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如龙教授访谈录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3 21:30:27 | 只看该作者
李如龙教授访谈录之十: 语言学方法及人才培养  

问:您认为中国的语言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才能使语言学更上一层楼?您的方言研究既注重实践,又注重理论,有微观研究,也有宏观论述。您能不能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经验?

    答:这些年来特别是开始招收博士生之后,我开始感受到一种危机,博士是最后的学历,在这最后的一段路上我应该给他们什么呢?怎么引导他们走好这段路?我想最重要的是在理论上、方法上的引导,而不是给他多少资料,帮他做好文章,老师本身在理论上、方法上要有一套想法。最近十年来,我确实在这方面作了一些思考,但不能说已形成了什么体系。我自己也在不断地摄取新东西,读一些经典的著作以及当代人的新成果。以前碰到的一些问题,也经常要提高到宏观的理论和方法的高度去思考。关于这方面有几点体会可以谈谈。

第一,语言学研究必须注重鲜活的现代口语。这是个老问题,古典语文学和现代语言学的根本的分水岭就在这里。古典语文学是就书面语研究书面语,用索绪尔的话来说,他们太拘泥于书面语言,忘却了活的语言。从现代语言学开始,我们才能够针对鲜活的现代口语开展语言研究。这是至关重要的。但是,是不是所有的语言学工作者都认识到这一点了,恐怕还很难说,一辈子作一本书的研究的还大有人在。从个人的学术兴趣和学术道路来说,你几十年只研究一本书当然也是可以的,也可能就此做出贡献,便是从整体来说,这并不是大家共同的方向。鲜活的口语是语言的源泉,这里有最复杂的关系,古今的关系、南北的关系、书语跟口语的关系、语言跟言语的关系、变与不变的关系,都是在鲜活的口语中反映出来的。一个是源泉无限,一个是关系复杂,还有一个是变化非常快。现代语言学反古典语文学之道,至今已走了一百年了,至今为止,鲜活的口语的重要性,恐怕还没有被充分认识到。

第二,系统的观念。要把语言当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索绪尔说过,语言既是一个系统,它的各项要素都有连带关系,每一个要素的价值都只是因为有其它要素的同时存在而存在。就是说,语言间的不同要素都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研究语言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而要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研究语音的不管词汇、意义,研究语法的不管语音,研究古汉语的不管现代汉语,研究方言的不管共同语,研究共同语的不管方言,研究民族语言的不管汉语,研究汉语的不了解民族语言,这是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我们走过的弯路。学科的分工太细,很不利于对语言的完整的认识,不能把它当作一个完整的结构去研究。近一二十年间这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化,今后还要继续努力。在这一点上,调查方言的人特别占了便宜,就是说,方言现象本身就可以牵连出许多相关课题,就象李荣先生经常说的,从事方言的研究,可以获得语言学的全方位的训练。它跟哪个部门都有关系,你必须了解充实各方面的知识。

第三,比较的方法。古今的比较、南北的比较,把纵横两轴作为研究的中心,作为方法论普遍推行。这实际上是从上面的方法中推出来的,古今语言就是系统的演变,南北语言也是系统的分歧。这又派生出一条,从古到今、从南到北,语料如此丰富,数以亿计,还必须努力经常收集口语材料,还有民族语言材料,所以要开展比较,唯一的出路就必须使处理语料的手段现代化,要借助计算机,不能再用做卡片的办法了。

一个系统观念、一个比较方法,加起来势必就要提出多学科的交叉,不要守住一块自留地,十年磨一剑,精神虽然可嘉,但成绩总是有限的。所以我提倡同门学者之间,不同门的同道之间,不同的学科之间,应该互相交流,谋求协作,这样才能有长足的进步。

第四,着力于理论提升。要经常考虑到,我们的学科怎样为建设汉语语言学、汉藏语言学乃至普通语言学尽一份力量。过去的普通语言学理论大都是用印欧语言作资料总结出来的,如果用汉藏系语言作资料,恐怕有很多结论都得重新考虑。所以,从终极目的来讲,一个是理论提升,一个是应用研究,理论与应用并重。应用中可以发现很多问题,许多理论也要拿到应用中检验,头脑中要始终装着理论和应用这两根弦。我常说,如果我们的语言学一不重视理论,二不重视实际应用,那就成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梁上君子”了。这个名声就不大好了,你既不能上天,也不能落地,人家也当你可有可无。要么你“上天揽月”,吉星高照,可以给人家以理论上的指导和启发,像西方的现代语言学,火得很,成为很多学科的指导思想;要么你就“立地成佛”,种子落地,你就能开花长庄稼。两者兼顾,语言学才能有大发展。

问:从厦大执教到建瓯班、泰宁班,再到招收硕士生博士生,您培养了大批研究人才,这些人现在都成了各方面的栋梁。能否介绍一下您培养人才的情况?您的研究特点是否在自己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并已薪传给学生了?您教学和研究中的乐趣是什么?

答:关于培养人才当教师,我是大半辈子都在这上头了,我从来没有后悔过,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的时候,也没有动摇过。我觉得教学相长是一个规律,特别是文革以后。从我开始招收硕士生、博士生之后,我的方针就是跟着年轻人一起干,你是来自赣语区的,我就跟你研究赣语,你是客家人,我就跟你研究客家话,你是北方官话区的,我就跟你来研究官话。我反对按照一定的模式、规定好的路线让学生跟着老师一步一步走下去,我想培养学生应该因材施教,尽量发掘学生的潜力和优势,一个老师不能说肚子里的东西取之不尽,天下没有这样的神人,至少我办不到。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什么地方应该着力,哪里有方向有前途,什么地方是危险地带,至少应该有这个本事。再一个就是给学生方法,告诉他用什么材料和怎么做。当然,首先你要引起他的兴趣,鼓起他的热情。如果他没有兴趣和热情,本来就是为了一张文凭、应付差事,那就没话可说了。所以我想,第一步是鼓起他的热情兴趣,第二步是明确方向,让他知道哪个地方有活儿干,第三步,给他方法。方法对头,无往而不利。我有个比方,语文教育好像蒸馒头,给予知识(最重要的理论和材料),明确方向和课题,这就是面粉;激发兴趣就是加温,掌握方法就是给酵母,有了面粉,经过发酵、加温,馒头就出来了。做学问也是这样。老师不可能包打天下,解决学生的所有疑难,更重要的是“引而不发,跃如也”。

从87年到现在,也已经十几年过去了,跟我学习的前前后后几十个年轻朋友,绝大多数是忠于这个事业的,都花费了最大的努力,在学习跟研究上,在许多方面都延伸了我的思想跟理论,这是最使我感到欣慰的。早一些的学生已经有专著出来了,又在带着他们的学生,在新的战场上冲刺。就像接力棒一样,应该让他们接过接力棒,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语言学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大家能够在语言学上多出成绩,这就是我最大的希望,也回给我最大的乐趣。

问:您回答了这么多问题,对我们很有启发,相信对很多年轻人也会有启发。谢谢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6 01:41 , Processed in 0.0870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