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平原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4-22 16:19: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平原
《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明清散文研究》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42460/
三联2004.6版
1990获首届全国比较文学优秀著作一等奖。

开场白
相比其他,散文不受重视,有文类的等级观念,也有本身理论资源的匮乏。目前,古典诗歌理论的阐释,前景开阔,散文则只处体会与感悟阶段。
散文只有语言文字,之外全无依傍,而小说有人物、情节,诗歌有韵律、意象,戏剧有动作、声音。
读散文,不仅是“知人论世”,更重要“尚友古人”。
晚明小品是“文人之文”,清朝文章大多不被人看好,是“学者之文”。

第一讲李贽:别出手眼与放胆为文
把孔融、嵇康和李贽放在一起,确实可以看出魏晋名士和晚明狂生的共同点。(高:值得好好研究研究)(其下陈又依据鲁迅的观点,说当时非薄礼教的人都是真心爱护礼教的,可当了一回鲁教的大祭司而矣)
后世论班马,一般皆言马“喜驰骋”,班“尚剪裁”,马“通变化”故“圆用神”,班“守绳墨”故“方用智”。(高:不知何人论此。应记)
一个社会,无论是标榜礼教还是推崇叛逆,都会有明显的副作用。两害相权取其轻,相对于“流氓当道”,“附庸风雅”还是比较可以接受的。所以古代那么多人看重一种作为思维与表达方式的“文体”。科举考试也更重要的是训练你以后做事守正统的思维方式。中国人相信“学为政统”。
李言:古今有君臣无朋友。
论贪官恶,清官更恶,自李——李渔——刘鹗。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以公式表示人类进步,和各民族特性,怀疑是从李这里受启发。(高:几分某某几分某某,所来有自,为中国文人习惯之一种思考,如谢灵运之天下才共一石,到诗词里“三分春色”云云,未必可坐实也。)

第二讲陈继儒:生计与幽韵
特点:真隐/关怀地方/一艺在身。不是“不出如苍生何”的伟大想象。
陈和李的不同,满足了一般人“逾规而不越轨”的心理需要。
郭预衡《中国散文史》是目前为止部头最大、资料最丰富、最值得参考的一部散文研究专著,但基本思路在发掘中国文人忧国忧民的传统。(高:此一基本思路当道,为识者惜,何不关注散文文体之流变,或散文正以其散,由此所见文化之气运之变迁?)
陈的遍书谋生,反映:晚明江南经济生活相当发达/此时此地“附庸风雅”的时尚造就大批潜在消费者/出版业发达。
余英时认为:现在一般研究中国思想史,两极化,有的关注纯哲学,有的关注造反宗教,都是有意无意把西方模式套在中国史的格局上,此二者间,还有一大片重要的中间地区是史学空白。商人之意识形态在此实占有重要地位。
明朝,茶、酒皆有大变化,以前是团茶,有调料,陆羽加盐,苏轼加姜,以后散茶,只求清味。借茶、酒来谈中国文学,很有意思。对人的身体、气质、情感、想象力的驰骋,都有所影响。
魏晋的清谈和晚明的清言之比较,甚有意思。前者直接促成了思想的活跃、文章的通脱、语言的考究、对空灵境界的追求。而后者往往有名句无名篇。

第三讲袁宏道:阐扬幽韵与表彰声色
古代文人,在官场老说退隐而不退,和经济关系很大。文人之不踏实于官场,对官场负面作用亦不小。
袁言:寂寞之时,既想热闹;喧嚣之场,亦思闲静。人情大抵皆然。如猴子在树下,则思量树头果;及在树头,则又思量树下饭,往往复复,略无停刻,良亦苦矣。与“围城”说更形象,更精彩。
古代文人喜用书札表自己的理想抱负,皆不太涉及日常事务,表面写给某个特定读者,实际准备收入集子里。所以要了解他们的观念、情感、学识,序跋书札比正经的“策”、“论”更有用。
最早给金瓶梅正面评价的是袁。


