需要说明的是作品没有经过特别的挑选,是随手上的东西。您要是有感觉了,将来有时间我肯定要做自己的影博了。毕竟两万张底片是个不少的财富呢!



老山的摩托车比赛(1983.理光5照相机50/2.2镜头.光圈16.速度1/4秒)


                                           1985.北京市百货大楼(尼康FM2机身图丽28毫米镜头)


                               春雪.玉渊潭(大颗粒效果)


       亚洲运动会点火仪式(在历史博物馆顶拍摄.反转片.尼康FE2机身.腾龙60-300镜头.局部放大)


                                        能仁居.商业摄影
去过能仁居吃饭的人都知道那里的情况,白天是出不了作品的。这是在晚上19点,使用20毫米镜头,利用汽车上反射的霓虹灯渲染红色喜庆气氛,给食客以愉悦感。
        


吸  引      (F801照相机.AF70-210/4镜头)





无题


变迁

错位



经营方便产品


冷  漠


人口


      今年我虽然已经60多了,但是对摄影及器材的兴趣仍然不减。这不是,我用一台废的基辅88和放大机部件做了个技术照相机。
谈到这里我还想提及一个人,虽然我们之间交流的次数有限,但他对我摄影技艺的提高同样有着非同寻常帮助,此人就是古大彦。那时候他在水利部做专职摄影,使用了一台林哈夫6x9照相机。他的作品对我影响极大,甚至震撼了我的心灵,他是我的第一个朋友兼摄影家。他的作品告诉我什么是真正的现代艺术。象他那样背着行李,许多几天不洗澡,执着的到处漂泊地寻找创作素材是很少见的。总之本人深表钦佩!
现在看到很多媒介上发表的许多所谓“专业”人员的作品为我国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现状捏了一把汗。连最基本的构图知识都不懂居然出来混饭!对他们的脸皮之厚那就只有两个字的评价了:汗颜!
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人有了照相机。这和我们那时候爱好摄影相比确实是天壤之别。真是羡慕现在的年轻人,有这样好的条件不用吃苦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爱好,尤其是可以利用电脑PS(我靠!)作品。这就给他们提供了走捷径的便利,不可否认的是这同样使之丧失了系统了解摄影术的发展史甚至艺术规律的动力。不了解摄影器材和摄影艺术的人是绝大多数,以此专业混饭的同样很多。所以才写了以前的一些文章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水平。最后用我的礼物作为结束语:在平凡中发现美的能力是基础;升华它的能力是灵感;展示它的能力是技术......
后记:在准备做个自己的图片网站.下图是新制造的技术照相机(6X6_6X9).






2011.08.028补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9:09 , Processed in 0.16371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