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平庸的题目“读”出精彩? 文/俞永军 本周独立练习,依旧是半命题作文:“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我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 ’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文章。” 提示与解说一般能给定题目,能为孩子的行文指明方向。可以说,好的往往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妙用,能给予孩子“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顿悟感。但有的,啰哩啰唆,犹如一块擦脚布,多了无用,好了浪费,不仅不能启发孩子,反倒是一种误导,一种陷阱。 就拿孩子写的情况来说,有不少直接援引提示中的话语做题目,比如,读自然,读中国,读社会,读历史,读人生等等。不是说这类题材不能写,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很难出奇制胜。中国,从三皇五帝算起,数千年的历史,朝代更迭,兴盛衰亡,区区几百个字就能诉说清楚?社会,从原始社会开始,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岂是你我短短的一个小时就能读得明明白白、透透彻彻? 既然大的方面很难把握,我们就把目光积聚在小的方面,见微知著,窥一斑而知全豹。其实,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哪怕再平庸的题目,也能写出最精彩的文章。所以,当绝大多数孩子都涉及同类题材读父母、老师、同学时,我能理解,关键是我们不能人云亦云、鹦鹉学舌,不能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能昧着良心说瞎话、胡编乱造说假话。 鲁迅先生曾说:“第一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庸才,第三个把女人比作鲜花的是蠢才。”显而易见,天才具有创造性,庸才具有从众性,蠢材具有盲从性。用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能因循守旧,不能一味地照搬别人的原话。我们应该努力推陈出新,写出有新意的作品,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同样,世界上没有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与众不同。 遗憾的是,不少孩子写成的文章如出一辙,就像同一个模子浇铸出来的部件。比如,读父母,几乎都是雨中送伞,抑或深夜削苹果、煲鸡汤,雨中送伞就送伞呗,他还特意安插一个环节,第二天母亲就感冒了,咳嗽连天。再说削苹果的,也好不到哪里去,总是特意交代一句,一不小心手上的肉削去一块,或者是端鸡汤,手烫得要命,甚至连皮都烫红了。于是乎,孩子感动得热泪盈眶,说终于读懂父母之爱。可是当我说出这样的情节,不少孩子笑得前俯后仰,都知道这是虚构的。的确,我也削苹果,但从未削到手,尽管有父母大意削到手,但如此高的概率,还是让人难以置信。 同样写父母,有一个孩子就写得非常棒。她是农村班的,起初住在学校,临近中考才搬到姑姑家。尽管是嫡亲姑姑,但还是比不上自家,不像和父母在一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比如,她做完作业想看一会儿电视,哪知刚按下遥控器,台还没选好,姑姑就站到跟前,喋喋不休地说:“马上就要中考,还有闲心看电视。”说完,就盯住她,直到她关上电视,搁下遥控器,坐在书桌前,姑姑才恨恨地离开。为此,她觉得很不自在,很受约束,总觉得有双眼睛死死盯住她。开始几天,她没有告诉母亲。一次家长会,母亲无意间知道这事,就暗下决心,每周五上来,每周一下去。虽然路程没有多远,来回两个多钟头,但母亲的工作很忙,打理一家小工厂,上百号人。然而为了孩子,再苦,再累,也在所不惜。一天,她和母亲睡在床上,原本她还想和母亲说几乎悄悄话,哪知两分钟不到,母亲就发出微微的鼾声,显然困极了。于是她想到母亲,每周五要安排好厂里的事情,跌跌撞撞;所有双休日要照顾好自己,忙忙碌碌;每周一要赶到厂里,风风火火。终于她读懂母亲,读懂这平凡而又伟大的母爱,忙并快乐着,累并幸福着。 即便是同样的题材,最好也要出新。王开东老师曾写过一篇文章《笑谈作文》,说一个学生问老师,材料作文如何才能写出新意?老师回答很简单,说农民都知道如何写出新意。学生迷惑不解,于是老师举了个例子:某人问一老农:局长和乡长同时溺水,而你只有一块砖头,砸谁?老农说:哪有这等好事?某人说:假如。老农:他娘的,这还不简单啊,谁救他俩,我就砸谁。的确当所有同学,都在为砸局长还是砸乡长抓耳挠腮的时候,农民伯伯一下子就把问题解决了,而且观点鲜明,感情真挚,想人所未想,发人所未发。这就是新意,说白了,就是另辟蹊径,反其道而行之。 这次作文,城区班有一个男孩就与众不同,同样是母亲,他没有写“读懂你”,而是写“读不懂你”,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他说,母亲总是愿意牵着他小手,在铺满月光的银色小道上散步,和街坊四邻们聊家常,而且聊得十分投入。而他,总是站在一旁,一声不吭地看着自己并不想参与的聊天。每一次聊天,当听到邻居赞扬他时,母亲就会露出知足的笑容。他很不理解,虽然是母子,性格差异怎么这么大呢?母亲走到哪里,就能迅速与不相识的人打成一片,而他,就连与周围的老师、同学勉强一笑都很难。假日里,他总喜欢关上房门,独自呆在属于自己的空间里,而母亲总会把房门打开,硬是拉起他,在邻居面前上演一个笑容洋溢,一个冷漠无情的“冰火二重奏”。每每于此时,母亲的脸上就会挂满愁云,时常提醒他:“喊人不就是舌头打个滚吗,有什么难的?”“下次说话声音要大一点,没什么好怕的!”尽管他越来越让母亲失望,但母亲依旧一次次带他出去,就像秀宝物一般,信心满满。他读不懂母亲,但母亲的良苦用心谁还读不懂?显然母亲希望他外向些,能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适应环境、融入环境。 固然,从熟悉的素材中寻找别人没有发现或写过的内容并非易事,但我们只要细致观察、深切体验,力求我手写我心,就能“千言万语无尽处,情到深处自然浓”。(2013.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