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有着紧密联系的。但如果要想以作文能力作为中心的话,作为教师应该清楚二者间的关联与区别,这样才能更好地展开作文教学工作,才能使作文教学的内容落到实处。
我们应该知道阅读是来自外部的间接经验,而写作是直接经验的外化表现。我们以前没有具体地进行区分,所以总是谈“以读促写”,但没有注意到二者的经验其实并不是趋同的。比如阅读的过程为“知解体用”,写作过程为“知思悟行”,两个过程里面都有“知”字,但这两个“知”的范围其实是不同的。阅读中的“知”,所面对的只是文本所透漏的经过作者筛选的信息,这就要求读者具备相应的生活准备才能产生与文本的共鸣。而写作中的“知”则是包括阅读在内的众多生活体验的总和,相较而言,阅读作为间接经验能被读者接受的部分应该是极少的,所以一个人读的书再多也不能保证他能进行写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的生活体验很少,这时的阅读应该是引导他们建立课文与生活体验相的纽带。所以不应该着急让学生动笔,而是应该先让学生体会生活。把激发体验、活跃思维等引导放到写作文之前去做,学生才能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推论,在阅读和写作中都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生活准备,在阅读中这种准备只是影响学生对文本的感受程度而已,而在作文中这种生活准备却是写出独特感受的必备基础,即起着关键作用的决定因素,没有这种生活准备的写作只能是流于表面的写作。
我们在课堂上,其实没有办法给与学生生活的准备,我们能做到的其实是一种使阅读和作文关联起来的指导工作。
在阅读教学中,除了词汇上的积累之外,我们可以本着一课一得的原则,让学生分析每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和创作方法,每阅读一篇文章其实就是告诉给学生一种写作的思路。例如通过讲《我的空中楼阁》,可以让学生明白镜头取景般的远近,主次,虚实、内外等方面的运用,然后布置学生以这种思路模仿一篇介绍当地建筑物的作文,这样就把阅读和写作联系在一起了。这种直接对课文行文思路的模仿,是比较直接的方式,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可以有一些间接的吸取,例如,有一天,阴雨绵绵,到学校后,要求学生利用早自习的时间,记录一下早上雨中到校的过程。而且要参照刚学过的《荷塘月色》最好在这段记录中:1、写出自己的感觉。2、运用多种修辞手段,3、尽量做到声色动静俱全。此外,还可在阅读教学中,提醒学生应该注意一些应知的谋篇技巧和方法,可以在分析《兰亭集序》时,提示记录聚会的原则,在讲解《游褒禅山记》是,明确记游及理的写法……
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在语汇积累、行文思路、语篇连缀等方面的参考,但这部分的参考并不是学生唯一的作文能力的源泉,而另一部分源泉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己身边生活的直接经验——切身的体验,此外,学生的心智发展也可以为作文教学提供重要的训练内容和训练空间。这里我们不妨把作文训练的关注点分为三个,一是以阅读教学行为为基点的作文训练,二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的作文训练,三是以某一抽象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
(一)以阅读教学行为为基点的作文训练
