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叶圣陶作文教学思想 任辉 《小学语文教学》2007.4 2013年8月15日 叶圣陶先生认为,文章写得好不好,当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那一连串的功夫。但是再往根上想,就知道那一连串的功夫之前还有许多功夫,所起的决定作用更大。那许多功夫都是在平时做的,并不是为写东西作准备的,一到写东西的时候却成了极关重要的基础。基础结实,构思、动笔、修改总不至于太差,基础薄弱,构思、动笔、修改就没有着落,成绩怎样就难说了"。"小学生今天作某一篇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今天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等方面的积累"。就是说,小学生在作文之前,必须有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积蓄的基础,到作文时综合利用,才能写出文章。因此,必须要从基础上提高小学生的作文能力。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生活积蓄 生活积蓄,就是观察到的事物,学到的知识,以及对人、对事、对景而发出的情思。简言之,生活积蓄即经验的积累。积蓄得越是深广、正确,作文的水平就越高。生活积蓄是随着生活的进展而逐步加深扩展的,虽然"临时现买现卖的情形有时也有,但是光靠临时的观察和认识总不够。因为临时的观察认识不会怎么周到和真切。达到周到和真切要靠日积月累"。 生活的充实是没有止境的,生活的积蓄是和作文同步进行的。因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充实到某种程度,自然要说某种话。同一文题、同一学生,三年级写的和五年级写的就是不同。 生活充实,语言表达才有源头。叶老又从问题的反面告诫我们"我们最当自戒的就是生活沦没在虚空之中,内心与外界很少发生关系,或者染着不正当的习惯,却要强不知以为知,不能说、不该说而偏要说。这譬如一个干涸的源头,哪里会倾注出真实的水来?假若不知避开,唯有陷入模仿、虚伪、浮夸、玩戏的弊病里罢了。"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弊端之根源。 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应该做到: (一)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生活之水行作文之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加生活体验;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人、事、景,关注焦点问题。让学生写生活札记,可三言两句,可长篇大论,关键是养成积蓄的习惯。 (二)指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思想认识和个体的独立思考是分不开的,对所看的事,对所读的书,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这样才能深化自己的思想认识,从而思我所思,写我所看、所思,不漠视生活,不跪着读书,这是提高思想认识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命题作文一定要从学生现有的积蓄出发。教师要善于观察,了解学生胸中已有的积蓄,作文题要切合学生已有的积蓄,切合学生的见闻、理解、情感、思等,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诱导他们尽量把积蓄吐出来。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讲,所写文章就言之有物。有时学生发表的欲望虽还未达到不吐不快的水平,只要文题,恰当,按题去作,把已有的不太充实的积蓄写出来,也是一种训练。经过几年这样的训练,养成习惯,日久天长,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时也能写出文章,这便是写作教学的成功。 (四)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积蓄。积蓄是因人而异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智力水平不同,各人的积蓄也不同。对于同一题目,各人因积蓄的材料不同,认识水平不同,心中积蓄的广度、深度不同,作文的内容和水平也会不同。教师指导作文,不仅要了解全班学生现有的积蓄,还应了解每个学生积蓄的水平,有时出不同的几个文题,让学生自由选择,更能有的放矢。 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合二而一的,叶老不止一次地讲过"我们想问题时,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所以思维活动的过程同时就是语言形成的过程。"有的学生说"脑子里有想法就是写不出来。"其实,他的想法还是朦胧的思想,语言还是零零碎碎的语言,当然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小学生的作文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统一起来。 (一)作文和逻辑思维训练统一。学生的作文离不开逻辑思维,思维的概括性、准确性和条理性是使语言表达简明、准确、条理的基础。正如叶老指出的,"要想清楚然后写","所谓想清楚就是形成语言的形式,所谓想不清楚就是形成不了语言的形式。 要使学生作文写得通顺,就要进行作文先写提纲的训练,这项训练必须和逻辑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叶老提出"教学生练习作文,要他们先写提纲,就是要他们想清楚然后写,不要随便一想就算,以有点儿朦胧的印象为满足。先写提纲的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用不尽,而且受用不仅在写作方面。"一般应该从三年级结合阅读课的概括段意训练,开始教学生列作文提纲。二.年级写的作文提纲要求粗些,到四、五年级逐步列细些。要求学生写作文提纲之前,先思考清楚,构思要严密,思想上明确了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才能写出作文提纲。