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2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刘铁芳教育随笔有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6-21 21:05: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柔韧”的力量
——读刘铁芳教育随笔有感
     读刘铁芳的《守望教育》、《给教育一点形上的关怀》等教育随笔,常常一下子就被那种忧郁而深邃的宗教般的教育情结所感动,不知不觉地陷进痛苦的幽思与悲悯的人间情怀之中。他那些细腻的文字和特有的言说姿态,带有一股强大的穿透力,触发了我们作为教育人的内心深处某种柔软的东西,使我们在猛然间,平淡之心变得温润,渺小之心变得伟大,脆弱之心变得刚强,甚至萌发出一种救赎般的勇气和悲壮,试图以一个思想者的挺立姿态,站在民族教育责任和使命的立场上审视、思考和改变教育现状。他的书,使我们“把自己的生命情怀从顾影自怜的狭小圈隅里超拔出来,将心灵的触角伸向人间社会的冷暖”(刘铁芳语)。在他的娓娓诉说中,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来自于心灵深处的“柔韧”的力量。
     这种力量,是一种教育理性的澄明和道德使命的唤醒。刘铁芳对教育有着视角独特的理性谛视和敏锐悟思。他习惯于从个人的切身经历和感受入手,从真实的生活出发,深刻洞察和反思现实教育的不足。他指出,我们民族的教育偏重于技术性操作,习惯于对儿童人格的挤压,这给儿童带来了终生人文情怀的缺失。他委婉地启示我们,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育人,教育是借助于知识来育人,而不是教育为知识所制,虽然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跟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相比,不能不居于次位,因为后者才是教育的真义所在。刘铁芳以他深刻的教育哲思和不倦的心灵诉说,唤醒了我们作为普通个体的良知与使命感——
这份良知与使命感使我们增添了一份心灵的力量,促使我们勇敢地与现实抗争,提醒我们不要忘记教育对生命负责的神圣职责,不要过分注重现实而缺少终极关怀,不要过分崇拜分数而忽视人的情感,不要把教育等同于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掌握;这份力量促使我们自觉地践行“好”的教育,超越单纯的基于知识与智力的教育操作,化知识为德性和人格,让知识回到大脑,回到心灵,使儿童敞开自我闭锁的心扉通向美德与精神的发育。读刘铁芳的教育言说,让作为教育人的我们得到了理性的启示和良知的苏醒,自觉地从可见世界中的技术操作一点一滴地迈向对事物整体的把握和对未来世界的负责。
     这种力量,是一种教育诗情的守望和人间情怀的点亮。刘铁芳对教育有着丰富细腻的人间情怀和诗情守望。他在书中说:“我相信,在人性之上,生命的幽暗之际,一定有某种悲悯之心,俯瞰苍茫的人世,让我们把个我命运与他人和这个惟一的世界深情地连接起来……”刘铁芳的教育哲学思考,是以心灵为基础的思辨。在他深邃的教育思考背后,隐藏着一颗丰富、细腻、高贵的心灵,这也是他恒久的人格魅力所在。他习惯于把目光停驻在喧嚣的背后,寻思现实和历史中那被热闹、浮华所遮蔽的问题之域,在无言中追索他心中朴素和静谧的思想之路。在这样一个喧嚣的时代里,难得像他这样能将个人幸福与人间冷暖紧紧联系在一起,赤诚与执著地追索着心中的教育之梦。刘铁芳一直在用他真诚的思考与言说,用他对教育、对周遭世界的爱,照亮着自己的人生。他自我评价说自己不是光鲜的现代电灯,而是微渺的古典灯光。正是这微渺的古典灯光,以温暖的方式点燃了我们教育人内心的人间情怀——
    这温暖的人间情怀,使我们对纷繁的教育现象保持一种理性的谛视,对复杂的教育问题保持一种深切的人文忧思;这温暖的人间情怀,使我们以一颗平凡、挚爱、理性的心灵来守望教育的诗情和梦想,对人性的美好永存一份恒久的期待,在喧哗的世界中保持一份从容与宁静,执著地追求着浮躁时代里朴素的教育真谛;这温暖的人间情怀,使我们对现实的教育、现实中人的命运心怀关切和依恋,自觉提升教育的人情和人性意味,把儿童的成长引向积极、健康、愉悦、和谐的方向。
    刘铁芳,是一个富有人间情怀的思想者,他以他执著的教育“乌托邦”情结,独守在寂寞的书橱边,秉持心中那一脉细细燃烧的理想之火踯躅而行,且行且思,且诉且叹。他的教育言说,在忧思中追逐梦想,在希望中深涵理性,以其性情与心灵、思想和眼泪共同参与的教育生命,给我们带来了一股“柔韧”的心灵的力量。这份“柔”的力量,使我们对人世饱含善良和同情,让我们的心灵永远靠近人性幽微的深处,保持着存在的温度;这份“韧”的力量,使我们永远怀着寻找教育诗情的冲动,不断眺望理想的高地,不断寻求对日常生活的突围,以一种韧性的坚持,一点一滴地向着心中美好的教育图景靠近。
     在浮云蔽日的尘嚣中,读一读刘铁芳的书吧,他能把我们的心灵从低处引向高处,从冷漠引向温暖,从脆弱引向刚强,从平凡引向高贵,从黑暗引向光明……
(连云港开发区教育管理与教学研究室
王秀梅)
2#
 楼主| 发表于 2012-8-2 18:37:19 | 只看该作者
琅琊路小学戚韵东:刘铁芳谈教育哲学


