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解决作文教学现实性问题的思索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3 12:48: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解决作文教学现实性问题的思索
   曾宪一
[关键词]  作文教学,自主作文,听说读写一体化,思维发展,发展等级
[摘要]  本文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教师不会写、不会教、不能教、不教”的现实性问题,提出了“构建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学生全程自主作文训练体式”“进行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凸出思维训练”“关注发展等级”“把评改权还给学生”等解决方案,对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5308(2002)07-0023-04      [中图分类号]G633.34  
问        题
    单独进行写作教学,割裂“听说读”和“写”的关系。忽视写作教学,把阅读教学当作硬任务,把写作教学当作软任务。瞄准应试,迷信“快速作文”等训练程式。训练无序,缺乏计划性;训练无重点,指导不到位;教学环节轻重不适,缺乏科学性。有甚者(教师)在写作过程中放手(实际上是一种放任自流)。难怪有人把作文教学现状夸张为“三个瞎子打天下”:一是“瞎子点灯”白费油,实际上不会教;二是“瞎子摸象”想当然,实际上不能教;三是“瞎子放驴”大撒手,实际上是不教。
      流行的作文训练方法的共同弱点是把十分复杂的作文训练简单化,企求通过自然学科的训练程式让学生成批地生产出好作品。实践证明,这是不符合作文教学的认知规律的。鲁迅曾尖锐地指出:“小说技法之类的东西是很容易陷入徒然玩弄技巧的深坑里去的。” [1]美国的斯迪芬·德·克拉森教授通过长期的研究实验得出了结论:学生作文技能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方式等因素是可以并且能够教会的,但其它因素教不会(只能靠自悟)。
“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就是教师不会写作文。”[2]叶圣陶老先生早就教诲我们: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为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钱梦龙说他曾任“花季的耕耘”教师作文赛的评委,应征的200多篇文章大多平平而已——评委们一致看法——老师的文章写不过学生。语文教师之于学生,最重要的是一个“服”字,他的人格魅力远胜于学识的魅力。他学你,佩服你,放心你,认为你有能力把他教好,他愿为你写作文。“下水作文”是提高语文教师自身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但对学生的指导借鉴意义未必明显,因为写作是个人的复杂心智活动,是和阅历、思想认知、语言驾驭能力等紧密相关的,学生的素材积累、选材谋篇、锤炼语言能力等较老师相比是有差别的。“训练写作的人只须平心静气的问问自己:平时对于学生的训练是不是适应他们当前的积蓄,不但不阻遏他们,并且多方诱导他们,使他们尽量拿出来?平时出给他们的题目是不是切近他们的见闻、理解、思想等等?总而言之,是不是切近他们的生活?借此培植“立诚”的基础?学生对于作文的反映是不是作为非常自然的不做不快的事,而不认为是教师硬要他们去做的无谓之举?如果答案都是否定的,便可知道写作教学的成绩不好,其咎不尽在学生,训练者实在应该负大部分的责任。” [3]  
思        索
一、构建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学生全程自主作文训练体式
作文教学应当达到怎样的境界才算有成效?张志公先生说:“教作文要教给学生实际应用的能力和不断自行提高实际应用的能力。或者,用个时髦的说法,教给他们在写作方面的‘应变能力’,也就是适应今后产生的各种新的需要的能力。” [4]素质教育观下的作文教学有综合性、主体性、实践性、自由性的特征。在作文教学中,以育人为总目标,以“情(情感)”为纽带,以“知(知识)”为支点,以“理(理性思考)”为核心,以“活(灵活)”为特征,促进学生主动、自由、持续、全面的发展。具体目标可分解为“四培养,四学会”: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学会积累素材;培养思考能力,让学生学会筛选素材;培养想象能力,让学生学会丰满素材;培养创造能力,让学生学会编织素材。
作文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互动的过程,离不开学生主体参与。在训练中教师要导情、导理、导法:导情是创设生活情景或问题情境,激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欲望;导理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归纳,悟出生活道理;导法是指导学生学会思维方法和表达方法,让学生做自训主体。发挥学生在作文教学中主体作用的途径:尊重主体,让学生说自己的话;开发主体,让学生说更多的话;优化主体,让学生说优质的话。打破封闭、僵化、静态的训练程式,构建开放的、活泼的、动态的学生全程自主作文训练体式:学生自主命题(学生会钻到自己心里出题目,提高了知情意的商值,这样的命题能开启心灵之窗,打开记忆闸门)——立意自主(有自己的观点)——体裁自主(文体不限)——题材自主——字数自主——评改自主——投稿自主。经过一年的实验探索,笔者任教的高一·三班(共44人)在市级以上报刊上发表了43篇习作(其中省级以上34篇)。
附自主作文常规流程:
选择摄入            思索加工            剪辑编组            语言表述
↓                  ↓                   ↓                  ↓
形成表象            内化认识            按需组合            写成作文
①―――————―→②―――――————→③――――——―→④
