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文突破三条底线的因素分析和建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5-5 19:4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论文突破三条底线的因素分析和建议

吴大同[1](江苏 南京 210013)
      摘  要:论文的标准有很多条,但至少要有完整的题录和其中的文后参考文献,及正文的结构三条底线。中小学教师要掌握这三条标准底线。从辅导学生写论文的角度,更要掌握它们了。
      关键词:论文标准;三条底线;掌握标准

     中小学教师论文有没有标准?不但有,还有总体层面和具体层面之分。从总体层面上说,标准有很多,例如为强调论文的客观性,不宜用第一人称,宜用相当于英语中的被动态表述。篇幅所限,讨论论文标准仅限于具体层面的“三条底线”。

      一、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
     作为一名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教学,二是做社会工作,如班级,年级教务管理等,在此基础上还有更高级的是教科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1]。而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正是教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与国内课堂教学的“满堂灌”现状不同,发达国家中小学教师在对学生的个性化教学中,往往用布置课程论文写作来完成教学目标[2]。而这些论文都必须符合下述标准的三条底线,即符合标准的文章才是论文。
     反之,如果连教师们也不会,甚至不知论文的标准应有三条底线,那么在辅导中小学生搞科研、写论文时,就会像不懂飞机的师傅去教小飞行员学员学开飞机一样,上天以后的学生不但学会的可能不大,而且危险还会追随着他们。
     完整的题录编排格式的标准化是可以提高论文规范化程度的,它不仅是形式问题,而且也是信息交流的条件之一[3]。学术纪律要求教师无论是论文的写作、发表,还是辅导学生写论文都必须以此红线为界(戒)。
      所以对标准的三条底线的关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专业能力,也是必须(刚性而不是柔性地)敬畏的学术纪律。如果教师不会、不知这“三条底线”,就有误人子弟的可能和危险。每个(教师)作者要以此自律;每个督学、评委;新闻出版署责任人要恪守职责、严守这“三条底线”,期刊编辑不能因为他是中小学教师就放他一码,而要以此他律。只有如此,才能回答好“钱学森之问”,才能圆满完成课堂教学改革,才能有效推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把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成“创新(造)大国”准备好人才。
     从这个角度上说,“道德文章”与“符合标准的文章才是论文”是一致的。这不仅是普世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是师德的重要内涵之一,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想当教育家的人,要办成一流学校,组建一流教师队伍的历史职责是逃不掉躲不过的,必须逾越的一关。

