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曼德拉的光辉岁月必将延续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5:43:26 | 只看该作者
22#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6:28:1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悼念曼德拉最该悼念什么?

曼德拉说:“赢得自由并非仅仅要打破自身的枷锁,还要尊重及增进其他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个“其他人”,包括被革命的“压迫者”们在内。“革命”是为了“解放”,而不是为了“打倒”。



一部反抗压迫史,往往不免是一部被压迫者道德优越感的泛滥史
日前,南非总统曼德拉去世,全球悼念。对这位终生与种族歧视作战的老人而言,可谓备极哀荣,实至名归。
与南非一样,国人自近代以来,亦有百余年反抗压迫之沉痛史。所谓“感同身受”,国人之悼念曼德拉,实应别有怀抱——换言之,对国人而言,曼德拉的真价值何在?
被压迫者起来反抗压迫者,前者总不免拥有一种历史给予的巨大道德优越感。此种优越感,古今中外皆然,在中国近代史上亦不鲜见。如革命者之于清廷、之于北洋军阀、之于“封建地主”、之于……一部反抗压迫史,亦同样不免是一部被压迫者道德优越感的泛滥史。
1961年,英国伦敦,曼德拉(图片来自腾讯视界)
曼德拉也曾被革命者的道德优越感俘虏,但最终挣脱了出来
早年的曼德拉,作为一名反抗者、革命者,也曾被这种道德优越感所俘虏,直到他在监狱里直接与最基层的“压迫者们”亲密接触。曼德拉后来如此回忆自己的此种思想转变:
“设法教育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我们的敌人。……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狱警都是魔鬼。……即使是似乎最无情的动物,有时也会有一颗宽容的心。如果触动到他们的心弦,他们也能有所改变。归根结底,巴登霍斯特并不邪恶,他的野蛮是由于野蛮的社会制度造成的。他的行为似乎是野蛮的,因为他因自己的野蛮行为而得到了奖励。”
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曼德拉对自己早年的革命思想作了这样一番反省:
“‘黑人觉悟’与其说是一种运动,倒不如说是一种哲学思想,即黑人必须把自己从长达三个世纪的白人统治造成的自卑感中解放出来。只有这样,非洲人民才能增强自己的信心,真正把自己从被压迫状态下解放出来。虽然黑人觉悟运动组织提倡建立一个非种族歧视的社会,但是,他们排斥白人在建设这样的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这种思想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可以说与我在25年前创建南非非洲人国民大会青年团时所拥有的思想十分相似。那时候,我们也是非洲主义者,我们也强调自尊心和自信心,我们也反对在斗争中得到白人的帮助。从许多方面看,‘黑人觉悟’集中体现了黑人对从来没有消失的同样的问题的一种相同的反应。”
所谓“从来没有消失的同样的问题”,正是“被压迫者”基于自身以往及现存的被压迫史,而产生的强烈的道德优越感,以及基于此种优越感,而产生的对“压迫者”的排斥心理。
曼德拉后来回忆说:“当我从监狱走出去的时候, 是要同时解放被压迫者和压迫者。当我从监狱走出的时候,同时解放被压迫者和压迫者成为我的使命。”又说:“我为反对白人专政而战,也为反对黑人专政而战。”
一个有着虔诚的牺牲精神的反抗压迫的革命者,同样可能成为另一种意义上的压迫者。其道德优越感,会促使其将自己的理想和牺牲精神强加于人,这样的例子,在世界近代史上多如牛毛。对比之下,曼德拉的存在,提供了另一种更具意义的价值取向——作为一个社会主义信徒,曼德拉因自己的被压迫史和革命牺牲史而赢得了巨大的道德优势,但他从未以此种道德优势,强迫他人也必须是社会主义信徒乃至强制推行社会主义。
曼德拉说:“赢得自由并非仅仅要打破自身的枷锁,还要尊重及增进其他人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个“其他人”,包括被革命的“压迫者”们在内。“革命”是为了“解放”,而不是为了“打倒”。
1994年,曼德拉(右)与德克勒克(中)。图片来自腾讯视界。
参考资料
秦晖/编译:《南非之魂:曼德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8;纳尔逊曼德拉:《漫漫自由路——曼德拉自传》,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南非)本森:《纳尔逊曼德拉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等。


23#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1 17:46:59 | 只看该作者
封面上的曼德拉2013-12-09 10:48:07作者:来源:新京报

《纽约客》杂志

《自由荷兰报》

比利时《标准报》

爱尔兰《独立报》

南非《索韦托人报》

巴西《ODIA》报

英国《每日电讯报》

英国《卫报》

西班牙《ABC报》

南非《Beeld》报

葡萄牙《公报》

英国《独立报》

《时代周刊》
  5日,南非前总统曼德拉病逝。次日,这位享年95岁、被称为“当代世界最伟大的人之一”的老人成为全世界报纸和杂志的“头条新闻人物”。不同国家的媒体,以不同的语言和形式,各自诠释了它们眼中的曼德拉。


24#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12:23:25 | 只看该作者

http://blog.ifeng.com/article/31355520.html?touping


中国领导人的致辞有几个优点,一是简明扼要,二是格式工整,三是突出对曼德拉的尊敬。     这三个特点从文中的关键词就可以读出。在这篇短文中,“非洲大地的伟人”、“非洲之子”、“非洲人民的骄傲”反复出现,而“中国人民”、“中国政府”、“中南关系”也多次出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同情建立在反对“种族隔离”这个对手基础之上。大家都明白,这个“种族隔离”就是指的某些西方势力。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强调曼德拉的“政绩”,比如,“历史性贡献”、“重要的成就”、“成为新兴大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南关系奠基人”等等,既有事实,也有赞美噱头,中国特色完备。最后一段的中国特色尤其鲜明,弘扬精神,继承事业,阔步前进,美好愿望作为结束,礼貌和完美并重。整篇文读罢,十分佩服领导人能用英语把它读完,觉得十分客气,礼仪完美。

    奥巴马的致辞另具风格,其中的突出的关键词包括“自由运动”、“自由的基础”、“自愿选择”、“微笑面对生活”、“争取尊严”、“平等自由”、“尊重反对意见”、“打破种族隔离的自由”,几乎都与“自由与平等”有关,而这些词相对应的不是美好愿景,更不是所谓“政绩”,而是“面临着艰难”,这些艰难困局中,曼德拉创造了南非《宪法》,创造了反种族制度的民主,保护了每一个南非人的自由权力。奥巴马致辞中尤其突出“信仰”的的领先作用,把核心价值观看着是奋斗精神的来源,不为个人利益而牺牲大原则。从这里我们惊奇的发现,美国总统根本没有提到过美国和南非之间的政府关系,更没有商务关系,而是一味谈双方人民内心观念的认同,谈普世价值在人类发展中的作用。

     奥巴马对于未来展望也和中国领导人致辞不同,他完全没有把曼德拉看成是“别人”,也没有强调“我们”和“他们”的区别,而是说“我想告诉南非的年轻人,以及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你们也可以使他的人生变成你们自己的”,强调大家都是一个人群。这个人群在做同一件事情,“我自己也在思考,作为一个总统、作为一个人,我们知道像南非那样,美国也有过种族制度的统治,我们也为此斗争和奋斗长达几十年”,和许多国人认为的不一样,美国不再是种族主义制造者和实践者,相反,美国是反恐种族主义的勇士。许多中国人动辄嚷嚷“美国杀害印第安人”“美国人杀害黑人”,但从奥巴马讲话中看,美国人走在了反对种族歧视的前列。

     奥巴马在此表露出一种谦虚的态度:“我永远无法成为像曼德拉那样伟大的人,但是他让我想成为更好的人。他能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部分”,而这种谦虚来自他和曼德拉共同的信仰,而不是虚构的愿景:“当我们的心上仍然受到不公正的负担,似乎美好的远景无法实现,在这些时候让我们想想曼德拉,还有他刻在监狱墙壁上的字。不管惩罚多么严厉,我仍然会掌握我自己的命运,我是我灵魂的船长,多么伟大的灵魂啊。我们深切地思念他,愿上帝保佑曼德拉的灵魂,愿上帝保佑南非民众!”。这篇致辞给人一种“哀兵必胜”的气势,让人从悲痛中鼓起劲头,面对未来,一点没有虚浮的官方味道。

附1: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在曼德拉悼念会上的致辞
尊敬的曼德拉的家人,尊敬的祖马总统,尊敬的各位领导人,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从世界各地聚集到这里,沉痛地悼念新南非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在此我谨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习近平主席,以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的名义,向这位诞生在非洲大地的伟人,向给我们留下灿烂笑容的非洲之子表示我们深切的哀悼和崇高的敬意。
曼德拉先生是新南非杰出的缔造者,在漫长的岁月里他领导南非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了反种族隔绝的胜利,为彩虹之国的诞生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为国家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曼德拉先生是非洲人民的骄傲,他一生追求非洲的民族解放,捍卫非洲人民的尊严,促进非洲各国的团结,推动非洲与世界的合作。为非洲的发展与进步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曼德拉先生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的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作为中南关系的奠基人,他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地推动中南友好和中非合作。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对中南友好、中非关系做出的重要贡献。
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伟大的朋友而深感悲痛,同时我们欣慰地看到曼德拉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南非人民在国家发展建设事业中不断取得重要的成就,成为新兴发展中的大国。南非正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建设性的作用,积极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对曼德拉先生最好的追思与纪念,就是弘扬他的精神,继承他的事业。我们相信南非人民必将在祖马总统和南非政府的领导下,继续在国家振兴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进。中方愿意同南方一道深化中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造福两国和两国人民,共同为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我想说,虽然一位伟人离世,但是曼德拉的精神、他的事业将会传承下去,将会与世长存,非常感谢大家!
(中国领导人的致辞有几个优点,一是简明扼要,二是格式工整,三是突出对曼德拉的尊敬。
这三个特点从文中的关键词就可以读出。在这篇短文中,“非洲大地的伟人”、“非洲之子”、“非洲人民的骄傲”反复出现,而“中国人民”、“中国政府”、“中南关系”也多从出现,两者之间的互动和同情建立在反对“种族隔离”这个对手基础之上。大家都明白,这个“种族隔离”就是指的某些西方势力。值得注意的是,文中强调曼德拉的“政绩”,比如,“历史性贡献”、“重要的成就”、“成为新兴大国”、“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中南关系奠基人”等等,既有事实,也有赞美噱头,中国特色完备。最后一段的中国特色尤其鲜明,弘扬精神,继承事业,阔步前进,美好愿望作为结束,礼貌和完美并重。整篇文读罢,十分佩服领导人能用英语把它读完,觉得十分客气)。
附2:美国总统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
谢谢各位!非常感谢大家!首先我想向曼德拉家族成员、祖马总统、尊敬的各位各国的代表们、尊敬的各位嘉宾,我觉得我今天非常荣幸在此参加曼德拉的追悼会,来纪念这一个卓越非凡的人。
各位南非的人民们,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全世界感谢你们,让你们的国度诞生了曼德拉这位伟人,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是你们的尊容。而他为你们获得了自由和民主,这是他留下的宝贵财富。我们现在难以用言语去表达我们对曼德拉的热爱,很难用一些数据、事实去描绘一个人的一生。我们用很多不同的事让我们心意相连。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在历史的重要时刻,我们要让一个国家走向正义是需要突破艰难险阻的。在一家之中出生,生于权利之家,他在部落里面成长起来。曼德拉是20世纪最伟大的自由的斗士,而他引领了反非自由运动,而这个运动也获得了成功。就像马丁.路德.金博士一样,他代表那些被压迫的人们发出了声音,引领他们追求正义。而他忍受了监狱的苦难,忍受了不幸和磨难,而直到冷战终结。

