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8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踏花归来马蹄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4-27 10:13: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踏花归来马蹄香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课改实践与思考
安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姚金中
2001年秋季,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在全国各实验区正式实施。为了探索并实践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2003年9月,作为主要课改实验学校,我校被确定为芜湖市习作教学课改实验基地,率先承担了芜湖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验研究的任务,并从04年开始,连续三年,分别举办了芜湖市习作教学专题研讨活动,汇报了三年级的习作《感受父母的爱》,四年级的习作《编写童话》、《喜爱的小动物》以及六年级的习作《写小伙伴》的指导与讲评,以及六年级毕业前夕的《难忘小学生活》习作指导和《我与习作》习作讲评交流,呈现了小学中年级到高年级学段的习作教学的系列研究模式。实验工作开展几年来,经过教研人员和语文教师的共同努力、摸索,已经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案例,初步取得了关于习作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成果。

一、培训学习──准确把握新《标准》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义

教师教育理念建构决定着课改的质量和水平。为了准确把握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要义,我们注重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曾组织教研人员、教师接受了多次人教社专家的一级培训,观摩全国小语会组织的全国青年教师习作教学比赛等习作展示和交流活动。我们从培训中明确了教材编写的意图和特点,了解了习作教学中注意的问题,同时,还对全校语文教师进行了新课程理念培训,引领教师确立正确的课程观、教材观、学生观,为教师实践新的课程,进行习作教学实验构筑坚实的基础。

通过培训和学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论述,我们普遍认识到 :

1、尊重主体  《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教师在习作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鼓励自我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强调、提倡自主习作,启发学生对习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2、回归生活
作文是生活的反映,小学生作文也应是他们个人生活积累的再现。《标准》要求,“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所以,教师可凭借作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将作文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让他们在生活中写作,在写作中更好地生活,学生习作必须回归生活。

3、彰显个性
《标准》强调小学生的习作应该是个性化的习作,“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要求学生 “写自己想说的话,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我们要在教学中看到学生写出来的心声,体现出丰富多样的习作的内容和表现形式,压抑学生的个性,就是堵塞语文习作教学的生命之源。彰显学生的个性,正是为了引一渠活水清流,让习作教学呈现盎然生机。

二、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积累经验,总结规律

(一)把握教材中习作教学的内容及呈现特点。

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发现,人教版实验教材在低年级学段中,主要安排的是口语训练,直到二年级下册才安排了两次写话,分别是第五组写一写奇妙的动物世界和第八组写一写自己在这一学期的收获或暑假的打算。中年级段中,每一次习作教学都是与课文阅读内容相衔接,在口语训练的基础上安排的。如三年级上册的第一组(课余生活──记录自己课余生活的内容、售货、感受)和第五组(传统文化──了解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写最想告诉大家的综合性学习收获);三年级下册第五组(感悟父母的爱──谈谈爸爸妈妈对我的爱);四年级上册的第二组(关于童话──读童话、讲童话、编童话、演童话)和第四组(名家笔下的动物──写喜欢的小动物)以及高年级学段五年级下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写一个特点鲜明的人),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初识鲁迅──写小伙伴)等等习作教学的内容来看,它们不但与阅读训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该单元语文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这是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的延伸和拓展。同时它又将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和展示有机地集合在一起,既体现了读写结合,也体现了课内外的衔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应该说这种安排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习诸要素、诸方面的有机整合,形成了一个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机的训练整体。

(二)深入分析大量习作教学案例的操作流程特征,努力总结提炼出教学规律。

实验工作开展几年来,我们一直没有放松对习作教学研究和探索。不仅重视实验基地学校的示范作用, 而且要求学校的一线教师都要在习作教学研究实践上下工夫、出成果。几年来,已经形成了大量有价值的实践案例,为我市习作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努力。

我们经过对大量习作教学案例的分析和研究,初步总结提炼出一个完整、规范的习作教学,应按如下的基本操作范式进行:

1、注重开放,积累习作素材。通常情况下,每次习作教学,我们老师都要提前一个星期或者两个星期布置,有的甚至在开学初就予以布置,让学生有足够的、充分的时间准备、实践。在老师组织指导下,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向生活开放,向书本开放,在课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习作指导课都紧紧结合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充分利用学习课文的积累和感受,比如郑红老师指导编写童话时,引导孩子进入童话世界的教师美读《雨中的树林》就是课文本组《园地》里的资源,郑老师不仅布置孩子们充分阅读童话故事,进一步感受童话的情节、语言等特点,自己也读了不少童话,王玉莲老师指导写小伙伴之前,布置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同学或邻居的小伙伴,注意他们的言行细节,或捕捉生活,设置生活情境,引导观察,提前学习了课本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同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写人的文章和书籍,刘莉老师布置学生认真观察小动物,与小动物亲密相处,建立友情,有的孩子甚至买来小动物亲自喂养,进行观察,积累鲜明的表象。……正是有了生活的积累和阅读的语言积累,孩子们的习作才精彩纷呈,孩子们的童话世界才如此神奇。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尊重孩子们的童心才能落到实处。

2、开启思路,激活典型表象。习作指导要从内容入手,最重要的工作是打开学生的思路,使人人都找到想写、要写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把自己觉的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感受最深的内容真实地写下来。经过感知的客观实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我们称之为表象,表象是学生构思、行文、修改过程中的思维材料和思维参照。表象鲜明才能表达具体形象,表象典型才能在联系中获得创意的思想,表象丰富才能有活生生的语言。

在《感受父母的爱》习作指导课上,老师这样设计的:

1、出示祝贺生日的图片,认识这位可爱的小女孩吗?她在干什么呢?她开心吗?

看,还有呢……多漂亮的生日蛋糕啊,多可爱的孩子啊!你们喜欢过生日吗?

2、你过生日时,爸爸妈妈都是怎样向你们祝贺的呢?知道为什么爸爸妈妈这么重视我们的生日吗?


3、配乐播放学生提供的图片,(还从哪些方面,哪些事情中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呢?让我们打开记忆的闸门──)引导学生观看并指名交流:图片中这样的情景你们熟悉吗?看过以后,我们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吗?哪一幅最让你感动?


、指名从多角度、多层次感受父母不同的爱的方式。

(在上今天这节课之前,同学们通过综合性学习,了解了不少父母关爱自己的事,有的还收集了包含着父母爱的照片和其它物品,带来了吗?愿意把你们感受到的父母对你的爱告诉大家吗?请用一两句话简单说一说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


谢谢同学们,父母的爱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他们的爱如同春天的阳光一样温暖,如同秋天的雨露一样甘甜。我们在爸爸妈妈爱的呵护下渐渐长大。“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氛围,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一直没有说这是一节写作课,而是通过图片、音乐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对自己亲身经历的回忆。从而激活学生的生活表象。学生对亲身经历过的事是记忆深刻的,在课堂上,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地畅所欲言,这样在让学生充分地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把自己想到的,说到的写出来。

在写小伙伴的习作指导课上,老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由想到几个小伙伴到选择并慎重选择其中某一位小伙伴,圈出他(她)的名字,一看到这个名字,脑海中立刻出现了他(她)怎样的一幅画面?如此形成特定的表象,这也是小伙伴留给自己的最鲜活、最直接的典型特征。而后面环节中,引导学生回忆表现小伙伴这一特点的典型事例,并通过交流、评价、引导,捕捉事例中小伙伴的外貌、语言、动作等表现细节,正是不断丰富、完善这一典型表象的过程。

3、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法。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又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积累。

在指导《写小伙伴》习作教学前,我校六年级各班都提前学习了课本第五组课文,《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同时布置学生课外阅读大量的写人的文章和书籍,通过阅读教学和拓展阅读,领悟通过典型事例,通过刻画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在该节指导课上,由《少年闰土》月下闰土看瓜刺猹的画面激发学生的生活表象以及体会少年闰土的特点是从四件典型事例中表现出来的方法,从而让学生也领悟到通过具体事例表现小伙伴特点。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厚积才能薄发”,学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才能“妙笔生花”,借助几年来我校承担芜湖市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专题研究的契机,我校在开展课外阅读,体现读写结合方面正在进行着有益的尝试。