    二、三条底线标准和教师论文的现状
      论文的标准很多,从具体层面上说,至少有“完整的论文题录,正文的结构和文后参考文献”三条底线。后两条是从属于“完整的论文题录”标准的。
     1.“论文题录”的底线。“完整的论文题录”也叫论文的辅文,它包括论文中除正文以外的所有部分。除文后“参考文献”在下文另述外,其他四条要求如下:
     (1)题名。题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全文应围绕题名来写,不超过17个汉字,否则要用副标题。
     (2)署名。教育论文是靠交流实践来落实发展的,作者信息的完整有利于学术交流。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的姓名和通讯地址,本人的业绩简介”三项内容。[4]期刊缺少作者简介,联系方式,编辑和读者就无法与作者沟通。
     (3)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从篇名、关键词和正文中抽取的最能表达论文主题内容的一段文字,是分论点的集合,是对全文核心内容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5]它对检索、著录与交流是极其重要的。摘要一般在200字以内。关键词一般为3~8 个即可。[ 6]
    (4)英文题录。即把题名、署名、摘要和关键词等几项译英。译英是题录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只有符合标准的文章才是论文。如果缺少了题录中的任何一条,只能会使其下降到掐头去尾的“文章”级别,就不是“全须全尾”的正规论文。
综观中小学教师的不少文章,往往缺少 “摘要和关键词”和将“前三项译英”。有的甚至还缺少第二条“署名”。这是突破第一条底线的具体表现,是不能投稿的。
      2.“正文的结构”是论文的第二个底线。“正文的结构”是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初学者如果刚处在写作的起步阶段,不妨循序渐进以先入模、后出模。谨记“正文的结构”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板块。
     (1)提出问题。如果说论文通行的道理是“摆事实、讲道理”,那么此部分(第一板块)就承担了摆事实的重任,是此文瞄准的靶子,体现此工作的价值所在。事实可以是现象,现状,结果,事实,具体,个别,实践和案例等,如果一开口就先放上名人名言、中央文件,先讲大道理、空理论,宏观,理论,教条,结论。那么就会跌入失去论据论证的泥坑。建议用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心得,教育经验或教育调查结果等客观事实来描述论证。如若例举出负面例子作现状,则下面的原因诊断分析和“开处方”就较易于有的放矢了。
     (2)分析问题。分析的对象是上述所现状和案例。如果是负面的现状,需要找出原因。可以相互比较分析,和标准比较分析,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分析;并适时应用理论。如是调查报告则可以用调查的结果来分析表述。这是第二个板块。
     (3)解决问题。第三个板块是解决问题的处方。开出的处方可以是反思、意见、启示、建议等等。开出的处方或提出的建议(引发的思考)等,应是有利于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
     论文的学术价值在于分析解决问题,引发思考。如果尽可能地从问题(负面)的现状入手,就易前呼后应了。反之,如果陈述功绩、自我表扬,写的就不是论文,而是工作汇报,是邀功请赏的文章,它就突破了论文的第二个底线。
    总之,前呼后应的论文才是顺其自然的,才不会突破论文的第二个底线。
    3.第三条底线是文后“参考文献”。文后参考文献是前述“论文题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常被忽视的部分。它有7个要素[7],分述如下:
     (1)序号。如“[1]”。(2)正文中相关句子末尾的上标,如“[1]”。(3)被引文作者。(4)被引文题(篇)名。按国家标准规定其首字母分别如下,[M]专著;[J]期刊文章名;[N]报纸上析出的文章名; [D]学位论文名;[A]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章名;[C]论文汇编集名;[R]报告题名;[S]标准;[P]专利;[OL]网址等[2]。 (5)出版者。如出版社名,期刊名,或报纸名,网站名等。(6)出版时间。指年(期)。(7)页码。
     参考文献是按GB7713-87和CAJ-CD来著录的。[8]其实例可参见赵玉东等编的《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一书[9]:
      专著中析出的文献:[1]程根伟.1998年长江洪水的成因与减灾[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32~36
      文集中析出的文献:[2]马克思.关于《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札记[A].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05
      连续出版物中析出的文献:[3]李晓东,张庆红,叶瑾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101~106
     报纸zk 析出的文献:[4]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11-20(15)
     电子文献:[5]王明宾.中小学有关教师的评价[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10-04
     比对上述七个要素的引用标注,现在中小学教师文章中最常见的是缺少第二条“正文中相关句子末尾的上标”和第七条“页码”。参考文献的条目如果缺少“页码”,就不能证明引用时见过原文。缺少“正文中相关句子末尾的上标”和“页码”,只能说明文末用的不是参考文献,而是参考条目;也不能标明引证与被引证关系;从而也不能说明该文没有突破第三条底线。
     据大样本统计,国内发表论文篇均至少引用7条参考文献[7]。学界一方面认为,作者被引用的多寡是核心作者评定的依据;期刊被引用的多寡是核心期刊评定的依据;论文被引用的多寡是核心论文评定的依据;总之,越是好的论文被引用的参考文献条数越多。另一方面认为,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条数越多的,该论文质量也越高。之所以说,©(copyright)在论文中地位之所以首屈一指[3],就是因为论文中对引文的标著情况反映了对他人劳动的尊重程度,也是作者在学术上被同行承认的前提。正因为如此,才说这不仅是普世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是师德的重要内涵之一;进而在教师指导学生论文时作为理想教育(或思想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何况,引用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反映了作者对学术前沿的了解深度和及时性,这是做出好学问的重要前提。
     因此,在引用参考文献的条数多寡的问题上,无论是作者,评委,还是期刊编辑应以“韩信点兵,多多宜善”为要。这也是聚焦第三条底线标准时的主要目的。当然,要发表的论文在中国知网(CNKI)登陆时,期刊编辑都会将它与相关的、已发表过的文章进行查重比对,两者的“重叠”部分只要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会涉嫌抄袭(示警);但如果有文后参考文献来标注说明对他人作品的引用,且作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就可正当有效地规避这条警戒线。

