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汉语思维的简约与滞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4-30 17:44: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文地址:汉语思维的简约与滞后作者:江临河头
  汉语自源头起便是单音节的,虽然现在可以说是双音节为主了,但是组成双音节词的语素还是单音节的,而且那些组词的语素实际上大都可以独立,可以独自进入语句。音节的简约不等于汉语思维的落后,但是实际上造成了对思维的阻碍,先祖们生活简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需太多的语汇即可以完成交流,所以单音节似乎还不是很大的障碍,几千年都是单音节为主体;另外,中国西、北部以高山为屏障,东、南部则被大洋包围,与外界的沟通有着天然的阻隔,从而形成封闭的生活形态,也就缺乏不同语种的碰撞交流,汉语的单一化发展也就不难理解。单音节意味着语汇的贫乏和同音词的大量增加,这势必造成交际失真,同时也因为声音近似的缘故导致各种交际顾忌,甚至不断上演文字狱的悲剧,桎梏了思维的自由发展。当然,单音节的存在客观上促成思维联想以及发散思维的发达,但是更加细微而富于逻辑张力的思维延伸则很难,所以,当我们翻译西方语句时,我们不得不把人家的长句分解成汉语的几个短句,从而割裂那种内在的逻辑连贯。西方人注重逻辑分析及推理,而我们则看重悟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大概就是汉语过于简约的写照吧。
  我们有时候会骄傲地评价自己所属的民族是勤劳勇敢的民族,但是我感觉这里的勤劳似乎要打折扣,成思危先生曾经说:“中国是躯干国家,西方则是头脑国家。”我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中国人勤劳是勤劳,但更多的是肢体勤劳,劳力者为主,但是头脑勤劳,即劳心者不多。目前还不好确定究竟是生活简单导致语言简约,还是语言简约阻滞了汉族社会的发展?但总归是我们我曾经的领先地位失去了,我们封闭的大门被打开之后,也开始接受西方的语言和思维,但是思维惯性很难改变,就像改变土壤那么艰难。汉语思维的环境下很难产生足以获得诺贝尔大奖的科学成果的。当然,我并不主张废弃汉语及其思维,而是希望大家重视汉语本身的不足从而重构汉语及其思维体系。本人主张如下:
   一、早期教育以经典传承为要务,教学则需恢复汉字的上古形体,以古文字启蒙幼童思维。同时打造双语思维的环境,而不是形式化的英语班。目前的所为幼儿英语班只是为了盈利,不是为了启蒙幼童。
   二、人文学科保持国学传承,并吸收西方精华,而自然科学则以西方语言为思维承载,不要等着翻译成汉语再去学习,所以自然科学研究者的双语能力至关重要。语言的掌握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而到了成人阶段在学习一门外语是很费神的,所以幼年时期的外语环境的创设及其语言的习得至关重要。
   三、注重理论建设和创新,尤其是语言理论的民族性必须彰显。我们很重视实践实用,但不善于系统化的理论建树,这是我们落后的原因。至今还没有真正中国自主创建的东方语言学理论,其实,在语言起源以及语言史的研究方面,我们是最有发言权的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4 11:09 , Processed in 0.11564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