在作文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四种关系:一是处理好阅读和写作的关系。阅读是基础,写作是阅读的自然延伸和合理发展。二是处理好课内和课外的关系。作文教学要以课堂为轴心,课内打基础,课外见功夫。三是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作文训练的主体,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历练”和“内化”完成的。四是处理好大面积和少数人之间的关系。进而也就解决了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三大难题:一是积累生活、投入生活、体验生活──原料素材关,这是重在解决“没话写”的难题;二是教给方法、作好示范、揭示规律──手法技巧关,重在解决“不会写”的难题;三是优化思维、陶冶情操、锤炼语言──思想语言关,重在解决“写不好”的难题。
经验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以人为本。追求人人爱作文,人人能作文,人人作好文,实现“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教——自能改文,不待教师改”的理想境界。  
二、进行听说读写一体化训练
“现在一部分语文教育光管给学生讲语文课本,光管教学生作文,作了文给他们批改,这是错误的认识,必须赶快改变。必须认识到看书读书就是听他人的话——用眼睛于纸面上听他人的话;作文其实就是说自己的话——用笔在纸上说自己的话,读和听是同一回事,说和写是同一回事,不能丢开听和说不顾,光顾读和写,认清了这一层,语文教学才能切合实际,对学生真有益处。” [5]听说读写一体化是作文教学素质化的根本要求。
“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必须寻到源头才有清甘的水喝。” [6]这就要求老师着力培养学生写作元认知能力。陶行知晚年针对书呆子现象,提出“亲民亲物亲赤子,问古问今问未来” ,这里的三“亲”与三“问”,指的就是热爱人生,贴近生活,感悟生活。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的“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间”,就是强调深入生活,下马观花,体察入微。观察不一定能感,观察不一定能悟,观察不等于发现。发现是可贵的,其可贵之处在于从人人眼中皆有的事物看见人家看不到的东西,即独具慧眼是也。发现的秘诀在于留心事物,质疑问难,探幽发微。“发现”贵在“发问”,我让学生每事必问,或扪心自问,或因事问人,或据事问因,或触类旁问。“发现”贵在“有法”,我传授给学生直觉发现法、质疑发现法、分解重组法、侧视求异法,联系比较法,借石攻玉法。 学生缺少的不是生活,而是对生活的观察、感受和思考。因此,一定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思考能力,让学生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阅读是借人功夫,写作是求己功夫。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威尔逊说,读对写、写对读都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作用,有一种提高写作能力的最好方法便是写读书报告。读书就是让学生汲取“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人文精华。美国作家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所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这提醒我们,必须构建作文的生态环境,用“换位移情、远距离联想、情境刺激”等方法来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生作文,要端正学生对作文的认识。作文不是装饰品,不是生活的点缀,不能认为我现在作文了,就要说漂亮话,在生活中人是非说话不可的,作文无非是用笔来说话,这是生活的需要。” [7]作文是人们的书面说话。你嘴上说什么,再用文字写下来,你怎么说,就怎么写,这就是作文。马克思也赞成“你怎么说就怎么写”。可见,为了提高学生“说”的能力,从小学始应开设说话课。布封也体会出:写好,同时就是感受、想好和说好。把阅读课外读物和写作紧密结合在一起,用读促写,用读养写,用读悟写,用读鉴写。写日记是道德长跑,也是一种融听说读写于一体的很好的训练方法,要进行提高学生日记品位的实验探索,诸如为日记设计栏目,把日记办成一本杂志,写明心情指数等做法。归根结底是实施“六大解放”(解放头脑,让学生多“想”;解放眼睛,让学生多“看”;解放双手,让学生多“动”;解放嘴巴,让学生多“说”;解放时间,让学生多“学”;解放空间,让学生多“走”)来提高作文能力。  
三、凸出思维训练
    写作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文教学的目的,应让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地发展,让学生的思想感情由幼稚走向成熟。思维是语言的内容,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和载体。教师在作文教学中首先是教练。“由作文练习启其精思之途,逐渐养成良习,则其效不仅在于作文而已也。” [8]
学生写作能力发展的一般思维规律是“积累——模仿,借鉴——创造”。“一个好的教练训练运动员是有严格的训练计划的,训练的计划是很科学的,否则就要影响运动员出成绩,语文训练也应当有并且可能有科学的方法。” [9]不管怎样训练思维,都离不开以下三种思维:一江春水向东流——顺向思维;反弹琵琶成新曲——逆向思维;横看成岭侧成峰——多向思维。在积累素材基础上的认识素材、分析素材也很重要,即“想”的训练亦要加强。在具体的谋篇布局过程中要训练学生:如何挖掘主题(写出理论深度),明确选材的价值取向,确定好行文思路,选取恰当的表达方式等等。
良好的作文思维习惯是学生具有作文能力的标志。“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够从无到有的,看看小孩子养成走路跟说话的能力多麻烦,阅读跟写作不会比走路跟说话容易,要得其道;二要经常的历练,历练到成了习惯,才算有了这种能力。” [10]作文能力是一种心智技能,它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以思维为主要成分,作文是学生思维的结晶。
四、关注发展等级