      三、突破三条底线的因素分析
      一个事件的发生形成,绝不是个别因素偶然造成的。而是一系列相关因素综合作用致使的。论文标准底线能被突破,究其原因,因素不少。师范院校对毕业生的把关,写作的人有责任自律,出版界、学界和相关部门对标准的执行力有责任他律都需各尽其责。
      1.师范院校的因素。
     (1)因为大学的扩办,因为高校教授们把教学的重点都放在研究生、博士生身上,相对本科生的教学被放在次要的位置;因为单纯追求升学率,中学那样的竭泽而渔教育教学,致使甫一离开家长和中小学老师“呵护备至”的大一学生,就有了放任自流的机会;因为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大学校方降低了对本科毕业生论文的指导、监督和答辩的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在发放教师资格证书时忽视了对论文写作的审核。
     凡进必考的中小学校校方也忘记了论文写作与发表的这道门槛。进了校门从业后,直至不少教师都已评上了副高职称,在写论文时同样也屡次三番地突破这三条底线。
      (2)基础课没学好。文献检索课和统计调查对师范院校毕业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反之,基础没来得及打好就进入了中小学教师岗位,便无法写论文。到非写不可的时候,只好有意无意地突破三条底线,拿出次品废品的文章来交差了事。
     2.中小学老师的因素。功利主义的倾向,使得不少中小学教师的动机出了问题,他们教科研、写论文并不是为了增进教学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而是为了晋升职称。写作时的恶性循环是基础越低越着急,越着急便越马虎,越马虎便越不把标准放心上。即使这样,他们因“忙”来挤兑应在论文写作的时间投入,致使前两年标准不健全时侥幸评上副高的人裹足不前,表现在与教科研中的课题、论文写作敬而远之;还未来得及评上职称的,到了不得不写时,只好有意无意地跌破三条底线,拿出次品废品的文章来交差了事。
      3.期刊的因素。为了节省版面,国内一些期刊,乃至国字号的期刊,在刊登中小学教师论文时就略去了参考文献,省去了摘要和关键词,更去掉了相关译英。这种指鹿为马的影响是负面的,它给后面要完成论文的中小学教师留下了个错误的样板。加上收取版面费的错误做法,都是违背新闻出版署的初衷的。
      4.教育主管部门的因素。常听到少数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在说,中小学第一线的教师很辛苦,(写论文)不能按这(三条底线的)标准去要求。
     首先,他们忙的是什么?如果比拼的是单纯追求的升学率则应叫停;其次如果这样忙,是否可以反思一下效率如何?是否应加强教科研,并应用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以提高效率;再次,作为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是否考虑,应从学生角度考虑减轻学业负担,不要让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就把油榨干了,而应让他们到大学或以后更有发展;最后,教师应从学生角度出发,放手让他们去做,不要总是当保姆,自己超脱一点,反而更有利于学生成长。
     这样中小学第一线的教师可以不忙或少忙一点,也没有理由不能按这(三条底线的)标准去要求。

      四、三条底线不被突破的建议
      为了保证论文标准中“论文题录的完整,及其文后参考文献和正文的结构”的三条底线不被突破,建议构建新的机制,即一旦突破了三条底线的文章,就立即判定为一般文章而已不是真正的论文;这些“一般文章”当然应被挡在发表之外,它既不能作为合格的标准,也不能作为在课程教学的论文写作在教学时应遵循的标准,更不能作为晋升职称的依据。
      1.提高认识。社会上有人不遵守道德标准,唯利是图,公然出售“洗澡螃蟹”,“问题奶粉”。他们就是亚当·斯密所说的那种缺少“同情心”的人。
知识分子的良心就是批判。教师应是有社会责任的、有良心的知识分子,教师和他们不同,不能与那些唯利是图的人一样,要提高认识,敬畏学术纪律,自尊、自律、自觉批判突破三条底线的行为,树立“符合标准的文章才是论文”的理念。
      2.加强高校检索课。高校中文献检索课应为必修课。同样,教师进修时也要加大文献检索课的比重,强化在技术上对论文标准的指导,减少中小学教师写论文的难度,降低他们突破三条底线的机会。
      3.加强教学与提高门槛。师范类大学毕业论文是作为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重要依据之一。就业时凡进必考的中小学人事部门要专人验证论文(验证负责的人要签字且终身负责)。晋升晋级要看公开发表的论文并请专家验证。如在副高职称5,6,7三个级别中,晋升每级时都要用高于三条底线的门槛作标准来衡量,即建立起凡晋级必审机制;同时要有约束、淘汰机制,即已被评上高级职称的教师如果数年内没有任何教科研业绩,就应启动高职低聘机制。
     学校督导部门要限制课堂教学“满堂灌”;对教师教学评定时,要学习发达国家倡导课程论文写作教学,把“面向每一个学生”落到实处;在课程论文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不能越过这三条底线。
     4.对出版期刊、新闻出版署的建议。教师所发的论文只有登陆到中国知网(CNKI)上才能被承认;期刊只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CN号才合法;只有落在出版号G4范围内,才能在教育领域中有话语权。反之,未经发表的论文就参加评比,那么不管得了什么奖都将无效;也不能作为晋升职称的依据。这是大家公认的,但这还不够,还要把标准的三条底线做为不能逾越的红线。
     新闻出版署早就三令五申,不准收取版面费,更不能过上述三条底线降低标准刊登文章。建议教育类期刊强化编辑的审稿改稿,用标准他律,紧紧把牢教育类论文“三条底线”的红线。
      总之,教师只有写出并发表的论文才是参与教科研的体现,只有不突破“三条底线”才能符合教育类论文的标准,只有符合标准的文章才是论文。只有拿出经得起检验的论文才能做个名副其实的教师,也只有指导好学生课程论文的教学任务才能算得上圆满完成课改任务。

