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的一个根本问题
唐晓敏 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是“河北衡水中学必练的40道高考作文及范文指导”。文题有“擦亮心窗”、“选择”、“人生的纱线”、“结束,还是开始?”、“生活中的一朵浪花”、“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呼唤”、“鲫鱼与螃蟹的对话”、“老人摔倒,你会扶吗?”、“老音乐家铡草”、“爬山虎的失落”、“清华校长卡壳之失”、“推一车瓦器过山岭”。往好了说,是丰富多彩,但也可以说是非常杂乱,各个题目之间,没有什么有机的联系。好是作文训练,不应该是这样杂乱而毫无系统性。 更重要的是,写这些题目,与读书基本没有关系。当然也不能说毫无关系,读书多一点,写那个题目都可能写得好一点,但上述的任何题目,与某一具体的作品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完全没有关系。这也就是说,什么书也不读,也可以写这些作文。这样的话,学生为什么还要读书呢? 相比之下,传统语文教学就聪明得多。当时的考试,无论是唐代的诗赋,还是明清的八股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若想写出文章来(诗赋也是文章),必须多读书,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八股文考试,必须把四书读个滚瓜烂熟。不读这些书籍,连文题是什么意思都不知道,无从下笔。这样,每个参加考试的学子,都不能不重视读书。学子通过大量读书而丰富了知识,提升了境界。因此,考上了固然是成功,没有考上也并不是失败,因为该读的书都读了。 当时的考试,有一种引领阅读的功效。现在的考试,则完全没有这一功效。这是目前作文教学的最大的问题。人不是简单地通过写作而提高自己,根本上说,是通过读书才能提高自己。学生不读书,无论在写作上怎样练习,都没有多大意义。 当今,教育部也推荐了一些阅读书目,但多是形同虚设。若真是想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其实非常简单:规定100本必读书,高考作文只从这100本著作中“出题”,并且30年或50年不变。这样的话,语文的问题都解决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