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众写作VS严肃写作:四川八零后作家的文学态势作者:向荣 何胜莉发布时间:2012-07-02信息来源:四川日报
新世纪伊始,80后作家异军崛起。自2003年起,80后作品开始占据文学消费市场的10%以上,成为大多数青少年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文艺读物。80后文学作为一种整体的文化现象为世人所关注,是文坛上一股不可忽视的青春力量。
早期的80后文学以青春文学为开路先锋,备受争议且游离于主流文学圈外。几年后随着80后文学群体的逐渐成熟,其文学实践进入相对稳定的创作阶段,并分化为两大写作阵营。一是面向大众市场,以商业写作和时尚写作为主体,以图书市场或互联网为主要传播渠道;二是面向文学传统,以严肃写作为主,以传统文学刊物作为阵地,融入主流文坛。
四川80后重要作家同样呈现出上述两大写作态势。
第一种写作以郭敬明、步非烟等为代表。他们的写作多以商业化、大众化、娱乐化为特点,重叙事和技巧,轻历史和现实。此类写作好处在于影响面广,娱乐性强;缺点在于“同质化”严重,持续影响力小,创作主题受限,文学格调和思想深度相对较弱;第二种写作以颜歌、七堇年为代表。这个阵营的80后作家最初也多以青春写作出道,但他们已开始具有文学本质意识,读者认同和市场成功不再是他们的唯一目标,对文学终极目的的探究及对生命价值的拷问成为他们新的起点。
80后的两种文学写作态势各有其价值和意义。只有同时关注,才不至于在总体判断80后文学现象时出现较大的盲区和误读。
我们认为面向大众市场的写作有三种意义。一是为文学消费提供产品,满足读者休闲式阅读的娱乐诉求。大众写作是一种“需求定制”写作。有需求就有生产。“青春作家”的触觉往往比同龄人更敏感,表达往往比同龄人更优美更勇敢,能为感到孤独、困惑和价值迷惘的青少年提供理解和慰藉,因此也是时代必需的“文化快餐”。二是为文学发展提供即时信息。大众写作是一种“读者在场”写作,读者的存在与互动对写作本身就是有价值的,也对新文学观念及风格范式的形成有促进作用。三是大众写作也是一种“财富积累”的写作。它可以为作家创造财富,改善创作主体的生存环境,使作家的文学写作真正职业化。
然而,小说销量榜推不出经典,作家富豪榜也出不了大家。只有面向文学传统的写作才是创作赖以为继的唯一途径。面向文学传统的写作对80后作家来说也有三大不可低估的意义。一是可以摆脱80后文学当下的写作困境。青春期的倾诉会因青春的流逝而慢慢消失,最初的创作激情也会江郎才尽。一旦资源用尽,可持续性写作的焦虑就会出现,只有面向丰富的现实生活,面向文学经典、面向文学传统,才能从写作的瓶颈中解脱出来。二是弥补现有的文学断裂。人类经验及对经验的探索表述是有历史连续性的,割裂了传统,等于撤掉了回溯历史经验的大桥。80后作家与前代作家没有形成传承关系,由此形成了文学断裂。但对传统的回归就可以弥补这一断裂。三是促进文学观念和范式的变革。80后作家有探索和变革的文学冲动。一旦他们创新求变的实践与中国文学传统资源获得嫁接的机会,他们的写作实践就会在文学传统相遇的语境中打开新的方向和提供新的可能性,从而导致文学范式的某种创新和变革。
我们真诚期待这种文学创新与变革的到来。
郭敬明 青春文化的消费符号
郭敬明一直是80后群体中最受争议的作家。自2003年因《幻城》奠定了在80后文坛以及青春文学市场的地位后,郭敬明遂成为中国最具创造力和号召力的80后文学偶像。他虽然拥有连主流评论家都叹服的文学天赋,但郭敬明的作家身份从一开始就在网络文化和大众文化的背影下显得暧昧不清。他出版的《左手倒影,右手年华》、《爱与痛的边缘》、《梦里花落知多少》、《悲伤逆流成河》、《小时代》和《临界·爵迹》等多部作品在“抄袭”阴影下仍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现在的郭敬明是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最小说》、《最漫画》主编,领导着一个声势强大的文学营销团队。郭敬明的影响力在于他开创了“几个时代”:
1、文学消费的“粉丝”时代。文学作品的销量不再与质量挂钩,而是与粉丝数量挂钩。郭敬明多部作品销量均过百万,新书《小时代3.0刺金时代》一周内销售突破200万册,如此市场佳绩,其庞大的粉丝群起了绝对作用。郭敬明对粉丝诉求的精准把握和充分满足是其文学市场化运作成功的关键。
2、“作家选秀”时代。自2004年起,郭敬明凭借粉丝资源以及平台《岛》成功推出了落落、七堇年、年年等新人。2008年利用《最小说》将笛安顺利打造成畅销作家,并启动了“文学之新”全国新人选拔赛,以“超级女声”选秀模式将众多文学新星纳入旗下,由此成为“作家老板”。截至2011年12月,上海最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签约作者增至75人,作家“秀场”《最小说》系列年发行量突破1000万份。
3、“作家富豪”时代。郭敬明连续8年登上“福布斯年度中国名人排行榜”,连续6次登上“中国作家富豪榜”,其中3次排名第一。2011年第6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他更是以2450万版税荣登榜首,版税几乎是第二名南派三叔、第三名郑渊洁的总和。旗下作家笛安也两次上榜。如今“郭敬明”已经成为当下中国最炙手可热的青春文化消费品牌。
颜歌 先锋姿态的想象鬼才
颜歌是80后最具先锋姿态的实力作家,已陆续出版了《关河》、《桃乐镇的春天》、《声音乐团》、《五月女王》等近十部小说, 文风一向变化多端。早期代表作如《花样年华》未脱一般青春文学之窠臼,从《五月女王》开始,颜歌的写作出现叙事转型,她逐渐脱离青春写作,面向中国文学史传统,尝试运用四川方言,关注“有戏剧性、有冲突”的城乡接合部,语言由华丽尖锐转为单纯质朴,以一种现在时和过去时交替的叙述方式沉稳地描摹琐碎平淡的小镇生活,有计划地构筑“平乐镇”故事体系,表现出作家新的审美追求。《五月女王》是颜歌做的“最为漫长、悲伤、苦痛的抒情”,标志着她开始由情感写作转向意义写作,体现出对新时期文学传承的自觉意识。2011年出版的新作《声音乐团》隐含着作家对人性、爱情和人生的深度思考与形象诠释。小说采用了复杂的四层双向逻辑结构,多声部、多角度地叙述了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交融渗透,是一部象征主义与结构主义奇妙结合的小说文本。其成熟而苍凉的想象,奇幻而悲伤的语言,显示出颜歌自觉的文体意识与深厚的语言功底。虽然思想深度和人物塑造尚有不足,但在文学形式的建构上做出了可贵的探索。《五月女王》之后的颜歌已成功转型为严肃文学作家,却依然拥有众多的文学粉丝。
七堇年 严肃文学的畅销作家
七堇年是80后少有的具备纯文学意识和能力的畅销作家,后安妮宝贝时代的代表。文风成熟稳健,阒静通透,充满灵性且艺术感极强。2006年她19岁时写下的第一部长篇《大地之灯》就展示出与其年龄不符的对宏大叙事结构的驾驭功力以及对人生苦难的内省与谅解,与当代文艺作品的主流价值取向惊人地合拍。这在青春写作领域是非常少见的。在语言风格上七堇年受到安妮宝贝、黄碧云和简贞等影响,讲求极致美,这种追求在早期小说散文集《被窝是青春的坟墓》里体现得最为充分。及至小说《少年残像》、《澜本嫁衣》,作者开始告别理想主义风尚而转向世俗人生,刻意寻求某种深刻及黑暗,因此塑造了不少家庭残缺的人物,如《少年残像》中的凯和绍城,《澜本嫁衣》中的叶知秋和叶一生。尤其是《澜本嫁衣》,可以说是七堇年向批判现实文学的转型尝试。为了强调或者练习这种转型,作家用了重复的语言,重复的人物设置,这固然是因为作家本身经历不够丰富,同时也可以看出作家对成长主题的反复揣摩。不过,不少读者对这种转型并不买账,认为过于黑暗,看不到人性的温暖。或许正因如此,2010年作品《尘曲》又重新回到了七堇年擅长的清新淡雅的文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