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16:51: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鸟昆虫创造的奇境
[选自《文汇月刊》1985年第10期,有改动。李霁野(1904—1997年),安徽霍邱人,作家。]
李霁野
这两天又翻读哈德生(W·H·Hudson)的《鸟与人》(Birds and Man)。在第二章中他谈到,他听格雷在讲演中说,对于禽鸟的喜爱、欣赏和研究,比“二道手”的娱乐,有更新鲜、更欢快的乐趣;听看禽鸟的快感,比其他任何欢乐都更为纯洁而持久。这几句话引起我颇为愉快的回忆。
在我故乡老屋的后面有一个池塘,塘中有个小小的土岛,这是我童年的仙乡。有时我站在塘岸看着游鱼和浮萍。一次,一双翡翠鸟从水面急飞掠过,那电光似的一闪留下悦目的印象。以后很久,我一闭目,这印象就在我的脑际浮现,仙乡似的景物清晰在望。同我一起惊看翡翠鸟的,有我童年初恋的少女,她的倩影当然也会一同出现。
此后三十多年,我在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教书,常在一条小溪边上散步。一次,看见一双翡翠鸟在水面一闪飞过,我不禁惊呼:“翡翠!翡翠!”使游侣有些惊异。我闭目默默站了一会,童年的仙乡景物和伊人的倩影又在我的脑际浮现了。
在童年给我留下另一美好印象的鸟是黄鹂。看到或听到这种鸟时,自然要联想到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回到故乡,那仙乡似的池塘虽然不像童年时美丽了。但我站在塘岸看着,美的联想一点也没有遭到破坏,翡翠鸟的幻象还浮现眼前。有一次,我突然听到黄鹂在不远的树上歌唱,那娇黄色的羽毛,在透过树叶的日光下鲜艳夺目。父亲写春联的形象立刻在我的脑际出现了,因为父亲常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虽然没有向父亲谈过,但我想这两种在故乡常见的鸟,一定在他的视觉和听觉上留下过很美好的印象。
我这次回乡,一方面同一位朋友刚分手,一方面殷切期望着同还在异乡的妻稚欢聚,情绪波动是较大的。这次听到黄鹂时,印象自然同这时的心情分不开。这以后我没有再听到黄鹂,但偶一吟杜甫的诗句,那情景和心情会立刻再现,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二十年甚至三十年了。
还有一种童年常见的鸟就是鸽子。鸽子叫起来也很令人愉快,但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美好印象的不是鸽鸣,而是高飞在空中的鸽的哨声。我童年放风筝时,表兄有时在上面加一个哨,那声音同这很相似。有一年冬,我在天津女师学院患重感冒,一直好不了,放假回到北京,住在当时还存在的未名社。一早醒来,天气晴朗,我听到云鸽的哨声,像仙乐一样给我以美的享受,童年放风筝的情景立刻在我的眼前出现了。感冒病倒不药自愈。
大雁是富于诗意和感情联想的,雁传书和鸽送信,一为诗,一为真,我们对前者更为欣赏。听到雁嘹天,看到雁行飞过碧空,我总听到母亲亲切的声音,看到母亲慈祥的容貌,因为童年留下的印象太深了。在白沙我已经是中年人了,雁声和雁行引起同样亲切的感情波动,但对童年的印象只起相映成辉的作用,二者有时分别呈现,有时混为一体,但都美似海市蜃楼。
白鹭在我的故乡是比较少见的,在四川就颇多了。杜甫的诗写的是“一行白鹭”,似乎是群居的多。我在北碚时,每天沿着嘉陵江岸散步,一次黄昏,在我的眼前呈现一幅极美的画图。又一次清晨,一只白鸟从碧空飞过,我当时就几口占一绝:
曾记温泉晚渡头,斜阳帆影恋碧流。
今朝白鹤腾空去,不负此番万里游。
因为只有一只白鸟,我的见识有限,又没有切近观察,我就假定那只白鸟是鹤了。鹤也罢,白鹭也罢,这幅美景图,在我闭目长眠之前是不会消失的了。
我的家虽然在一个小镇上,同农村并不隔离,倒是鸡犬相闻的。也许有人以为鸡犬之声不会引起什么美的联想吧,那就大错特错了。从童年起,鸡鸣犬吠都使我深深感到农村入夜安静得可爱,使我对“鸟鸣山更幽”多一层体会。以后长期住在城市里,总惋惜听不见这两种声音。1926年我回故乡省母,它们唤起许多童年回想,使我感到很大的安慰。我在白沙时写过一首长诗,有句云:“鸡鸣频频忆故村。”是当时的真情实感。