参考文献:
[1]吴洵如.滨湖区师资培训制度的目标综合与构成[A].——见吴伟昌.现代区域师训制度之理论研究[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9(11):13~19
[2]黄全愈.孩子能不能搞研究[N].中国青年报,2000-4-12;余一骄.指导本科生论文选题的几点建议[J].教学研究,2011(1):30~33,97;张利娟.改进英语职业课程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能力[J].辽宁工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11(5):92~96
[3]李万健.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取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4~19
[4]吴大同.教育类期刊论文辅文信息的统计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99
[5]刘申喜,徐  芳.学术论文撰写格式的规范和标准化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0(1):95~96
[6]沈传尧.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及其选取方法刍议[J].图书馆杂志,2000(8):20~21
[7]缪建兰等.近5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期刊被引用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74~78
[8]国家标准局.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C].1987:8;李国新.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35;詹君芳.从学位论文参考文献的引用现状看本科生科研素养[J].台州学院学报,2011(5):79~83
[9]赵玉东等.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301~302

Analysis on the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 of Disobeying the Three Standards of Acedemic paper and  Suggetion
Wu Datong(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13)
Abstract: The standard of an acedemic paper are various, however it is necessary for a paper to contain a complete bibliography with reference, and a whole body structure. Profound understandings of these standards are essential for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Grasp of these norms are even more indispensable for those supervisors who need to offer constructive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essays.
Keywords: paper standard, three bottom line, grasp norms

jyxbchen@163.com



[1]收稿日期:2011-12-23       E-mailLorice@126.com     
作者简介:吴大同(1948),男,江苏无锡人,副研究馆员。主持省级课题2个。公开发表论文63篇;参编、主编著作3部;在江苏教育学院开《图书情报资料的分类与检索》课。现受聘于南外仙林分校教科研中心。

[2] 据查方括号中的简写单词如下
[M]专著monograph; [J]期刊文章名journal; [N]报纸上析出的文章名news;  [D]学位论文名dissertation;    [C]论文汇编集名compile;[A]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章名article;
[R]报告题名report; [S]标准standard; [P]专利patent; [OL]网址Online等。

[3]打开电脑首页就可看到©。
2#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9:44:55 | 只看该作者
符合标准的文章才是论文
——谈论文标准的三条底线

吴大同[1](教科研中心  江苏南京 210046)
      摘  要:论文的标准有很多条,但至少要有论文结构,和其中正文的结构和文后参考文献三条底线。中小学教师要掌握这三条标准底线。从辅导学生写论文的角度,更要掌握它们了。
      关键词:论文标准;三条底线;掌握标准

     中小学老师们想发表的文章缺少什么?为什么说符合标准的文章才可以被称作论文。论文的标准至少应有哪几条?这是本文需要探讨的问题。

     一、近期接触的文章
     从近年来某校中小学教师的文章可以看出,由于他们数年来的辛勤耕耘,使得该校教育教学工作风声水起,学生们八仙过海,有声有色。这些成效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该校“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有效率地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良好的办学理念。
     在评价这些文章时,有两点应该实事求是地被承认,一是他们写的并不是论文,而是总结或汇报;二是此前无人告知论文标准的底线是什么。这说明他们所毕业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并没有让他们掌握这些底线粒体;这些文章还不能被称为论文。
     正因为如此,有必要把论文的标准公示一下。

