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教授李红叶博士网文汇览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1:12:28 | 只看该作者
 吕胜中:原来读过安徒生的童话,对他造型艺术的了解是通过三联。三联春节的时候发了一个小台历,我还以为是中国剪纸作者纪念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做的剪纸创作,结果发现全都是安徒生的作品,这是我意料之外的。通过三联这本书,我才知道安徒生不仅仅是一个作者,而且是一个造型艺术家。
  安徒生的剪纸作品和中国剪纸有很多的相象。安徒生剪纸语言分几种基础语言,单独剪法、对称剪法、连续剪法、折叠剪法、暗刀剪法、编织剪法、堆错剪法。安徒生剪纸作品《太阳人》是采用折叠剪法,米字折叠,局部用对折的方法。安徒生剪纸的技术非常熟练,他小时候喜欢听故事,听镇上的老人讲故事,这些老人都是丹麦传统文化的传承人,而且当时正是传统文化向近现代文化的转型期,这些老人给安徒生讲一些丹麦的民间故事,包括欧洲剪纸的技术语言,所以安徒生的剪纸语言有着非常深刻的传统技术语言,而且非常好地运用这些语言。剪纸和绘画不同,绘画是在纸上用各种材料描绘塑造出一个形象,而剪纸是在纸上进行破坏,有不可否定性。安徒生剪纸还运用一些实物,沿袭传统民俗的方法。
  安徒生运用剪纸对称的方式,尽量使它不对称,增强绘画感。安徒生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文化转型时期,他有大量传统文化的素养,他收集大量的民歌,他和格林兄弟不一样,格林兄弟是学者型的,把民间流传的童话忠实地记录下来,安徒生不一样,他有时代责任感,他想创造一种新的时代作品贡献给社会,他不仅仅是记录,而是创造。安徒生时期古典写实的东西开始成熟起来,出现了剪影这种方式,安徒生也有大量的剪影作品。安徒生和我们不是一个时代的,他又是一个欧洲人,我们和他遥远相望,但是又感觉距离他很近很近。谢谢!
  提问:我从小读安徒生的童话长大的,受他的影响很大,当然后来我阅读很多其它优秀的童话作品,是不是现在我们对于安徒生童话过于的执著。
  王泉根:世界文学的版图非常辽阔,童话创作也是非常丰富的,比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影响太大了,就像一棵大树,把其它的小树、花草遮挡住。所以我们一谈到童话就想到安徒生,一提到安徒生就想到童话,安徒生是童话的代名词,安徒生童话确实是影响了我们几代人。现在的童话作家非常多,有很多西方国外的童话作家,都有很多的作品。我们很多的中小学生、青少年都只读到一部分,出版界有责任做推广工作。中国也有大量的童话作家,当然他们的作品要传世还要经过历史等的评判,今后同样也会发生很大的影响。中国受安徒生童话的影响非常大,对其它童话作品了解并不是特别多,主要是因为推广的问题。我们有责任做童话的推广评论工作。
  提问:建国以来,关于安徒生作品引进的数字非常惊人。安徒生作品的引进版本经过改编,这种改编有没有可能破坏原作的艺术性?
  王泉根:文学作品翻译受语言的障碍,有文化的差异性,文学作品翻译要做到忠实于原作难度非常大。中国五四之前,当时根据中国国情的需要,主要是改变,最初翻译安徒生的作品改变了原作,根据中国国情的需要,把安徒生童话原来体现儿童的特点改掉了。安徒生作品最大的特点,第一与童心相济,第二与自然相融,第三与民间相通。中国翻译安徒生的作品,重新翻译,还是更多的保留原作的东西,当然可能会有所改变。安徒生作品翻译是一个很重大的工作,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方面出版界担任着非常重要的任务。三联书店今天举行这么一个活动非常了不起。
  主持人:感谢大家今天来参加我们的活动,今天我们三联读者服务日活动就到这里。谢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1:13:29 | 只看该作者
安徒生童话是怎样传入中国的


http://www.yuxinews.com 2008-9-27


    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创作所具有的天赋的孩子性、洞悉宇宙万象与人类本性的丰富性以及指向光明和永存的诗性意味,赢得了全世界孩子和成人的共同喜爱。
    丹麦19世纪伟大的儿童文学作家安徒生(1805年至1875年),是中国少年儿童耳熟能详、几近尽人皆知的外国文学作家。作为文学童话的奠基者,安徒生突出的影响力在于他出色描摹孩童的想象和情感的能力,使得他成为儿童文学成熟期开端的标志性人物。但安徒生绝不仅仅属于儿童。他的童话创作所具有的天赋的孩子性、洞悉宇宙万象与人类本性的丰富性以及指向光明和永存的诗性意味,赢得了全世界孩子和成人的共同喜爱。
    这位著名丹麦作家的作品是怎样被传入中国?继而安徒生又是怎样成为中国人最熟悉、最喜爱的作家?
