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7 19:14: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文章例话――叶圣陶的二十七堂作文课(十)作者:大牛老师
                           杜威博士生日演说辞
今日是北京教育界四团体公祝杜威博士六十岁生日的晚餐会。我以代表北京大学的资格的,得与此会,深为庆幸。我所最先感想的,就是博士与孔子同一生日,这种时间的偶合,在科学上没有什么关系;但正值博士留滞我国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相同的一点,我们心理上不能不有特别感想。
  博士不是在我们大学说:现今大学的责任,就该在东西文明作媒人么?又不是说:博士也很愿分负此媒人的责任么?博士生日,刚是第六十次;孔子的生日,已经过二千四百七十次,就是四十一又十个六十次,新旧的距离很远了。博士的哲学,用十九世纪的科学作根据,用孔德的实证哲学、达尔文的进化论、詹美士的实用主义递演而成的,我们敢认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孔子的哲学,虽不能包括中国文明的全部,却可以代表一大部分;我们现在暂认为中国旧文明的代表。孔子说尊王,博士说平民主义;孔子说女子难养,博士说男女平权;孔子说述而不作,博士说创始。这都是根本不同的。因为孔子所处的地位、时期,与博士所处的地位、时期,截然不同;我们不能怪他。
  但我们既然认旧是亦是文明,要在他里面寻出与现代科学精神不相冲突的,非不可能。即以教育而论,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平民教育家,他的三千个弟子,有狂的,有狷的,有愚的,有鲁的,有辟的,有喭的,有富的如子贡,有贫的如原宪;所有东郭、子思说他太杂。这是他破除阶级的教育的主义。他的教育,用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作普通学;用德行、政治、言语、文学的四科作专门学。照《论语》所记的,问仁的有若干,他的答语不一样;问政的有若干,他的答语也不是一样。这叫作是“因材施教”。可见他的教育,是重在发展个性,适应社会,决不是拘泥形式,专讲画一的。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就是经验与思想并重的意义。他说:“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多见阙殆,慎行其余。”这说是试验的意义。
  我觉得孔子的理想与杜威博士的学说,很有相同的点。这就是东西文明要媒合的证据了。但媒合的方法,必先要领到西洋科学的精神,然后用他来整理中国的旧学说,才能发生一种新义。如墨子的名学,不是曾经研究西洋名学的胡适君,不能看得十分透澈,就是证据。孔子的人生哲学与教育学,不是曾研究西洋人生哲学与教育学的,也决不能十分透澈,可以适用于今日的中国。所以杜威博士的生日,觉得比较那尚友古人,尤为亲切。自今以后,孔子生日的纪念,再加了几次或几十次,孔子已经没有自身活动的表示;一般治孔学的人,是否于社会上有点贡献是一个问题。博士的生日,加了几次以至几十次,博士不绝的创造,对于社会上必要有多大贡献。这是我们用博士已往的历史可以推想而知的。兼且我们作孔子生日的纪念,与孔子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作博士生日的庆祝,还可以直接请博士的赐教。所以对于博士的生日,我们觉得尤为亲切一点。我敬[谨]代表北京大学全体举一觞,祝杜威博士万岁!
file:///C:/DOCUME~1/zy/LOCALS~1/Temp/ksohtml/wps_clip_image-9215.png这一回选录蔡元培先生的一篇演说词,是庆祝杜威博士六十岁生日的。社会上逢到喜庆或哀悼,往往要请人即席演说,还有各种的集会,主席者须要致开会词和闭会词。这种举动都属于仪式的范围,这些演说词写在纸上面就是所谓仪式的文章。蔡先生的这一篇就是仪式的文章的例子。
仪式的文章在写作动机上,和其他文章有不同之点。普通文章大都是主动的。作者有了某一种意思某一种感情,要把它表达出来,抒发出来,才提笔写文章。没有什么意思和感情就不用写文章。仪式的文章却是被动的。你既然处在这个场合中,譬如说,在喜庆或哀悼的集会上,人家推举你演说,或者参加一会集会,你被推为主席,即使没有什么意思和感情,你也非开口不可,非提起笔来写演说词稿不可。
依通常说法,做文章要“言之有物”。写仪式的文章既然是被动的,就不免要“无中生有”。在经验丰富的人,即使“无中生有”,也可以写成很好的文章,他的一些意思是平时积聚在那里的,只是临时加以组织加以配合罢了,可以做到不露一点儿牵强的痕迹,和主动地做文章并无二致二所以,平时的积聚很重要,没有什么意思积聚在那里,“无中”决“生”不出“有”来。
