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瞎编”未可一概反对
唐晓敏 在朱文君的博客中,看到一篇博文,讲的是她十一二岁时写作文的事。文章写道: “那时候的我是个爱幻想的孩子,读了自己喜欢的故事,就会做白日梦似的把故事“续编”下去;那时候的我也是个有些奇怪的孩子,常常会关心画面或文字中一些极不重要的细节,而对别人看来很重要的事物混混沌沌。一次,不知是在哪本小人书里,读到红军夜行军时点燃松明子照路的事儿,我突然对松明子怀了兴趣,独自捧着书,仔仔细细地端详那些简陋图画里的松明子。因为,我的父亲名字就叫“松明”。反反复复地询问父亲关于名字的来历,盼望能与“松明子”有哪怕是一丝一毫的联系,可惜就是没有。但,那也不妨碍我“编”一个关于父亲名字来历的动人故事——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爷爷高举着点燃的松明子,迎接我父亲的诞生……终于,一声啼哭划破弥漫着松香,毕卜作响的夜,带给全家希望的光亮…… 当这个虚构的故事被我写成作文,又被老师当堂念了之后,我的麻烦来了。 机关学校的学生,父母大多是一个单位的。当他们把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告诉他们的父母,而他们的父母有求证于我的父母,得到的回答是:根本没有的事,是她“瞎编”的。 这个“她”,从此被人奚落——喜欢“瞎编乱造”。 这个“她”,三十年过去,仍然记得,被人在上学路上戳脊梁——就是她,瞎编她爸爸出生的事! 这个“她”,在事情过去好久的一天,跟着母亲去串门儿,突然间被邻居和邻居漂亮的女儿鄙夷地质问:你居然说你爸爸出生时用松明子点灯,所以取名叫“松明”,你怎么想得出来的! “她”羞愧难当,“她”的母亲觉得“她”丢了人。 “她”发誓从此不再“瞎编”,不再做那些神奇的白日梦。 这篇文章写得很生动,不过,我最感兴趣的,倒不是文章的文笔,而是文章中说的“瞎编”。——这个“催人泪下”的故事,是“瞎编”的。 这不禁让人想到这样一个问题:作文“瞎编”,就一定不好吗?这篇作文的瞎编,分明就是发挥了小作者的想象力。 作文“瞎编”,有不同的情况。多数的“瞎编”,是为了让自己写的作文看上去有“思想性”,能够得到高一点的分数。这种“瞎编”,用古人的话说,可以说是“为人”的瞎编。而这篇博文中讲的作文“瞎编”的故事,虽然在作文讲评课上也得到老师的好评。“被老师当堂念了”,但我们不难看到,促使小作者写这篇作文的,是她自己的一种写作的冲动,她有一种表现自己想象力的渴望。这种瞎编,可以说是一种“为己”的瞎编。“为人”的瞎编与“为己”的瞎编,是很不相同的。“为人”的瞎编,需要批评,而这种“为己”的瞎编,则应该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