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浮雕国画”——烙画之技法与原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 18:05:3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浮雕国画”——烙画之技法与原理

李 峰

  烙画:又名烫画,古称“火针刺绣”、“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它是用温度在摄氏200度左右的铁扦代笔,利用碳化原理,在竹木、丝绢、宣纸等材料上作的画。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便出现烙有竹、梅的筷子,据史料记载烙画其源于西汉,盛于东汉被作为贡品进入宫廷,并成为了达官显贵宅屋的装饰品和互赠的礼品。当时流传至河南、河北、山东和东北、安徽及南方一些省和地区。期间几经衰落,直到光绪三年,才被南阳的一名叫“赵星三”的清代民间艺人重新发现整理,后经辗转,逐渐形成以河南、河北、安徽、山西等地为代表地几大派系。
  传说西汉末年,南阳城里有一姓李名文的烙花工匠,是远近闻名的烙画能手。无论是尺子、筷子、还是手杖、扇坠、经他一烙烫,各式各样人物、花鸟、山水,走兽等栩栩如生,精美绝伦。故人称“李烙花”,其为人忠厚,心地善良,老俩口以烙花为营生在城里开了个门面。方园百十里若有集镇起会,他总要带些烙花品去凑热闹。有一天,“李烙花”在紫山边的一棵大树下小憩,忽然有一慌不择路的男孩气喘吁吁地朝他跑来,“噗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说有坏人追杀。求他相助,这小孩不是别人,正是年仅12岁的刘秀,被王莽追杀。“李烙花”急中生智, 把刘秀扮作逃饭的哑巴,引到一块隐蔽的大石板面前,让他睡在上面, 躲过了莽兵的追杀。临分手时,“李烙画”看他可怜,送给他一只精美的烙画葫芦作为盘缠。刘秀和“李烙花“分手后,风餐露宿,历经了千辛万苦。后来,刘秀起兵南阳,于公元二十五年建立东汉王朝,定都洛阳,号称光武帝。此时身为帝王的刘秀并没有忘记昔日“李烙花“的救命之恩,差遣心腹携带葫芦暗中查访,找到“李烙花“后,即宣进京赐银千两,加封“烙花王“。并把南阳烙画列为贡品,供宫廷御用。从此,南阳烙花便蓬勃发展,名扬四海。而当年刘秀睡过的大石板,则被人们叫作“刘秀床”并延续至今。
  斗转星移,沧桑巨变,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今天,烙画已成为一个具有非凡表现力,给人以浮雕艺术之特殊视觉冲击力的,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又符合现代艺术发展的特色画种,倍受中外艺术家和欣赏者的关注与青睐。目前国内外有不少画家在潜心研究和从事烙画艺术品的创作。一些技艺精湛的作品已登大雅之堂,在艺术的圣殿里占据一席之地。
  本人酷爱烙画艺术,专心研习至今二十多年,略有心得。
  烙画所用笔是硬质的、高溢的、其颜色深浅变化是某种材料表层因不同程度高温碳化而成。它跟其它画种如:国画、油画等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国画的颜色主要是国画颜料通过画笔使其与水相溶调好后渗透于宣纸而成,油画的颜色主要是调好后的油画颜料附着在油画纸、布表面而成。因此烙画在技法上跟国画、油画的绘画技法截然不同,所以我们要掌握烙画的技法、技巧,除烙画者必备的绘画艺术素质和底蕴(素描、国画知识水平及其对艺术的理解力、创造力)外,还必须把握如下影响烙画的质量、效果的三大要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烙画所用材料;二、烙笔,包括温度调节器;三、烙画者的操作。三要素具体包括如下内容:l 、烙画所用材料的性质,纤维类型、其表层纤维的紧密度、松软度、排列方向、表面平滑度以及材料的湿度、胶质含量等。2 、烙笔头的性质:铜头烙笔、银头烙笔、合金头烙笔及其形状和温度。3 、速度(指烙笔头在烙画材料表面的运动速度),力量(控制烙笔运动变化的各种力员),手法(推拉、提按、倾斜、转折、顿扫、披擦、点振)。我们完成一幅好的烙画,必须有很高的烙笔操作技术水平,而烙笔技术、技巧形成的根本原理是:1 、烙画者用不同手法操作的高温烙笔,运行于烙画材料表层,由于速度、力量、方向不断变化,其烙成轨迹因材料表层产生不同程度的碳化,而出现不同颜色的深浅变化。2 、因融区(笔头与材料表面直接触及部分)直径、面积的不断变化而出现的轨迹的粗细、位置和形状的不断变化。