     二、论文的标准
     从总体上说,论文应注意两条,一是忌用第一人称、宜用相当于英语中的被动态来表述,这样才能显出其客观性;二是不要像写汇报、总结那样从正面表述,而尽可能地从问题的现状,即从负面来写,这样才易前呼后应。初学写论文时更应强调先入模、后出模的循序渐进的途径。
     从具体上说,论文的标准很多,但至少要有论文结构,及其正文的结构和文后参考文献三条底线。后两条是从属于“论文结构标准”的,但同样也是必须遵守的起码的底线。超过这3条底线,就不是真正的论文,而仅是一般文章而已。
      1.论文结构的底线。论文的结构应包含下列6条:
     (1)题名。不超过17个字,否则要用副标题。
     (2)署名。学术是靠交流来发展的,作者信息的完整有利于学术交流。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的姓名、自己的通讯地址、作者本人的简介”三项内容。其中“作者简介,联系方式”要放在首页脚注上。[1]缺少它,期刊编辑就无法与作者沟通。出于个人信息安全考虑,编辑自然会在发表前把关删去的。
     (3)摘要和关键词。摘要是从篇名、摘要和正文中抽取的最能表达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汇,是对全文核心内容的总结和概括,也是对本论文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2]它对交流、著录与检索是极其重要的。它应在200字以内,从写作程序上说,论文完成后再写为妥。
      关键词要3~8 个。[3]
     (4)正文。正文需3000~6000字。低于3000字,很难被评委们承认,多于6000字则易超过版面负担。
     (5)文后参考文献。不少于7条[4]。
     (6)将前3项译英。
     上述6条中,如果缺少了哪条就不是“全须全尾”的论文,掐头去尾只能会使论文下降到“文章”的级别。因此,只有符合标准的文章才是论文。
      2.正文的结构。正文仅是论文的一部分,当然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你是处在写作起步阶段的话,那么要注意正文的结构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三大板块。
     (1)提出问题。要从事实,具体,个别,实践和案例出发;不要一开口就讲大道理,不要先从宏观,理论,教条,结论等出发。可以用教育案例,教育日记,教育叙事,教育心得,教育经验或教育调查等来描述。如果是调查则可以用调查结果来替代表述。要坚持先摆事实,后才讲道理而不是相反。如若例举出负面例子作现状,则下面的原因分析诊断和开处药方就好写得多了。这部分内容的文字要占到全文的1/3。
     (2)分析问题。分析的对象要针对上述所提出的问题。如果针对的是负面的,则找出原因即可。这时的理论应用是适时的。总之可以相互比较分析,也可以和标准比较分析,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分析。如是调查则可以用调查结果的分析来表述。这部分文字也要占到全文的1/3。
     (3)解决问题。就是开出处方。可以是反思、意见、启示、建议等等。开出的处方或提出的建议等,应是针对上述提出的和分析的问题。这部分文字同是应占到全文的1/3。
      总之,前呼后应的论文才是顺其自然的。
      3.文后参考文献。文后参考文献有7个要素。其实例可参见“赵玉东等.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301~302”。[5]分述如下:
     (1)序号。如[1]。
     (2)正文中相关句子末尾的上标。如[1]。
     (3)被引文作者。
     (4)被引文题(篇)名。按国家标准规定分别如下,monograph [M]专著;journal [J]期刊文章名;news [N]报纸上析出的文章名;dissertation[D]学位论文名;article[A]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章名;compile [C]论文汇编集名;report [R]报告题名;standard [S]标准;patent [P]专利;Online [OL]网址等。[6]
     (5)出版者。如出版社名,期刊名,或报纸名,网站名等。
     (6)出版时间。指年(期)。
     (7)页码。被引用的参考文献如果缺少页码,就不能证明引用时见过原文。
据大样本统计,国内发表论文所引用的参考文献,篇均7条。学界公认越是好的论文参考文献条数越多;反之,参考文献条数越多的,论文质量也越高。
     ©(copyright)在论文中地位之所以是首屈一指的,就是因为论文中对引文的标著情况反映了对他人劳动的尊重程度,也是被同行在学术上承认的前提。
     总之,只有登陆到中国知网(CNKI)上的论文,才能被承认;期刊只有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CN号才合法;只有落在出版号G4范围内,才能在教育领域中有话语权。反之,未经发表的论文就参加评比,那么不管得了什么奖都将不被承认;也不能作为晋升职称的依据。
     在中国知网(CNKI)登陆时,期刊编辑都要将它与相关的、已发表过的文章进行比对查重,两者的“重叠”部分只要超过一定的百分比,就会示警(涉嫌抄袭);但如果有文后参考文献来标注说明对他人作品的引用,且作过相应的技术处理,就可正当有效地规避这条警戒线。