情真——教学心理学研究发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两个心理过程:一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运用)的过程;一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智能在获得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它的心理过程产生着情感和智慧。英国符号论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当某种感情被完美地表现出来时,我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感情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出任何感情时,我就称这件艺术品是低劣的。作文亦同理。
意深—— “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11] 洗涤心源,独立物表。用现代汉语来说:文章立意的出新,源自作者思想的创新,新颖的思维,才会有独到的感受。“思想是不出声的语言,语言是出声的思想,思想和语言是合二为一的,因此练习习作实际上也是练习思想。” [12]  意深解独到。
创新——清代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因此,形成新意与活力的关键在“变”,“变”就是打破思维定势,突破传统模式。创新文之命。
文采——文采的外在表现形式是语言,语言形象生动的五项原则:形象鲜明的用词、丰富细致的修饰、形神兼备的修辞、准确贴切的成语、通俗活泼的口语。如果记叙文没有细腻描写,议论文没有细致分析,说明文没有细致说明,那么感情重复一百遍也打动不了人,观念重复一千遍也征服不了人,知识重复一万遍也不能成为人所接受的知识;人的才情便得不到充分的表现,潜能也得不到应有的发挥。有文行而远。
五、把评改权还给学生
叶老曾在全国写作研究会上明确指出:“精批细改总之要不得,因为学生得不到好处,要启发学生自己修改文章,至于批改方法可以创造。”文章本是学生作,学生本是作文人,要恢复作文评改的人本位——学生本位。在评讲中,我们要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使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
先下发正规的修改符号,分项、分等评改和评分标准,作文讲评不仅评佳作,也评佳句、佳词,明确具体要求,精批细改例文三篇。精彩范文赏析——正面参照识文格;差作精批细改——反面对照悟要求。组织学生自批互批,自改互改。采用自我评改、二人互评互改、四人一组轮值评改交替使用的方法;比较鉴赏评改:一般从四方面入手,立意比较、选材比较、结构比较、语言比较。确定比较范围,选好比较角度。比较时要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好的和差的地方能鉴别,并能具体阐述理由。四人一组轮值评改时,每次由一名学生负责朗读文章,指出语句、字词、标点错误,提出自己的评改意见;其余三生提出补充意见或评改意见,少数服从多数,由值改学生打出等第,写出评语。标准要灵活适用,诸如一篇议论文的评改标准:论点是否正确、鲜明、有针对性;所用论据是否真实、典型、恰当、支撑论点;如有分论点,分论点是否能服务于中心论点;议论是否合理、深刻,有启发性;叙议是否详略得当;是否能够联系实际;过渡是否自然,头尾是否照应,结构是否完整;语言是否通畅、简洁,是否有文采,是否有错别字;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是否工整,卷面是否整洁等。还要指导好学生的及时修改,因为改与作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就应属于作者本人。老师要让学生以赏识的眼光批改作文,因为赏识是矫治作文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深刻指出:人性中最深刻的禀赋是被赏识的渴望。  
参考文献  
[1]  朱德友,韩之友.鲁迅选集(杂文卷) [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3] [5][6][7][8] [10][12]  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4] [9]  张志公. 张志公文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11]  刘勰.文心雕龙[M].1992.  
本文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教科所主办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学指导性刊物”“教育类核心期刊”《学科教育》杂志2002年第7期P23-26 ,后被中国人民大学资料复印中心G31《中学语文教与学》杂志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
An argument on the solution of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in composition teaching
Zeng Xianyi
Key words:  composition teaching, self-managingcoposition, mastery of four skills: listening,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levels of developement
Abstract: In contemporary composition teaching, there exist some realistic problems. Inthis paper, the authors hold some arguments on The solutions which are valuable and effective to improve composition terching. The solutions are as following: establish a out a training course of integrity of listening, sperking, reading and writing;project a thinking training;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evels of dependence; let the studrnts criticize and modify their writing by themselv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3 19:46 , Processed in 0.077438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