想得越清楚,提纲越详细,写成整篇越容易。学生养成写提纲的习惯,无论是发言还是作文就会思路连贯,条理清晰。而且列提纲还会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作文和形象思维训练统一。学生作文离不开形象思维。形象思维是使语言具体、形象、鲜明、生动的基础。要使学生作文写得具体生动,不能仅从修饰语句着眼,除了积蓄大量的知识之外,还必须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对于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干瘪的学生,更需要从发展形象思维入手。要求小学生写想象作文是必要的,因为"童心"不仅有真,而且有幻;儿童写童心不仅会写出真情实感,而且会写出自己的想象。有的以写真实为主,真实中要发挥想象;有的以写想象为主,想象中不脱离真实生活。只有二者结合,才能写出好文章。不过,我认为对于小学生还是以写真实为主,能够把事、物、人写清楚,写明白,写通顺,写出真情实感就是好文章。 (三)活跃思维,开阔思路。 学生作文是一项创造性活动,要允许学生放开思想。要开放学生作文的题材、体裁,小学生的作文大多是围绕自己的家庭、学校生活命题,这些题材是孩子们熟悉的生活,写起来比较容易,是应该保留的。但如果停留在这些方面,就显得不足了。要引导孩子们放眼广阔的生活,放眼大自然。这倒不是让学生写大题材、做大文章,而是要小中见大。关键在于学校和教师要随时注意身边发生的事情,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参与,这样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也不一定都写记叙文,还可以写读书笔记、小论文或者学生喜欢的任何文体。 由于应付考试以及有的教师指导不当,在小学生作文中出现了模式化的文章。教师授予了学生固定的写作内容、观察顺序、布局谋篇,甚至提供半黑板的好词语供学生备用,或者提供所谓的标准范文,让学生"依葫芦画瓢"。这样的结果使学生的作文不能自由发挥,不能写自己所想写的,写自己所喜欢的。因此,必须改变千人一面,千口一词,千篇一律的现象。提倡学生自由表达,要让孩子们写出童心童趣,写出他们的想象、志趣。 三、情感丰富 作文是个人情感的倾诉、表达与交流。情感是小学生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现在有很多孩子,对人、对事缺乏一定的感情。例如,有的孩子父母对他疼爱有加,可是他无动于衷;有的孩子不能同情弱者等等。表面上看是不懂礼貌,但实际上是对人、对事感情谈漠,激不起他们情感的波动。 儿童的情感是需要培养的。 叶老曾指出"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如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生活永远涵濡于情感之中,就觉这生活永远是充实的。"所以情感的培养是离不开充实的生活的,对于思维能力并未充分发展的小学生,情感非常容易被激发起来,容易兴奋、激动。一旦儿童的认知伴随着情感,他们会主动积极地学习和表达语言。 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以鼓励、肯定,增强学生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其次,敦促学生从自己的积蓄出发,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在写作过程中,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不是停留在单纯的认识事物上,而应在认识事物的同时,伴随着情感的体验。只有对客观事物有了深刻的情绪体验,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写他们熟悉的、了解的、有情绪体验的事情,写他们的心里话,抒发他们的真情实感。 四、语言表达 作文是语言表达、交际的载体,是语言的实践。叶老指出: "写东西就得运用语言。语言运用得好不好,在于得到的语言知识确切不确切,在于能不能把语言知识化为习惯,经常实践。 .. 语言训练,主要靠课内阅读,读写结合。目前,有的阅读教学不到位。尤其是对语言的感悟差、积累少,学生语感不强,写出的作文语言枯燥、贫乏。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忽略了作者是怎样写清楚这个内容和怎样表达这个感情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完成提高阅读能力的任务,而且还要完成提高写作能力的任务。阅读教学应该是由两个过程组成的,一是由语言一一内容;一是由内容——语言。前者,对课文达到初步理解;后者,完成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学习作者是怎样用词造句的。目前,在阅读课上仍然是重第一个过程,而忽视了第二个过程,因此,学生在语言上受益不大,这也是小学生作文难以提高的原因之一。阅读课的读写结合,还要体现在平时练笔上。最好是经常有小练笔,并随着平时的练笔而渗透作文的要求。 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上,教师批改作文是很重要的,不论是面批、讲评课上的口头评语,还是作文本中的书面批语,教师须认真、仔细地听取和阅读。对于学生作文中精彩的、生动的、感情充沛的语言表达,要给予肯定;对于学生作文中的用词不当、语句不通的地方,必须要指出问题所在,应该怎么修改,使学生直接受益。 加大阅读量,是训练学生语言的有效手段。通过课外阅读,一是丰富语言积累;二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三是写读后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所以要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除课内认真读书之外,还要在课外多读书,多练笔。 如果说充实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那么读书就是作文的流,源和流是相通的。教师们应紧紧抓住作文的源和流,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和阅读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