     三、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教学,二是做学生或家长等社会工作,三是要有教科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而论文的写作与发表,正是教科研能力的具体体现之一。
     在发达国家的各学科教师,往往都布置中小学生写课程论文[7]。假设这些课程论文标准底线被超过突破,那么这些外国小孩写的是论文还是一般的文章?
从近期所接触的文章可以看出,少年科学院也常常组织学生进行“科学小论文”评比。设问如果标准底线被超过突破,少年科学院的小孩写又是什么?他们写的还叫不叫论文?如果连少年科学院的辅导员们也不知、不会上述标准底线,那怎么辅导少先队员搞科研、写论文?这就像小飞行员学员向不懂飞机的师傅学开飞机一样,这不但学不会,而且还很危险。
      综上,教师论文的写作与发表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论文写作必须关注标准的底线。李万健认为,统一的辅文信息的编排格式,可以提高其规范化程度,不仅是形式问题,而且是信息交流的条件之一[8]。辅导学生写论文也须关注论文标准底线。这是学术纪律。必须敬畏这些学术纪律,期刊编辑要以此他律,每个作者要以此自律。只有如此,才能有效推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不会、不知这三条底线,就有误人子弟的可能和危险。
      这不仅是普世价值观的问题,而且是师德的重要内涵之一,更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一流学校,组建一流教师队伍必须逾越的一关。

参考文献:
      [1]吴大同.教育类期刊论文辅文信息的统计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7~99
      [2]刘申喜,徐  芳.学术论文撰写格式的规范和标准化问题[J].图书馆论坛,2000(1):95~96
      [3]沈传尧.学术论文中的关键词及其选取方法刍议[J].图书馆杂志,2000(8):20~21
      [4]缪建兰等.近5年来我国图书馆学期刊被引用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4):74~78
      [5]赵玉东等.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6):301~302
      [6]国家标准局.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7714-87)[C].1987:8;李国新.中国文献信息资源与检索利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35
      [7]黄全愈.孩子能不能搞研究[N].中国青年报,2000-4-12
      [8]李万健.中国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取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4~19

Thesis Requires Three Standards

Wu Datong(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Nanjing Jiangsu  210013)
Abstract: The standard of acrogenic thesis are various, however, the thesis essential, The body part format and reference are basic requirements which should be conformed to. Profound understandings of these standards are essential for teacher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Grasp of these norms are even more indispensable for those supervisors who need to offer constructive instruction to students’ essays.
Keywords: thesis standards, three bottom line, grasp norms



[1]收稿日期:2011-12-23       E-mailLorice@126.com     
作者简介:吴大同(1948),男,副研究馆员。主持省级课题2个。公开发表论文63篇;参编、主编著作3部;在江苏教育学院开《图书情报资料的分类与检索》课。现受聘于南外仙林分校教科研中心。
3#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16:2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教学科研与论文写作作者:黄河浪
    3月30日,《江苏教育研究》杂志社长,金连平先生来我校讲学,以下是整理的笔记:
一、培养一种意识
    问题是教学科研的起点和心脏,对问题要敏感,进入任何教育情境都要善于发现捕捉问题。当前教师论文的问题是找不准问题。我们要敏感地捕捉问题,善于从已经暴露的问题发现更深入的问题,善于从看起来没有问题的地方发现问题。
    孙孔懿(省教科所)老师便是自学成材。他有着非常强烈的问题意识,写成了《教育失误论》。
    因此,我们提倡做一个“有问题”的老师。一个没有“问题”的老师肯定有问题。
    1960年,胡适应邀去台南成功大学为毕业生作了一场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的讲演。胡适先生的“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到底是什么?
    一是“问题丹”
    二是“兴趣散”
    三是“信心汤”

二、形成一种品质
    教师的思考有两个基点:实践 阅读
    1.离开教育实践的思考很可能变成胡思乱想;
    2.一线教师的优势;
    3.品尝到工作加研究的双重乐趣(梁启超)
    教师应当而且必须是“反思性的实践者”
    勤于思考的品质。我们曾经对特级教师做过研究,发现他们都具备反思与思考的品质。于漪老师长期写两个教案。江苏省最年轻的特级教师,27岁就荣膺特级教师称谓的苏派代表人物薛发根老师的起点非常低,刚上的《爱若茉莉》一课非常成功。他们的成功都是他们做到了原于实践且不拘泥于实践去思考。
    老师们工作压力本就非常之大,常常从鸡叫忙到鬼叫,单调、平乏、枯燥的生活早已让老师不堪重负。
    因此,我们在布置作业时就应该用研究的态度与眼光去对待。
    米罗(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一般知识点由认识到记忆应该需要7~8遍左右。
    建议:布置作业应该有沟通协调,或者由老师、班主任协调,或者由教务处沟通协调,只要我们用研究的态度和眼光看待事物,定会收获多多。
    然而思考的品质是基于读书。建议老师们要读两类书籍:一是垫底的书,即古今中外各学科门类的经典名著;二是要读专业的书,要注意开阔读书视野,也不能只读教育书籍。关键是在读书的过程中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
    读书方法:把手洗净;把心空出;放慢速度;反复咀嚼。
    教育与监狱的区别在于:叶澜教授研究表明,教育是促进人的主动发展,而监狱是被动。