在他从监狱获得自由之后,他把国家又重新团结起来,就像林肯总统那样,他是国家的缔造者,他为下一代人建立了自由的基础。而他为国家塑造起来了民主和法治的基础,而且在一任总统任期之后就自愿选择从权利的高位下退出。在他的一生当中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们记得曼德拉是我们的偶像,是我们的领袖,他永远带着微笑,但同时他又是坚强的自强不息的斗士。但是曼德拉也与我们分享他的疑惑,还有在他的一些光辉成就当中的疑虑。他说,如果你觉得所谓的圣人就是虽然犯错但是永不放弃的人,而他也承认他的不完美。他有着幽默感,即使他身负重担但是仍然微笑着面对生活。他是有血有肉的真实的一个人,有着自己的情感,他既是一位导师,又是我们亲密的朋友,这是我们为什么从他身上学习到如此多的东西。
他的成就是卓越的,是无与伦比的,在他的一生当中我们看到了他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勇气、信仰、耐心和坚持,他向我们展示了人类的潜力,不仅是历史上一些光辉的章节,而是我们看到的实实在在的成就,他也让我们看到了行动的力量。看到了他为理想所付出的艰辛的努力,从曼德拉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从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勇气和不懈斗争的精神。而为成千上万的人争取尊严,即使他在监狱当中也心怀人民。就像我们历史上的巨人一样,他跨越了艰险。
曼德拉控制了愤怒,而是抛出了仇恨,让人们可以获得和解,可以重寻人的尊严。即使他面临着艰难,但是他帮助我们一同去寻求正义。他说,我为了白人的统治和黑人的统治都征战过、奋斗过、抗争过,我是希望所有的人能够平等自由的生活着。正是在这样的理想之下我们希望能够把他的精神传承下来,我会为我所热爱的人们,为他们做好风险的准备。
曼德拉向我们展示了行动的成就,他告诉了我们思考和理性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不仅要去坚持赞同的人,同时要去尊重他们即使反对人的意见。而且他把自己的经历作为磨炼,他把他的知识传授下去,影响他人。他在奋斗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学习,这样才能够向人们展示打破了种族隔离的自由是多么宝贵和重要。
曼德拉向我们展示出了想法,仅仅有想法是不够的。不管想法有多么正确,同时也要受到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他非常实际,把自己的信仰在实践当中和历史情况当中加以实验。但是在核心价值观方面是绝不动摇的,所以说他也提醒我们即便是身处牢狱当中也可以有奋斗精神。但是他在监狱当中仍然制订法律,而且不为了个人的利益而牺牲大的原则。而且他也创造了南非的《宪法》,创造了反种族制度的民主,保护了少数人的利益及大多数的利益,以及每一个南非人的自由权利。
最终曼德拉代表了人类精神的纽带,在南非有这样一个词,这个词其实就描绘了曼德拉最伟大的天赋,他意识到人类永远有一条看不到的纽带连接在一起,但是人性是统一的。我们在传承精神的过程当中能够实现自我,我们永远不知道这样的力量有多强,是不是这样的力量支撑他在幽暗的监狱当中坚持奋斗。但是他却在救人总统的时候向全世界人介绍他的监狱看守,他把他家人离世的心痛转化为爱滋病寻找救治方法的努力。他不仅代表了伟大,还教会了这么多人如何在自在寻找真理。就是像曼德拉这样的人能够解放不仅是囚犯,同时能够解放看守囚犯的人。而且教会其他人如何信任自己,而且他教给我们和解不是一条残忍的道路,而是通过包容、宽大和真理来化解这些分歧,他改变了法律,也改变了人心。
对于南非的民众来说,对于那些全球范围内受过他激励的人,曼德拉的离世绝对是无比悲痛的时刻,他们都在为他哀悼,庆祝英雄般的一生。但是我相信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自省的一刻,我们必须要真实地面对自己,无论外界条件如何都要问自己我们有没有在自己的生活当中运用到曼德拉的精神,运用到他教给我们的品质。我自己也在思考,作为一个总统、作为一个人,我们知道像南非那样,美国也有过种族制度的统治,我们也为此斗争和奋斗长达几十年。正是那些知名和不知名的人奋斗才有今天,我的夫人和我正是这种成果的受益者。但是在美国,还有在南非,以及全球各国,我们不能够允许我们的进步遮蔽这样的事实,就是我们的工作尚未完成,仍然任重而道远。
实现平等的路上仍然有很多工作要做,可能没有过去来的那么排山倒海,但是仍然有很多的工作要做。我们现在仍然看到孩子们忍饥挨饿死于疾病,我们看到学校被炸毁,看到年轻人完全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在世界各国我们看到有许多人仍然因为他们的政治信仰而入狱。仍然因为他们的宗教信仰,因为他们的兴趣,因为他们所爱的人而蒙受牢狱之灾,现在这种情况仍然在发生。所以我们也必须为了公正而战,为公正而行动,为和平而行动。现在还有太多的人没有能够获得曼德拉所取得的成就的问责,他们仍然经受着种族歧视的煎熬,仍然生活在水深火热贫困当中。
曼德拉致力于自由,有很多领导说是维护曼德拉的价值观,但是却不能够宽容的对待他们自己的民众。而我们有很多人在边线当中生活,我们就坐在一旁,却没有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的声音必须要听到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比如说推动和平和公正,如何推动自由和人权,如何结束纷争以及战争。这一些问题不好解答,也不好解决,但是很多问题都不好解答。比如说在一战当中出生了曼德拉,也业面临着那么多的难题,但是他却会在解决问题之前不断地奋斗,直到一切解决为止。南非展示给我们,我们可以变化,我们可以建造这样一个世界,根基不是我们之间的差异,而是我们之间的共同点;不是纷争,而是机会和和平。我们无法再见到曼德拉了,但是我想告诉南非的年轻人,以及世界各国的年轻人。你们也可以使他的人生变成你们自己的。
在三十年前我还是一个学生,我学习了曼德拉的事迹了,了解了他在南非国土上所做出的奋斗。当时点燃了我身体当中的某些信念,使我想到了我的责任对我自己和其他人的责任,使我踏上这样一条旅程,一直到我今天所在的位置。我永远无法成为像曼德拉那样伟大的人,但是他让我想成为更好的人。他能唤醒我们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部分。
他这个伟大的自由斗士已然安息,我们会回到各自的生活和工作岗位,重新开始我们的日常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让我们继续找寻他的力量,找寻他伟大的精神,就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在我们自己的体内找到他的这种精神。当我们的心上仍然受到不公正的负担,似乎美好的远景无法实现,在这些时候让我们想想曼德拉,还有他刻在监狱墙壁上的字。不管惩罚多么严厉,我仍然会掌握我自己的命运,我是我灵魂的船长,多么伟大的灵魂啊。我们深切地思念他,愿上帝保佑曼德拉的灵魂,愿上帝保佑南非民众!

25#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1:50:04 | 只看该作者
相信人性,成就好事──曼德拉引人深思的7句話