    20世纪初,中国国门打开,西方文化的精粹部分以清新锐利之势猛烈冲击着中国封建传统文化,“吸纳新潮,脱离旧套”,很快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共识。在这样一个剧烈的文化转型时期,安徒生童话伴随着其他各式西方文化传入中国。
    第一个将安徒生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周作人。1913年,周作人在发表于《教育部编纂处月刊》上的《童话略论》一文里便提及:“今欧土人为童话唯丹麦安兑尔然(即安徒生)为最工。”接着在《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一文里,第一次向中国读者详细介绍了安徒生的生平与创作,并参照挪威波亚然在《北欧文学评论》中的论述,给予安徒生极高的评价:“其所著童话,即以小儿之目观察万物,而以诗人之笔写之,故美妙自然,可称神品,真前无古人,后亦无来者也。”之后陆续有人译述安徒生作品。最初翻译安徒生作品的,仍推属周作人。他在用文言撰写的《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里,为说明安徒生《无色画帖》(即《无画的画帖》)所含33个故事,篇篇皆“珠玉之文”,便选择了其中《第十四夜》全文译了出来。之后刘半农仿照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写了取名为《洋迷小楼》的“滑稽小说”(《中华小说界》1914年7月)。1917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周瘦鹃用文言文译述的《欧美名家短篇小说丛刊》,其中包括亨司盎特逊(即安徒生)的短篇小说《断坟残碣》,又附有《亨司盎特逊(1805年至1875年)小传》。孙毓修在为商务印书馆编辑的“童话”丛书中,出版了由他改编过的安徒生童话:《小铅兵》和《海公主》。1918年1月,中华书局出版了由陈家麟、陈大镫用文言译述的安徒生童话集《十之九》(含《火绒箧》、《飞箱》、《大小克劳势》、《翰思之良伴》、《国王之新服》及《牧童》共6篇)。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期上刊载了周作人用白话文直译的《卖火柴的女儿》,这便是中国人用白话文翻译的第一篇安徒生童话。
    作为安徒生传播者的第一人,周作人不仅认识到安徒生童话乃“欧土文学童话”之“最工”,又参照西方的评论指出其独一无二的特色——“小儿一样的文章”和“野蛮一般的思想”。凡此种种,均说明周作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安徒生童话对于儿童阅读的价值和意义。而孙毓修在191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欧美小说丛谈》“神怪小说”和“神怪小说之著者及其杰作”两节中谈到安徒生时,亦称:“其脑筋中贮满神仙鬼怪,呼之欲出,是诚别擅奇才者也。”“安徒生之书,时而花妖木魅,时而天魔山魈,其境即无不奇。” 解弢亦以“甚奇”二字作评《十之九》:“一、火绒箧,二、飞箱,甚奇。”中国的正统文化不事幻想与鬼神,讲究文以载道,也从未有专为孩子而写的、主幻想、张游戏的著作,因此,安徒生那照着无拘束力的孩童语言写下来的、充满孩童无拘束力的幻想的童话故事并不易为中国人所理解。
    然而,恰是这“幼稚荒唐”“花妖木魅”的安徒生童话开启了中国人对于儿童精神世界的理解。当一个尊崇个性解放并着力从西方吸取思想资源的时代真正到来,当原始的、淳朴的、生动的、充满行动感和生命力的生命状态真正受到推崇,安徒生童话对于精神解放的意义和儿童阅读的意义,很快得到文化界的认可。