鼓楼区教育局  发布时间:2012-4-18
第一次关注刘铁芳这个名字,是因为买了《回到原点——时代冲突中的教育理念》一书。此书云集了如肖川等一批教育专家,以及关心教育的哲学(钱理群)、文学领域的专家撰写的文章。内容正好是我最近关注的问题——什么是教育。这本书的主编,正是刘铁芳。国庆节前,去南图借书,在书架上偶然看到他的《走在教育的边缘》一书,记得在新华书店看到过,就借了回去看。这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谈及论述教育的文章,最让我震撼和喜欢的,是肖川的教育随笔。初次看到,简直就是振聋发聩,惊呼教育竟然可以这样去论及,那么多优美的词语竟然可以这样贴切地用在教育身上,喜欢得不行。肖川之后,又再次给我这样的感觉的,就是刘铁芳的文章了。

到现在为止,我没有读过刘铁芳的学理性很强的文章,也许我现在说的是教育“八股”式样的文章,但也许这正说明刘铁芳为文的独特性。他谈一个问题,起点总是很低,娓娓道来,理路清晰,话语准确有力,绝不重复,让人一看就知道他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又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从这些看似浅显的话语中,凭我当下的浅薄的阅读视野来看,文字越简约有力,越说明作者对于问题把握得准确,而不用绕来绕去地掩饰自己观点的含糊。也因为这,我觉得其文章的学理性特别强,也极有借鉴意义。由此,我特别喜欢刘铁芳的文章。

我先前并不知道刘铁芳是教授什么课程的,今天读了《走进“教育哲学的活动”之中——从一次教育哲学课程的考试谈起》,知道了他是给教育学专业学生上教育哲学课程的。这篇文章是由一次教育哲学课程考试反思如何教授学生学习哲学的,我从中感受到应该如何去学习教育哲学。

我一直有个遗憾,是没有接受过专门的课程论、教学论、教育哲学等的培训,最严重的是没有学过教育哲学,现在虽然在“恶补”,但是总觉得学得十分零散,不成体系,整个解释框架根本就没有一个很好的路径得以建立,这是没有经历过一个系统课程的后果。读到这篇文章,我如获至宝,很多段落和文字都给我启发,指引我什么是教育哲学,怎么学习教育哲学。

首先我关心怎么学习哲学。刘铁芳援引叶秀山先生的话说:“哲学所要研究的活的源头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去体验的,别人代替不了,就像别人代替不了你吃饭一样。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哲学是不能由别人现成地教给你的。别人无论多少遍地告诉你哲学是怎样怎样的,你还是不能知道哲学到底是怎样的。要真正知道哲学是什么,必须自己去思考。”