仪式的文章如果没有什么意思,好一点的也只是语言文字的游戏,坏一点的简直成为不相干的许多语句的勉强集合,那是最要不得的。但是那样的东西,我们见得并不少。翻开报纸来看那些集会中演说词的记录,大都堆砌一些套语,浮浅空泛,使人感觉那决不是“由衷之言”,而是从作者的嘴唇边、笔尖上滚下来的,徒然使听众和读者发生厌倦。    意思有了,可是和当时的情境不相称,也不能算做好的仪式文章。譬如,在朋友们举办的一个同乐会中致词,发挥关于民族国家的大道理,在一个寻常人的追悼会中演说,说他的死亡是社会莫大的损失,这就是和当时的情景不相称的例子。听众不欢喜这种浮而不实的言辞,听了就要摇头了。
所以,仪式的文章不是可以随便敷衍的。第一,要有意思。第二,必须切合当时的情境。
蔡先生这一篇庆祝杜威博士六十岁生日的演说,从“博士与孔子同一日生”说起。如果仅有这一点,也不成其为意思,博士与孔子同一日生又怎么.样呢?蔡先生把这一点作为引子,说到博士很愿意担负给东西文明做媒人的责任,又认博士的哲学为西洋新文明的代表,孔子的哲学为中国旧文明的代表,更从博士与孔子的学说,指出彼此相同之点,然后说到媒合东西文明的方法:这些才是确有价值的意思。如果庆祝另外一个人生口,或者是一位建筑家,或者是一位实业家,那么这些意思完全和当时的情境不相称,简直可以说是笑话。而杜威博士是当代哲学界的权威,对于教育,他有着他的主义,把他和哲学家、教育家的孔子相提并论,不嫌夸张过当。所以,在公祝杜威博上生日的场合里发挥这些意思,是切合当时的情境的。末了说到给博士做庆祝比给孔子做纪念尤其觉得亲切,自是颂扬的话,然而也未始不是实感。    这篇文章里有一些词儿和语句,读者诸君或许不尽能了解。因为篇幅有限,这里不能逐一加上注释。希望诸君自己去翻查辞典,或者去请教近旁可以帮助诸君的人。
                                  辰州途中
    小船去辰州还约三十里,两岸山头已较小,不再壁立拔峰,渐渐成为一堆堆黛色与浅绿相间的邱阜。山势既较和平,河水也温和多了。两岸人家渐渐越来越多,随处皆可以见到毛竹林。山头已无雪,虽尚不出太阳,气候干冷,天气倒明明朗朗。小船顺风张帆向上流走去时,似乎异常稳定。  
  但小船今天至少还得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大约九点钟时小船到了第一个长滩脚下了。白浪从船旁跑过快如奔马,在惊心眩目情形中,小船居然上了滩。小船上滩照例并不如何困难,大船可不同了一点。滩头上就有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中大石上,毫无出险的希望,其中一只货船大致还是昨天才坏事的,只见许多水手在石滩上搭了棚子住下,且摊晒了许多被水浸湿的货物。正当我那只小船上完第一滩时,却见一只大船正搁浅在滩头激流里。只见一个水手赤裸着全身向水中跳去,想在水中用肩背之力使船只活动。可是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水带走了。在浪声哮吼里,尚听到岸上人沿岸喊着,水中那一个大约也回答着一些遗嘱之类,过一会,人便不见了。这个滩共有九段。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   
小船上第二段时,河流已随山势屈折,再不能张帆取风。我担心这小小船只的安全问题,就向掌船水手提议,增加一个临时纤手,钱由我出。得到了他的同意,一个老头子,牙齿已脱·,白须满腮,却如古罗马人那样健壮,光着手脚蹲在河边那个大青石上讲生意来了。两方面皆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一个要一千,一个却只出九百,相差那一百钱合银洋约一分一厘。那方面既坚持非一千文不出卖这点力气,这一方面却以为小船根本不必多出这笔钱给一个老头子。我即答应了不拘多少钱皆由我出,船上三个水手一面与那老头子对骂,一面把船开到急流里去了。但小船已开出后,老头子方不再坚持那一分钱,却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自动把背后纤板上短绳缚.定了小船的竹缆,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待到小船业已完全上滩后,那老头就赶到船边来取钱,互相又是一阵辱骂。得了钱,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我问他有多少年纪,他说七十七。那样子,简直是一个托尔斯泰!眉毛那么长,鼻子那么大,胡子那么多,一切皆同画相上的托尔斯泰相去不远。看他那数钱神气,人快到八十了,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
小船上尽长滩后,到了一个小小水村边。有母鸡生蛋的声音。有人隔河喊人的声音。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许多等待修理的小船皆斜卧在岸上,有人正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我知道池们正在用麻头与桐油石.灰嵌进船缝里去。一个木筏上面还搁了一只小船,在平潭中溜着。忽然村中有炮仗声音,有哨呐声音,且有锣声;原来村中人正接媳妇,锣声一起,修船的,放木筏的,划船的,莫不皆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下午二时左右,我坐的那只小船已经把辰河由桃源到沉陵一段路程主要滩水上完,到了一个平静长潭里。天气转睛,日头初出,两岸小山皆浅绿色,山水秀雅明丽如西湖。船离辰州只差十里,过不久,船到了白塔下,再上个小滩,转过山蛆,就可以见到税关上飘扬的长播了。