2013-12-06 Web only 作者:天下網路部整理
圖片來源:flickr.com/photos/pcw/2616534609
南非總統朱瑪(Jacob Zuma)宣布,前總統曼德拉(Nelson Mandela)因呼吸道感染已經過世,享壽95歲。曼德拉曾因追求黑人平權入獄27年,在七十五歲做了一任總統就告老還鄉。他不是坐擁豐厚的退休金養老,而是持續在全球奔走,為弱勢人權發聲。
曼德拉一九一八年出生,自幼性格剛強,他是家中長子,被指定為酋長繼承人,但他表示絕不願以「酋長身分統治一個受壓迫的部族」,而要以「一個戰士的名義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縱使受高等教育,獲法學學位,本可以當個舒服的律師,安度餘生。但他決心為所有人種爭取平等。
二十六歲,他成立「非洲民族議會」青年團,號召黑人青年,以「非暴力」鬥爭贏得黑人平等。經過十餘年罷工、演講、示威,曼德拉及黑人民權領袖醒悟,非暴力政策無法成功,曼德拉轉向武裝反抗,在一九六二年被捕入獄。
一九九○年,經過漫長的二十七年後,在國內外壓力之下,南非政府終於同意釋放曼德拉。
曼德拉在一九九四年成為南非第一位民選總統,帶領南非踏上信心之路。他的寬恕、大無私的精神,贏得了世人與國人的尊敬,以下摘要他七句名言,便可感受他的魅力,為什麼值得當今的領導人學習:
1.當我走出囚室,我若不能把悲痛與怨恨留在身後,那我其實仍在獄中。
出獄後的曼德拉才是考驗的開始。他在總統就職典禮,邀請看守他的三名獄方人員到場,更當眾介紹給世界領袖,他說,自己年輕時脾氣暴躁,正是在獄中學會控制情緒,所以要感謝獄方人員。
2.我們必須把過去拋諸腦後,專注眼前和未來。
對黑人和白人在種族動亂時的暴行,南非成立真相和解委員會,讓受害者及家屬都能暢所欲言,讓參與者吐露所有細節,無論細節多麼恐怖,雖然震驚很多人,但是委員會調查完畢後,「我們必須把過去拋諸腦後,專注眼前和未來,」曼德拉鼓勵國人。
3.感恩和寬容經常源自痛苦與磨難,必須以極大毅力來訓練
出獄後的曼德拉,深知南非處境,黑人急於平反歧視,更希望立即享受錢與權,但是曼德拉深切了解,南非經濟基礎植根在白人,如果嚇走白人,南非將陷入萬劫不復。
他用各種場合表明,不管任何膚色,任何背景的人都是南非人,南非不是黑人的專利,他的貼身祕書是白人,智囊團裡有白人、有色人種,南非橄欖球隊贏得世界盃冠軍時,縱使球員都是白人,他穿著球隊綠色和金色運動衫,頒獎給球隊隊長,在場白人熱淚盈眶,高呼著他的暱稱「馬迪巴」(曼德拉的部族名稱)。
他當總統後,第二天就和白人官員一一握手,向他們保證新政府上台後,不會有人被趕到大街上,甚至還保留一位曾經協助攻擊黑人組織的白人少校,安全部門警告他,他卻說,「那又怎樣?在政府工作的有些人,甚至做過比這更嚴重的事。」
4.人與人可以成就好事,只要我們願意信任、願意接受別人的善意
曼德拉在競選總統時,就表示只做一任,不連任,第一任屆滿後,他果然實踐諾言,不競選連任。這種精神感召當年並肩打拚的志士,繼續為理想奮鬥。很多南非國會議員當選多年,仍然住在貧民區,穿著白色襯衫,風塵僕僕的為貧窮選民建平價住宅,讓從未用過自來水的人享受現代便利。
曼德拉指出:在這充滿懷疑、譏諷的世界裡,南非經驗是鼓舞的象徵,向世人顯示:人與人可以成就好事,只要我們願意信任、願意接受別人的善意(We signal that good can be achieved amongst human beings who are prepared to trust, prepared to belief in the goodness of people)。
5.「恨」都是經過學習而來,如果他們能夠學習「恨」,也能夠學習「愛」,因為愛更自然,更接近人性。
曼德拉在公開演說中指出:一定不要忘記歷史,這不是說我們要清算舊帳,而是做為我們對自己成就的提醒。我們該記得種族分裂帶給我們的仇恨、不公正、痛苦、人與人之間的不仁道對待,做為激勵自己邁向未來、進步、改善的力量。
6.永遠不要放棄心中的善意,珍惜對人的信心(faith),這才是我們民主的基石。
曼德拉退休前最後一次跟國會演說時指出:社會每個階層,都有民主的好男好女,願意為開放、共同的國家利益,合力貢獻。
而南非憲法第一條的價值觀,講的就是人性尊嚴,要講尊嚴,靠的就是「人性本善」的假設。歷史世仇能夠從種族隔離,和平演變成民主共治,就是因為我們相信人類基本的善意。
7.我已經演完了我的角色,現在只求沒沒無聞地生活。我想回到故鄉的村寨,在童年時嬉戲玩耍的山坡上漫步。
退休後的曼德拉專注在公益活動,他在偏遠地區修建小學,幫助愛滋病患。政壇不管多嘈雜,他都不出聲表示意見。
八十九歲生日那天,他成立了「長者」(The Elders)組織,邀請有調解國際爭端、國際救助、促進社會改革的經驗,及擔任過國家與國際組織的退休領袖,一起為世界的福祉貢獻心力。
26#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2 23:39:26 | 只看该作者
杨恒均:光有曼德拉和甘地是不够的
发布时间:2013-12-11
作者:杨恒均


  南非国家和解统一的象征,备受尊敬的民族精神领袖曼德拉的葬礼在南非举行,全球政要冒雨出席。葬礼的规格与教皇的不相上下,但由于代表13亿人的中国国家副主席李源潮的加入,又使得他的葬礼在规模上远超过教皇,堪称半个世纪以来的世界第一葬礼。

  对于曼德拉来说,任何赞誉都是受之无愧的,世界因为有了曼德拉、甘地两位坚韧不拔以和平的方式完成民主和平转型的伟大政治领袖而美丽。但我今天想说的是,无论是南非还是印度,无论是亚洲还是世界,光有曼德拉和甘地是远远不够的!

  虽然我个人至少在30篇博文里以崇敬的心情提起过两位伟人的名字,但看到曼德拉极尽哀荣的葬礼,却突然想说:世界也许并不需要曼德拉和甘地!

  如果我们回头看看世界上最早的原创民主国家英国、法国和美国,再看看之后以各种形式完成了和平转型最终走向民主化的几十个西方国家,然后再看看中国的台湾与亚洲的韩国等逐步完成和平转型的第三世界国家与地区,会惊讶地发现,除了那位因为不愿意连任而缔造了世界第一民主政体的华盛顿之外,我们几乎记不住那些帮助国家和平转型的西方英雄人物的名字,至于台湾的蒋经国(以及民进党诸位)与韩国的金大中等等,更是无法望甘地与曼德拉之项背。

  可问题是,如果从民主转型后的国家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民主政治的成熟来说,恰恰是南非与印度存在着更多的问题!甘地及其后继者领导的印度已经大半个世纪,单拿民主政治来说,甚至比不上亚洲不久前才走上民主之路的印尼和马来西亚;而南非这个原本经济实力与国际地位强于韩国与台湾的非洲国家,在转型后的状况却不如人意。

  无论甘地还是曼德拉,他们的和平抗争精神,他们的道德勇气,以及面对暴力不怕牺牲、抱着把牢底坐穿的勇气,与日月同辉,但他们夺取政权后毕竟都成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自然也是政治人物,而且,两人分别被誉为印度与南非的“国父”,此后两个家族都深深卷入到政治之中——那么,民主后的印度与南非的发展与走向,他们是不是也应该负一定的责任?

  印度的情况大家都清楚,政府治理能力低下,贫富差距严重,甚至连种姓制度都无法解决,贪污腐败并不比英国治理时好多少等等,至于南非,大家不妨去搜索一下公开的资料:经济发展放缓,社会治安一塌糊涂,艾滋病蔓延到快要灭国的地步,贪污腐败有增无减,更糟糕的是,民主国家旨在保护少数——现在占南非9%的白人——的最高政治理念却遭到破坏。我个人在澳洲就有好几位来自南非的白人,他们声称遭到歧视而移民澳洲。

  当然,我的读者第一个反应是,这难道是和平转型与实行民主政治之初必须付出的代价吗?我同意,但却忍不住弱弱地问一句:成功实行民主转型的国家,为什么很少出现全球皆知的“民主英雄”?为何恰恰是出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个政治人物的印度与南非反而付出了明显比其他国家更高的转型代价?作为转型后迄今为止依然统治这两个国家的政治人物(家族和精神)尤其是曼德拉,是否也有一些没有做好的地方?

  世界各国转型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例如中国的孙中山,以及更多抛头颅洒热血,有些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先烈们,争取到亚洲、南美洲等世界各地第三世界国家的和平转型,可他们全部加起来,也抵不上一个曼德拉在西方各国眼中的重量,多少有些让人困惑。西方早就摒弃“英雄观”,美国人几乎连华盛顿都不甚崇拜,却对曼德拉、甘地推崇备至,正常吗?下面让我们冒天下之大不韪地来分析一下伟人身上的特点与缺点。

  甘地与曼德拉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他们两位都是受西方教育的民族主义份子,他们站出来反对的又都是西方国家或者西方(白人)势力。而当他们赶走了英国、推翻了白人后,搭起来的又都是西方的政治制度框架。这种大起大落、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纠结,可能是让西方人对他们特别重视的重要原因之一。

  甘地与曼德拉不但是道德力量的化身,也是最勇敢的行动派,他们以身作则,不怕坐牢,争取民族独立与自由,建立民主制度。但纵观这两位所有的发言与著作,我不得不承认,他们两位对民主价值理念的涉猎浅尝辄止,更让人无法理解的是,曼德拉几乎一直同世界上最大的独裁者(如卡斯特罗和卡扎菲)保持超乎常态的友好关系,他最崇拜的伟人中竟然有大独裁者。

  至于甘地,他创立了以“非暴力”争取独立实行和平转型的传奇,但他忘记了他反对的是世界最老牌的民主国家大英帝国,就在他用“非暴力”“绝食”对抗大英帝国并赢得了整个西方世界尊重之时,亚洲几乎所有国家里那些争取民主与自由的人士却一个一个死在暴政的铁蹄下。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甘地这位“非暴力”的英雄在二战前曾呼吁要对希特勒实行“非暴力”,号召希特勒铁蹄之下的民众放弃武装抵抗。

  甘地与曼德拉犯下的这些错误如果放在早他们近半个世纪的孙中山身上,还情有可原,可他们都是接受西方教育的精英啊。当然,追求民族独立与自由的过程中,不一定都要保持“政治正确”,可以诉诸民族主义,甚至从独裁者那里寻求精神慰籍。但两人当政以后长期执政,甘地几乎成了印度新的“皇族”,曼德拉家族势力与个人影响力也无处不在,可两人在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上却没有进一步的建树。

  再次强调我无意冒犯这两位地位崇高到无以复加的精神领袖,但我毕竟在博文里多次感叹“中国什么时候才能出自己的曼德拉与甘地”过,我有权力再次反思,中国真能出自己的曼德拉与甘地?中国真需要曼德拉与甘地?中国出了曼德拉与甘地就万事大吉了?

  我们是否可以换一个角度?——不错,我错了,曼德拉与甘地确实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政治家,那么,如何解释南非与印度目前不如人意的境况呢?只有一个解释:这两位政治家的人民没有他们那样伟大,或者根本跟不上他们的脚步!这两位受到西方教育的政治家抓住了西方的软肋,击败了殖民者与白人统治者,却不知道如何击败自己国家与民族中存在的问题!

  不妨设想一下,如果香港不是1997年回归,而是在1949年被一位香港的民族英雄率领港民夺了回来,如今会是什么样子?如果南非取得反种族隔离斗争的胜利后,不是制定明显歧视白人的政策,把白人从主要的管理与领导岗位上驱逐,南非的经济会不会比现在发展快一点,社会治安也会好一些呢?