三、选好一个题目
    选题原则:新颖性、真实性、可行性。
    选题方法:
    1.从现实的难题中选择切入点。
    2.从成功的经验中选择生长点。(杜绝止于经验和鄙视经验良种倾向)
    3.从自己的成长中选择立足点。(坚守好自己的阵地,搞好阵地战)
    4.从各种矛盾中寻找突破口。
    a 、不同理论之间的矛盾。如:全面发展和片面发展(如何理解全面发展?如何解决孩子负担太重的问题?体操运动员、篮球运动员姚明是否是全面发展?)
    b 、同一理论内部矛盾。
    c 、理论和时间的矛盾。

四、夯实一个基础
围绕题目夯实研究的基础。
1.要学会打持久战,不企图速成,要不断积累和历练。好比是中国人熬粥,越久越香,快餐是没有内涵的。
2.要注意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关键是要分类整理。
3.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买几本关于研究方法的工具书)
4.做好积累。相关文献资料,重要的教育事实与问题并有初步分析,专业成长的感悟。
5.要规定自己每天写且只能写3000字。要学习魏书生把教育当成道德的长跑。
6.要写出新意。

五、讲就一点策略
新意是文章的灵魂
a、选题新。
b、观点新。
c、材料新。
d、角度新。
e、做法新。(特别要注意真实有效,不能凭空捏造。要给人以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定要有亮点。做不了太阳可以做月亮,星星、萤火虫也可以,总之论文必须有亮点才行。