前面已经列举了一些,通过阅读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的作文训练途径,但仅仅做到指示性的引导是不够的。本着有利于应用的原则,和有利于学生发展自己能力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除应该尽可能地从阅读过程中获得一些写作的支撑能力之外,我们还应该让学生明白习作的过程就是培养写作能力和发现专擅风格和文体的过程。这样一来,我们在让学生广泛阅读各种文体形式的前提下,也应该让学生尝试各种文体的写作,以便让学生在这些不同语言文字运用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和规律,多方面尝试和开发自生的潜能,为以后找到与自己相契合的表达方式或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做铺垫。例如,在进行诗歌教学的基础上,学生通过阅读分析明确了一些诗歌的表现手段和技巧后,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方面的联系。下面是学生的一些作品。
赏花 (张娜)
赏花者满座
有谁懂得花的寂寞
夏忆 (张璇 )
灯光中夏夜的静谧
留下我多少回忆
伙伴们一起游戏
高兴地坐在青草地
捉来虫子放进瓶里
耳畔萦绕蝉鸣希冀
我是一只小鸟(满晓彤)
我是一只小鸟
没有烦恼
只有快乐的小鸟
我喜欢自由自在地飞翔
不喜欢被人左右
如果明天还在
我愿做一只小鸟
没有烦恼
只有快乐的小鸟
落日的泪(陈金霞)
夕阳的火焰
不能把时间的烦闷
炼成灰烬
空气的凝固
也不能把
片刻流动成永恒
参照散发出
最后的光热
却仍抵不住黑暗
自东相西垂落
而我静静地坐着
期待明月高悬
那是落日的泪
失去 (张俊杰)
昨夜你安然无恙,今朝你无息无声。
失去你的痛苦,你怎能知道;
但求你能入梦。
无题 (田东沛)
蝉声鸣鸣
星空烂漫
我不孤单
可我孤独
蝉声依旧鸣鸣
时空依旧烂漫
思念 (张楠)
春天,我们思念秋天的落叶
夏天,我们思念冬天的飘雪
秋天,我们思念春天的嫩黄
冬天,我们思念夏天的温暖
现在,我开始思念她的好
可思念的却已不在……
考试 (刘即同)
握着试卷发呆,
不是对你不理不睬,
是这题出的太怪。
无奈啊无奈!
考试的纪律会被破坏,
老师,快看过去!
那里的表演很精彩。
这些诗歌在形式和意蕴上尚有值得推敲之处,但在抒发个人的情绪和感受放面却有着可全可点之处。最终的是,通过亲身的创作体验,学生可以提高对诗歌特征的认知水平。
除了尝试进行创作之外,以阅读为基础的作文训练还可能以多种方式展开,如对某一小说结尾的改变和续写,对某一段落描写内容的迁移性练习,对某一问题的讨论记要等等。这些行为是伴随着阅读教学而展开的具有很强的及时性。但如果我们想让学生从阅读过程中获得真正的能力,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对不同阶段的阅读对象的历时性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笔者曾布置过这样一篇习作:“通过你的学习,比较一下祥林嫂和窦娥谁更冤?”下面是一篇学生交上来的习作。
学生习作:窦娥与祥林嫂之比较(李程)
首先:窦娥的死是人人皆知的,大家都知道她是被冤死的,并且她的冤以致于让她丧失生命,丧失了很多。而祥林嫂的死不同,她的死有的人是理解不了的,还有的人认为她死了活该,也有人认为她死是一种解脱,而并没有人知道她真正的死之原因是什么,虽然她的死也丧失了很多,但与窦娥却是大大的相反。窦娥死了有人会纪念,有人替她打抱不平,有人觉得惋惜,有人也内心痛苦,而祥林嫂死却更加不一样,更加特殊,更加反常,她的死是不明不白的,死了也白死,没有人会难过,没有人会纪念,没有人会惋惜,反而觉得她死得好,死得漂亮,死得顶呱呱,并且还以她的死当成是一种笑话,是一种补偿。
