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救贫传奇》•一字之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26 19:09: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杨救贫传奇》•一字之差
作者:李耀华    来源:《杨救贫传奇》    2008-4-21
一年之后,耗资巨大、用工众多的“继述堂”管氏宗祠,终于竣工了。
这座一色砖砌、白灰勾缝、墙上垛子翘首青天,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建筑特征的祠堂,雄踞在梅江东岸临江之畔,宛如一座巍峨、雄伟的城堡,果然气势不凡。
管氏合族尤其是那几个主事的头人,自从祠堂竣工以来,不管有事还是无事,都喜欢聚集在祠堂的大门前,踌躇满志、神采飞扬地对着祠堂指指点点,评评说说。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像是这座新建的祠堂一样,顿时高大了许多,也光鲜了许多。
但是,过不了多久,管氏族人和几个主事的头人,突然都不那么志得意满、沾沾自喜了。他们不约而同地感觉到这座祠堂的大门前,还缺少了一种什么东西。
管氏宗祠大门前到底缺了点什么呢?却又不是每个人能够说得清、道得明的。
管氏族中还是有不少明白人的。他们是那几个主事的头人或几个在外姓祠堂大门前见过世面的族人。
他们知道新建的祠堂大门前,缺少一对甚或更多对高高竖起的石旗杆!
那种杆上饰有刁斗的红沙石、大理石旗杆,可不是哪座祠堂门口想竖就可以随随便便、擅自竖立起来的。
饰有刁斗的各式石旗杆,自古以来就是氏族品位、等级、功名的标志。只有这个氏族、宗祠里出了有“功名”的人物,才可以按着他的品级,在祠堂大门前竖立相应的石旗杆;中了一名进士,可以竖一对标志进士的旗杆;点了一名状元,可以竖一对标志状元的石旗杆;拜了一位宰相,可以竖一对标志宰相、更加气派的石旗杆,这是等级森严、不可替越的。
遗憾的是翻遍“继述堂”管氏族谱,合族之中,不论故去的,还是健在的,硬是找不出一个可以名正言顺、堂而皇之在新建祠堂大门前,竖起一对石旗杆的人!
怎么办呢?
新建的管氏宗祠大门前,不能竖起一对石旗杆,那将是大煞风景、攸关管氏合族颜面的大事啊!
头人们愁眉苦脸、昏头胀脑地商议了三天三夜,还是一筹莫展、无计可施。那个要命的“功名”、“品级”如果可以用钱买到手的话,那么,他们即使倾家荡产,也要买他一个,那就可以光宗耀祖、以振门风了!
毕竟是“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管氏族中终于有一个聪明人,想出了一个变通的权宜之计,使得那几个主事的头人脸上愁云尽扫,一展笑颜。
这个聪明人的办法倒也干脆。那就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在新建祠堂大门前竖起一对木制的旗杆,装装门面。说是替越吧,却又算不上,因为竖的不是真正标志“品级”的石旗杆。但远远一看,不辨真伪,不但能给新祠增添光彩,像是在祠堂大门前插上了一对巨大的腊烛,完全可以弥补管氏族人心里的一个缺憾。等到将来族中出了有“功名”的人物,再把这对木制旗杆换成货真价实的石旗杆,那就名正言顺了。
主要的头人当即采纳了这个权宜之计。他们不惜重金向放木排的老板选购了两根腰围最大、树身最长的杉木,请来一个手艺精湛的木匠师傅,用了七七四十九天,精心制作了一对几可乱真、饰有刁斗的木旗杆。择了一个黄道吉日吉时,在祠堂大门前竖立了起来。
无巧不成书,就在他们准备竖立木旗杆的这一天,杨救贫先生路过芒筒坝,顺路来到熙熙攘攘、热热闹闹的梅江畔。
他柱着竹杖,抬手挡住刺目的阳光,远远地打量着这座拔地而起的管氏宗祠,两道稀疏的眉毛渐渐地绉了起来。
他只望了一眼,立即发现这座祠堂没有按照他坐过的那条板凳所定的朝向,而是略向西北方偏移。他的心顿时一沉:祠堂的朝向一偏移,就背离了当时选址、定向的初衷,将会带来不利的影响。他自问这个责任在于自己的一时疏忽:坐过的那条板凳,固然校准了朝向,但板凳是活动的,不能打桩固定,自己离开以后,难保不被人移动。这样一想,歉疚之情不禁油然而生。他感到愧对管氏族人:人家以礼相待,专人登门,重金礼聘,延请自己前来勘定,不料人家因为从未谋面,无意之间怠慢了自己,而自己难免有些意气用事地不愿重返工地,以致出了这个始料未及的纰漏。于是,他一边往祠堂走去,一边暗自思忖,寻求补救的两全之策。
杨救贫一出现在宗祠大门前,管氏族中主事的的几个头人和一干人等都涌上前去,和他热情地招呼问候。
杨救贫含笑与他们一一拱手为礼后,便发现了横放在大门前院那对木制旗杆,和大门两旁已经挖好准备竖立旗杆的两个深洞,心里感到诧异,便指着大门前众多的族人,向那几个主事的头人问道:“贵族今日如此热闹,莫非有什么喜事?”
那几个头人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支支吾吾地说:“啊,救贫先生,是这样,我们……我们这座祠堂……。”
不料一个急性子的后生,抢先答道:“救贫先生,我们在这里竖桅杆呢。”
这个急性子的后生和他的同龄人一样,自小就在梅江岸边嬉戏。每到炎热的夏天,总瞒着家人,一伙一伙地“扑通、扑通”跳下江去玩水。他们看惯了梅江上来来往往的木船,和上水船的桅杆上扯起风篷,驶得飞快。因而对那些竖得高高的旗杆,管它是什么用的,都习惯地称它为桅杆。
杨救贫一听这个后生误将旗杆为桅杆,这一字之差,使他福至心灵,暗自想道:如果要弥补祠堂朝向之误,这正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可以让管氏宗祠的后裔得以发达起来。
于是,他接着那个急性子后生的话头,问道:“那你们是要会动的桅杆呢,还是要不动的桅杆?”
那个后生被问住了,不知道是会动的桅杆好呢,还是不动的桅杆好?他张口结舌,不知怎样回答。
这时,一个主事的头人飞快地想:桅杆当然要会动的,不动的桅杆岂不是……想到这里,他脱口而出地回答:“我们当然要会动的桅杆!”
杨救贫听了,暗自发出一声长叹。他这样问的本意,是想让管姓族人答一句:“要不动的桅杆。”那就意味着管氏族中可以出一批鸿儒文臣,因为“不动的桅杆”就是插在笔架上的毛笔。而这个自作聪明的头人偏偏回答:“要会动的桅杆”。那就意味着管氏族人中,将世世代代都出水上为家,飘泊不定的船工。因为只有船上的桅杆,才是今日东、明日西,不停地移动的。
那一对杉木制作、饰有刁斗的木旗杆,终于在族人齐心合力的呼喊声中竖了起来。远远看去果然凭添几分气派。管氏族人无不心满意足,了却一桩心愿。
殊不知,自从这对被误称“桅杆”的木制旗杆竖起之后,多少年来杨公坝的管姓族人中,代代尽出船工,出仕为官的未有一人。一字之差,失之千里,岂非天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1:14 , Processed in 0.1112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