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做出全世界最好的纳米硅线。半生游历后,这位亚洲纳米领域的领军人物,回到内地,带起一支冲向国际前沿的“梦之队”
李述汤:跨越十亿分之一米的传奇 李述汤,中国科学院院士,亚洲纳米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独墅湖边好读书。在古城苏州之南,有一湾独墅湖,无云的天空映着深邃的幽蓝,远处的灯光好似浮在水面,湖畔是林立的大学校园与各式研究院。沿湖跨进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的大门,静静的校园深处,有一栋灰白相间的小楼人来人往,据说这里一天最多有十多批来访者。里面就是亚洲纳米科技的领军人物之一,曾被称为香港纳米材料第一人——李述汤院士。游子思报国,如今他又在苏州开始延续半个世纪的传奇。 冬日暖暖的午后,记者敲开了李述汤办公室的大门,素服儒雅的李述汤正埋首工作。游欧访美1/4个世纪的李述汤,面色红润、风度翩翩。离港之后,这是他第一次接受媒体专访,一时间感慨颇多。
忆起这么多年的奋斗与激情,李述汤言笑之间有着梦想的斑斓。“我已经65岁了,我现在不会因为什么改变自己的风格。”在科学界,“将门虎子”的李述汤向以坦诚、率真、人缘好著称。
纳米,约等于十亿分之一米;跨越这个距离,将进入一个新世界。应该说,没有李述汤,就没有香港纳米物理的最高成就,当年“最细纳米硅线”的纪录就是他创造的,那曾经是香港人的骄傲,引领了一座现代城的纳米热潮。如今,苏州这座千年古城的纳米热也因他升温不少。
贫民街走出的大科学家
据身边的人说,李述汤总是在工作,即使今年65岁了,也像年轻人一样不知疲倦。
这跟小时候的经历有关。李述汤说,几十年过去了,一直都忘不了自己的“出处”,忘不了曾经受过的苦。他的成才之路的曲折正像他自己说的这段话:“因为欠缺,所以拼命奋斗,誓不低头。那种‘fighting spirit’——拼搏精神,是我成长的要素。”
李述汤长大的地方叫调景岭,是当时香港非常特殊的一个地方,鱼龙混杂,交织着贫困与慌乱。该地区位于香港九龙东鲤鱼门湾外,曾经是一个三面环水的荒山,这里除了通往筲箕湾的水路交通以及山上一条崎岖狭窄的小路通往观塘外,几乎是与世隔绝的。1950年,香港政府把这里变成了有国民党背景的难民徙置区,区内聚集了一大批战败后逃出大陆的国民党军人,区内平时也是遍插青天白日旗。香港政府允许他们开山建房,无限期居留,实行自我管理。后来港府在山顶上建了一个警署,远远地监视区内有没有杀人放火,其他活动都不予管束。
就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李述汤艰难求学。他的父亲曾是国民党中将,李述汤极小的时候就随父亲“撤退”到了香港,辗转反复,最后在调景岭定居。退出大陆时,家里还带有几根金条,但随着母亲病逝,且黄埔军校毕业的高才生父亲却不会广东话,难以谋生,家道逐渐衰落不堪,穷困潦倒。年幼的李述汤也开始了偷甘蔗、偷鱼、与蛇共眠的悲惨生活。
据李述汤回忆:“岭上公共设施匮乏,初入住时,还没有自来水。辅助社是几栋平房连成的,百多名来自困难家庭或父母双亡的孩童在这里一同生活,一同念书。”
即便这样,李述汤的童年还是充满了奋斗与梦想的色彩,这得益于父亲。父亲常诫勉自己,要好好读书,“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在冰冷的冬天,四处漏风滴雨的破木板屋里,李述汤争取一切机会读书,“下雨的时候,那个房子要找一个地方不漏水可是不容易啊!”李述汤对此记忆犹新。从小学开始,他年年在班上排名第一,最终考取了香港中文大学。1969年他大学毕业,考取奖学金到美国进修,从硕士到博士,学成之后在美国定居工作,成家生子。
在美国期间,李述汤每年还会寄一张圣诞卡给调景岭学生辅助社。后来回到香港,他还经常带着儿子到屏山老房子和调景岭的旧址看看,陪仍在那里读书的孩子们吃饭,给他们讲讲课。生活在这片安置区里的很多人,走不出旧时代的框架,融入不了新的生活,终其一生也都没有再走出调景岭。但李述汤却抓住罕有的机会,挣扎着走出了调景岭,并在香港创出了举世瞩目的科学成就,而那段日子就开始的奋斗精神也伴随他至今,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