六、避免几种倾向
1.博士卖驴,书卷三尺,不见“驴”字。要开门见山,戛然而止,可以尝试一句话开头,一句话结尾。
2.泛泛而谈,“四话”连篇。既大话、空话、套话、废话(普通话),避免说普通人说的话。避免多打井,少挖池现象(不够深入)。
3.就事论事,浅尝则止。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而要就事论理,避免“排骨”文章。
4.要学会深入浅出,四种境界:深入浅出→深入深出→浅入深出→浅入浅出。
a、慎重使用名词术语。(自己创造术语时更要慎重)
b、自己要先搞懂术语。
c、不仅自己要搞清术语,还要让读者也弄明白才行。
4#
 楼主| 发表于 2012-5-6 20:17:50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地址:阅读写作应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自觉(余志明)作者:启良春华
一、教师应有阅读的自觉
苏霍姆林斯基在第87条建议《谈谈教师的教育素养》一文中说道:教师要把读书当做第一精神需要,当做饥饿者的食物。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
读罢此段文字,我就想到了我最近读的《中国语文人》这本书,《中国语文人》推出了于漪、魏书生、李镇西等21位名师,这些人也可谓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他们的工作地域不同,文化起点不同,人生际遇不同,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也很不相同,但有一些十分相同的东西,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和研究。
从《中国语文人》提供的信息中可以了解到:21位名师中起点较高,第一学历为本科的有8位(于漪、陈钟樑、洪宗礼、顾德希、李镇西、李海林、张玉新、程红兵),第一学历为专科的5位(吴心田、欧阳代娜、陈军、程翔、严华银),第一学历为中师或高中的有6位(宁鸿彬、蔡澄清、李震、蔡明、黄厚江、余映潮〈高中〉),初中学历的有两位(钱梦龙、魏书生)。21位名师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起点学历高低与取得成就不成正比,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是因为他们始终坚持学习,坚持实践,坚持思考。
但审视当下我们的老师,真正视读书为生命的又有几人?据《中国教育报》2011年对教师做的一项最新阅读调查显示,每年读书10本以上的教师只有4.6%,有43.1%的人每年只读1—3本书,大部分教师虽然认为读书对自己的专业成长帮助很大,但是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每天用于读书的时间却是寥寥。由于不读书,很多教师知识面狭窄,人文素养偏低,思辨能力不足,想教好学生也就无从谈起了。
也许有的老师会说,谁都懂得读书的理儿,可没有时间啊。这一点,我不敢苟同。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第二条关于时间的建议”中就非常鲜明地阐述了读书的时间问题。他从一个有着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为了上一节公开课,用了一辈子的时间去进行准备的例子谈起,告诫我们作为教师应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我想一个教师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读书应该是没问题的,关键是内心想不想读,能不能坚持读,要知道名师都是修炼出来的,不是打造出来的!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就是最好的明证。
二、教师应有思考的自觉
台湾大学有一口钟叫“傅钟”,傅钟每天响21下,这源自台大老校长傅斯年的一句名言:“一天只有21小时,剩下的3小时是用来深思的。”傅先生的话道出了思考的重要性。
人之可贵在于有自己的思想,教师必须有自己的思想麦田,必须去追求成为一个敏锐的深情的思想者。如果整天的都是在机械地重复着一种劳动,那教师的工作就会单调乏味,教师与机器也就别无两样。
我们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为什么会产生无比亲切的感觉?因为透过那些文字,我们能够清晰地看见,其中的智慧之源,既不在缥缈的天际,也不在封闭的大脑,苏霍姆林斯基的智慧,无一例外地都是源于实践,源于对实践的思考。
但思考什么呢?我的想法是要学会记教育教学日记,并不时地进行反思、梳理、归类。苏霍姆林斯基在第46条建议《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和第90条建议《我怎样写教育日记》中非常明确的指出了教师写教育日记的重要性,他说:我建议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教育日记并不是什么对它提出某些格式要求的官方文献,而是一种个人的随笔记录,在日常工作中就可以记。这些记录是思考和创造的源泉。那种连续记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日记记什么?苏霍姆林斯基说:凡是引起你的注意,甚至引起你一些模糊的猜想的每一个事实,你都可以把它记入记事簿里。苏霍姆林斯基在记日记的过程中,每记几页就要留下一段空白,用途是记录自己的一些思考,久而久之,一本影响世界的教育经典《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就诞生了。所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只要用心思考,用心记录,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天天精彩。
三、教师应有写作的自觉
著名学者肖川先生说:“造就教师书卷气的有效途径,除了读书,大概就是写作了。写作是最能体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他还坚信,能够写好文章的人,也一定能上好课。所以,作为教师一定将写作内化为一种自觉行为。
但写日记还不同于写作,日记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格式要求,而写作却需要素材,需要思考,需要技巧。我常常看到身边老师的苦恼:看到别人发表文章很羡慕,也想动笔写一写,可就是没有写作素材,结合自己的体会,想说几点看法,谨供艰难跋涉在文章发表路上的教师朋友们参考。
1. 从听课记录中找回忘却的“记忆”。 一学期下来,我们总会听上同行或名师十几节课。那些记录在听课记录本上的“意见或建议”栏目上的文字,往往会给我们留下写作的论题或素材。
2. 从他人的言谈中意外“拾荒”。课余生活中,我们常常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同事、领导、家长……与他们的谈话中往往涉及到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这些话题里面往往就蕴藏着写作的素材。如果你能做个思考者,就会从中获益。
3. 从教育教学的困惑中“探求”。每个教育者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不同的,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心理状态和认知水平,因此在对学生的“社会化”教育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产生种种困惑,如果能抓住疑惑,努力寻找困惑的源头,深入思考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并持之以恒地做下去,既解决了教学的难点问题,又能给自己的教学研究添上一笔重彩。
4.从各种公开课、教研课、班队活动中“寻觅”。自己的一次公开课、教研课、班队活动的打磨过程,或是聆听的别人的公开课、教研课、班队活动,一定会引起你许多感触,这些失败或成功的感触就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5. 从业余阅读中“触发”。读是写的准备。阅读与写作是须臾不可分离的,没有了读书,写作也不会走得很远。阅读不仅滋润人生,还可以为你的写作论题寻根、找据,解决心中难解之谜。经验表明,当某个问题苦思冥想而不得其解时,当面对一个题目感到无话可说时,偶尔看到一份材料、一段话甚至片言只语,都可能“眼前一亮”,思路得以开通。
当然,素材的来源还有很多很多,不管哪种渠道获得,我们都可以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但我想要说的一点是一定要分门别类,用心梳理,细心收藏。现在条件好了,都是电脑办公,收藏就更为方便了,你可以在你的电脑中建起许多不同命名的文件夹,比如:班主任工作叙事、优秀教育案例、优秀教学课例、教研感悟、工作随想等,只要坚持,假以时日,你也一定会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那样,积累成一本你自己的教育教学宝典。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2 21:41 , Processed in 0.086653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