  真正的民主转型绝不是某人或者某种族或族群夺取政权就完事了的,而必须是要让民主的价值理念深入民心,让民主政治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真正保障所有人的人权。否则,民主与自由就可能成为一些人夺权的工具,成为造成不和谐的新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是南非还是印度,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与和平转型楷模,只不过是万里长城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让转型真正造福民众,让民主理念深入人心,让民主制度正常运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我不认为印度与南非找到了那条路。

  对于世界其他尚未完成转型或者正在转型之中的国家,对于那些不是大英帝国统治也不是接受西方文化的白人统治的地区,对于那些期盼自己国家出现曼德拉和甘地的民众来说,必须认识到,光有曼德拉与甘地是远远不够的!民主转型需要上下、内外齐力,达成共识;需要公民社会与每一个人的觉醒;需要经济发展与法治建设;需要更加普及的启蒙与教育,当然,也需要一些民主小贩啦,耶——

  老杨头 2013.12.10


27#
 楼主| 发表于 2013-12-17 05:02:56 | 只看该作者
0




 


曼德拉逝世,似乎全世界的文明人士都在哀悼,惟有一批华人在分析、谩骂,在嘲笑。人们这么做,有他们的理由:第一,曼德拉杀过人,曾经是一个在列的恐怖分子;第二,南非的民主制度至今不健全;第三,南非的经济搞得很差。
当这么三点理由摆在这里,人们的确有足够的信心拆掉曼德拉的光环。
最醒目的文章,是海外华人作家曹长青的雄文:《曼德拉绝不是英雄》。表面看上去,曹先生陈列了曼德拉的四大遗产,第一个遗产:经济一团糟。第二个遗产:社会治安恶化,艾滋病和强奸率全球第一。第三个遗产,“黑白和解”只是表象。第四个遗产:南非成为支持独裁者的大本营。
显然,曹先生说出的不是遗产,乃是曼德拉的四宗罪。当曹先生的文章甫一出台,华人读者圈子里那是纷纷叫好,尤其是在天朝内部,一批平时热血呼唤民主自由和经济自由的读书人,仿佛突然遇到了知音,硬是把曹长青当成了他们此时此刻的代言人。
多年以前,我就知道曹长青先生是一个逮谁骂谁的牛逼人物,印象中,他骂过北岛,说他诗歌很烂,巴结诺贝尔文学奖的一批评委,人生以获奖为目的。骂过桑兰,说她是个骗子。骂过刘结巴,说他讨好体制,说什么“我没有敌人”,纯粹装逼,不配拿到炸药奖。不要以为曹先生只骂这些边缘人,事实上他骂起某组织,更是咬牙切齿,恨不得挖人祖坟。估计曹先生如果要回到故里游走一次,怕的是拿不到签证。现在曼德拉去世了,曹先生当然是要开骂的,不然不能显示出他高迈的视野。想来想去,华人圈子里能够与曹先生同时站在领奖台上的骂手,恐怕只有台湾的李敖。不过相比曹长青,李敖恐怕属于斯文一派,不得不屈居第二了。
曹长青先生姑且不论,我们看看秦晖老师的文章《彩虹的启示》。
“2008年那次骚乱中最令人感到可悲的是:今天南非对外籍劳工施暴的那些暴徒基本都是本国黑人贫民,种族隔离时代他们只能待在城外的索韦托,白人的约翰内斯堡是不许他们安家的。15年前由于民主化的胜利他们刚刚取得了不被驱逐的权利,如今他们却要驱逐比自己更弱势的外籍黑人劳工。这次成为骚乱中心的约翰内斯堡市亚历山大地区,几十年前就曾经发生过南非本国黑人贫民的“违章建筑”被白人当局捣毁导致举世震惊的大事件。换言之,那些如今野蛮地驱逐别人的人,当年自己也正是被白人驱逐的对象。这说明了完全平等说来容易做来难。许多人抱怨强者对自己的不平等,却往往把不平等施加于更弱者”。
秦晖先生是一个思维缜密的老师,他当然不至于就此认为南非民主化转型失败,认为曼德拉失败。但是很不幸,秦晖老师沿用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只要论及曼德拉和南非,就会对着这里的经济、这里的民主和这里挥之不去的黑人素质挑三拣四,仿佛民主化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人性的幽暗命题;仿佛曼德拉如果不推动南非的民主化转型,这个国家也坏不到哪里去,当然也好不到哪里去;仿佛那些直到今天还在拒绝民主化转型的国家,那些独裁到底的国家,只要经济好转了,大概也是可以忍受的,因为人们看到了,民主化后的南非,也不过如此。
我完全没有看低秦晖老师文章的意思,事实上我看懂了秦先生的深意,他思考的是民主的复杂性,现代化转型的复杂性。一个国家的民主化转型,并不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天堂建设,天堂从来不在地上,民主只是一种最不坏的制度设计。经济学家阿玛蒂亚森说,到目前为止,民主化是避免大规模饥荒蔓延的惟一办法。他通过严密的数据整理与分析,发现自从印度民主化转型以来,过去那种饿死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人的悲剧,再也没有在印度发生过,今天印度的遗憾,已经不再是人口被活活饿死,而是人口的营养不良。
遗憾的是,即使是秦晖的文章,在华人读者圈子里也经常被误读,被当成攻击曼德拉和南非的檄文。一些激昂又宏大的情绪在蔓延,以至于全球那么多人怀念曼德拉,中国人却在这里忍不住鄙夷的表情。
问题到底在哪里呢?
或许是华人多年以来形成的宏大叙事思维定势有问题。比如欧美人欣赏曼德拉,更多是钦佩他的生命的转型,钦佩他的个人生命的重生。很多中国人并不能理解什么是重生,也意识不到在曼德拉一个人的生命范围之内,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大家都把目光投向更宏大的民主水平和经济建设。今天的南非,民主制度不是全世界最好的,经济水平不是全世界最高的,但人们却远赴万里去参加曼德拉的追悼会,其理由就是一种个体生命层面的感叹。
通常意义上,他们都有一种个体意义上的反思的生活,忏悔的生活,深深知道曼德拉一生的艰难,这种个体生命建设的艰难,远远大于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转型和民主转型。比如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演讲的时候就说,“基于爱而不是恨来做决定,永远不要低估一个人所能带来的变化”,奥巴马强调的是一个人的生命的变化的重要性,比如他还说,“你通过重生、和解和坚毅树立的榜样,给了我们力量”,奥巴马把“重生”这样奇怪的词语放在了曼德拉的品质的最前面。
什么是“重生”呢?这的确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人已经老了,如何能重生呢?难道要再走进母亲的子宫里面,被母亲生出来吗?当古典而又聪明的尼哥蒂姆把这样的难题交给耶稣,耶稣是这样回答的:“我实实在在告诉你,人若不是从水和圣灵生的,就不能进神的国,从肉身生的,就是肉身;从灵生的,就是灵。你们必须重生!不要以为稀奇,风随着意思吹,你听得见风的响声,却不知道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凡是从圣灵生的,也是如此”。
是不是越说越复杂,越说越神秘?个体生命的复杂性,远远胜过民主的复杂性;人性的幽暗,远远胜过国家的幽暗;个体不重生,国家又如何重生呢?
胡适说,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不是靠一群奴才建立起来的,可是当曼德拉这样一个基本完成了个体生命重建的人物来到我们面前,我们这些胡适的门生,却又认为个体建设不重要了,转而关心那些更加宏大的事情,这到底是曼德拉错了,还是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多年以来一点进步都没有?

来源:苏小和
链接:http://dajia.qq.com/blog/331246040090643
28#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0 17:25:38 | 只看该作者
曼德拉百炼成钢的狱中岁月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12月18日   16 版)


    1964年-1971年

    较之以前两年的牢狱生活,这次的终身监禁才是对曼德拉耐力的严峻考验。他在46岁的盛年时期被切断了与世界的联系,而且看不到出头之日,眼前只有狱中的阶梯和院子,空空荡荡。

    让曼德拉感到安慰的是,他并非独自一人,与他一同入狱的还有许多亲密的伙伴,他们相互鼓励,坚定彼此的信念,思想深度和自我意识都上了一个台阶。到了这个年纪,多数政治家都忙着追名逐利,早就忘记了早年的理想,而曼德拉却开始深入思索自己的原则和理想。狭小的监狱里没有政治,讲坛、扩音器、报纸、人群——这些统统没有,每天与曼德拉共处的只有同事,所以,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就可以后退一步,从别人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他学会了控制自己的脾气和强烈愿望,学会了意会和劝解,也学会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和权威,其范围不仅覆盖囚犯,也覆盖了监狱看守。

    在那个封闭的世界里,黑人囚犯和白人看守之间的势力一直保持着均衡。但是,囚犯的积极性和凝聚力逐渐超越了看守,以曼德拉为领袖的囚犯势力团体已经形成。20世纪同类型的政治犯势力还有很多,比如印度的甘地或者北爱尔兰高度管制区的爱尔兰共和军,但是根据那20年间的信函、监狱的记录以及囚犯的回忆,后人不难看出罗本岛的特殊性,因为那里的囚犯彻底控制了监狱看守。

    早在曼德拉被关押的前两年,罗本岛就已经成了一个灭绝人性的地方。越来越多被判长期监禁的犯人会被关押在此,岛上还遵循严格的种族隔离制度,监狱看守是清一色的白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想体现出自己的种族优越性。看守会攻击囚犯,并将这种暴力行为称作“调剂”。他们最近一次殴打犯人,造成非国大激进成员安德鲁·马桑多重伤。

    在监狱老楼里关了几天之后,这7个人于6月25日搬离,那天正是非国大传统抗议日的前一天。他们被迫迁入一幢刚刚造好的新楼,曼德拉的牢房面积是56平方英尺,透过墙上铁窗可以看到院子,牢房里有一张草席和三张破烂的毯子。这里将成为他未来18年的容身之处。

    囚犯的日常生活十分艰苦,这也是惩罚的一部分。他们每天清晨5:30起床打扫监狱,洗漱用的都是冷水。早餐吃的是玉米粥,用一个鼓盛着,放在院子里,曼德拉觉得那粥简直不是人吃的。监狱专门派了一个看守监视他们,囚犯们见了这个看守还要脱帽行礼。隆冬时节,他们要在冰冷的院子里列队而坐,在看守的监视下将石头敲碎,一直干到中午。纳威尔·亚历山大在一份报告中写道:“这种惩罚足以将最淡定的人逼疯……连续几个月忍受太阳炙烤,不能挪窝也不能和旁边的人说话,活脱脱一个人间地狱。”

    1965年1月,艰苦卓绝的开矿工作开始了,而这个工作成了接下来几年曼德拉日常生活的核心内容。他们每天要清除掉外层的岩石,露出里面的石灰层,再用锄头和铲子挖掘。这是一个惨无人道的劳动场所,冬无御寒之处,夏无避暑之所。“我很庆幸自己不用进洞,那是个真正的熔炉,”监狱看守詹姆斯·格里戈雷说,“夏天海上吹来的凉风受高墙阻隔。不仅阳光灼热,矿内白色石头反射的阳光也会刺痛他们的眼睛。”整整三年,他们没有太阳镜戴,许多人的视力受损。曼德拉的眼睛一直都没有恢复,即使动了手术,他阅读还是有障碍。