    周作人受西方神话学、文化人类学、儿童学及人本主义思想的影响,又读过西方诸家的评论,了解到安徒生童话的价值,不禁欣悦惊叹之至,便着意要将这位“欧土各国,传写殆遍”的童话作家推介出来。他不但译了《卖火柴的女儿》,还于《新青年》第5卷3期(1918年9月)“随感录”一栏发表了对《十之九》的评述,批评陈家麟、陈大镫用古文译述安徒生,又任意删削,把“照着对孩子说话一样”写下来的安徒生童话全都变成了“用古文来讲道理”的“班马文章,孔孟道德”,使安徒生童话最合儿童心理的艺术特征都不幸因此完全抹杀。《新青年》影响广大,周作人的翻译和评价,引起了一代新文化建设者尤其是儿童文学建设者的共鸣。自此,自觉用白话文直译安徒生童话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安徒生的传播亦成为20世纪20年代颇为显赫的文坛事件。
    1925年,安徒生诞辰120周年,闻名海内外的《小说月报》史无前例地特辟两期“安徒生号”,《文学周刊》(第186期)亦整期刊登安徒生童话及介绍文章,其余如《少年杂志》、《妇女杂志》、《民国日报》、《儿童世界》、《晨报副刊》、《时事新报》、《东方杂志》等都曾刊登过安徒生童话。依据郑振铎的统计,到1925年,中国对安徒生的翻译已达90多篇次,关于安徒生的传记及论文也达15篇。该时期中国人对安徒生的推介可以用“顶礼膜拜”来形容,安徒生之备受关注,是任何其他外国儿童文学作家所无法比拟的。周作人在十余篇文章里举证安徒生,赞美安徒生童话“天真烂漫”“合于童心”,敢于“反教室里的修身格言”,说安徒生“有其异常的天性,能够造出‘儿童的世界’或‘融合成人与儿童的世界’”“我相信文学的童话到了安徒生而达到理想的境地,此外的人所作的都是童话式的一种讽刺或教训罢了”。其余如郑振铎、徐调孚、赵景深、顾均正无不对安徒生童话的“童心”与“诗才”表示格外的重视。他们对安徒生童话的推崇,是自家性情的表达,更是为新生的儿童文学提供样本。现代意义的中国儿童文学是在西学运动的冲击下产生的,而安徒生影响最大。他的童话具有范本的意义。它那照着说话一样毫无约束力的“小儿一样的文章”和颂扬儿童烂漫天真的心性的“野蛮一般的思想”,在观念形态上为中国儿童文学书写上了最具本体特征与理想色彩的一笔。它与其他西方儿童文学作品一起催生了以叶圣陶为代表的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源头和恒在的参照。
    1950年代以后,我国相继出版了叶君健、林桦、任溶溶、石琴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全译本(其中,任溶溶的本子译自英文,其余均译自丹麦文),再加上各种改写本的发行,安徒生童话真正从知识界走入读者大众,成为中国最普及的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作者:李红叶)
来源:中国文化传播网
13#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1:17:19 | 只看该作者
被人遗忘的安徒生研究
■王泉根


2005-12-07 来源: 中华读书报 



  在中外比较文学的研究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众多外国作家包括三流四流作家作品对中国的影响,但你休想找到丹麦的安徒生。据说原因在于安徒生只不过是一个童话作家,“童话”能成为“学问深奥”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么?