4、赏析评价,体验成功乐趣。人的深层需要都有渴望别人赏识的愿望,小学生更是如此。《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作文的非智力因素。崔峦老师强调,习作讲评重在激励。赞可夫还讲到:“教学法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标准》对小学阶段作文的语言要求非常简单,“文通字顺”而已,我们语文教师一定要克服精英教育思想,不能把小学生的习作文学化、成人化,以宽容和期待的目光欣赏学生稚嫩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因此,在评价学生习作时,坚持正面鼓励,以赏析为主,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典型赏析评价
在习作讲评课中,几位老师分别安排了大量的教学时间用于对学生习作的欣赏:概括全班学生习作的优点与成绩,典型习作推荐欣赏(包括问小作者的感受),精彩题目欣赏,学生自主选择,典型欣赏,在完整的习作篇章欣赏后,呈现了尽可能多的精彩的片断,典型欣赏。同时,教师的鼓励也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成功的期待。如姚金中老师的课堂上展现的该班《小作家的足迹》中记录了孩子们一篇篇得意的作品;王军霞老师在讲评课结束前,神秘地拿出《语文新苑》:看,这是什么?让我们把满意的作品投稿到编辑部,让我们班有更多的同学的姓名出现在《语文新苑》上!通过欣赏,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得到老师的激励,使尽可能多的学生看到成绩和进步,享受到习作成功的快乐,更真切地体会到应当怎样写,愿意主动修改完善,并激起下一次习作的欲望。


(2)学生自我赏析评价
每次习作,学生写好初稿,教师都要求他们充满兴趣地反复阅读自己的写作,边读边想:自己习作的闪光点有哪些?
这是促进学生对学习进程进行自我反思、自我调节、自我提高的重要途径。只要方法有效,显然会有利于学生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正确地认识自我,发现不足与缺憾,总结得与失,改进学习方法,为进一步把自己发扬光大奠定坚实的依据。姚金中老师在上习作讲评时所设计的学生自评习作的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自我推荐自己的习作,美其名曰:“夸夸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越读越觉得自己有多棒,越读越对自己充满信心。学生自读过后,教师把讲台让给学生,尤其是提供给中下等生,让他们把自己习作中最满意的部分有滋有味地读一读,绘声绘色地说一说。这时,学生有的读的是一个好词,有的读的是优美的句子,有的读是一个精彩的片断。这种令人振奋的成功体验,就可能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鼓足前进的风帆,取得更大进步。

(3)生生相互赏析评价
学生自我赏析评价后,教师引导学生相互评赏,要求学生将同学的作文当作“名家名篇”来欣赏,互相寻找作文中的优点,,有时也可把自己特别喜欢的词句,片断等用“
”画下来。
正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年龄尚小,学生生理与心理上的不成熟,知识面的狭窄及观察能力的肤浅,从而难免会出现自我评价中的局限性与片面性。引导学生从互评中既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又了解到他人的学习过程,其意义显然重大。因为,如此这般,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发展获取有效的信息,进而取长补短,而且还能不断地优化和丰富学生的学习个性。这样的相互评价方式,屡见于老师的习作教学课堂。学生在相互评赏中,学会了沟通,学会了互助,学会了分享,懂得了尊重他人,欣赏他人。

(4)家长欣赏评价
在《感受父母的爱》习作指导课上,学生习作实践末了,老师有这样的小结:同学们,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上讲评课时,老师在总体评价学生习作状况之后,利用了较多的时间对这一环节进行了反馈,前后长达10分钟之多。大致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学生上台朗读自己的习作──读父母给自己习作的批语──全体师生交流感悟。还现场采访了一位孩子的家长,请她谈谈看了自己孩子习作后的感受。这种家长直接参与习作的评价方式,也正结合了习作的主题──感受父母的爱。这样的尝试,宜于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使他们在习作的实践中,在关爱的生活体验中,能够饱尝到创作的成功喜悦和来自父母的真切关怀。这不仅对学生正确理解家长的真爱是个很好的启示,无疑也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和创作的欲望。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怕学生写的作文“大同小异”“平淡无奇”甚至“错别字连篇”,怕的是学生不敢写作文,压根儿不想写作文。只要学生有作文的兴趣,能坚持主动地写作文,养成用文字表达感情的习惯,总有一天会写出高水平的文章来。这一天也许出现在小学阶段,也许出现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或更远的人生旅途中。