    罗本岛是人道主义试点。瑞弗尼亚案罪犯来到岛上一年之后,他们的伙食突然改善了,不久之后,红十字会到访。曼德拉与他们的区域代表汉斯·森见了面。汉斯·森能成为区域代表实在有些匪夷所思。他是瑞士天主教徒,后移居罗德西亚,目前对自己的工作不抱任何幻想。他告诉他的作家朋友多莉丝·莱辛:“若是知道了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任何人都会变得憎恨人类。”曼德拉给了森一份囚犯们的要求清单——包括改善伙食和衣着。森说面包对黑人的牙齿不好,曼德拉开始怀疑他这是种族歧视。他们的服装是有了一些改进,但饮食又渐渐退回了原来的水平。后来红十字会提交了一份报告,对罗本岛的情况大加赞扬,于是比勒陀利亚将这份报告提交给了联合国。瑞士人经过了几年的时间才意识到监狱条件的艰苦以及它在政治上的重要性。

    最有效率的来访者来自南非国内。海伦·苏斯曼,国会里唯一的自由进步党成员在听到了监狱里艰苦的条件后坚持要去拜访。囚犯们对她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她被领到曼德拉的牢房,曼德拉告诉她,囚犯们的伙食和衣物质量很差,一个名叫范·伦斯伯格的残暴看守身上还有邪恶的纳粹纹身;监狱管理机构成员都在一旁听着。苏斯曼记得,“曼德拉完全无视他们的存在。毫无疑问,他的气场远远胜过监狱看守。”曼德拉确信苏斯曼基本上是站在囚犯一边的。

    后来,苏斯曼对罗本岛监狱的恶劣条件进行了报道。“那时监狱的情况很糟,”她回忆道,“他们认为监狱的条件必须尽可能艰苦,这也是对囚犯的一种惩罚。有些看守实在和纳粹没什么区别。不久以后伦斯伯格被调走了,条件开始得到改善。囚犯们认为,苏斯曼的造访是一个转折点。内维尔·亚历山大写道:“假如没有她的到来,就不会有后来发生的事”。

    1970年,新任指挥官皮特·巴登霍斯特上校上任。巴登霍斯特以残酷无情著称,与他一同来到罗本岛的还有几个品行不端的新狱警。曼德拉认为巴登霍斯特是所有指挥官中最残忍的,他仿佛在用军事法律管理罗本岛。有人告诉曼德拉政治犯是由监狱当局和安全部门联合管理的,自1969年秘密服务机构BOSS成立以来,这种情况愈发严重。“他们推行恐怖统治,”卡特拉达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他们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报仇和惩罚。”狱警经常找借口折磨囚犯,不给他们吃饭,不让他们读任何书——包括莎士比亚。巴登霍斯特不让他们学习,并声称这是他们自己的懒惰造成的。与他的前任不同,巴登霍斯特拒绝与曼德拉谈话。在采石场看到曼德拉时,巴登霍斯特还会用南非荷兰语朝他大喊大叫:“曼德拉,快把你的手从你那饭桶里拿出来!”

    1971年5月底,恐怖统治登峰造极。曼德拉的克制力经受着极大的考验。在共和国成立十周年的前夜,狱警传播谣言说,有些囚犯将获得减刑以示庆祝。但自从一批西南非洲人民组织的囚犯到来后,隔离区的气氛变得紧张。在托伊沃·扎托伊沃的领导下,他们开始了绝食罢工,其他囚犯也加入了。5月28日,一群喝醉的狱警闯进牢房,其中包括臭名昭著的虐待狂监狱长卡斯顿,人称“魔鬼”。他叫每个人脱光衣服,高举着手在室外寒风中站了半小时,而看守们则挨个搜查每个牢房。戈文·姆贝基倒下了,被送到开普敦医院。菲科勒·巴姆流下了愤怒的眼泪。他们能听到看守牢房里殴打囚犯。托伊沃试图反抗,却被按倒在地,事后还被迫打扫鲜血四溅的牢房。

    “这是我记忆中最可怕的一天,”卡特拉达回忆道,“我绝不会忘记。”“我感到愤怒和痛苦,”西苏鲁说,“这是对我隐私的最可怕的侵犯。”囚犯永远都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那天发生的一切,他们怀疑监狱方是被一些政治新闻激怒了。“监狱方的暴行总是和外面的事件有联系,”马哈拉吉说,“无论是游击队还是边境问题——任何能够影响狱警对国家看法的事情都可能导致他们施暴。”曼德拉决心站起来面对巴登霍斯特的暴政,并把消息传给外面的一个朋友,托他去各方游说,为自己获释作准备。不久他领着一批囚犯代表去见巴登霍斯特,并威胁说如果他们的条件得不到改善,他们就要罢工。一个月以后,三个法官和一个监狱专员来到了岛上。他们要求单独会见曼德拉,而曼德拉则大胆要求巴登霍斯特到场,然后向访客描述了监狱方最近殴打囚犯的情况。巴登霍斯特吼道:“别扯那些你没看到的事,否则你会有麻烦的!”曼德拉镇静地告诉法官:“假如他能在这儿当着你们的面威胁我,那么你们一定能想象你们不在时他会做什么。”听了曼德拉的描述,法官迈克尔·科比特强烈抗议巴登霍斯特的所作所为。30年后,迈克尔·科比特当上了首席法官,已是总统的曼德拉回忆起当年他的态度时说:“这种勇气和独立精神是罕见的。”法官们到访3个月后,巴登霍斯特和那帮狱警被调离罗本岛。临行前,巴登霍斯特对曼德拉说:“我只想祝你们好运。”曼德拉一惊,但很快回答说也祝他好运。如此一来,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再邪恶的人都能被改变。

    很多人认为,监狱看守也是受体制奴役的人。“这些人只会一丝不苟地执行命令。”内维尔·亚历山大说。在谈到那些看守时,曼德拉心中更多的是怜悯而不是仇恨,他们最不堪的行径都得到了曼德拉的宽恕,这种宽容态度连卡特拉达都不怎么赞同。曼德拉透过监狱看守的禽兽行为看到了他们心中的不安和扭曲;他已经把监狱看成是将来南非的一个缩影,若要生存下去,必须开创南非的和谐局面。

    在罗本岛,囚犯们最珍惜的是学习的机会。曼德拉早就力劝监狱长官“让大学的气氛流行开来”,到60年代末这种气氛出现了:采石场开始有了校园的气氛,并为他们称为“罗本岛大学”。任何有学位或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教授学科,每天早晨他们会在采石场里规划他们的课程。

    曼德拉教的是政治经济学,这门学科研究的是社会发展,从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他仍把社会主义看成是最先进的阶段。比起教学,他更喜欢辩论,所以他鼓励学生提问,这可以促使他深入思考自己的观点。博茨瓦纳的自由战士迈克尔·丁加克在岛上拿了两个学位。据他回忆,曼德拉参与讨论的时候是最不知疲倦的,他辩论毫不留情,经常冒犯对手。“纳尔逊采用了苏格拉底的辩论方式并稍加改进,与人辩论时可谓锋芒毕露。很少有人喜欢被反复盘问,这样容易暴露他们茫然与无知的一面。有好几次我在辩论中被麦迪巴驳得体无完肤,丢脸至极。但时间一长,我就发现这段经历对我是有好处的。它教会了我看问题要看两面,这样才能得出客观诚实的结论。”

    有些囚犯初到岛上时几乎是文盲。所以刚开始的教育内容大多是非正式的、口头的:“我们仅仅是互相谈谈,分享我们所知道的政治、历史和语言知识。”亚历山大回忆说。但不久之后,多数人就对读书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们从最基本的知识教起,因为很多人没受过教育,必须从头开始。”戈文·姆贝基说。离开罗本岛的时候,很多人已经能够给家里写信了……“泛非洲人大会激进分子迪克甘·莫桑内克,1963年刚到岛上时还是个孩子(他后来成为南非电信公司的董事长),他承认他被关押的那个区,所有人在几年之后都学会了读书写字。很多人通过函授学校进行更正式的学习,在监狱之外他们是不会有这样的机会的。一些年轻狱警也被这种气氛感染了。

    与世隔绝的环境反倒成为了囚犯们学习的有利条件,他们可以不受城市生活中的广告、杂志和噪音等干扰,柯勒律治称这些元素为“记忆的毁灭者”。由于缺少书面材料,囚犯们不得不依靠记忆力,而许多囚犯发现自己居然回忆起了早就遗忘的诗歌。连内维尔·亚历山大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都发现自己来到罗本岛之后记忆力有所提高,因为他不能把所有东西都用笔记下来。同时,由于经常参加辩论,他的思维也更加敏捷:“如果你希望自己的思维变得缜密而系统,那么和纳尔逊这样的人辩论会有所帮助。”

    岛上严明的风纪给了罗本岛毕业生们一种伴随他们终生的自信。用历史学家汤姆·卡利斯和盖尔·格哈特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文化,它包含了同志情谊、合作、学习、激烈的辩论,并伴随着政治宽容。正是这种以曼德拉为典范的共同文化在20年后的权力和平转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摘自《曼德拉传》(精装),〔美]安东尼·桑普森/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定价:42.00元
29#
 楼主| 发表于 2014-1-5 20:31:53 | 只看该作者

媒体札记:纪念曼德拉(《金融时报》中文网)
临风

临风按语:媒体的特征就是“各取所需”,对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件,有各种先决立场的人免不了会有自己的解读。其次,批评要切合文化环境,不要批评孔子为什么不谈相对论。问题是,有没有比较接近真实,比较客观的解读?我认为有,但是要有能力去芜存清,要能分辨垃圾与珠宝。这是很不容易的。最近,南非巨人曼德拉去世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你可以在网上读到各种千奇百怪的解读。今天读到《金融时报》徐达内这篇兼容并蓄的报道,觉得他们尽到了作为负责任媒体的责任。特此转载。

媒体札记:纪念曼德拉
20131209 11:52 AM   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徐达内作者微博