上面的一篇文章是从沈先生的《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日》(《湘行散记》之一)中间摘录出来的,可以独立成篇,原来的题目不相称了,我就给另起了一个题目。
这是一篇旅行记。读者诸君在学校里,每年至少有或远或近的一回旅行。旅行回来之后,国语老师总不肯放过,出题目教你们写旅行的经历。因此,你们每年至少要做一篇旅行记。凭着你们写旅行记的经验,在阅读人家的旅行记的时候,你们一定不仅欣赏人家所描写的景物,还会注意人们写旅行记所采用的手法。现在选这篇旅行记给诸君阅读,就是让诸君在领略辰河的风物之外,看看沈先生是怎样写他的旅行记的。
旅行是一连串的生活。短期旅行或是一天,或是半天,长期旅行延续到几个月几年,总之是旅行者生活的历程。在这一连串的生活中间,耳目接触到的和心里想到的事物,真可以说多到不可胜数,要完全记录下来,即使半天的旅行,也可以写成很厚的一本书。所以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第一先得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因为这是不可能的而且是不必需的事情。为什么说不可能?遇见一个人,你要从他的头上一直记述到他的脚上。走进一间房子,你要从屋角一直记述到墙脚。心思像漫无拘束的飞鸟,一会.儿飞到天涯,一会儿飞到海角,你要一刻不停地追逐它的踪迹,你想这是可能的吗?为什么说不必需?要像这样一点儿不漏地记录下来,手里将永远执着一支笔,再也不能做旁的工作,这样辛辛苦苦的不停笔的写有什么用处呢? 写旅行记和日记都不能做全部的记录,只能从一连串的生活中间选择若干部分来写。通一常有两种手法。一种是记下一些重要的项目,以备查考之用,有如旅行记中的“行若干里,到某某地方,观某某古迹”,日记中的“午后访某某,谈某事”之类。又一种是把自己印象最深的事物记下来,宛如摄一套活动影片,与此无关的简直丢开不写。沈先生的这一篇就属于这一种前一种只有实用的价值;后一种写得好,可以有文学的价值。
这篇文章并没有把“上三个滩与一个长长的急流” 的情形全部写下来,只写了上第一个长滩所见的搁浅的船只,上第一个长滩的第二段雇了一个临时纤手,以及上了长滩之后经过的那小小水村边的风物。这三者在篇中成为主要的三节,前后的文章便是发端和结尾。为什么只写这三者呢!因为它们给作者的印象最深。其中第一节,注重在描摹滩水险急的印象,并不多用形容词,只是平平常常地叙述,然而险急一的情形教人可以想见。“四只大船斜卧在白浪大石上”,“人一下水后,就即刻为水带走了,··,一过一会,人便不见了”,何等惊心动魄的叙述呵!第二节注重在描摹那老头子“对于生存还那么努力执着”的印象。文中叙述他为了一分钱讲价不合,不惜“大声嚷着而且辱骂着”,待“小船已开出后” ,他又“赶忙从大石上一跃而下,……躬着腰向前走去了”,工作“得了钱”,他便“坐在水边大石上一五一十数着”。平凡的叙述,把老头儿的性格刻划得深入而微细。读者仔细体会,定会觉得恍如看见了那老头子。以下描摹他的相貌,说他同托尔斯泰相去不远,反而不是主要的笔墨。第三节注重在描摹那小小水村如画如诗的印象。这里只记述了一些声音,对一些景物做了简练的速写。读者读到“莫不皆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几乎觉得自己也是这些人中间的一个,给那锣声引得抬头远望了。就这一段写到的声音和景物来体会,“母鸡生蛋的声音”,“人隔河喊人的声音”,“有人正在一只船边敲敲打打”的声音,“炮仗声音”,“琐呐声音”,“锣声”,“等待修理的小船皆斜卧在岸上”,木筏“在平潭中溜着”,一切人“停止了工作,向锣声起处望去”,这些岂不是经过水村的人常有的经验?平时不觉得怎样,经沈先生写入这篇文章,就觉得这如画如诗的境界,自己也曾领略过了。
是尝新,又是回味,于是越见出这段文章的佳胜。
这三节都有一个结尾,第一节的是“这件事从船上人看来可太平常了”。第二节的是“这人给我的印象真太深了,但这个人在他们看.来,一个又老.又狡猾的东西罢了”。第三节的是“多美丽的一幅画图,一首诗!但除了一个从城市中因事挤出的人觉得惊讶,难道还有谁看到这些光景矍然神往”。
这样结尾表明这三个印象对于作者特别深刻,在当地的人却都若无其事。原来旅行者连篇累犊写在旅行记中的,往往是当地人以为不值得一说的,甚至是从来没有关心过的事物。
这不全由于“当局者迷”,也由于旅行者的眼光和心胸超过了一般人的缘故。
末一节的结尾“转过山蛆,就可以见到税关上飘扬的长蟠了”,意味有余不尽。若写做“转过山蛆,就可以望见辰州了”,就是呆笨的笔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3 19:20 , Processed in 0.092802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