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铺设技巧例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27 09:4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铺设技巧例谈


                                     云梦县义堂镇东中学     张金鹏                         
        自己做学生的时候, 有一个困惑一直深深地咬噬着自己的心。语文课堂上,老师常常问类似这样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词?作者这里为什么要这样写?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情?……我总是无辜地想:我又不是作者,怎么会知道他的心思?现在我做语文老师了,想想上课时也会时不时的问我的学生这样的问题。在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老师在实施新课程后,课堂教学体系的建立,需要老师在实施新课程过程中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于是我在摸索自己的教学方法中,自然而然地把上面的问题作为探索的重点。我认为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诱导启发显得尤为重要。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我在实际教学中,结合课文的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上课提问做好足够的铺垫来诱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下面谈谈课堂提问时问题铺设的几点不成熟做法。
一、              抓住突破口,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因此,教者应当深入研究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想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开始我就是这样设问的“中国人”在第二、五、六自然段中,含义是什么?文中开始有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第六段中作者又说“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接着又问“他信力”“自欺力”又是什么含义?这几个问题搞清楚之后,再引导学生理解全文脉络和作者批驳的技巧。一篇看似难懂的驳论文由于抓住了“中国人”“自信力”“自欺力”“他信力”等几个关键词语作为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就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二、 设问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在《出师表》一文中,检查学生是否理解“先帝不以臣卑鄙”一句,不是按通常“卑鄙是什么意思?”那样直问,而是进行“曲问”,刘备这里是不是责怪诸葛亮品质恶劣?学生听了我的理解大笑起来说“老师,哪能这样理解,这里是褒义词,应作‘卑微鄙野’的意思讲。”由于问题稍微拐了个弯,不但活跃了学生思维,而且让学生多动了一下脑子,掌握了这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再比如在《故乡》中引导学生分析“飞出了八岁的宏儿”中“飞”字的用法时,我没有按传统的问法“这里作者为什么要有用飞字?”直问,而是反问“宏儿能飞吗?”学生否定后,又进一步启发学生:“飞”在这里如何理解?例如一只鸟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着。这里的“飞”字写出了小鸟的什么特征?这里经过教者的类比分析与铺垫,学生对“飞”这一动作的理解自然明确了。所以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
三、 反答为问,步步推进。
反答为问,顾名思义,对学生的提问,教师本该正面回答,但却不答,反而为问。有些问题,教师作答固然容易,但倘若把学生思维再推进一步,学生便有可能自行解决,让学生明白最终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这样做肯定要比接受老师灌输的一个答案更有价值,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能力,也会让学生自觉养成“自为研究,自求解决”的习惯。例如,教读《孔乙己》时,有学生问:为什么作者在小说的结尾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是“大约”又是“的确”,这好象是矛盾的 ,该怎么理解?师:在研究之前,我也向你们提一个问题:孔乙己最后究竟死没死?众学生:死了。师:根据何在?学生:作者自己说的。师:孔乙己为什么会“的确”死去呢?生:取决于他的遭遇。另一生补充:“还取决于他的社会背景。师:很好,孔乙己最终死去,是取决于他的遭遇与社会背景,那么孔乙己有什么样的遭遇?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背景?。这个答问过程教师的一问再问,把学生的思路推进到全文要理解的主要问题——人物命运与性格特征以及造成孔乙己悲剧根源等等。因此,反答为问,实为套学生口径,顺应学生思路,进而导向正确理解过程的一种简捷而常用的方法。
四、 分层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如《变色龙》一文,学生理清了故事情节后,教师提问:“奥楚蔑洛夫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变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老师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没有变,那是什么呢?”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的回答:“看风使舵”。最后,老师就因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人物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的重点、难点,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五、              非答却答,引而不发,导而弗牵。
非答却答看似答非所问,其实句句都是铺垫。不答只是暂时的,是把得出一个复杂答案过程肢解开来,做知识的补充、利用和思维的正确定势。 这种回答,提问一般有些难度,或者学生有了一个直接的答案还是不能理解,因而必要荡开一“笔”,慢慢回答。借用钱梦龙老师上《故乡》中的例子——生:“为什么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师:“烛台是什么?”生:“插蜡烛用的东西”。师:“对,那么香炉呢?”生:“插香用的东西。”师:“都用来干什么?”生:“求神拜佛”。老师把目光定在香炉和烛台的实际用途上,看似难做回答,却让学生明白到了“求神拜佛”的程度上。然后,再说到“崇拜偶像”,说到相信迷信,说到泥塑木雕,说到宿命论,说到银项圈,说到取名闰土。这些问和答,似乎都跟原始问题对不上号,但扯得上边。因为,与上说到的东西,他们的内质是跟“香炉烛台”一样的,它们是同一种东西与配套的结果——“精神麻木”,至此“放平”。其实,在这里教师由“扶”而“放”的过程中,做到了“引而不发,导而弗牵” 。这样的答问,通俗自然,丰厚深刻。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问题铺设,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还课堂给学生,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5 00:41 , Processed in 0.11899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