第四讲张岱:都市诗人的奇情壮采
明代散文最佳,古代散文十佳。
1)自叙与自嘲:《五柳先生传》—王绩《自作墓志铭》—刘知几《自叙》—张岱《自为墓志铭》—汪中《自序》—梁启超《三十自述》。统称自传Autobiography。张的自叙是老泪纵横,和林语堂的《八十自叙》的俏皮不同。 有一日你会发现你少年时想做的很多事,其实是做不成的。一个人越有才气,越心高气傲,晚年的悲凉越深。 张的著述:经学《四书遇》(序说自己从来读书只读白文数十遍)、史著《石匮书》、小百科《夜航船》、散文小品《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女文集》。
2)真性情与忏悔录
特别佩服张的黄裳《绝代的散文家——张宗子》言《自为墓志铭》是一个地主大少爷的忏悔录。误。张没有自责或反省,而有“自嘲”“自夸”。对于往事的追忆,当事人津津乐道,后来者心向往之,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Stephen Owen《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最后一章“为了被回忆”。 钱钟书《管椎编》1979版358页提到司马相如,认为他对于自己窃妻,夫子自道,是忏悔录之开山。 中国人却反忏悔意识,忏悔从佛教中来,针对的是杀生等戒,如沈约的《忏悔文》。 真正从社会人生的角度忏悔,而且灵魂深处爆发革命,中国人所缺。(高按:从此入手,关心忏悔一词的演变,从印度引进,又在近世受到西方新义影响,其所流变,甚有意义。) 钱是过度阐释。洪迈《容斋随笔》论《琵琶行》,言作者不该到妇人船中。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言:是邀请妇人过来,因此船上才有盛筵。且这牵涉到古今社会风俗不同,唐宋男女礼法相差太远。陈《读〈莺莺传〉》中谈到唐代承南北朝旧俗,以二事评定人品高下,一婚娶世家女,二仕由清望官,故元直叙自己始乱终弃的事。不少惭,不略讳。
3)民俗与寄托
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以〈梦梁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为主要素材。我们也可复原明末江南的日常生活。对民俗工艺、民间文化、都市风情的把握,张的文章远在许多史书、方志之上。 都市生活,我们过去往往强调贵族趣味与民间趣味的分离,实际上他们也有合流的一面。 秦淮名妓与当世才子的亲密交往,如李香君与侯方域、柳如是与钱谦益(高按:还有陈子龙)、董小宛与冒襄(高按:还有陈圆圆)、顾媚与龚鼎孳,甚至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其相亲相爱、相敬相慕,以及国难当头时的相知相助,在普遍轻视女性的传统中国,几乎成了“千古佳话”。 〈茶史序〉 读书做学问,有入门途径,有规则,但达到某种境界,确实百无禁忌。

第五讲黄宗羲:史家之文的阔大与入情
〈论文管见〉 袁枚〈答友人某论文书〉:要知道自己是要进〈文苑传〉还是〈儒林传〉。 清初最易赢得我辈学人认同的是黄,王夫之比他思辨精微,顾炎武比他学识博大,但清初将生命、性情、学问融为一体,能用恰当好处的文字表现出来的,黄是第一。 〈天一阁藏书记〉(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思旧录〉〈明儒学案凡例〉〈四明山志〉〈今水经〉〈匡庐游录〉〈明夷待访录〉〈女孙阿迎墓砖〉(钱谦益《初学集》《有学集》《列朝诗集小传》)
第六讲顾炎武:能文而不为文人
《与戴耘野书》《金石文字记序》赵俪生《顾炎武新传》(章太炎很喜欢顾炎武,《国故论衡》言:凡立论欲其本名家,不欲其本纵横) 老辈史学家教人做学问,从读《日知录》起,新辈教人,从范文澜《中国通史》起。我认为从通史入手做学问,流弊甚大。1950’s以后,中国学者过早参与编写教材,会把人的学术感觉完全破坏。读书的时候如果还有志气,千万别做这种急功近利的事。写通史,尤其是教材,不应该是一流学者努力的方向。


第七讲全祖望:超越“江南之文”
1999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下〉介绍清代散文名家44位,无全。史学家黄云眉〈鲒亭文集选注〉,可为入手书。我编〈中国散文选〉最高规格选了6篇。(全著作:〈鲒亭文集〉〈经史问答〉〈校水经注〉〈续宋元学案〉-黄宗羲父子草创。蒋天枢〈全谢山先生年谱〉) 全每天读〈永乐大典〉,一天20卷,近10年。 梁启超、钱穆均有〈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言从〈永乐大典〉里篡辑佚书,乃乾隆开四库馆的最初动机。 学有浙东、浙西派,因于唐有浙西、浙东道。宋乃沿置两路,浙东有宁波、温州、台州、金华、绍兴。浙西有杭嘉湖、苏松太。 章学诚〈文史通义·浙东学术〉:“学者不可无宗主,而不必有门户,故浙东、浙西,道并行而不悖也。浙东贵专家,浙西尚博雅,各因其习而习也。”顾炎武是浙西之学,多为学术界关注。章偏向浙东,从南宋永嘉学派、金华学派,即陈亮、叶适那里,到黄宗羲。章强调,浙东:文献/史学/经世。张舜徽《清儒学记》清从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邵廷采、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黄式三、黄以周(1828-1899)。有人认为浙东应有两个系统:黄、万、全是一路,章、邵晋涵是“异军突起,自致通达”(可看何炳松《浙东学派溯源》、金毓黼《中国史学史》)。我怀疑,章太炎、周氏兄弟学术思想的形成都与浙东学派有联系。(高按:此联系不知有无人论证,是一好题目。)章太炎没有正式是黄以周的弟子,但是“私淑弟子”,但大致相同的文化土壤和学术氛围,以及师长间频繁交往,对章太炎都很有影响。只是西学东渐,知识系统及教育体制发生很大变化,后来者游学四方,甚至异域,对乡邦文献和地方学风的依赖性越来越少。因此我认为,将浙东学派封闭在清代,是合适的。 全私淑黄宗羲,是公认的(《梨洲先生神道碑文》《奉九沙先生论刻<南雷全集>书》)。 在固定的稿费制度建立前,“润笔”是文人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墓志铭是其中需求量最大,最“生财有道”的文体。为何同样是大文人,有的篇篇好,有的很芜杂,全认为关键是无“有力高弟为之雠定”。过分拘泥的弟子,反倒可能糟蹋了师傅的形象。 全的史学贡献:学术史的撰述,为学者立传;对乡邦文献的整理(对周氏兄弟的影响);表彰明清异代之际的忠臣。 平步青、梁启超非常推重,严元照、谭献认为他写文章太随便。 “作家”与“大家”:作家“瘦肥浓淡,得其一体”,大家“必有牢笼一切之观”。

