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7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动的教学:一位民国先生的课堂主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2-3 22:39: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动的教学:一位民国先生的课堂主张 作者:马琳琳

  王祝辰是东北师范大学附设完全小学的第一任校长,也是东师附小教育灵魂的奠基人。上个世纪20年代,受到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王祝辰开始试验“动的教学法”,曾出版《动的教学法之尝试》一书。“动的教学法”融合了自学辅导、分团教学、社会化法、道尔顿制等方法的长处,与新课改理念不谋而合,于今日依旧能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许多启发。

  王祝辰对儿童的天性特点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们知道儿童天性是活泼的、快乐的、向前进取的……儿童有‘动’的本能,活泼好动是儿童天性。所以,我们在学校里常看到数十千百儿童,绝无一刻静止的时候。那么,我辈从事教育者,便应当顺应或利用儿童这种固有的自动力,使之动而不宜使之静。”

  “动的教学”是什么样

  王祝辰认为,教学之时,固定、嫌恶、受纳、无考虑等都是“静的教学”状态;试为、快乐、进取、批评、辩论等则是“动的教学”状态。“从科学上讲,是各种学科互相波及的活动。从心理上讲,是各种心力,如感受、认识、记忆、想象、推理、验证、判断等健全的活动。从个人上讲,是身心相应、精神和肉体一致的活动。从团体上讲,是全体团员(这里指小组成员)互助的研究的活动。从教学上讲,是教师学生交相讨论的活动。从生活上讲,是适应现在生活和预备将来生活互重的活动。从学习上讲,是兴趣和努力互为因果的活动。从人格上讲,是行为、知识、体格互相适应的活动。”王祝辰这样阐释“动的教学”。

  通过对“动”与“静”两种教学方法的深入了解,王祝辰列举了二者的差别以及“动的教学”的功能——

  “动的教学”的源头是学生主观意识和学习需要,更为符合学生生命发展的要求;“静的教学”则会抑制学生自主思考,导致学生不了解学习、探究的目的。

  “动的教学”以个人为团体之一员,彼此共同发现知识、消化知识,在团体中成长的学生能学会与人交流、合作,这也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必修课;学生在“静的教学”中学习,更多的是收纳知识、堆积知识,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与人交往、合作,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会被割裂开来。

  “动的教学”促进学生思考,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是基于发生机能的科学教育;“静的教学”则把学习归于死记硬背,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直接将儿童与成人划等号,轻视学习过程。

  在“动的教学”中,学生是主导,无论学习内容怎样变化,学生的主导地位不变,完全尊重学生的任何想法和意见,能够陶冶学生性情,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静的教学”更重视知识,无法让“知”“情”“意”形成有机的整体。

  “动的教学”让学生自己实践,从自己的实践经验出发,去发现、探究,学生对所得到的结论更为信服;“静的教学”不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而是直接得到结论。

  “动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感受,教师先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处于研究者的地位,能够带着兴趣去学习;“静的教学”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常让学生处于聆听者的地位,长此以往,学生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恼的事情,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

  “动的教学”如何实施

  如何“分团”。“分团”学习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在班级中以“秧田式”进行排座,5、6人为一团,各学科设置一名“研究长”。研究长是本班的学科代表,是该学科中学习能力较为出色的学生。研究长是教师的助教,能够帮助学生提供研究方向、把握研究步骤,在课堂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指导。在课堂学习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但教师不起主导性作用,而是要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只有在学生需要辅导的时候,教师才会予以引导。比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讨论时的音量、表达方法、提问方法、专注度等方面进行指导。

  学生参与。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都要积极主动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听从研究长的统一协调安排。这样,课堂流程就会有条不紊,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参与、有思考,自主性较高,合作意识较强。

  教学结构。在正式授课之前,教师应针对本课的特点,对学生的预习活动进行针对性指导,学生在课下也要进行有效的预习活动。课堂教学中,研究长可以组织全班学生研讨,将大家的疑问一一列出,并引领学生将预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进行细致化讨论和解析。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意见及有分歧的知识点,研究长可以进行梳理记录,请教师进行指导。教师指导结束后,学生对自己预习过程中的问题和收获进行深层次梳理、补充、修正。

  “动的教学”有哪些效果

  “动的教学”符合学生个性,能够让学生尽情发挥,用创造和进取的精神研究一切、创造一切;“静的教学”则难以让学生获得进步,只能让他们墨守成规,变成被动的接受者。

  学生在课堂中是“动”的,因此,“动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实现内心的学习愿望,时时努力、满足希望,以积极向前、百折不回的态度,使人生和世界发生变化。

  在“动的教学法”影响下的学生,往往拥有高尚的理想。学生为了达成理想,会努力生活、融入社会,用他们的想象力和经营力去开拓世界;相反,“静的教学”则会造成学生能力低下、想象力弱、自主意识差等问题,导致学生常处于被支配的地位,甚至不思进取。

  可以说,“动的教学”对学生身心的成长、学习能力的培养、想象力的发展、健全人格的形成乃至社会性的涵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样的学生才是当今社会需要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也应该是这个时代的课堂可以借鉴的。

  (马琳琳 作者单位系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链接

王祝辰的教育思想渊源

  1. 约翰·洛克

  王祝辰认为:“……更应当赶快革去以前死状态之‘静的教学’,而来积极采行这种‘动的教学’才是。”他引用了英国哲学家洛克的观点:“依教师之拘束训练而能成大知及优于何等学术者,世无其人。”

  2.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

  王祝辰提出:“学习是自力的价值化,教学是使儿童能够得到自力的价值化。”他引用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观点:“吾人心灵生活之三面——观念、感情、意志——时常相连而进,且皆变动不息。”

  3. 约翰内斯·彼得·缪勒

  王祝辰根据德国生理学家缪勒的动象原则,为“动的教学”找到了生理学基础:“身体动作,是由于人的体动本能;五六个月的胎儿,在母体中已能自由活动,呱呱坠地以后,便有许多无秩序的盲动。例如小儿见一明亮或行动的东西,不但有伸手欲取之势,且全身各部皆动。又如小学生初习字时,常做出各种有用无用的动作,不但动手,或且动嘴挤眼;讲故事时,不但张闭其口,或且摆动其身,两脚不住地左右前后移动;若不使他动,他精神上便不自然。”

  4. 赫伯特·斯宾塞尔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尔主张“在儿童自动的经验中,改换他们本能的倾向”。王祝辰提出:“斯宾塞尔论训育问题,他主张用‘造化’的谴罚或自然谴罚。儿童做了善事,一定有善果;做了恶事,一定有恶果。故世之教师,不妨给儿童以完全自由行动的机会,使他备尝甘苦,于自己经验中,取舍一切。”

  5. 约翰·杜威

  美国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体系给了王祝辰较大触动,他将杜威教育思想的核心概括为两句话:“教育就是生活;教育就是继续不断地重新组织经验,要使经验的意义,格外加增,要使个人主持指挥后来经验的能力,格外加增。”基于对杜威教育思想的认识,王祝辰进而提出:“这种经验的重新组织,也就是一种新的变动。经验能够常常变动,人们便能常常应付新的环境,而不为环境所困缚。”

  6. 爱德华·李·桑代克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提出:“不论学习什么,都是由于神经元的变动,神经元都由先天而来:本能的动作,是先天的道路,学成习惯的动作,是后天养成的道路。教育的作用,是要在神经的道路中,取一条捷径,养成习惯。”王祝辰因此提出,教育的作用就是养成习惯,养成习惯就是“学习之动”的结果。

  《中国教师报》2015年11月4日第6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06:15 , Processed in 0.11822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