纪念曼德拉
极尽哀荣。
过去三天里,中国舆论隆重悼念曼德拉,向这位有着全球卓著声誉的黑人政治领袖奉上连篇累牍的缅怀追思,规格声势创近年之最。
由于曼德拉已与病魔斗争多年,此前即曾屡次传出濒危乃至死讯,所以,尽管南非现任总统祖马是在北京时间周五清晨确认他的逝世消息,但中国各大门户已经可以在第一时间祭出早就准备好的专题,生平影像、铁窗生涯、历史贡献、警句格言、中国情缘一应俱全,并辅以陆续传来的国际社会反响:联合国安理会中止会议默哀、美国白宫和英国首相府降半旗、奥巴马发表讲话以缅怀“他激励我开启政治生涯”……直至南非宣布曼德拉遗体将在15日的国葬中沿长街接受瞻仰,几乎所有在世的美国总统都将在身体情况允许的条件下出席葬礼,英国王储查尔斯王子等各国王室成员、津巴布韦总统穆加贝等国家政要等公众人物亦都有可能参加,“预计曼德拉的葬礼将不逊于2005年教皇约翰·保罗二世的葬礼”。
中国政府同样以难得一见的高规格吊唁。外交部在周五当天早晨8时许即已通过官方网站表示沉痛哀悼,并给予曼德拉“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称号。上午10时许,新华社更发布习近平的唁电:“曼德拉先生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在漫长的岁月里,领导南非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反种族隔离斗争的胜利,为新南非的诞生和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曼德拉先生是中南关系奠基人之一,生前两次访华,积极推动中南各领域友好合作。中国人民将永远铭记他为中南关系和人类进步事业作出的卓越贡献。”此后,又有李克强哀悼和国家副主席李源潮亲抵南非驻华大使馆鞠躬以及于今日启程赴约翰内斯堡参加葬礼的消息。
“大爱无疆、大象无形、大音稀声”——这是新华社在当天上午由驻约翰内斯堡记者发布的颂歌。这篇《致敬曼德拉》用中国诗人臧克家的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给人民作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来形容这位世纪伟人:“曼德拉走后,南非举国悲痛,世界同声哀悼。热爱曼德拉的人,不分种族,不分阶级,也不分国界。他究竟具有何种‘魔力’让整个世界为之倾倒?——曼德拉是耸立在世人面前的一座伟大丰碑。他率领南非人民,通过非暴力方式,结束了世界上最黑暗的种族隔离制度,让南非走上了种族和解的道路,为战乱地区和国家解决冲突树立了榜样,可谓居功至伟。——曼德拉在种族隔离政权的监狱里度过了漫长的27年。出狱后,他笑泯恩仇,用宽容和博爱化解种族仇恨,为南非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而且,他在事业和名气如日中天之际,悄然‘裸退’,‘让’出总统宝座,从此再也不干预政务,可谓德彪千古。——退出政坛后,曼德拉全身心投入慈善事业,10余年里,‘曼德拉基金会’帮助建立了数百所‘曼德拉学校’,向难计其数的艾滋病患者伸出了援手,可谓恩泽众生。‘全球公民典范’、‘联合国最高价值的生动体现’——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如此高度评价曼德拉。曼德拉则用最简朴的语言概括了自己的一生:‘生活的意义不是我们曾活着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而在于我们是否为其他人的生活带来了变化。’”
“宽容”、“和解”、“博爱”,这也的确是中国媒体在集体缅怀曼德拉之际使用最多的关键词。继周六发表《“太阳永远不会停止照耀”——南非人民深切悼念前总统曼德拉》之后,昨天和今天和人民日报由驻外记者温宪连续两次追忆伟人,都是描述“曼德拉身上那极具感染力的高尚精神和人格魅力”:“曼德拉的伟大不仅仅在于他对罪恶的种族隔离制度勇敢反抗,更在于他致力于种族和解的博大胸怀……大仇恨与大和解、大斗争与大宽容、大勇敢与大平和,27年的铁窗生涯升华出对整个世界有着典范作用的精神。人们赞颂曼德拉,就是在赞颂一种精神;人们仰慕曼德拉,就是在仰慕一种境界。”
市场化媒体的纪念基调也是一脉相承。全中国几乎所有周五和周六出版的晚报、都市报都在头版放上了曼德拉的大幅图片,香港乐队BEYOND当年为曼德拉所写的那首《光辉岁月》不仅被门户和微博编辑一再重播,更成为新民晚报、法制晚报、扬子晚报、现代快报、华商报、大河报、华西都市报、重庆晚报、楚天都市报、青年时报、天府早报、半岛晨报的大字标题来源。
采用和英美大报相似的致敬方式,京华时报把整个封面用来刊登曼德拉的黑白遗像,被重点推荐的伟人语录是:“我与白人统治进行了斗争,我也同样反对黑人统治;我珍视实现民主和自由社会的理想,在那样的社会里人人都和睦相处,拥有平等的权利。”
而这也正是其头条评论《今天我们为什么纪念曼德拉》中的主旨:“纪念曼德拉,是因为他的一生就是时代的刻度。曼德拉横跨后殖民时代、南非种族隔离时代、冷战时代和全球化时代,不同的时代赋予他不同的身份,从全球最知名的囚徒到南非首任黑人总统,从革命者到和解宽容的布道者,他身上叠加的政治标签和文化标签,不仅是他个人所独有,也凝聚了与他同期的反抗和推动和解的共同记忆,即中国人熟悉的‘光辉岁月’……假如简单以政绩而论,曼德拉并不完美。但在道德信念和价值观层面,曼德拉无疑是这个世界的伟人之一。也正因此,离去的曼德拉给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可贵的价值……曼德拉曾说:‘爱在人类的心中比恨来得更自然。’或许,时时想起这句话,就可以从曼德拉的人生中获取价值——无论是个体还是共同体。”
同样整版封面缅怀,同样强调“时代需要曼德拉,更需要曼德拉式的爱与宽容”,南方都市报的社论是《缅怀曼德拉:让不同色彩缤纷闪耀》:“在南非民众眼中,他是英雄;在教科书上,他是战士;在名人语录里,他是一个充满爱与温情的智慧老人。作为英雄,他为民众带去了福祉,让一个充满种族隔离的国家步入了民主政治;作为战士,他不屈不挠地与不公正现象作斗争,表明行动的宝贵价值;作为老人,他用毕生的经验诠释爱与宽容的力量……曼德拉倡导爱与宽容,他说:‘当我走出囚室,迈过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他还说,‘怨恨如同牢狱,原谅别人,等于升华自己。’在和解的过程中,这位领导人用自己的隐忍与悲悯情怀,为国民作出了表率,这固然有领导人个人魅力的成分,但是,理性地说,它也是这个国家成功转型必然的路径选择。”
此外,还有一篇才让多吉专栏《曼德拉:爱可以化解仇恨》:“从愤青到囚犯再到总统,曼德拉最终成为一个世界级别的偶像。曼德拉留给人类的价值不仅仅是和平结束了南非的种族隔离政策,给南非黑人以自由和平等。曼德拉的一生更是告诉我们爱可以化解仇恨,暴力斗争不是人类进步的方式……他是一位真正的伟人,他把人民的利益放到了第一位。对白人的和解,自然比武装斗争更充满政治智慧。”
只不过,微博中,这家报纸所属的@南都评论在称赞“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用宽恕换来了和解”之后,亦说出了“没有斗争,哪来宽恕与和解”以及“我们的分歧只有一种:拥护民主与不拥护民主的分歧”。
缅怀曼德拉,终究要回到中国的语境中。
生怕读者不能体会自家报纸选取《“用生命换取平等,我义无反顾”》、《“不放弃悲伤怨恨,我仍在狱中”》和《“国家不宜由80岁老人掌控”》作为专题报道切入点的用意,河南商报时事评论部主编王攀在微博中问了一声:“在众多的曼德拉新闻中,我们选择了这三个点,我们的意思到达了吗?”
意思就是,这位从政治犯到总统的领袖对当今中国之转型有着巨大比对意义。
早在周五当天上午首页展示《最后的世界领袖,永生的自由斗士》、《纪录片:自由信念支撑牢狱生涯》之际,搜狐即通过一篇《祭民主与自由的战士曼德拉》,强调南非的民主转型“值得全世界人民特别是那些具有相似国情的国家人民的深思”:“在滚滚历史潮流激荡下,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真正具有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政治人物都会顺应历史和形势发展要求,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抱着对人类命运终极关怀的精神,自我改变,推动变革,而不是留恋个人权位,执着地维护其所在利益集团的狭隘既得利益……成功实现国家的重大政治转型和政权的和平过渡,社会和解和政治改革是必由之路,不同政治势力为了共同的目标进行政治妥协是关键……建立在宪政和法治基础上的民主制度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能够确保国家和社会稳如磐石,经受社会和政治动荡的风险和考验……保障民权和自由平等是大势所趋、历史所向,任何人、任何势力都无法阻挡这一人类发展的基本方向。”
归纳五点启示之后,搜狐更允许作者丁咚在文末高呼:“南非在国民党之下就把种族歧视和种族隔离制度作为国家基本制度长期坚持,也曾将非国大、南非共产党等党派定为非法组织,并对新闻自由进行限制,但这一切都最终灰飞烟灭,归入尘土,就在昭示着一个颠簸不破的社会基本法则:灭人欲,天理就无法永存,只有顺乎人心人望,才是人间正道!”
通过另一则首页专题《中国情结贯穿曼德拉光辉岁月》,这家门户还明确宣布“南非‘种族和解’对中国有借鉴意义”:“这样的方式,对于解决当下中国的很多‘历史心结’无疑同样值得借鉴,中日间的民族对立情绪,文革期间红卫兵的种种恶行,都有必要在宽恕的基础上,用理性和包容抚平历史创伤,还原历史真相。”
三句不离本行,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是微博号召学习曼德拉“正确的价值观”:“有必要按照公平正义的原则,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破除影响人自由迁徙的制度,让中国人在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上有更大推进。”
而更多的微博名人,则是在哀叹。
奉上对曼德拉“宽恕”精神的崇敬之情后,@封新城即言“其实,中国也有曼德拉”,@作业本心领神会,补充道“但没有德克勒克”;@老徐时评更认定“曼德拉固然伟大,但能够令南非迈出这一步的德克勒克更加伟大”:“他作为白人总统力主废除种族隔离不顾反对释放曼德拉,最后竟心甘情愿给曼德拉当副手,二人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这是一种何等崇高的境界!坐牢27年能健康地出来当总统并能活到95岁高寿,没有德克勒克的坚持和牺牲,这一切都不可能发生!”
“曼德拉常有,而德克勒克不常有;蒋中正常有,而蒋经国不常有”——当@李佳佳Audrey想起了那位促成台湾民主转型的国民党领导人时,刚被调离财经杂志采编一线的反腐斗士@罗昌平更将视野投向今日缅甸之变局:“曼德拉和昂山素季常有,而德克勒克和吴登盛不常有;人们乐于放大曼德拉和昂山素季的坚持,却也习惯忽略德克勒克和吴登盛的开明”;至于账号不断“转世”的浦志强,则是直接宣布“习总是不是德克勒克,要看他放不放曼德拉”。
“在对逝者的由衷崇敬和哀悼之余,我不能不自动联想起我们中国的曼德拉”——在@赵楚看来,“汹涌的痛悼之潮正是因为此人此事”:“中国的曼德拉的处境比当初的曼德拉还要酷虐,而无论国内社会还是国际社会,给予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关注却是远远不够的。”引发这位自由派知识分子感慨的文章,是@张伦法国的一篇《曼德拉——穿越世纪的巨人》:“与南非远隔大洋的中国,一场巨大的历史转型的序幕正徐徐拉开。在所有面对历史和未来的挑战中,曼德拉的南非都必将成为人们的一个重要参照。他人性的光辉、对公共利益的尊重、不将党派和某族群的利益置于普遍的人权和民主原则和国家利益之上,这些都将是映照所有中国朝野政治人物的一面绝好的镜子;他的政治智慧、对和平的坚持、在真相基础上提倡的和解和宽容,都将是中国人汲取精神资源和智慧的最重要来源之一;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人的尊严和权利,自由和民主,也终将是亿万中国人所要去共同实现的理想。”
被这些异议知识分子视作“中国曼德拉”的是那些在文革中被残忍处决的毛泽东批评者。@长安卖炭翁即言:“我们不存在产生曼德拉和昂山素姬的土壤。我们的土壤只会产生遇罗克和张志新”;@夏骏同样是由曼德拉27年牢狱之灾联想到了中国女子张志新:“她与曼德拉曾经在同一时代身处不同国度的监狱,后来的结果却有天壤之别。曼德拉说:‘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如果换了张志新,肯定没机会说这样的话,因为可以再度升起的至少是一个活人,不可能是割喉而死的尸体。”
@旁观者马勇的说法广获认同:“成就曼德拉的伟大,除了他的坚持、信念、毅力,还有一个条件,就是他所遇到的敌人比较有底线。想想看,坐牢二十多年,还能健康地走出来,而且没有屈辱地认罪、认错,这对很多国家来说,简直不可思议。”@黄柱国律师更是把话直接挑明到中共官方今年整治微博大V的背景下:“刘瑜在读完曼德拉传后发现了一个吃惊的细节,曼德拉几乎没有被打过,这就是底线。补充下,曼德拉在进牢房之前是没有上过CCTV的,这也是底线。”
如果说代表央广的@中国之声也提醒一句“别忘了与曼德拉同样伟大的的德克勒克”,是在阐述“妥协”的价值,那么,@Vista看天下重温四个多月前那篇特稿《曼德拉和他的敌人》,就是为了借十年砍柴之笔强调“?敌人也是人,也有基本的人性”:“这是曼德拉和他的敌人们取得和解的基础,也是南非黑白两大种族和解的基础。而曼德拉幸运的是:他碰到的那群敌人,没有跌破人性的底线。”
宋金波通过腾讯大家专栏发表的《没有种族隔离的南非,曼德拉是什么》,尽管并非赞扬“底线”,但在详尽回顾“那个成全了他的敌手”时,字里行间的现实影射分明欲盖弥彰:“为了对付反抗,南非政府逐渐把自己变成了一个警察国家”、“他们敢于向自己的人民开枪”、“他们随意监禁和限制黑人的活动”、“‘封杀’是当时南非政府常用的手段”、“他们强拆民居”、“他们控制大众传媒”、“他们打击甚至抓捕律师,并且对不予合作的人家属施行报复”、“他们刑讯逼供”、“他们羞辱被告”……