第八讲姚鼐:文派、文选与讲学
1)出生书香门第;是桐城派开派的关键性人物;此派不仅在清代影响深远,争议不断,在中国文学史也很奇特:方苞、戴名世、刘大櫆、姚、梅曾亮、管同、方东树、姚莹、刘开、曾国藩、张裕钊、薛福成、吴汝纶、马其左永右日、姚永朴、姚永概,还有不正宗但有好感的林、严。
2)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论此派从姚说起,突出之。有了姚,方刘的文章才让人刮目相看。《刘海峰先生八十寿序》
3)中国古代,学统、文统很重要,现代中国,突出自己的师承,虽然采取文化保守主义,但却给人的印象不好,效果不好。此派的特点:清通、雅驯。被攻击处:义理根底无而卫道热情高(尤以周作人为最有力,一直批评到归有光与八大家);讲求“文法”而近时文。戴震《与方希原书》《与姚孝廉姬传书》,段玉裁《戴东原先生年谱》。姚《随园雅集图后记》《袁随园军墓志铭》。 了解中国文史,应该稍微关注建筑、图象、文字的关系,古代建筑以土木为多,很易毁于兵火。将立体的建筑变为平面的,又用文字描摹,力图保留记忆达到永久。
4)方的“义法”,刘的“神气、音节、字句”,姚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从教育入手,抓住姚和几个书院的关系(南京钟山为首),考察此派的形成和教学方式,从此角度辨析姚的文学主张和得失,更踏实。由此,讨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教育和文学的关系,既有线索,又有资料。姚的教学课本是《古文辞类纂》。 姚是个好老师,主要着眼点在怎么将学生带进古文的世界。因此《古》极讲可行性、实用性。真正打倒此派的,不是语言、文章,而是废除科举。 胡适说,学此派,大多数可做到“通”。 因为实用性强,最早介绍西学的,是学此派的严、林、吴汝纶。

第九讲汪中:志在述学与文艺其末
1)桐城以外的文章,是“学者之文”,不仅限于考据之文,所学目标往往超越八大家,以根柢经史、熔铸汉魏为目标。 和桐城的差异:此是“以学入文”,桐城是“以文入学”;此眼界开阔,对“主流意识形态”警惕,有审视的眼光,认真的反省,桐城只有卫道的热情。
2)汪出身贫寒,成为大学者,在清代极少,是在书店里读出来的。 属于扬州学派,主会通。吴派主默守,皖派主专精。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清儒学记》 汪《经旧苑吊马守贞文》“嗟夫,天生此才,在于女子,百年千里,犹不可期,奈何钟美如斯,而摧辱之至于斯极哉!余单家孤子,寸田尺宅,无以治生,一从操翰,数更府主,俯仰异趣,哀乐由人,幸而为男,差无床篑之辱耳。江上之歌,怜以同病。” 狂傲 章太炎很推崇汪,对其他清人,从道德感出发,往往过苛。 冯衍、刘孝标、汪、黄侃。夫妻问题。“春朝秋夕,登山临水,极目伤心,非悲即恨”。






本人摘要此书后附书目中重要者:《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茱萸集·数码时代的人文研究》《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以“引经据典”为中心》(《文学评论》2001.4)章炳麟《国故论衡》龚自珍 川合康三〈中国的自传文学〉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陈万益《晚明小品与明季文人生活》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梁启超、钱穆各自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斯蒂芬·欧文《追忆——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往事再现》谢和耐(Jacques Gernet)《蒙元入侵前的》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论戴震与章学诚》

此书看完于2004年12月24日,记于2005年1月2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8 12:27 , Processed in 0.09998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