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林 溪:参加刘铁芳首期“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高级研修班”之所见所感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22:45:38 | 只看该作者
海之韵:


研修后有学员这样的文章出来本身也说明一种在意和看重,挺好的。很厉害的“深山小女子”。如果现场的研修后仍有继续的探讨,真很不错的。

里面j君的说法从老师的角度考虑也很正常。正常就是说这样的思维取向形成有其必然性。我还是比较赞成泽霞的观点,如果是研讨式的学习,意味着也要适当地把自己已有的立场和观点悬置起来。

质疑也需要一种谦卑的理性,二者并不矛盾。看看对方所讲的,是不是真的属于空洞浮漂,没有切中真实问题,还是他讲的东西和你的思维定势相左或者是溢出了你的知识结构。

就这个问题来说,还是因为后面的原因。这个我深有体会。这可能也提示我们,在做的时候,需要就理解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如何理解教育理论、如何理解教育实践等这些“元理解”层次的东西做以讲解。可能事先能多少让学员对这个有个心理上的准备,都一些耐心理解的准备,而不是因为和自己的路子不同而立即产生抵触。我在给教育硕士上课的时候,因为讲的都是理论层次的,事先我要讲讲如何看待理论,如何看待经验,务实、务虚这些,就希望他们听的时候能稍微沉下心,去暂时悬置下自己,然后也鼓励大胆的交流,感觉效果挺好的。如何增进双方更好的理解,可能事先也需要做些这个工作。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22:48:01 | 只看该作者
追梦人[长沙唐泽霞]:




    哈!如果我没猜错,您就是林溪老师吧!我就是您提及的唐,您好厉害,一下子就看出了我说话的特点。
     您说我非常迫切的想维护团队的声誉,这点没错,但也不是全部。抛开所谓“维护”(这个说起来好像也有些别扭,因为这个团队本身就是开放的,远非一个实体,至少目前如此)的嫌疑,我的言说首先只代表个人。
   也许我个人的意思并未很好的表达,质疑当然是好事,我并不是反对质疑,也绝不是不赞同求同存异。只是,这是一种何种程度的“质疑”,一种何种程度的“异”?真正的独立思考是很难的。基于理性基础的“质疑”与“相异”与基于个人情性的表达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海之韵老师的分析。
    当然,我也很能够理解这次活动中那些质疑的声音。对于文章中所说“专家对于学情了解不充分”的认为,也并不否认。这确实是事实。但事实不等于真相,很多时候,事实往往掩盖了真相。
    因此,我最想问的是:作为此次"高级"研修班的学员,为什么觉得专家的讲座会深涩难懂?我们从研修中,到底得到了什么?而作为专家团队,不妨也思考:老师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作为刘老师,是否也需要进一步思考:如何切实地找寻一条合适的路径,将理论与实践、将这“两个需要”真正融通而非对立?
    最后,真诚地感谢林溪老师。对于真正心怀教育的人,我始终保持敬重。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22:51:05 | 只看该作者
追梦人:




    对,你说的真好!
   这种谦卑的理性是多么难得啊!记得刘云杉老师讲课时,正因为有湖北管季超所谓“质疑”,才导致她不得不为了照顾一部分听课者的需求,而屡次调整讲课。实际情况是,云杉老师的讲课信息量非常大,有很多知识的“点”值得记下来,今后进一步去细细了解的。可有些人却抛开她讲课的内容,而只针对她讲课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质疑。为什么不试图静静倾听呢?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听不懂呢?
    这因此也成了我此行的最大遗憾,未能充分地倾听云杉老师,甚至未能亲口向她表达我对她的敬意。
    你说的最后一点真的非常重要!是我能意识到但说不出的。确实,理论和实践的“元理解”问题。在这个意义上,真的需要足够的耐心。我想,对于每一个想为教育做一点实事的人,无论是理论者还是实践者,可能首要的,就是要抛开彼此固有的立场、观点,秉持一种“大关切”、“大耐心”,实实在在地去倾听、去理解、去进入。
    我个人也许有很多的不足,包括我的表达,有不尽意地地方。而且作为实践者的一员,我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很多。就像我在13号那天下午发言中说到的:我其实一直在思考和寻找自己作为教师的本质。但不管怎样,我是真心想成为林溪老师所言的真正想为教育做点实事的人。不然,我也不会有那种迫切之心了。我唯一能够自信的是我的真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能够感受到每一个人的真诚,只要他(她)是足够真诚的。我尤其看重这一点。
    好在,我已经感受到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22:52:37 | 只看该作者
追梦人:




    对,你说的真好!
   这种谦卑的理性是多么难得啊!记得刘云杉老师讲课时,正因为有湖北管季超的所谓“质疑”,才导致她不得不为了照顾一部分听课者的需求,而屡次调整讲课。实际情况是,云杉 ...
管季超0712 发表于 2011-7-18 22:51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22:54:08 | 只看该作者
南通二甲中学校长凌宗伟:








社会是作为整体而存在,不同声音、不同形式,但都追求自身的充分发展,才共同建构出所谓的和谐社会。
16#
 楼主| 发表于 2011-7-18 23:29:48 | 只看该作者
[引长沙唐泽霞老师帖语]
      这种谦卑的理性是多么难得啊!记得刘云杉老师讲课时,正因为有一些学员的所谓“质疑”,才导致她不得不为了照顾一部分听课者的需求,而屡次调整讲课。实际情况是,云杉老师的讲课信息量非常大,有很多知识的“点”值得记下来,今后进一步去细细了解的。可有些人却抛开她讲课的内容,而只针对她讲课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质疑。为什么不试图静静倾听呢?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听不懂呢?
     这因此也成了我此行的最大遗憾,未能充分地倾听云杉老师,甚至未能亲口向她表达我对她的敬意。