    (《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5月第一版)

  在某种特殊文化背景与语境下,儿童文学及其儿童文学学科常常被人遗忘。偶尔被人记起了,也大多是因为“儿童问题”受到了社会的特别关注。于是,这就容易造成偏见,而偏见往往带来缺失。例如,人们在任何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据说这样的文学史已有上百部之多)中,休想找到有关现代儿童文学的片言只语,似乎现代中国压根儿就不存在这种文学样式,或者这种为儿童服务的文学压根儿就不能算作是“文学”。这样,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实际上只是一部残缺的《中国现代成人文学史》。再例如,在中外比较文学的研究著作中,你可以找到众多外国作家包括三流四流作家作品对中国的影响,但你休想找到丹麦的安徒生。据说原因在于安徒生只不过是一个童话作家,“童话”能成为“学问深奥”的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么?而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斩钉截铁”地说:安徒生是影响中国整整一个世纪的最著名最深刻的外国作家之一。说其著名,是因为他的童话已经影响了中国几代未成年人,亿万中国儿童都能叫出“安徒生”的名字;说其深刻,是因其作品直接影响到未成年人精神生命的成长。比较文学研究居然可以排斥安徒生,这无论如何是不正常的。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这个空缺终于被人填补了,终于有人来做这方面的研究了。   为什么中国社会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如此热烈地推崇安徒生,《小说月报》还在1925年刊出了整整两期《安徒生专号》?为什么30年代安徒生却被中国冷落了,甚至认定安徒生童话是有“毒素”的、是“麻醉品”?为什么五六十年代又能塑造出一个“现实主义精神与人民性”的中国式的安徒生?为什么今天会有人在网上贴文呼叫要向安徒生“吐口水”?诸如此类的问题,李红叶都作了深入具体的剖析与深刻敏锐的思辩。她对既受安徒生世界影响又按照中国模式阐释安徒生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有了全新的理解与认识,她发现和认识了既受安徒生世界影响又按照中国模式阐释安徒生世界的中国现代文学、儿童文学乃至中国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某种深层次的结构与本质。因而这部著作不仅仅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安徒生童话在中国所遭受的种种复杂命运的求证、梳理与评判,而且也是对将近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化、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儿童文学的求证、梳理与评判。   学术研究是一种老老实实的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因而研究者必须具有踏实、扎实、诚实、忠实的学风。我们可以在这部三十余万字的专著中,随处感受到考察的精细、引证的严密、文献的翔实、学术研究的规范。在这个市场经济红尘万丈学风浮躁见钱眼开的时际,究竟还有多少学者尤其是年轻学者耐得住坐冷板凳爬梳钩稽皓首穷经?而那些网上轻松下载剪贴拼凑甚至抄袭剽窃作假注伪的现象则是层出不穷。在这样一个学术界大声疾呼“学术打假端正学风”的时候,我认为这部专著中所体现出来的作为一个年轻学者的求实品格和踏实学风,实在太需要加以肯定和倡扬了。即使是被某些大人先生视为“小儿科”的儿童文学研究,也同样需要乾嘉作风、朴学功夫。   如果从1912年绍兴《?社丛刊》发表周作人介绍安徒生生平的《丹麦诗人安兑尔然传》一文算起,中国人认识安徒生已有93个年头了。如果从1914年上海《中华小说界》发表刘半农改译的安徒生作品《洋迷小影》(即《皇帝的新装》)算起,安徒生童话传入中国已经整整91年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对安徒生及其作品充满着持久的阅读兴趣与研究兴趣。这种兴趣在1925年安徒生诞生120周年逝世50周年、1955年安徒生诞生150周年以及2005年安徒生诞生200周年之际,尤为炽热与投入。李红叶的这部专著为我们系统地全方位地梳理、考察与论证了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译介、阅读、理解、阐释安徒生世界的历史,因而这是一部20世纪中国“安徒生世界”的阅读史、接受史、阐释史,是对安徒生阐释之阐释,研究之研究。   安徒生其实不仅只是一位童话家,他还是一位小说家、诗人、戏剧家与剪纸艺术家。国外有学者认为,与其将安徒生与格林兄弟相比,还不如拿他与俄国的果戈理相比。由于翻译的原因,安徒生的小说、诗歌、戏剧等作品还没有如同童话那样为中国人所熟知,因而李红叶的这部专著实际上只是对安徒生世界中的一个方面――童话文学的解读与阐释,而还不是安徒生作品的全部。然而构成安徒生世界的童话文学已足以让世人感动和感叹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是从北欧丹麦的地平线上升起来的。安徒生童话中所蕴涵的温暖的人性美、艺术美、幻想美已经温暖和照亮了全世界一代又一代的小读者乃至大读者的心灵。经典是永恒的,常读常新的。安徒生所创造的童话艺术世界也是如此。安徒生童话将不断地被年轻的童心所阅读和接受,也将不断地被年轻的学者与并不年轻的学者所阐释和解构。安徒生是永生的,因而对安徒生的阐释包括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也将是一个不断延续、与时俱进的过程。好的学者笔下没有同义词。李红叶的研究工作没有结束,中国学者尤其是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看来是不会下岗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2-5-30 01:20:24 | 只看该作者