5、赏中促改,培养修改能力。一般来说,学生一次完整的习作过程,通常包括准备、初作、修改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教师采取口头评价和书面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过程评估,如准备阶段,可视学生作前材料准备,作前构思,讨论中的表现情况给予口头评价;在作文书面评价时,让学生分别根据其初作阶段的表现打“初作分”,根据其修改阶段的表现打“提高分”,对精彩点打“奖励分”,使学生“劳有所得”,“评有所依”。这个过程评估,教师让学生当主角,在师生、生生互动中评改。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修改不如学生修改,学生个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学生在明确了本次评议重点的基础上,小组合作进行赏评,学生之间交换习作,自己动手评改他人文章。学生互评之后,推举出自己认为较好的作文,在全班诵读,点评,再由全班同学点评。经过这一步骤,学生会较客观、全面地评析文章,较好地提高了自己的阅读能力,对修改习作的方法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三、收获、体会与思考

通过习作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校搭起了广大师生之间的心灵之桥,鼓励学生用心去发现,去体验身边的一切事物,学会动情,学会感动,让学生感受到习作的乐趣,使习作真正成了学生的需要,成为学生传递情感的内心需求。学生产生了表达欲望,自由练笔,倾诉真情实感,对每一次习作都充满信心。在这样的氛围中,不少同学写出了贴近生活、言之有情、具有童真童趣的习作。

近四年来,我校学生在《语文新苑》、《大江晚报》及其他报刊上发表了50多篇习作。一位同学获得《语文新苑》“文学小擂手”的荣誉。王思齐等四位五、六年级同学的习作在 “首届金色少年国际华语小作家”作文大赛中获得参加北京的复赛资格,并在现场创作中取得了两个一等奖,两个三等奖的优异成绩。2005年4月,我校有二十个班级一百八十多人次的习作参加安徽省中小学文学艺术作品大赛,获得优异的成绩。601班同学热衷于小说创作,毕业前夕,已经创作了20多篇近10万字的各类题材的连载小说,其中两篇已在人教网站上发表并得到专家的好评……通过习作教学实践和研究,我校学生的习作水平得到全面发展和进步。

这四年来,我校向全市呈现了八节习作教学研讨课,通过市教研室的专业引领,广大作课、听课和评课的老师的同伴互助,不仅为我市习作教学的课改实验做了有益的探索,而且也使我校的教师在习作教学实验过程中遇到的这样或那样的一些问题,越来越习惯于进行一番的思考、讨论和研究,自觉地构建了一个充满朝气和凝聚力的研究的共同体和一个学习型的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一些思考进行理论提升,积极撰写研究论文或者进行教学设计,开展习作教学实验工作开展以来,我校老师习作指导课例向全省发行,撰写的习作教学的研究论文多篇分别获得市级、省级一等奖,在省级、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十多位老师在指导学生习作方面都做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是在这样的探讨研究的氛围中,我们的许多教师快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课改实验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展现出的是在实验中对新课程新课标的独特的理解和作为一名现代教师应有的自信和精神气质!

踏花归来马蹄香,语文习作教学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与探讨的内容,已经走过的新课程改革第一轮的教学实验中,我们已经得到诸多收获,也带来诸多的思考,今后的习作教学如何逐步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如何使学生身心进一步得到解放,使他们能真正深入生活,感悟生活,丰富情感。相信在新课程的指引下,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努力,积极探索更新更好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习作一定会重现童心、童真、童言、童趣,作文教学一定会回归其本真,人文必将回归!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5-5-3 05:54 , Processed in 0.08348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