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好信息技术优质课的几个重要因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9 18:24: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上好信息技术优质课的几个重要因素


孝感市孝南区教研室  王均成


    现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型学习为主动型学习,让他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和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教师的角色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这给教师提出全新的挑战,也为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观摩了市级、省级和国家级优质课评选的参赛课,经过认真反思,我认为上好息技术优质课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值得注意。
    一、要上好信息技术优质课,情景创设是前提
    创设学习情景可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有利于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1、改善师生关系,创设快乐的情境。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创设一种和谐的情境。比如讲课时用微笑的表情、温和的语言、耐心的辅导、期待的眼神、激励的评价去感染学生,使学生感觉教师象朋友一样,可以和教师一起分析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结合现实事例,创设生活化情境。教师要善于把信息技术课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生活化情境。如教学《文明在我身边》时,创设一些美丽城市中不文明行为的生活情境(乱倒垃圾、践踏草皮、乱穿公路、损坏公物等),激发学生制作文明提示牌的激情,同时也给学生制什么主题的提示牌以提示与启发,唤起学生的思维与灵感。教学《送给爸爸的贺卡》时,播放视频《爸爸》,展现爸爸在我们成长历程中的付出,使学生从心底发出要为爸爸送贺卡的心声。
    二、要上好信息技术优质课,任务设计是关键
    对信息技术课来说,任务设计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任务的大小要适当,可以将一个大任务分成若干小任务。任务的难度要适中,要注意分散重难点。任务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特点。
    1、有实际意义、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的任务可以对学生形成诱惑和推动力。如在Word插入艺术字与自选图形的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任务:为校园设计有创意的文明提示牌。由于所给的任务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要,在课堂上,学生执行任务的热情很高,设计的作品也丰富多彩。
    2、任务的设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师要解决好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关系问题,寻找任务与教学目标的最佳结合点,针对教学目标中的知识点来设计任务,做到多维目标、多条线索有机融合。如在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的教学中,设计了三个任务。任务一:修改老师的幻灯片(要求:有动画效果)。任务二:小组协作制作一个有播放顺序的幻灯片。任务三:创作专题幻灯片(老师提供多个素材包)。前两个任务是分任务,第三个任务是总任务,即是“分”与“总”的关系,三个任务难易程度由简到难,形式上也有变化,这是任务线。第一个任务通过提示与对比学会设置自定义动画的各种效果,第二任务通过合作与交流学会设置和调整出现顺序,第三个任务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主题,制作个性化幻灯片。三个任务分别整合了不同的知识(技能)点,这是知识线。三个任务中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获取知识的方法不同,这是方法线。同时贯穿评价与交流,学生的审美意识得到发展,思想情感得到升华,这是情感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
    3、任务的设置要适合学生兴趣。当学生对设计的任务感兴趣时,思想就会活跃起来,记忆和思维效果就会大大提高,反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无法被驱动。如在对“管理计算机资源”这一知识点的任务设计时,要避免设计成纯粹是新建、复制、移动、删除等技巧的操作。可设计一个“图片传递”的游戏:以小组为单位,由第一个学生将教师机里共享文件夹里的一幅图片拷贝,第二个同学再拷贝第一个同学的图片,依次拷贝到最后一个同学,看哪组完成的最快而且准确。完成这个任务,学生自然就学会如何新建一个文件夹并且共享,如何进行拷贝图片。这样,学生既有学习兴趣,教学任务也有效完成。
    4、任务设计要体现创新性,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牢固、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又发展创新能力。如在《贺卡设计》的教学中,布置这样的任务:请你设计一张精美的贺卡送给你喜欢的人(背景、插画、赠语及构图等创意自定)。接到任务,学生积极构思,纷纷把自己情感与创意融合在一张张贺卡中,创作风格各异、构思独特、的作品。在作品欣赏中,师生为真正的创作而感动。学生的潜能得以发挥,创新意识得以培养,信息素养得以提高。
    三、要上好信息技术优质课,课堂评价很重要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马克•吐温曾经说过:“一句好的赞语能使我不吃不喝过上两个月”。可见评价的作用。评价也是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评价是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保障机制。
      1、评价的角度的多维性。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同时拥有八种智能,只是这八种智能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色。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正视学生具有的多元智能,多角度地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不同角度对学生作出不同层次的评价,发展学生潜能。
    如:《奇妙的块》教学片段。老师让学生比较“复制”与“剪切”。
学生甲:“复制”时,原位置的内容还存在,“剪切”时,原位置的内容被删除。
    老师: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它们的特征,真棒!
    学生乙:“剪切”与“删除”差不多。
    老师: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你真是一个聪明的学生。
    学生丙:“复制”就象把报纸上的文字抄到笔记本上,剪切就象把报纸上的文字剪下来贴到笔记本上。
    老师:能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事例作比喻,说明你是一个善于观察生活、想象丰富的人。
    学生丁:老师,我还有补充,“复制”和“剪切”都可以“粘贴”多次。
    老师:能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进行归纳、判断,作出补充,你真是一个认真听讲、善于思考的学生。
    案例中,教师非常准确地捕捉到四位同学表露出来的不同智能倾向,评价时,很自然地流露出教师对其强项智能的肯定和赏识,评价标准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这样的评价更能使学生彰显特性,张扬个性。
      2、评价的主体的多元性。传统的课堂评价中,教师是权威的评价主体,学生则是无奈的评价客体,这样的评价机制无疑会在一定程序上影响学生作为课堂主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阻碍了学生反思、评判、分析能力的有效发展。鉴于这样的思考,课标提出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评价策略。这就要求课堂评价能够兼顾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老师、甚至老师自我批评与反思等多种评价方式的优化并存,引领学生走出消极被评的尴尬局面,使学生在评价主体鲜活的信息互动中体味课堂的民主氛围,获得积极的成长体验。
    四、要上好信息技术优质课,教师激情不可少
    教师的激情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一比种较亢奋的精神状态,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激情展现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课堂总是变化无穷的,经常有“偶发事件”产生。如何化被动为主动,让意外生成精彩,无不依赖于由教师激情所激发的教学灵感。许多教学实践证明:激情投入的教师一般容易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寻求到切实而恰当的解决方式,从而使整堂课呈现“柳暗花明又一村”景象,形成令学生久久回味的教学亮点。

[ 本帖最后由 王均成 于 2008-6-19 18:31 编辑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08-6-19 18:59:10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学习了.


此文在孝感日报上发表.
3#
发表于 2008-7-13 01:18:52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4#
发表于 2008-7-13 16:53:33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学习王老师的精品文章!
5#
发表于 2008-9-4 12:51:23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老师们指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12:54 , Processed in 0.133615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