抗日战争胜利后一年多,我才有机会沿着视为畏途的川陕公路坐长途汽车回乡。第一天到达一个小村的小旅店过夜。天将破晓时,醒来听到鸡鸣,周围死般沉静。月色窥窗,似乎在致黎明的问候。“鸡声茅店月”──这诗的意境在我的心上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这瞬间的生活我认为是最幸福的了,只有死亡才能泯灭它。旅途的万苦千辛统统可以忘怀了。
有时候视觉和嗅觉联合起来,留下的印象就更鲜明难忘,时时闪现在我们的心头。妻同我都很爱夜来香。新婚后,一次坐在小院里乘凉,旁边有一盆夜来香,我们目不转睛看着它。花朵突然放苞,清香扑鼻,我们相视微笑。虽然前年我们才买到一盆夜来香,想一温旧梦而终于失望;但我们只要一提起或想到这个花名,旧时的情景就会像一幅美妙画图呈现在我们眼前,人生难免的一些小小烦恼也就烟消云散了。
哈德生说:我们偏爱一种花,因为这种花与我们的快乐童年或早年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一种花成为花中之王,有微妙的魅力,只要见到它或嗅到它,就可以在我们的脑子里唤起美丽的幻象。这使我想起童年看到乳燕在菊丛飞舞,携情侣踏雪寻梅的往事,我在《初恋》中写过,在这里就不重述了。
在白沙,同游侣一次漫步经过一段峡谷,走上一座小山,看到竹枝上一只小鸟(大概是画眉),头对夕阳歌唱。“白云深处有人家”。但我们未见到人,只闻微风吹送来的水仙香味。鸟语花香结合,留下永不磨灭的美妙印象,在鸟语花香的环境中,虽然花鸟不同,这幅图景总会浮现在眼前脑际。
除鸟之外,我很喜爱两种昆虫──蟋蟀和知了。蟋蟀的弹琴声,我觉得比人工的乐声更为悦耳。它能唤起我童年的多少愉快回忆啊!它同我童年小友的欢笑声分不开。它使我会突然听到初恋情人银铃般的笑语。除在白沙偶然听到一两次,这美妙的弹琴声我多年都没有听到过了。但“轻柔的声音化为乌有,音乐还在记忆中颤抖”。
在天津这样喧闹的城市中生活多年,这样的经验就比较少了。我不像哈德生,对城市生活怀着那样深的憎恶,因为我不能像他一样,觉得在旷野荒原,只能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并不必听到“君喉歌宛转”,就可以“旷野即天堂”。他既然可以与人异趣,我也不必勉强和他求同了。
但是物以稀为贵,我在天津的一次经验特别为我所珍惜。我同妻定情之后,有时我们到海河岸上散步闲坐。一次夏季月夜,我们在树阴下坐着看海河上的帆船缓缓行驶,船头白浪在月光中闪闪发亮,忽然一阵蝉声,我们像倾听音乐一样沉醉。抗战后期我在白沙,一次蝉声就为我复活了这幻象,使我的乡愁倍增。今年已到初秋天气了,我意外听到小园里一阵蝉鸣,上言的情景立刻浮现在我的眼前了。与此同时,我也听到了纺织娘,但却未引起丰富优美的联想。
哈德生说,例如我们有一种习惯,在一切地方看到美,看到美的东西能够欣赏,一切消逝的景物,是无限宝藏,是我们的最好最亲的所有物,是常青的欢乐──是储藏在我们内心的阳光。
1984年12月13日
欣赏指要
这是一篇真正的“散”文,全由联想写成。
作者写作时已经80岁了,文中凝聚了他一生中的诸多印象和复杂感受。所描述的情境像一组组电影画面闪过,时空任意切割,思绪无限扩散。看似“散乱”,但处处都体现“奇”的特点──物境之“奇”和心境之“奇”,都聚拢在作者“美好的记忆”这根红线之下。从写法看,每一片段都大体采用“情境—联想—品味”的模式。
试总结文章写了哪些情景,看看作者每一处抒发了怎样的感慨,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在心里留住那么多美好的印象;文章首尾借用哈德生的名言诠释这些情境,品评其表达效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00:44 , Processed in 0.14906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