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孩子一生的40节中文课[url=] 转载▼[/url]
课程目录 中国文学:上古歌谣;《诗经》;汉魏六朝诗;唐诗 中国哲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道德经》《庄子》《心经》 中国学术:宗教,科学,书法,哲学,心理学,史学,考古学,文学,艺术,音乐 课程内容 文学 1、上古歌谣 《击壤歌》、《卿云歌》、《八伯歌》 《南风歌》、《采薇歌》、《白云谣》 《楚聘歌》、《获麟歌》、《徐人歌》、《越人歌》 2、《诗经》选 《关雎》、《桃夭》、《木瓜》、《黍离》、《子衿》、《野有蔓草》 《硕鼠》、《蒹葭》、《无衣》、《鹿鸣》、《鹤鸣》、《白驹》 3、汉魏六朝诗 《大风歌》、《鸿鹄歌》、《垓下歌》、《秋风辞》、《白头吟》 (3课时) 《落叶哀蝉曲》《十五从军征》、《善哉行》、《古歌》、《西洲曲》 《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 《驱车上东门》、《去者日以疏》、《生年不满百》 《曹操短歌行》、《曹丕善哉行》、《嵇康一首》《左思一首》 《时运二首》、《杂诗二首》、《读山海经一首》、《挽歌一首》 《饮酒一首》、《归园田居一首》、《鲍照二首》、《谢灵运二首》 4、唐诗《春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望庐山瀑布》《独坐敬亭山》《悯农》《江上渔者》《咏梅》《泊船瓜洲》《枫桥夜泊》《寻隐者不遇》《游园不值》《渔歌子》《江雪》《竹里馆》 哲学 一、《大学》:做一个天人合一、浩浩如也的完人。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2、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3、所谓诚其意者:勿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帮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所有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二、《中庸》:世界上最有原则有变通有境界的处世哲学。 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4、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6、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7、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8、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9、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10、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12、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13、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4、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15、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三、《孟子》孟子之独立人格:生当为大丈夫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孟子曰:“尚志。”曰:“何谓尚志?”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兼于心,则馁矣。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衰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行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四、《论语》孔子思想的核心:依于仁,约于礼,游于艺 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仁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礼: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於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陈亢问於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远其子也。」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的生活方式:游于艺(生活艺术化)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魁其如予何?”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天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於斯也。” 孔子於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如也。君在,如也,与与如也。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而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 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语,寝不言。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齐如也。 席不正不坐。 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人傩,朝服而立於阼阶。 问人於他邦,再拜而送之。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五、《道德经》 老子思想的基本概念与主要观念:道、有、无,道法自然 原理: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第十一章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为政: 第十七章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第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做事与修身: 第六十三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第六十四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六、《庄子》 庄子的思想与寓言:逍遥与齐物 莊子釣於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願以境內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於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於塗中。」 ——《庄子·秋水》 或聘於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繡,食以芻叔,及其牽而入於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 ——《庄子·列御寇》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搜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庄子·秋水》 莊子妻死,惠子弔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曰:「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曰:「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 ——《庄子·至乐》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庄子·列御寇》 学术 一、 有关中国宗教 1、中国本土为什么不产宗教? 