以上原理告诉我们,在烙画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要清楚两个关键问题:一是速度变化决定颜色变化,手法力量和笔头形状的变化决定轨迹的粗细、位置、形状的变化;二是两种变化连体同步、密不可分。因此我们要熟练烙笔的操作技术和技巧,必须对以下几个方面有准确的了解、深刻体会和精确的把握。一是不同材料表面对运行中的高温各种烙笔产生的反作用力,磨擦力、沾滞力的大小、方向的不同变化规律;二是不同温度的烙笔头在动态、静态情况下与材料表层触及因时间、速度变化而产生不同颜色深浅的变化规律;三是在各种不同温度层次前提下,速度变化与颜色深浅变化的规律;四是各种烙笔的不同操作手法因其操作力度的变化而产生的烙出轨迹粗细、位置、形状的变化规律。以上原理和规律是复杂的烙画技法和技巧的形成依据。无论一个有多好的绘画底蕴的人,如果不从烙画过程中,材料因烙笔的动态作用高温碳化呈现颜色深浅变化和烙出轨迹的粗细、位置、形状、区间变化的根本原理着手去研究烙画的方法、技巧,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烙艺精湛的烙画大家。
  烙画是中国的特殊画种,也是中华民族艺术之瑰宝,它既传承了中国传统水墨画之气韵,又具有浮雕艺术之视觉冲击力,烙画有着颜色稳定,古朴典雅.绿色环保等特点,它与传统水墨画的颜色有着其化学性质上的一致性,它们的色元素都是碳,非常稳定。但烙画所用笔的性质与国画、油画等有着性质上的区别,在着色、成色原理上有着本质的不同。因此它们在画的技法、技巧方面差异极大。其艺术表现力也完全不同并各有所长,如烙画给人以浅浮雕艺术视觉冲击。可以说,烙画笔的特殊性,成色原理的特殊性,决定了烙画技法与其它画种画法的绝对差异。如烙画在画的运笔技艺方面与水墨画的运笔技巧截然不同,要画好各类点、线、画,首先必须备有相应的各类各型大小不同的烙笔头,如:舌形、球形、斧形、锥形、刀形、铲形、镖形等,烙画手法常采用如下几种:推拉、提按、倾斜、转折、顿扫、皱擦、点振。还有非接触性烘染,垫隔特殊纸膜烫染等以增其特殊效果的特殊技法。我们烙画时颜色的深浅变化取决于烙笔的温度,运行速度,以及材料表层碳化的难易度。画点时,小点用笔的笔头的咀端、中点、大点依次用笔头的前腹部、后腹部,前端的触区面积最小,前腹部、后腹部依次增大。点的颜色深浅变化,是在保证相应温度的前提下,快速点成浅色点,慢点成深色点,画线时要根据线条的粗细变化和颜色深浅的变化两者同步兼顾。既要充分把握准提按、倾斜的力量和程度,以保证所烙线条轨迹的粗细变化和位置形状的准确性,同时要特别小心控制烙笔的运行速度,已保证颜色的深浅变化。我们烙好线条的主要难题是起落笔、转折处、收笔时,通常我们所操作的烙笔头温度是300 ℃ 一500 ℃ ,高温情况下,在1— 5 秒时间内,笔头可使竹木表面碳化至黑褐色,如果我们在画线或染面时由静止状态触及画材表面运笔,始触区会绝对出现黑褐色的线头和染区。因此,我们必须掌握高温笔头及画材表面瞬间与所要烙出轨迹初始方向一致的相应速度,即一定触区相对初速度以保证不出黑猪之类的毛病。在线条的转折处,极易因笔头由于其转折处线速度突然变缓,而致使转折处的颜色突然变深的现象、甚至陷死,因此我们的烙笔运行至转折区时一定要保证触区运动相对线速度的稳定性。收笔时如若在回收笔的瞬间其触点相对线速度为零,所以其触点、触区颜色会突然性加深形成黑猪,所以说一般情况下收笔采取相应速度的顺势空提。我们烙线条烙笔在运行过程中若需笔断意连的效果,对烙笔的操作要求是必须熟练掌握,提按、倾斜等同步操作技巧。总之我们运作烙笔时对烙笔的运动状态,包括温度、速度、位置、力量、方向等的运动中状态以及笔形差异和手法不断变化的深刻了解和体会,并能高水平的控制运行,是我们烙好画的技术前提。烙画艺术的烙笔操作技法的最高境界是将以上以感觉为基础的感觉御笔,上升至意念御笔,并将两种御笔法有机结合,做到神形合一。将画所要表现的艺术精神和思想境界载入形色,以见意境。意先于笔,以气御行,便可达到烙画技艺的最高境界。综上所述说明烙画与国画、油画等无论从成画原理还是绘画技法、技巧上都存在着很大程度的不同,如毛笔所画轨迹的粗细、位置、形状主要取决于提按、转折使笔毫收敛、铺展的运笔、变化,而烙画轨迹的粗细、位置、形状主要取决倾斜、立卧擦滑的运笔变化,即控制触区直径、面积在运行中变化的技巧。国画的颜色是画前选择并调好,而烙画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烙画者对烙笔的运动速度变化的控制。因此我们研究烙画技法、技巧的核心就是控制高温烙笔运行速度变化的技巧和控制各形烙笔在画料表面烙烫其触区、面积、位置、形状及力度变化的技巧并达到意御气行的境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24 23:37 , Processed in 0.07984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