再次:窦娥这个角色在生前是个乖巧的丫头,招人喜欢,走到哪里哪里有人称赞,并且还有一个疼她的婆婆,不会受欺负,虽然最后被冤死,但毕竟是天理不公造成的,她本人心地善良,心灵手巧,温柔体贴,具有传统的妇女美德,会来事儿,会办事儿,会思考,聪明智慧,不会成为眼中钉,不会被人瞧不起。祥林嫂呢?她生前虽然前半生也曾招人喜欢,也是有一双灵巧的手,有一种善良的心,可由于一些挫折,使她的命运时间逆转,与次轮回,来了个惊天动地大挫折,人没有十全十美这句话完全在她身上发生,从来没有顺当过,经常磕磕碰碰,以致于最后没有一个人了解她,理解她,帮助人,也没有人愿意这样做,只是喜欢看热闹,看这她,眼睁睁地看着她,直到她沦落为乞丐,最后慢慢死去。
最后:总之,她们的死都是由于命运的捉弄,都是因为老天不公,原本好好的一个人,最后却遭受如此打击,以至最后无辜的死去,这是相同点。不同点是窦娥曾经有过幸福的经历,而祥林嫂一生都在遭受挫折,两者反差甚大。
窦娥的死以示告知后人要懂得正大光明,明理是非。
祥林嫂的死以示告知后人要懂得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互相信赖,互相帮助。
窦娥想让人们知道她死得冤,要以死告知他人不要再犯错误。
祥林嫂想得到别人的关注,想得到一些安慰,一种尊重。
两者的死都很可惜,都想让人们得到一个真理,如果这些真理真的被世人借用的话,并且实施,那么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好。
窦娥死得痛快,没有任何牵挂,该说该做的都交待完了,安安心心的上路了。
而祥林嫂却是经历完人生所有的磨难后,才没有了任何牵挂,看透了一切上的路。两个人的命运都很悲惨,但她们经历却大不相同,偏偏世上所有的苦难都在她们身上体现了,也说明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也讽刺了当时的社会。
这篇文文章虽然感性的内容很多,也存在着很多不确定的论断,但很好地体现学生自己思维的过程。也就是说,学生通过对类似文本中两个人物的经历和命运的比较,在比较的过程中,必然要涉及对小说中人物的命运的思考,必然要涉及对主题的思考。在教学中,这样的练习无疑可以促进学生分析作品能力的提升。
(二)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点的作文训练
时下的学生大多怕作文,这往往是没有真正理解作文训练的作用,作文训练的意义不在于完成篇数,不在于字数,而是在于训练自己记录生活的能力。所以,要想矫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必然要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生活,记录生活。所以一般,笔者不在放假之前布置作文,而是在学生回来后,利用学生对节日和放假的印象比较深,进行作文指导,可以先让学生回忆假期中任何一些印象深刻的事,然后从中选了“压岁钱”“滑冰”“作业没写!”“看春晚”作为基点,讲解了怎样从这些记忆中的点切入,进而展开,最终成文的过程。有一次,放假之前,布置学生假期中要看两部以上的电影,回来后,给定了“影片名称+简介或类型+印象最深片段+点评”的格式,让学生写出自己所看的影片,以下是一些学生的作业:
邵小宸
《奋斗》
1、这部电影是根据电视剧改编的电影版。讲的是一群性格迥异的80年大学生的奋斗故事。他们来自外地,在上海那座城市,用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奋斗着,终于有了自己一片天地。
2、片尾最后。杨晓芸要当女强人。他的男朋友为了当她坚强后盾,去了新疆的菜园,发誓不做晓芸菜不回来。
3、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只要奋斗就可以成功。精彩的画面,各种漂亮的服饰,值得一看。
许瀛心
《痞子英雄》
1、判案、动作、爱情
2、印象最深刻的是吴英雄为了阻止地铁的前行,不顾个人安危跳上地铁车顶,而陈在天为了阻止跑到终点拉下了刹车闸,在地铁到达他面前的一秒,车停了。
3、惊心动魄,不到最后一秒不知道最后结局。
两字,精彩!
