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简简单单才是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30 10:55: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简简单单才是真
――香港、台湾、新加坡语文课堂教学带来的思考
万州区沙河小学   张程玉
12月中旬,“华语地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暨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市举行,有幸前去观摩了大陆、香港、台湾及新加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聆听了专家的讲座。不同地区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名师课堂冲击着我的观念,引发我的思考。
在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课到底怎样教?见仁见智。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在思索,都在实践,都在创造属于自己的语文课堂。语文教学界也在不停的讨论。看惯了、听惯了思维慎密、环环紧扣、妙语连珠、对答如流、眼花缭乱、群情激动的观摩课、精品课、名师课,几节异域语文课犹如一丝冷风掠过,激棱棱一颤,是我们的语文课太复杂高深,还是他们的语文课太简单肤浅?重重的疑问让我反复叩问自己。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咱们的语文课像施朱著粉的贵妇人,高贵典雅;他们的语文课却似素面朝天的村姑,朴素简洁。两者各有千秋,各有优劣。在此感想异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轻视和贬低咱们语文课的意思。
让我感受颇深的是他们的语文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轻松,看不到咱们语文课上师生为了对话而疲于打哑谜的紧张和沉重。于是我想到了那句耳熟能详的语文教学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
这一目标言简意赅,一语中的,“简简单单才是真”。但到底什么是简单,怎样简单?相信很多同仁都会和我一样是模糊的。因此,想与大家一起来看看异域风情,或许会带给我们一些感悟和思考。
第一、教学内容简单目标简明
语文教学承载着重要的技能训练任务,学语文就是要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语文实践中学会语文是语文教学永远的追求目标。无论是香港、台湾,还是新加坡的语文教学都非常注重语文技能的训练。据说他们老师有自编自选教材的权利,于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力求简单,力求对学生语文技能培养更具针对性。如新加坡韩咏梅老师的《新闻的分类阅读》就是教学生对新闻分类,教学生阅读新闻;再如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的《借椅子》,就是指导学生弄清课文写了哪些事件,文中人物的感受是什么?
教学内容非常简约,但教学目标简明集中。《新闻的分类阅读》旨在“了解新闻的种类,能确定新闻类型;学习阅读新闻怎样关注新闻的重点。”《借椅子》目标指向“读懂故事中的事件,体会文中人物的感受,学习阅读写人记事类文章的方法。”香港王清凤执教的《疯狂星期二》,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学习无字图书,培养观察能力和想象力,学习看图说话的方法。
回想我们平时的教学,每一篇课文承载着太多的任务,思想的内容的情感的,技能的方法的习惯的,理解的表达的运用的,文字表面的文字背后的等等,面面俱到结果是面面不到。他们这样选取进教学内容是不是更有利“一课一得,得得相连”呢?
第二、教学环节简化方法简便
纵观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学环节非常简化,直指教学目标,少了很多噱头,多了几分平淡和质朴。如台湾的范姜翠玉老师教学《借椅子》一文,就是通过“谈话引入――指导阅读,填写读书卡――总结方法,指点读写”三步完成。在重点的“指导阅读,填写读书卡”这一环节中,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勾画事件,思考作者感受;再在小组交流;然后全班汇报,师生共同完成读书卡。课堂上,经过老师的一番指点,绝大多数学生能领会到读这类“写人记事”的文章,就是要弄清课文中所写事件,抓住事件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的阅读方法,并能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独立阅读。课堂平平淡淡、松松散散,但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听说读写,画画想想议议,阅读技能也在不断的语言实践中逐渐地熟练,没有刻意凸显,没有重锤猛敲。
请看师生共同完成的读书卡:

事件
感受
1、老师怀孕了
担心、高兴
2、老师向冯借椅子
高兴、光荣、兴奋
3、继续向冯借椅子,冯把椅子放在讲台上
高兴、激动、得意
4、校长巡堂
羞耻、倒霉、后悔、委屈、冤枉、难过
5、老师要冯和阿凯合坐单人椅,但阿凯不愿留空隙,冯只好买椅子
生气、不好意思、羞耻、可怜、害怕

上述读书卡中“感受”部分的内容都是学生自己领悟的,老师只要觉得学生的答案有理,都写在上面,没有统一的答案。课堂上看不到我们经常看见的老师为了课堂出彩,抓住某一点反复引导、点拨的教学环节,也看不到老师刻意把学生的理解往教师的理解上牵。
台湾贾文玲老师上的《谁是魔术师》一课,教学环节也十分简化。第一步:边读边想。老师课前发给学生每人一张作业纸,让学生把作业纸分成四等份;接着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老师简单提示课文内容或者与学生讨论一下这段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仿照课文写自己类似的生活片断。第二步,分组讨论。在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分享每个人写下的四则生活片断,共同挑选每个人最精彩的一则,并在全班展示部分学生的精彩片断,师生评议。第三步,整理回顾。每个同学从自己的四则片断中挑选一则,充实整理成一篇以“变”为题的小短文。(这一环节没在课上展示,相当于我们的作业,学生课后完成。)她的教学很注重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阅读,读写结合,课堂教学很有效果。如:她依据课文内容让学生仿写的四则片断是:1、写以前自己认为是真的,现在认为是假的一件事;2、描述天上的云彩的变化;3、想某件事的变化,写出变化前和变化后的不同;4、向魔术师许个愿望。课文《谁是魔术师》也是从这四个方面写的,教师以教材为例,指导学生读和写。
课堂上教得这样简简单单,但训练却扎扎实实。
第一、他们的课注重培养学习语文的技能,交给学习语文的方法。
我们知道,任何技能的习得离不开方法的掌握。方法作为程序性知识,方法的掌握不光靠讲解和传授,更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领悟和熟练。在这一点上他们的做法值得学习。如香港王清凤老师上的《疯狂星期二》,这是一堂看图说话课。王老师就在带领学生边看图边讲故事的过程中让学生领悟到读“无字图书”就需要“仔细观察,大胆想象”的阅读方法;讲故事先要列举词语,再连词成句、成段。
再比如台湾贾文玲老师在指导学生交流自己写下的片断时,先出示交流的方法:关于            请多说一点;
     我喜欢你的              
     给你一个建议:            
学生按照这几个方面开始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第二、他们的课注重讲练结合,学生课堂上动脑动口动手。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习语文更应该倡导学生动脑动口更动手。如新加坡韩咏梅老师教学《新闻的分类阅读》,在讲清了新闻可以分为“现象类”“事件类”“措施类”后,马上出示新闻让学生阅读、分类;在引导学生讨论“读不同类新闻应关注的重点是什么”之后,又让学生去阅读相关新闻,去具体实践,学生动脑读新闻、动手写摘要。香港王清凤老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读“无字图书”要仔细观察、展开想象、列举词语、口述故事的学习方法后,出示图片,让学生自主阅读,观察想象,动手列举词语,同桌口述故事。就在这样反复的历练中,学生的学习技能熟练了。
叶老曾反复强调“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熟练的语文技能非要经过反复的训练不可。
今天面对工具性人文性交融的语文教材,注重了工具性忘记了人文性,注意了人文性又忽略了工具性,让我迷失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大门之外。他们非常注重语文技能训练的语文课再次让我坚信:学习语言工具要靠训练,接受人文教育要靠熏陶。写下以上这些话旨在厘正自己教学中没有多大实效、流于形式的东西,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以上赘述纯属个人想法,愿意分享;如有不当,敬请赐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 12:38 , Processed in 0.100579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