结语中,这位声明“谨以此文向曼德拉及其战友致敬,向他的敌手致意”的专栏作家,更宣布“不能不为当时的南非政府说几句话”:“尽管在通行的国际标准看来,南非政府的所作所为已经低于底线,但在那个时代乃至今日,他们都显然不是最坏的,很多时候,甚至称得上‘文明’。比如他们没有试图在肉体上大规模消灭敌人,甚至允许原本没文化的黑人领袖在狱中接受教育。他们能感受到国际压力,不会认为那是不怀好意的势力居心叵测。他们也没有学习纳粹时期就有的“洗脑”式改造。他们的劳改营条件比起同时期世界其他地方的劳改营简直称得上天堂,在接受投诉后还会改派更为善意的监狱头头……”
显然不满于@任晓雯那句“与其质问‘中国为何没有曼德拉’,不如更新自己的内心。国家的改变,是从个体的改变开始的”,@叶恭默以曼德拉1985年拒绝时任南非总统博塔“若放弃使用武力便可获得自由”的条件为据,教育对方“南非种族隔离可不是因为爱和宽恕废除的”:“个人常怀宽恕悲悯是美德;政治上的宽恕不是美德,而是出于对大规模清算可能产生的连锁反应的审慎……真相在前,和解在后。真相意味着对罪恶的确认。若无真相,和解与宽恕哪有具体对象?某些集团为了掩盖真相不惜杀人灭口、抓人投狱关黑屋,故真相是代价昂贵的。个人不具备揭露真相的坚毅果决,轻言改变内心改变世界,实质上是认知偷懒和逃避责任。”
想起此际正在江西新余法院开审的刘萍案,@叶恭默更是破口大骂。“小清新滥情宽恕和解,对眼前无数因义受迫害者却漠然视之,你把头磕碎卑贱如蝼蚁,谁他妈和你和解?一群贱人!”,这位“死磕派”代表强调,“曼德拉的反抗具有正当性,他的牢狱生涯也值得尊重。但是滥情鼓吹他的非暴力和宽恕之伟大,则像吞了苍蝇一样令人恶心……曼德拉坐牢,并非因为爱和宽恕,而是因为组织反抗武装,等于小清新们平素刻骨痛恨的‘恐怖分子’。据其自传,其牢狱生涯几乎没挨过打。若政治反对如此轻松,在中国可以随便找100万个曼德拉……若是换做中国政府,曼德拉早就人间消失了,消失之前还会让你在电视上承认自己嫖娼找小姐和犯有闪电恐怖罪……60多年来本国在勇气坚韧胸怀上超过曼德拉的自由践行者成千上万,曼德拉入狱后从未挨打,而此国反对者遭受的肉体摧残精神折磨人格凌辱之残酷程度超乎你的想像,听着都毛骨悚然。”
被@叶恭默视作“纠正认知偏差为曼德拉祛魅富有价值”的是由@网易云阅读推荐展示的《曼德拉和南非的“左疯”》。
“曼德拉执政后,南非设立了人道主义奖‘乌班图奖’,第一届的得主,给了曼德拉自己。今年的这个奖,竟颁给了古巴独裁者卡斯特罗,说表彰他‘在全球争取正义的人道贡献’”——从导语开始,作者曹长青就是想要揭发这位伟人“反美、反西方的极左路线”:“1993年,即将掌权的曼德拉在美国《外交事务》撰文说:‘南非未来的对外政策将建立在我们对人权的信仰上。’可他当了总统之后不久,就和民主台湾断交,同时和中共建交。理由是南非要发展经济,需要中国的市场。当年在白人统治下的南非,由于世界范围的经济制裁,经济困境远比曼德拉执政后的局面严重,但曼德拉当时却一直呼吁国际社会要经济制裁南非,虽然南非的穷人大多是黑人,他们因此生活会更加艰难。但曼德拉高喊,原则高于面包,人权高于市场。可他当了总统,就一切都变了,市场比原则重要了……他当年唱道德高调,是想赢得西方左派的支持,但他从没把美国等民主国家真正当作朋友,而是把国际上那些反美、反西方的流氓政权头目视为‘战友、同志’……曼德拉卸任总统后,还不甘寂寞,近年又领导一个叫‘老人帮’的组织,其成员多是曾有权势的政客,包括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被美国人称为最愚蠢的总统卡特,以粗鲁出名、被称为‘红卫兵’的中国前外长李肇星等。”
将南非封为“当今自由世界袒护独裁者的领袖”,这篇5年前即发表在台湾《看》半月刊上的文章,宣布曼德拉留给南非的遗产是“倒退到‘部落加马克思’的时代”:“在南非黑人那种‘只问肤色,不管是非’的种族狂热中,祖马不仅是土著,皮肤黑,最有‘黑人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和煽动力……他们痛骂削减福利是出卖黑人,要回到传统的左派共产主义路线……从曼德拉到姆贝基,南非奉行极左路线,一路反美、反西方。”
犹嫌不足,昨天下午,@网易云阅读再荐曹长青新作《曼德拉绝不是英雄》:“曼德拉去世后,产生了一个罕见的全球媒体景观:东、西方同声赞美,其歌颂程度超过对任何一位当代领袖人物。为什么民主和专制国家都在曼德拉身上找到了共同点?共产古巴、中国等官方媒体歌颂曼德拉,把他反抗白人种族主义的斗争视为‘反西方’,甚至意味着‘反美’。而西方媒体歌颂曼德拉,认为他致力结束白人种族主义,促进‘黑白和解’,是宽恕和智慧的象征。所以他被誉为‘一代伟人’,‘英雄’,甚至‘道德楷模’。曼德拉真那么伟大吗?如果尊重事实的话,就会看到,他留下的遗产,包括经济、社会治安、黑白和解、政治腐败等方面,多是负面的。他不仅不是道德楷模,而在很多时候跟世界上臭名昭著的独裁者站在一起,是他们的铁杆朋友,成为邪恶的同盟。”
正如此文所言,那些不愿将曼德拉封为“人类最后一个圣人”的批评者,除了强调“南非成为支持独裁者的大本营”外,还将“经济一团乱糟”、“社会治安恶化,艾滋病和强奸率全球第一”以及“‘黑白和解’只是表象”视作这位政治领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处,直至将其斥作“恶棍”。
《和解有功,治国无能》——是凤凰网推出的这则首页专题,以其“盖棺论定”引发了最大反响。在介绍了曼德拉“从领袖到偶像”的反种族隔离生涯后,这家门户强调“任何领袖都不应被神化”,因为“他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救世主”:“‘基尼系数世界第一,贫富差距悬殊;暴力犯罪肆虐,强奸发案率世界最高;贪污腐败横行,利益集团肆无忌惮;高等教育人群纷纷移民,各种族精英都想逃离……是的,这就是非国大执政19年后的南非现状。时至今日,每当南非遇到困境,善良的民众总是怀念提倡和解、强调宽容的领袖曼德拉。但让人不得不面对的事实是,今日的种种困境,正是由19年前,伟大的曼德拉带领非国大执政制定的治国政策种下根由……在曼德拉任上的1996年,缺少执政经验的非国大决定大权独揽的时候,今天南非的种种困境就已埋下了伏笔。虽然曼德拉主张和解强调团结,但几十年的种族仇恨、初得政权的权利诱惑、为动员底层民众许下超额诺言,种种因素交织起来,让非国大的执政治国最终走偏。所有南非公民平等发展的社会并未产生,反倒出现了针对白人的新歧视和偏袒黑人的民粹倾向。曼德拉理想中南非真正的民族和解,依旧任重而道远。”
这家门户虽然也在周六上午紧急请来五岳散人发表《曼德拉的光辉岁月必将延续》,高唱一句“风雨中我们拥抱着自由”,但同期被推荐的还有另一篇《专家解读曼德拉:走出神坛的民族主义圣徒》,以及《曼德拉:成就伟大的牢笼》:“在种族之外,有关意识形态的交锋仍然未能戒除泛文学化的弊病,太多需要被理性思考的问题变成了左右互博中消费愤怒的素材。最典型的例证是,当部分中国‘公知’欢呼昂山素季恢复自由的同时,他们的反对者纷纷激烈指出昂山素季的父亲是与日本合作的‘缅奸’……这种现象无疑是今日中国许多社会讨论不能完成的根本——参与者们往往极易冲动并且没有一个公认的知识话语平台,更缺乏一如曼德拉式的建构者。”
在文章作者葛霖看来,“中国与南非、缅甸的社会变革根本不足以在样式及进程的层面上互为镜像”:“曼德拉和昂山素季在他们不自由的国度里所居住的‘牢笼’已被幻化为浴火重生的浪漫场所,并演变为成就所谓伟大却又缺失核心意义的符号,其间对于今日中国人最具意义的镜鉴反倒是对‘暴力革命’思维的根本否定,否则,无论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最终结果是‘虽败犹荣的安慰’,还是‘平民奇迹的惊喜’,都不能平复中国在历史三峡中所遇的坎坷。而这,恰恰是曼德拉一生为这个星球的所有公民提出并付诸尝试的伟大命题。”
然而,“暴力革命”恰恰就是曼德拉的另一面,而且也确实被当作万里之外左右互搏中的核心素材。
“其实他是黑版的本·拉登,还跪舔苏东极权,他领导的非洲人国民大会接受苏联援助进行恐怖袭击,杀的‘黑奸’比白人多,酷爱给反对他的黑人套上轮胎点燃。苏东剧变后断了粮,他才同意和政府谈判。南非白人政府对他真是太仁慈了”——“宽恕”刷屏之际,@书影吐槽馆呼吁那些“被小清新媒体宣传所蒙蔽”的人们,“看看曼德拉的另一面”。