管季超回应:

-----1,因为湖北学员管季超的课间提醒[非一般意义上的‘质疑’],导致‘她不得不为了照顾一部分听课者的需求,而屡次调整讲课’。
     确属实况。

-----2,云杉老师的讲课信息量非常大,有很多知识的“点”值得记下来,今后进一步去细细了解的。
     管季超非常赞同。

3,‘有些人却抛开她讲课的内容,而只针对她讲课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质疑。为什么不试图静静倾听呢?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听不懂呢?’
    管季超也非常赞同。这确乎是一种既尊重授课者也提升反思性的好思路,好做法。

闲话:

    ----湖北学员管季超将在关于此次[研修班]的长篇文字中用不少于1000字细腻地讨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讨论好了,有利于今后的同类[研修]活动。[文稿22日发至铁芳老师邮箱]

----谢谢云杉老师在我携至岳阳的她的专著上签名。
http://xnjyw.5d6d.com/thread-35321-1-1.html
    教育社会学是近年才涉及的阅读领域,吴康宁/张华/刘云杉等人的此类著作带给我许多启发。
    教育社会学的著作大多有趣,配合着实例来理解概念术语,挺有趣,不难懂。
http://xnjyw.5d6d.com/thread-1219-1-1.html
     [理性]永远需要,对于教育实践者,尤应补[理论]课;[谦卑]到不一定非要有。
     李树英先生的研究启发我们:别忽略了‘学’的一方,‘教’才有效。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0:03:15 | 只看该作者
3月初,偶然在良华和铁芳的博客上看到这个[研修班]的信息。于是,我请了假,自费赴岳阳学习。
也许,我是这个[研修班]年龄最大的一位,今年48岁。
两三天后,会发给铁芳老师一份长稿,估计会有一万字。
细腻地/立体地表达在本次[研修班]的所获/所思/所感。
也会有一些自我的[批判],坦率地。
谢谢四位老师给我的启发。
谢谢方少文先生和民院附小的朋友们。
18#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0:28:15 | 只看该作者
[引‘深山小女子’帖语]
      关于刘云杉教授的讲座,我了解的对象是湖南几个比较优秀的教师,若他们都觉得深涩难懂,恐怕就的确有点深涩难懂了。这并非说明,所有参加研修的人都没听懂。但如果大多数人都不懂,那么说刘云杉教授学情了解不够充分就不算有失客观。

-----管季超跟帖:

1,我也许属于少数一听就懂,甚至心领神会的学员之一。因为我在赴岳阳之前,已看过云杉老师的专著,听课时,还携至现场。
   大部分学员听不大懂,或难进‘语境’。一点儿也不奇怪,是非常正常的。
假如人人[一听就懂],那这个[研修班]就不用办了。
   教育社会学的著作,也只是近些年才容易买到。
    早些年的中师乃至高师,并没有设这门课。

2,在我的关于[研修班]的长文中,我会以自己的实践经验,重新设计几种‘怎样给一线教师讲教育社会学’的教案。供专家参考。

3,[林溪]是哪位??我还没对上号。但我判断,这是一位爱读书爱思考有了较多实践经验的教师。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0:51:43 | 只看该作者
[再引‘追梦人’帖语]


      这种谦卑的理性是多么难得啊!记得刘云杉老师讲课时,正因为有一些学员的所谓“质疑”,才导致她不得不为了照顾一部分听课者的需求,而屡次调整讲课。实际情况是,云杉老师的讲课信息量非常大,有很多知识的“点”值得记下来,今后进一步去细细了解的。可有些人却抛开她讲课的内容,而只针对她讲课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质疑。为什么不试图静静倾听呢?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听不懂呢?
     这因此也成了我此行的最大遗憾,未能充分地倾听云杉老师,甚至未能亲口向她表达我对她的敬意。



----管季超回应:

   1,所有的学员也都和你一样,对四位学者怀着敬意。
  云杉老师的那本专著,是我已读过的几本教育社会学著作中,最切近普通教师的一本。我细读过,很受启发。

2,你帖中‘可有些人却抛开她讲课的内容,而只针对她讲课的方式方法和策略质疑。为什么不试图静静倾听呢?为什么不问问自己:我为什么听不懂呢?’

    却值得再推敲。

    精妙的内容十适合面前学生的教学策略==好的教学效果

    你看这个等式可否成立??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7-19 01:14:35 | 只看该作者
[引林溪文中语]
     对于刘教授的努力,J君心怀敬重,但教育学硕士毕业的他,却选择了“背离”:“ 教育学有点虚了,讲了五年课,越来越这样感觉。现在不太喜欢听刘铁芳教授和刘良华教授这样的课了,铁芳教授一直很排斥技术,其实魏书生的理念里有很多是考虑了学生的需求的。不要技术,光虚无缥缈的理念性的东西,有什么作用?务虚会带来好感觉,但只能哄学生,于实际没有多大好处。我们需要务实。”

----管季超跟帖:

    J君选择‘背离’我完全不赞同。

    原因三句两句说不清,等三四天后看我的长文吧。

    我则坚定地选择‘靠近’或‘合作’

    ---我不用‘追随’一词。

    前题是,假如铁芳/良华先生不排拒的话。
  
    在这种‘靠近’或‘合作’中,我相信自己会弥补许多早该弥补的东西,如理性分析,如多学科视角,等等。   

    假如铁芳/良华先生同样也选择‘靠近’或‘合作’的话,或许也会有益于他们的学术研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1 22:29 , Processed in 0.31633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