周妍
《女高怪谈之狐狸阶梯》
1、恐怖片。在一所女子高中里,有两个女生关系非常好,却因为一件事令一位女生下半身完全瘫痪,女生因此丧失对生的希望,自杀了,而这件事就是另外一名女生造成的,那位女生之后就变成了厉鬼,等着她的出现……
2、在一片漆黑的夜里,女生独自走在一条长长的阶梯上,一共有19级,她一步一步地走着,突然有一只干枯的手从阶梯上窜出来抓住他她的脚……
3、影片十分惊悚,非常有震撼力。
耿峥
《I DO》都市爱情、喜剧
1、女主人公(李冰冰饰)是一位某公司的高级职员,三十左右,单身,与男主人公(孙红雷饰)在一次相亲会上相遇,但女主人公在于一家公司合作的机遇中恰巧遇见前男友。影片从此围绕展开。
2、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前男友相互比拼,
3、此影片适合于都市白领人群。此影片是可以激励广大都市白领人群,具有代表性的影片。
刘梦媛
《生化危机》(科幻)
1、保护伞公司研制的T病毒把所有的生物都感染了,影片女主角艾莉司、丝和几个违背感染的人拯救世界。
2、最令人深刻的片段就是在墓地里打僵尸,许多的僵尸从地里钻出来,还有一个是摄影师被许多僵尸吃的画面也让人印象深刻。
3、这部影片拍的很好。看完后都会意犹未尽。影片中略带恐怖气息,很带感,虽然血腥的画面较多,但依然可以接受。
袁君
1《拯救危城》
2、一座本来安静祥和的城市,来了一群恐怖邪恶,吸食人血的僵尸。为了争夺生存的环境,僵尸猎人们开始了工作。男主角的搭档在对抗僵尸的贵族的时候牺牲了,后来猎人的协会又给他派来了一名女搭档。男主角的妹妹爱上了一个僵尸,后来他们一起拯救了这座城市,虽然这座城市中还有僵尸,但是男主角却死了。
3、我觉得这部影片有牺牲自己,关切他人的精神哦!
以上是基于学生生活经历的有意识的有方向的引导训练,这种训练,无疑可以让学生注意到使用文字表述生活的益处。如果进一步训练的话,还可以让学生的回忆的内容更丰富一点,在端午节的前一天,我布置了一次课堂作文,让学生梳理记忆中围绕端午节的人、物、事,完成一篇文章,下面是两篇学生的作品。
其一:
端午的记忆(刘美辰)
比起端午节,中秋节更加团圆,春节更加热闹,可这带有清单竹香的端午却给身处儿时的我留下不可抹去的记忆。
包粽子、划龙舟,和雄酒,放蒲叶。这说起来不可少的首当其冲就是包粽子了吧。你可别说,我还真亲手包过粽子。
小学六年级,学校曾举行过一次这样的活动。请了学校附近的居委会阿姨来知道我们包粽子。那时候,我们吃的粽子是赤红豆的,煮熟包开后蘸着白糖吃,那是儿时的味道。
后来随父母迁移至天津,迟到的已是豆沙、紫薯等种类繁多的粽子,可是这赤红豆的味道却再也不曾品尝。这就是南北美食文化的差异吧,伴随着文化、地点的迁移,身边的好友也换了一拨拨。
去年端午,我肚子在家等着父母归来,快速地调着电视上的一个又一个频道。这时,门铃响了。我蹭一下跳下沙发去开门,开门一看,不是爸妈,竟是邮递员。我想准是给爸爸的吧,可是邮递员竟问:“是刘美辰吗?”这可让我纳闷了,怎么会有人寄给我呢?这时谁呀,就在我思考之际,邮递员又着急地问了一遍,我连忙应和:“对对,就是我。”签了字,送走邮递员,我迅速打开包裹,一看里面有三个香囊,格外精致。还有张卡片。打开卡片,我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上面写道:你还记得咱们几年前一起包粽子吗?终于我们在各自的城市生根发芽。把对你的想念一同寄给你!”这香囊,这思念,如同粽叶般清香,沁人心脾。
明日又逢端午节,你吃着赤红豆,我吃着豆沙,我们之间的清香一直延续,不曾减少。
其二:
端午回忆(刘梦媛)
每当粽子的清香弥漫在城市四周时,而是的我就知道端午节快到了。
如今,有关端午点点滴滴的记忆,时常涌现在我的脑海里,围着粽子香,也便嗅到了童年的时光,感觉那么近,仿佛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一样。
每年端午节之前,妈妈总会包粽子,妈妈常说:用芦苇(教师注:应该是“箬竹叶”,下同)的叶子包的粽子最香,所以每年端午节妈妈总会买一堆芦苇叶回来,他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准备工作:把芦苇叶子放在温水里泡一泡,把准备好的糯米和枣,豆沙粉别洗好,弄好之后放在各个碗里,等芦苇叶凉了之后,就可以开始包粽子了。她先取片叶子,将这片叶子卷成圆锥形,然后先放一颗枣,在放一些米,中间加这点枣肉、豆沙,包好后用草绳系好,便大功告成。妈妈包的粽子,又大又结实,像一个个包袱,又像一个个秤砣。妈妈把它们放在高压锅里正蒸半个小时,然后拿出来就可以吃了。妈妈包的粽子香味扑鼻,让我流口水。一连吃了好几个……
有关端午节的记忆,充满了我的童年,让我如此回味。
今天端午节,我学会了包粽子,品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那种感觉不是一般的甜蜜。
端午节的习俗除了吃粽子还有,还赛龙舟,但是只是听说过,没有真正尝试过,我在电视上看到几十个水手都握着串讲动作协调,齐心协力地奋力向前划着,擂鼓的水手士气高昂,用力敲着鼓。“加油,加油”,场外的啦啦队,发出雷鸣般的呐喊声,助威声此起彼伏,使水手们更加鼓足了干劲,勇往直前……虽然是在电视上看到的赛龙舟,但场面依然那么壮观。
2012年的端午节即将到来,让我们以欢快的心情来迎接它吧!
