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相机人手一部大师难觅踪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1-16 12:44: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相机人手一部大师难觅踪迹
                        
宋志鹏
    现在,我刚刚大学毕业,我先是在湖北省的一个专科里念了三年的新闻学专业,后来又通过专升本考试,在湖北大学里念了两年新闻学的本科,因此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对国内普通高校的教育现状和学生情况,无论专科本科都非常了解。
    罗嗦到这里,似乎跟我这篇博文的标题依然风马牛不相及,不要着急,白羊座的我性格其实比你还急,我马上就要谈到摄影了:由于我主修的是新闻学专业,所以大二的时候我们系统地学习了半个学期的《新闻摄影》,八九个人一组,一台凤凰胶卷机,光圈快门大家伙很是兴奋了一阵子。
    我比较特别,同学们尤其是女生对摄影的热情,就像生理周期一样很快就过去了,《新闻摄影》停课之后,居然有很多人都忘了怎么用相机了,而我对摄影不仅一直高烧不退而且大有愈烧愈烈不可自拔之势,我买不起相机,那我就先看书上网学构图学后期吧,我几乎看遍了我们学校图书馆里所有关于构图和数码后期的书。但技术类的摄影书,看上五六本以后你就会觉得:其实讲来讲去就是那么点东西,虽然名字起的花里胡哨甚至耸人听闻,又是圣经又是法则又是必杀技之类,但换汤不换药新瓶装旧酒,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但本着对摄影的极度热爱,我依然在买不起相机的前提下阅读每一本到手的技术类的摄影书,然后没事就找机会借学校的或者同学的相机练习。
    就这样,专科我就毕业了,我依然没有相机,后来我又考进了湖北大学,其实专科本科在国内,只是大学层次的不同师资力量的不同以及学生素质的不同,但学的东西用的教材都是一样的,只要你用功,你专科照样比本科学的好,我虽然不算用功,但让我学第二遍同样的教材,我就没什么兴趣了,况且湖北大学老师授课的生动性形象性和互动性远远比不上我专科学校的老师。
    于是,我就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了摄影上,湖北大学的图书馆,比我专科母校的图书馆可是气派堂皇多了,在全湖北省都是数一数二的,我激动得两腿哆嗦走进去一看,摄影类的书却寥寥无几,而且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依然是《构图圣经》《跟大师学摄影》《数码摄影秘籍》之类的技术类书籍,谁让我热爱呢,我就又看了一遍。
    到了大四的时候,我在网上查到:北京电影学院的图片摄影研究生,对绘画基础并不做硬性要求,我立马就感到热血沸腾了,我立即决定:我不考公务员我也不考本校的新闻传播,我要考北京电影学院的图片摄影研究生!
    接下来,就是未雨绸缪储备粮草枕戈待旦了,我东拼西凑借钱在淘宝上买了一部水货宾得km,然后扎进图书馆翻阅网上查到的图片摄影参考书。这次略微不同的是:我要看一些《世界摄影史》《论摄影》《摄影思想史》《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躁动的时间》等等之类有关摄影史和摄影批评类的"非技术性"著作了。
    但是不看不知道,一看震惊掉!李文方的一本《世界摄影史》孙京涛的一本《纪实摄影--风格与探索》和顾铮的一本《城市表情:20世纪都市影像》林路的一本《摄影思想史》四本书猛然间为我打开了真正的摄影大门,直到那一刻我才明白:那些"构图圣经""风光摄影"每一本都倍加推崇赞不绝口的布列松和亚当斯,不过是因为他俩对于摄影的贡献正好与图书的主题以及大众的口味恰好对味而已。
    观看布列松的照片,能获得一种对于"世事巧合恍若神启"的惊异感,观看亚当斯的照片,则深深折服于亚当斯对于黑白底片宽容度惊为天人的计算挖掘。然后,还有什么呢?--真的没有太多的什么了。
    难道摄影就只是比赛,看谁照片拍得更让人觉得芝麻掉进了针眼,看谁照片拍得有视觉冲击力,看谁照片拍的更纤毫毕现么?绝对不是,远远不是!
    有些照片,也许你想看三遍看五遍,这已经是了不起的照片了,但有些照片你甚至想看三十遍五十遍乃至百看不厌,这样的照片将是什么样的照片?这样的照片的拍摄者将是什么样的拍摄者?