宗教的实质是他信,而中国人偏重自信,如: 孔子:”天生德于予“ 《中庸》:“天命谓之性”。 《易系辞》:“一阴一阳谓之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孟子:“尽心知性,尽性知天”。 综上所述,“一天人,合内外。”) 2、子产和他的“魂魄论” 子产主张魂魄一元,西方主张魂魄二元。 3、中国人也追求“不朽” 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 不朽之手段:传之后代。此所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也。 4、孔子何以不言“怪力乱神” 子贡:“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 孔子:“祭神如神在,吾与不祭,如不祭”。 灵异事件:辰州符 西人重能不重德,中国重德不重能:聪明正直是谓神。 二、有关中国哲学 1、中国哲学之简介 孔子之仁。 何谓仁?孔子何以仁礼并提,仁智并提? 墨子之“兼爱”。 墨子为什么攻击儒家?他的“兼爱”何以不能实现?试与西方耶稣比较谈。 老子之无。 何以说老子乃道家之左派,而庄子乃道家之右派?比较谈。 《中庸》之中庸。 何谓中庸?为什么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2、中西哲学比较谈 西方“正反合”无(完无极),中国“正反合一”可尽宇宙。(庄子有言“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西方创造如“(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中国保守如“(天不变,道亦不变”。) 西方“物竞天择”,中国“天地之大德曰生”,“胜负乃兵家常事”。 西方重变,中国重化。 三、有关中国科学 1、中国科学乃人文化成,是生命的、有机的。如: 有巢氏:构木为巢——建筑——园亭——桥梁等。 燧火氏——烹饪。 神农氏:尝百草——医药。中医的特点:将医学对象视为一整体;用药亦主有机,认为生命可与生命相通;讲究静坐养神,延年益寿;认为可与死者心神交接。 大禹治水——水利。 周公:制礼作乐。金,石,丝,竹,匏,士,革,木。“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蒙恬: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再证物性相通和“率性之谓道”。 2、道家重自然,反机心。 庄子“桔槔”的典故。 中国神话里的道家思想。 3、比较:西方工业革命何以科学大发展。 哲学家、科学家和工匠的结合。 从古希腊以来的“科学癌症”。 四、有关中国心理学 1、概括地说,中国惟一门学问,曰心理学,其基础是音乐;西方亦只一门学问,曰物理学,其基础是数学。 中国心理学系人文科学,西方心理学系自然科学。 中国心理学讲究心通心,西方心理学讲究心通物。 2、“心通心”之种种实例。 文学中的心理学——自达己心;(此为与己通) 艺术中的心理学——如“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长笛一声人倚楼”。 绘画中的心理学——写意是也。如梅兰竹菊“四君子”,如八大山人笔下的鸟。 书法中的心理学——王羲之“书者,神妙之道也,非正人君子,不可为之”。 3、天地之心 心是什么? 朱熹“数点梅花天地心”是什么意思? 大自然的意志与息。 4、聊斋与中庸之道。 五、有关中国史学 1、中国在世界上最重历史,何也? 哲学上的“正反合一”观。 古为今鉴观。 非创造无以继承观。 反向的进化史。 2、中国史重人不重事,西方史重事不重人。 例:鲍叔,晏子,越石父、刘邦、战国四公子等。 3、褒贬:中国史学之要纲。 齐崔杼弑君之典。 《史记》取法《春秋》。 4、中国重天下观,西方重国别观。 《大学》之三纲八目。 西方的分别与对立。 六、有关中国教育学 1、中国教育是“人生教育,旨在做一个社会理想人。 子曰:“弟子入则 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从,而亲人”。“学有余力。则以学文”。 2、中国教育是德性教育。 “人而不仁如礼何,如乐何。”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有朋自远方来” “吾无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回也视吾如父也,予不得视其如子也。” 子路打虎。 3、中国教育是全人教育。 “暮春三月,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舞乎风雩,咏而归。” “吾与点也”。 4、中国教育是明体(针对达用教)育。 武王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耻食周粟,饿死首阳之山。 孔子:“殷有三仁焉。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 孔子:“伯夷、叔齐古之仁人也,求仁而得仁。” 5、中国教育是性情教育。 人生之味不在物欲,而在情味。 《中庸》:“人莫不饮食,鲜能知味。” 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孟子:“养心莫善于寡欲”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中国人之诗意人生。 6、中国人重学重于重教。 “礼有不学,义无往教。” 蒙卦:“非我求蒙童,蒙童求我也” “不问而告曰傲” “经师不如人师,言教不如身教”。 (今日专设教育学一科,谬之远矣) 七、有关中国文学 1、中国文学乃属“己学”,即表现一己之生命,不似西方,关注于事事物物,而不见一己之生命。 例:屈原、李白、苏东坡、司马迁、曹操 2、文学多源于老庄“濮渭间思”,系性情之学。 庄子与惠施 《大学》:君子出入而自得 《关雎》 3、中国文学的留白艺术 有限时空蕴含无限时空二三(人千军万马,六七步四海神州)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与“比兴赋” 4、文学人生化 园林艺术 为什么说苏东坡是“浪漫的实干家”? 李白杜甫比较谈 5、真正的文学在非文学处 五四运动的三大弊端 《史记》之文学性略论 曹娥寻父,月连救母 6、金圣叹之“六才子论”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八、有关中国音乐 1、情为重,技次之,是以中国无专门音乐家。 “文以载道” “一为文人,便不足观” “雕虫小技,壮夫不为”(扬雄) “丝不如竹,竹不如肉” 2、重和合。 如平剧。以人声为主,一切器声皆为副。器声中又有京胡为主。 3、各表情志。 荆轲去秦“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项羽垓下“力拨山兮……” 伯牙鼓琴、弃琴。 庄周鼓盒而歌。 昭君出塞,马上琵琶;文姬归汉,胡笳十八拍。 4、最重情味 晨钟幕鼓 张继《夜泊枫桥》 白居易浔阳江头《琵琶女》 东坡夜游赤壁“有客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 5、音乐与文学结合 《梁祝》 《梁祝》主角访台轰动说明了什么? 6、音乐非一专门技艺,讲一通字。 王维:雨中花果落,灯下草虫鸣。 九、有关中国书法 1、贞观元年,皇家书法家为什么没有成功? 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 2、心诀手授,有痴乃成 怀素和颜真卿的故事。欧阳询的故事。张旭的故事。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3、动笔当如“锥刺沙” 悬腕技法 苏坡“螃蟹体” 4、“书者,玄妙之道也。非正人君子,不可为之” 苏东坡:浪漫的实干家。 十,有关中国社会学 1、何为室,何为家? “夫妻一室,天伦之始” 中国古代婚姻制度 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猜书泼茶的典故 2、宗法社会 中国人的家庭观 中国人的永恒观 费孝通的“差序格局” 3、四民社会 工农士商各阶层之分析 4、梁潄溟的三大文明体系简介 西方人对物 中国人对人 印度人对己 5、“天子之民,浩浩如也” 略谈中国人的喜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