(三)以某一抽象能力为中心的作文训练
除了上述,基于阅读教学和生活的习作练习之外,还应该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训练。我们可以借鉴“反者,道之动”的原理,从反面入手,而大于正面且印象深刻的教育效果。比如,我在指导学生作文时,给学生出过这样的题目“怎样浪费五分钟?”(此题目一直沿用了几年后网络上才能搜到相同题目的文章)然后启发学生去找浪费的方法,很多学生都能再回到珍惜时间和珍惜生命的主题上来;在想象力方面,可以使用“限制+开放”的模式,进行无限制扩写,例如把“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面有个老和尚讲故事……”作为一个基本框架,通过赋予不同的主题、情节、地貌、细节描写、人物身份……完成一篇作文。再有可以利用寓言或哲理小故事,对学生进行思维完整性的片段训练,例如:下面这则《幼儿园的教育》
197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人们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非常崇敬,有个记者问其中一位:“在您的一生里,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的呢?”
这位白发苍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平静地回答:“是在幼儿园。”
记者感到非常惊奇,又问道:“为什么是在幼儿园呢?您认为您在幼儿园里学到了什么呢?”
诺贝尔奖获得者微笑着回答:“在幼儿园里,我学会了很多很多。比如,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饭前要洗手;午饭后要休息;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我认为,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提示: 1、成功要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的重要;2、构成人生的往往是一些基本的要素;3、生活中许多重要的东西往往因为熟悉而被忽略。
然后依照“知思悟行”的过程,由学生自主思考完成。
学生习作1
在人生的经历中,儿时的记忆往往最为深刻,也最能影响一个人以后的发展。
人们都认为诺贝尔奖是高不可攀的。很多人都觉得在这至高荣誉的光环下,那些获得诺贝尔奖的学者一个个有着不同寻常的经历,但这位学者的回答向我们证明了科学家也是和平常人一样,是凭借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东西是他成为科学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世界分享、为人正直、从不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做一切事都遵守其规律与原则、仔细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因而造就了他今天的成绩。
我们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有所作为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底层做起,因为他们是助你成功的基础和前提。(任重)
学生习作2
其实一生中给我们最重要影响的地方就是我们最初受教育的地方。当然不一定非得是是幼儿园。宽泛些说就是我们思想处在雏形的启蒙场所。它教会了我们作为一个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道理。无论将来的我们如何发展,有何建树,但在我们思想真正成熟之前,我们都在用最初的道理摸索着,逐渐积累,再用获得的新道理去摸索新的发展。可以说。我们最初所接受的思想教育是我们思想酝酿成型的基础。但往往我们却忽视了他的重要性,可能在我们自以为已经思想完善的时候,还在犯一些幼儿园时候经常凡的错误。在人生路上,无论我们走得多远,我们都不能忘记那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马莲)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一些“以训练学生进行习作”为中心的一些思考和尝试,因涉及的时间跨度较大,平时未能进行及时整理,所以难免有凌乱和不周密的地方,只不过是抛砖引玉,以供各位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