那就去看看多罗西亚兰格镜头下的移民母亲、约瑟夫寇德卡相机前的吉普赛人、萨尔加多关注的体力劳动者或者尤金史密斯目光下的乡村医生智子出浴吧,或者去看看罗伯特弗兰克"随性而拍"的《美国人》戴安阿勃斯眼中的侏儒和马戏团演员南戈尔丁镜头里吸毒的滥交城市边缘人......
    这些照片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人,这些摄影家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关注人的人格尊严关注人的精神境况,因为关注人,所以也关注社会,这些真正的摄影大师不仅曝光了事实而且对现实提出了疑问质问和拷问,他们的照片不仅足以让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迫使你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思考。
    看看这些大师们的照片,翻翻这些大师们的选题,想想这些大师作品的意义,我才领悟到:一天到晚拍些花花草草日出日落、不知疲倦地对比一些相机参数镜头优劣、四处发帖让人指点构图后期......是多么的肤浅和可笑。
    你的照片牛逼难道是因为同样站在二十米外你的照片在电脑屏幕上放大到屏幕的十几倍可以看清女模特的一头乌发其实发梢是分叉的?你的照片牛逼难道是因为你可以把落日拍的如梦如幻搞得大家恍惚间觉得这应该是火星上的落日而地球上绝不存在?还是因为据说你的照片充满了"德味"和"胶片质感"?
    摄影的作用和意义,最基本最肤浅的就是"存照留念",类似于某年某月某日好汉到此一游的图片注脚,其实大部分人买相机也就是为了这个功能,以便在爬长城或者登泰山的时候留个到此一游的纪念,或者拍拍自家养的花啊草啊猫儿狗儿的,稍有纪录意识的人还会拍下自家宝宝的成长历程以便回味,这已经算了不得了。
    然而,有多少人会想到用摄影去记录他人记录社会反映问题提出疑问呢?当然,天涯猫扑上是有很多反映所谓的民生问题的照片,比如强拆啊被打啊医疗事故维权之类的,但那几乎都是自己在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是当事人被逼到了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希望到网上博得网友们舆论上的支持和道义上的同情的维权举动,谈不上什么摄影自觉意识和影像责任。
    高水平的摄影,其摄影主体必须具备高度的摄影自觉意识,有充分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有悲天悯人的善良天性和强烈的人文关怀价值取向,他必须对人感兴趣,就算不直接表现人,也能在他的作品中间接地读到他对于人的生存境遇的思考,同时,他的作品要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代表性,可以引起观者普遍的情感反映,也经得住历史的考验。即便三五十年后再让新一代人看,新一代人也可以通过他的照片读出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丰富的视觉信息,比如我们的衣着服饰精神状态建筑风格审美取向等等等等,真正的摄影大师的作品,应该是具有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意义上丰富多样的佐证信息的。
    当我醍醐灌顶般地醒悟到这一切的时候,环顾四周,在中国照相机几乎是人手一部了,就算没有相机,大多数年轻人手里的手机像素,也早都超越200万了。大伙对按快门的热情是无需怀疑的,咱们拍啊拍啊不停地拍啊,过个三五年后,我相信绝大部分人依然是这么不假思索地狂拍乱拍。就算有进步,也不过是构图上或者后期上更精进了一些。
    现在,中国有世界上最多数量的摄影师、最多数量的照相机,最快的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变革速度,但很难出世界公认的摄影大师,我想其根本原因就是:
    对摄影感兴趣是非常容易乃至非常本能的事,但对摄影进行反思对影像丰富的含义和摄影的可能性进行研究和探索,则是一件门槛很高且往往吃力不讨好的事,你不仅要喜欢摄影,而且要迷恋摄影,你不能只对摄影器材和摄影技术感兴趣,你更要对摄影思想摄影历史摄影的功能和作用有一个透彻的了解,满足了上面所有条件的同时,你还要有健全的心智、敏锐的洞察力和感受力、悲天悯人的道德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以及那么一点点的好运气。

     然而,中国的哪所大学,能保证它的培养机制可以赋予它的学生以上这些必备素养中的哪怕一点呢?
                             (转载自宋志鹏的博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9 13:51 , Processed in 0.0986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