一位文学教授的追求和情怀
——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李红叶教授
本刊特约记者
她从小有一个梦想——做老师。1992年大学毕业后,她走进了娄底师专(现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任教外国文学。这时候,她把梦想做了一点修正:做一个有底气的好老师。从此,她一路走来,从未放弃这一梦想。
她的基本观点是:有多少思想就有多少讲述。因此,无论任何时候,她从未放弃阅读,从未放弃求学。2001年,她获得了北京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硕士学位。从此,她把北大的气息带入娄底的课堂里。讲课于她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激励和享受。她说,唯有在课堂里,才能够把自己发挥到淋漓尽致。2007年,她顺利晋升教授。然而,她并不把教授的职衔视为自己的光环,而视为一种鞭策。她决定再深造。2008年,她考取了北师大现当代文学博士研究生,并于20116月获得博士学位。有人问:你评了教授,为何还去读博士,何必吃那种苦呢?李红叶的回答是:不为别的,只为做一个有底气的好老师。她还说:读博士很苦,但文学养心,何况我读的是儿童文学方向的博士呢,童书暖心。她一再强调:童书不仅仅是给孩子们读的,最好的童书甚至首先是给成人读的。当她把世界一流的童书介绍给她的学生们时,学生们震撼了,纷纷觉得这样的课堂才真正是爱的礼物和美的盛宴。而她所开设的其他课程如比较文学、外国文学也无不贯穿着深切的人文关怀。
她在继续求学深造过程中,学术研究上也硕果累累。2005年,她出版的《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在中国作家协会、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举办的“安徒生童话的当代价值——安徒生诞辰20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被纳入基础文献之列。《文艺报》、《光明日报》、《人民日报》、《中华读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新京报》等媒体给予报道并评价----“体现了现代中国安徒生研究的主体性成果,标志着中国安徒生研究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该著作还获2005年冰心优秀图书奖、第五届中央统战部系统出版社优秀图书奖及20042006年度湖南省美学学会/湖南省文艺理论研究会优秀著作一等奖,相关系列论文在娄底市第四届优秀社科成果评奖中获一等奖。
她被学生们誉为“我们心目中理想的大学老师”,而她的比较文学课和儿童文学课,学生课后交流时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这是一门使我们深深感动的课程”。她在2010届中文系学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番话,或许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一位文学教授的思想和情怀,“前几年,我去拜访一位我大学时的老师,谈笑间,老师问我,李红叶你说说,跟大学毕业时候比,你的梦想是多了还是少了?那时,我刚接触到儿童文学,就不假思索地说,多了。这样的回答,与其说是一种状态,不如说是一种姿态。换句话说,成长的路其实是曲折的,梦想也会时时受挫,可是,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三五年过后,我们一定会发现,我们所走过的路虽然弯弯曲曲,却从未偏离寄寓着我们的梦想的那个方向。我常常对我的孩子说,眼睛看着哪里,我们就走到哪里。”同时,她还不忘勉励学生,“时代对我们的冲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大。因此,毕业典礼上大家的心情其实是很复杂的。你们其实早在毕业之前,就已经跨出校门,做出了努力抓握未来的姿势。我希望,无论生活把我们带到何处,这种向上向善向美的热忱,这种为自己赢取幸福的热忱,能够一直伴随在我们每个同学的身上。”
她就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切的人文情怀的学者和教授,这也正是她一贯追求的底气。
   
个人简介
李红叶,19698月生,湖南人文科技学院中文系教授,北京大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硕士,北京师范大学现当代文学专业儿童文学方向博士,2010年全国儿童文学奖终评评委,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湖南省比较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
主要任教外国文学、比较文学、经典童话欣赏、安徒生童话研究、文学理论、文学鉴赏、演讲学、礼仪学等课程。主要从事比较文学、儿童文学及安徒生童话研究,在《中国比较文学》、《当代文坛》、《求索》、《湖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湘潭大学学报》、《书屋》、《中国儿童文学》、《中国教育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等报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70篇,出版专著《安徒生童话的中国阐释》(中国和平出版社2005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9 17:06 , Processed in 0.09067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