那么教育哲学呢?刘铁芳说,“我自己对教育哲学的理解是,教育哲学不仅仅是一门有着自己知识谱系的学科,更是一种活动,一种致力于探究教育领域基本问题的活动。正因为如此,在教学之中,我在引导学生把握教育哲学基本问题的同时,特别注重的就是在对日常生活中遭遇的细微教育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中进行哲学意识与思维能力的训练。”

这一论述对我很有启发。对照自己,有两点,其一,必须把握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这是进行教育哲学研究的基础。这方面,我已经有意识地去读一些教育哲学的专著,手头有北师大石中英教授的《教育哲学导论》,我想应该是专业级的教材。其二,要注重对日常生活中的细微教育问题进行追根溯源的分析,这是身在教学一线的我的优势所在,关键在于如何去分析,分析的理路是怎样的。我已经在进行一些这样的工作了,我想研究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与积累的过程。

这篇文章是刘铁芳谈如何出卷让学生考试的。对于大学里,尤其是刘铁芳这样的教授,会出一份怎样的教育哲学的试卷,我十分好奇,这其实就是在明确地指引学习教育哲学应该关注的内容和方式。



第一题

题目

分析教育哲学作为一种探究教育基本问题的活动。



目的

让学生理解作为活动形态的教育哲学,不要死搬哲学教条。

第二题

题目

论述“教育中自由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教育过程基本问题

教育过程中的核心原则

目的

让学生理解教育中如何经由自身自由陶冶而转化成个人的自主发展、人的发展如何增进个人的自由自主。

第三题

题目

论述“话语与教育对个人的规范作用”

教育过程基本问题

教育过程中的内容与方法

目的

意在让学生理解教育总是实践在话语中,任何教育总是内含着某种规范,教育的规范总是渗透在话语之中,话语与教育密切相关。

第四题

题目

论述“幸福作为教育的价值”。



目的

涉及教育的最终目的(当然不是惟一的),让学生理解任何教育都旨在敞开、增进个人的幸福而不是相反,从而在任何教育活动之中都不忘记对人生幸福的关照,把握教育实践的基本目标。

第五题

题目

叙述直接或间接经历的教育事件(故事),分析其中的教育意蕴。

(有点类似我们的案例分析,但是我们更多从技术层面,不是从教育哲学层面。)

目的

旨在让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经历中去阐幽发微,思索教育实践的深层意蕴。

(原文中以上是文字叙述,为了更好地学习我将其整理成表格。)



刘铁芳认为,前四个题目涉及到了教育哲学课程最重要的问题层面,至少让学生学会从教育的方法论、过程论、价值论来看待教育问题。在我看来,这四个问题每一个都非常吸引人,都是我想去一探究竟的。而这竟然是试卷的全部,没有填空,没有判断,没有选择,只有论述,这才是我想象中的教育哲学。由此,我十分羡慕能经历这次考试的学生。

下文中,刘铁芳例举了一些个学生的答卷作为例子,以作为他的论据。这些答案不是我想研究的,我想研究的是他对于设计这些问题的原理。于是断章取义地摘录一些。

“前面的论述题尽管是开放的题目,没有标准答案,但由于这些问题基本上我在课堂上都谈到过,所以学生的回答多少有些我讲课的痕迹。这些问题都比较大,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思考教育问题的大致方向,中在让学生有所意识,……”

“也许,他们的回答并不见得精彩,但能从个人生活琐事中发现教育的幽微之理,有一种敏感的心向,思考问题能够积极融入个人生命的痕迹,细致入微而又不乏理性的思辨,那么在个人生活中的哲学意识就会一点点累积、绽放出来。我所理解的教育哲学其实就是我们在教育生活中如何审慎地对待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积极探询教育行为之意义的态度。”

“我发现,如果教育真正给予了学生自由,让学生进入自我思考的轨道之中,或者说让学生的思想上了路,那么他们就真正成了自我观察、发现、思想世界的主体,世界就真正成了他们每个人心中的世界。”