在这些中共异议者看来,光是曼德拉在牢房里坚持看《毛泽东选集》以及宣称“我在狱中生活的精神支柱来自中国”,就足够让人反感。@伯通李即自荐曾在南方周末上发表的《曼德拉:90岁的恐怖分子》:“由于某些原因,曼德拉及非国大一直以来在中文媒体上都以阳光和善的形象示人,但这并无助人们全面了解这位90岁高龄时才被美国从恐怖分子名单中删除的前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以及由其中兴的政党非国大……被捕后,曼德拉在狱中熟读毛泽东著作。而他的民族之矛战友们,则在监狱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猛烈的暴力行动,爱尔兰共和军为民族之矛提供炸药制造技术,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则为其提供了训练支持,曼德拉当时的妻子也因为与几个‘行为野蛮’的组织过从甚密而受到牵连。”
只不过,另有一些人,之所以也同时在张扬曼德拉对毛泽东“暴力革命”的推崇,却是为了赞美他的英明,按照四月网所说,就是“一位共产党员的伟大一生”。
@司马平邦即发布《我们中国人该怎样纪念曼德拉?》,感叹“曼德拉是一位真正的‘普世价值’的践行者”:“我估计这全世界除了南非,就数中国媒体最想念这位非洲的反种族隔离的伟人,好像他不仅结束了南非的种族隔离,也结束了中国的种族隔离一样。这让我忽然想起,是谁结束了中国的种族隔离?……如果说致力结束南非种族隔离制度的曼德拉是普世价值的伟大代表的话,那么1949年就领导中国共产党使中国人民从阶级压迫下解放出来的毛泽东之普世价值不知道有多大。”
欲以此文“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这位左派意见领袖高呼“中国,你可不能走回头路啊”:“当我们的主流媒体如此矫糅造作地纪念着曼德拉,而另一面仍然对比他更为伟大的毛泽东怀抱冷漠,甚至是恶意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怀疑这些媒体,以及他们所代表的精英人群,对所谓‘普世价值’的真诚度到底有多少……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手里完成了面向未来理想社会的政治上的成熟,而在邓小平手里完成了面向未来理想社会的经济上的成熟,但更耐人寻味的却是,我们在经济上达到所谓成熟之后,政治上却又出现了背离既有的成熟目标的危险性和可能性。比如,当下中国社会现实里正在无情扩大中的贫富悬殊的最后结果,是否会重新回到早在60多年前已被共产主义列祖列宗们颠覆的阶级压迫?”
在陈宝成抗拆案和青岛管道爆炸事件中曾一力对抗自由派媒体人的@大众网朱德泉,正是接着司马平邦的话头,发问“我们中国人该怎样纪念毛泽东”。以@刘胜军改革那句“生活在躲猫猫都能躲死的国家,我实在汗颜”为批判对象,这位山东官办新闻网站的总编辑宣告“自媒体上开始夹带私货、洋腔也值得警惕”:“黑人长期斗争牺牲是实现民族和解的基础。南非的选择值得尊重,但任何一国国情都不具普世性。借机对西方普世价值、民主、自由、人权那一套搞‘借尸还魂’,不但亵渎曼翁,而且此之伎俩也难掀浊浪。”
至于立场偏左的观察者网,尽管也发表了黑人政权“只是在装点门面”之论,但得到更高推荐位置的还是《曼德拉暴露中国媒体的糊涂范》。在文章作者、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王维佳看来,中国媒体动辄长达半个多小时的电视新闻和占据数个版面的成千上万的报道文字,都是“与欧美媒体一拍即合的普世标准”:“如果我们像今天的新闻报道一样,把南非种族间的最终和解完全归结于开明政治人物的相互妥协,就等于掩盖了中国曾经参与其中的,长达数十年的国际主义力量支持非洲人民抵抗运动的伟大历史功绩,而这恰恰是欧美国家乐见其成的舆论导向……这样的舆论效应,正是欧美国家大力抬举曼德拉想要达到的目的。曼德拉的成就与‘和解政治’的达成掩盖了二战后民族独立、解放这一实质政治进程已经中断(或者说失败)的事实……在这样的报道框架下,他的人生史被有选择地展开叙述:那个年轻的、危险的、革命家的曼德拉未曾存在,而爱好和平、反对暴力的曼德拉则永世长存!”
人民日报海外版就一点也不“糊涂”。周六头版发表《今天世界仍需要曼德拉精神》,由中国社科院西亚非洲研究所研究员李新烽出面,在“崇高理想”、“和解理念”之外,将“维护世界和平、坚持国际正义的原则立场”定义为曼德拉精神的第三要义:“作为总统时,曼德拉多次批评美国‘当世界警察’,对国际事务和别国内政指手画脚;退休之后,他公开谴责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并拒绝会见到访南非的美国总统布什。”
然而,被王维佳不点名批评为“跟着欧美主流媒体的宣传口径起劲呼应”的,应该包括央视。于是,出镜“纪念了一整天曼德拉,充分抒发完缅怀之情”后,这家中共喉舌的特约评论员杨禹通过微博多说了几句:“再伟大的人,也经不起被神化。宽容是伟大的良药,但并不包治百病。曼德拉化解了南非的种族积怨,但并没有破解南非所有的发展难题。纪念曼德拉,就止于纪念曼德拉。”
树欲静而风不止。几乎与杨禹同一时间,@环球时报评论亦在感叹:“世界对曼德拉高度一致的评价,这是人类历史上十分罕见的,仅凭此,曼德拉堪称当之无愧的世界级伟人。而几乎所有的伟人,其传奇人生都面临被人放大、过度甚至片面、歪曲的解读,成为历史上政治舆论斗争中的常用工具。这一点在今天的中国互联网上表现尤其明显,这是否也是一种对逝去伟人的不敬呢?”
其实,这份人民日报子报也抱怨“没任何舆论管制的情况下,媒体的报道却非常雷同”。是通过其微博账号扩散清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崔之元在其2014年年会现场的声音:“都说曼德拉伟大,说他是主张和解的世界的公民,却没人说他因和共产党的关系才入狱等其他信息。”
对中国网络舆论“歪曲”的批评,通过周六社评详细阐述:“我们注意到,昨天全世界舆论都在赞扬曼德拉,但赞扬者们很多各取所需,力图把曼德拉变成自己所在力量价值观甚至政治利益的形象代表。比如在中国互联网上,一些人把曼德拉描述成仅仅是一位自由主义斗士,这实在贬低了曼德拉,曼德拉形象比他们所说的丰富得多,这样的偶像崇拜实际是实用主义的。”
那么,究竟是应该像人民日报、新华社那样着力强调他的恕道,还是像搜狐那样为自由斗士喝彩,抑或像微博异议者那样揭发他的虚妄?曼德拉跌宕起伏的一生确实有太多可供发掘之处,用@人物杂志的话来说,“矛盾才是真实,真实的魅力就在于永不会流于片面和简单”。
“他并不可能什么缺点都没有”——逝世消息传来后不久,新浪就通过首页访谈《如何客观认识“传奇”曼德拉?》和王石川专栏《怀念曼德拉,一个不世出的全民偶像》,展示了基本立场;周六盘点《曼德拉留下什么样的遗产》之际,新京报同样强调“与这些瑕疵相比,其95岁人生所留下的闪光点更加弥足珍贵”;而在一波祛魅潮借由社交媒体掀起后,腾讯也愿意借《我们悼念曼德拉最该悼念什么?》和《曼德拉因牺牲和宽容而伟大》回应“另一面”:“一部反抗压迫史,往往不免是一部被压迫者道德优越感的泛滥史……曼德拉也曾被革命者的道德优越感俘虏,但最终挣脱了出来”;“曼德拉确曾使用暴力,但背景是当时白人统治者疯狂镇压反抗……在白人愿意和解的阶段,曼德拉又坚决展现出抑制暴力的姿态……曼德拉使用暴力,着重于打击建筑、设施而避免伤人……曼德拉抑制暴力,是认为对压迫者也不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这样的牺牲和宽容精神,才是摆脱奴役循环的关键。”
承认那些对“思想左倾、治国无能”的批评“一定程度上可以成立”,但腾讯责编刘彦伟更要强调“甘地、曼德拉、哈维尔并不以思想和治国见长”:“拥有这样特质的人,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摆脱奴役循环的关键因素。可以说,旧南非作为一个矛盾的火药桶,能赢得新生,有多种因素,但缺不了曼德拉这个因素。而新南非尽管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但比起那些奴役循环的国家(如南非的邻居津巴布韦),其总体弊病又真不算什么了。与理性睿智的思想家、治国有术的政治家、改天换地的革命家相比,这个世界上更稀缺曼德拉这样具有崇高人格的‘圣雄’。曼德拉不是完人,但他的牺牲和宽容足以光耀后世。”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文责编 mojing.huo@ftchinese.com


图片来自网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7 20:39 , Processed in 0.1248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