读着这些话,我心里涌动着一股暖流。仿佛一位老师在对学生教诲。这不是一般的教诲,而是在我已有的思考基础上的对话。很遗憾我没有能够进入大学去专门学习教育哲学,然而,在工作一段时间后,我突然转变了看待教育的眼光,我不再满足于从教学技术层面上谈论课堂,对教育,从事多年的教育突然产生了许多困惑,甚至,我不知道自己究竟在干什么——对教育事业的使命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强烈,但对于教育的理解并没有随之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这样的使命感因而有一种浪漫主义和虚无的意味。于是我自觉地转而对教育哲学的追问。我内心生发出一种巨大的学习热情,不知疲倦,忘却很多琐事烦恼,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连我自己都很难相信。这样的学习是自由的,是发自内心、又时刻回到内心去细细品味与琢磨的,在静静的夜里,伴随着手指敲击键盘的声音,伴随着笔尖划过纸面的簌簌声,我甚至能听见思想不断生长而发出的有力的声响。是的,是在生长,这是一种愉快的生长,仅凭着想象,我就能够徜徉在一种学习而带来的幸福中,周身融融着暖意。

我愿意将自己当作一个学生,来比照上文摘录的刘铁芳的三段话:

对这些问题,我也在积极地思考。可惜我没有能在课堂上聆听刘教授的讲课,我想听到他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哪怕是表述的话语,都是极其精当和特别的吧。尽管如此,我也在默默地思考这些问题,而由此,我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所把握的思考教育问题的大致方向。

我正是试图从教育的琐事中追问教育是什么,积极地去思考与探索,我想,这应该是一种“敏感的心向”吧。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的生长于教育实践中的哲学意识也会一点点累积和绽放出来吧,我感觉,自己已经有了一些“审慎地对待我们的日常教育生活、积极探询教育行为之意义的态度”了,也因此感觉接近了刘教授所说的教育哲学了。

教授希望能给学生自由,让学生进入自我思考的轨道中,让学生的思想上路。反思自身,我不正是处在这样一种自由的思考之中吗?我的思想不正是在积极地上路吗?一直担心自己还没有上路,上错路,而在行动中透露出一种惶恐和徘徊,今天,突然觉得自己是走对了路的,因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

文章的最后,刘铁芳说:“当我们意识到教育哲学其实就是我们个人积极自主的教育实践,是我们每个人寻求个人教育行为意义与价值的实践,我们的教育空间就会在我们的审慎明辨之中得以无限地敞开,我们的大学教育就成了真正的大学问的教育,就成了引导个体精神与人格不断超越提升的教育。”

读到这里,我要说,我不正是在经历这样的教育过程吗?虽然我为自己没有能读到大学,没有能经历过专门的教育学课程而遗憾,但是现在,我自己从迷乱的羊肠小道上走来,终于找到了向自己无限敞开的教育空间,过程虽然艰辛了些,曲折了些,但终究是走上路了,这不是足以让人欣喜了吗?哲学不是告诉,而是思考。我现在正在努力地学习教育哲学的基础性知识,在思考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更在实践中反复琢磨与领悟,并试图将这些点滴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这不就是真正的教育哲学吗?既然已经确认自己走上教育哲学之路,也就没有必要矫情地叹息自己没有经过大学的教育了。

最后,我还是想引用刘铁芳在文中引用他自己为著作《走向生活的教育哲学·前言》中的话,对这些话语的引述,本身就能改进我对教育的表达。

“长期以来,教育哲学被等同于抽象的概念体系,以至在许多人看来,教育哲学可能离日常教育生活很遥远,使人们忽视了教育哲学其实恰恰是离日常生活最近的,是对日常教育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问题的深切关注。教育哲学不是让我们远离日常教育生活,而是让我们更切近地理解日常教育生活,探寻日常教育生活背后的奥秘,让我们不仅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境遇之中,而且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探寻之中。”

    生活在日常教育生活的意义探寻之中,我为之感到激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0 19:16 , Processed in 0.11506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